西出迎仙橋折而南,為高峰庵、陸莊園、柳橋、康靖王墓、王公大宅、圣堂、鳳山、陳紀墓、舒汀墓、西宮、西禪寺、馬森墓、石湖橋、西禪浦、鳳凰岡、諸賢祠、仙岐、鄭公渡、瓜山、潘柄宅、鄭潛宅、澤苗江、吳山、吳嶼、南陽山、大帽山、古靈陳先生祠、林憲宅、古靈廟、靈隱寺、靈源院、黃岸江、芹洲、龍湖山、陽泉、安林寺、報恩院、陳墓。
高峰庵 在西教場柴巷內。有橋跨河,橋南有庵,比丘居之。又南,為泰山行祠。
陸莊園 在高峰橋之西。宋陸蘊與其弟藻所營別業也。園池亭館今頹廢,悉為平疇。
明王偁《晚過西郊陸氏山池》:“淡淡牽銀藻,娟娟種玉蓮。誰開照膽鏡,中有洗心泉。萍散山流影,云收月墜天。愿隨鷗鶩侶,薄暮宿寒煙。”
柳橋 在車市都。唐時辟南湖于此,今惟一港,以通舟航,從西水關出入。有石橋跨其上,舊名中濟。有亭,今廢。
明王褒《湖南田舍》:“藹藹湖上山,迢迢湖上路。田家南湖濱,三五亦成聚。朝耕湖上田,暮喚湖上渡。老稚遠相迎,牛背掛農具。今年喜有秋,不為租稅慮。床頭釀茅柴,取醉羅栗芋。相看桑麻長,焉識簪組誤。縣門久未入,且樂成嫁娶。”“湖山近人家,煙火隔籬落。愛此湖田肥,生產愿自托。兒孫日長成,努力趁春作。驅牛耕遠坰,牽犢鋤近郭。農事喜及時,秋收聊可悅。積穰登倉箱,余粒飽鳥雀。村芻有濁醪,莫負鄰翁約。笑爾東西人,誰識田家樂。”
王公大宅 在陸莊。公大,弘治鄉薦,浙江運同,遷滇南守,以道遠丐歸終養。
圣堂 在柳橋之西。偏跨河上,祀玄武。
鳳山 在柳橋之南。平田中突然一峰,又名黃山。
陳紀墓 在鳳山之陰。紀,成化五年進士,累官副都御史,卒賜祭葬。紀歷內、外臺,當官廉介,所居在下渡。
黃山橋 在黃山前。
康靖王墓 在草市都茶園山。國朝永樂間,古麻剌國王入貢至閩,疾卒,賜謐康靖。有司營葬,春秋祭之。其陪臣數姓俱內附,至今廩食于官。
舒汀墓 在西禪山。汀,嘉靖乙未進士,監察御史。忤嚴嵩,出為云南副使,又謫州判,卒,海內稱為“真御史”云。
西宮 在西禪山之東。梁時,王霸父增自齊朝渡江入閩。善黃老術,霸幼習之。每登怡山,經宿乃返。年三十,游武夷,積十六年始還。舊居山南,鑿井,有白龜吐泉。煉藥既成,點瓦礫為金。是歲,閩中斗米千錢,乃鬻金運米,食貧者。后以馀藥服之,旬日如醉,忽于所居皂筴樹下蟬蛻而去。貞元中,觀察李若初登樓西望,有五色云當其宅,遂以為沖虛宮,并祀徐登、董奉、任放為四仙祠,俗呼西宮。萬歷初,尚書馬森卜兆其地,移建今所。
唐神童林杰《王仙君壇口占》:“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爐草木盡凋殘。不知千載歸何日,空使時人掃舊壇。”周樸《西宮》詩:“王君上升處,信宿故居前。皂筴即須朽,白龜仍亦全。云間猶一日,塵里已千年。碧色壇茆黛,今時誰可仙。”
宋王逵詩:“修煉曾居此,傳聞實未嘗。壇留皂筴樹,人去白云鄉。龜得胎中息,神藏肘后方。遼東鶴未返,華表夜蒼蒼。”
西禪寺 在永欽里。號怡山,一名域山。寺壓其上,即王霸所居也。隋末圮廢,唐咸通八年,觀察李景溫招長沙媯山僧大安來居,更新之。后唐長興中,王延鈞更名“長慶”。淮兵毀焚,獨佛殿、法堂、西僧堂僅存。宋天圣間,營葺始就。周垣九百丈,居三千人。有奎華閣、明遠、紫翠二亭、放生池諸勝。僧慧稜時侍雪峰,有悟,后來住山。國朝宣德二年重建,屢修。茲寺為侯官第一禪林。
宋李覯《怡山長慶寺》詩:“行行金碧里,氣象怳如春。不記來時路,自嫌衣上塵。院香知有佛,僧靜似無人。十載京華夢,相逢一欠伸。”李綱《西禪斗車堂》:“杰閣雄樓杳靄間,佳辰良夜共躋攀。斗迴高柄臨華棟,月湧清光出遠山。急景行將悲晚眺,此身難得到寬閑。世間百慮何時了,且對金樽一解顏。”黃裳《題西禪寺》:“誰是怡山不滅仙,定光來應此方緣。龍驤鳳翥三宗子,獅吼雷鳴六祖禪。魚佩獨垂聊狥世,藕絲相感為開天。自從日月歸真后,衣缽何人已得傳。”
王偁《宿怡山蘭若》:“別路繞珠林,秋來落葉深。一燈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已覺空門幻,還驚旅況侵。坐聞鐘鼓曙,離思轉沉沉。”鄭善夫《病起步西禪》:“一春伏枕鶯可憐,病起野池明白蓮。偶爾梳頭出城郭,便因看竹到西禪。天晴求食鳥雙下,日午閉門僧獨眠。明發螺江有行役,紅塵白雁異風煙。”林世璧《游西禪寺》:“曉色帶江城,疏林空翠晴。睠茲秋風爽,復得賞心清。寶剎凌云聳,金繩倚日明。巖花相映發,谷鳥自和鳴。世界人天接,河山歲序更。佛香煙共暝,法鏡月俱盈。悟理非關象,超玄詎可名。云何牽世網,擾擾負平生。”王湛《游西禪》:“煙際辨禪扉,山深竹徑微。鳥窺雙樹下,僧踏芹云歸。林葉飄秋色,巖花媚夕暉。應思塵土客,此地到應稀。”徐熥《游西禪寺》:“野曠煙光薄,林深暑氣微。亂蟬鳴覺路,一犬護禪扉。花竹通諸徑,旃檀大幾圍。云房吟臥久,直到晚涼歸。”陳椿《重過西禪寺》:“城市蹉跎忽幾春,重來古寺對佳辰。天花競座香仍在,芳草銜杯跡已陳。門掩孤峰巢野鶴,鐘鳴雙樹斷行人。無因更證三生果,竹杖蒲團寄此身。”徐《游西禪寺》:“松門云際寺,花木轉幽深。處處欲投足,房房生住心。苔紋青繡壁,荔火赤燒林。一徑斜陽外,歸僧逐暮禽。”謝肇淛《游西禪寺》:“城西十里路,春樹變鳴禽。遠寺尋鐘入,山僧避客深。雨花天外落,石榻洞中陰。悟得空門意,吾生已陸沉。”
馬森墓 在西禪寺前,舊沖虛宮地。森,嘉靖十二年進士,積官南京戶部尚書。卒,賜祭葬,贈太子少保,謚恭敏。
石湖橋 在美宅里,舊西宮前。
西禪浦 在西禪寺前。外臨三港為江,內有小浦達于河渠,跨浦為橋。濱江有渡,通鳳岡諸處。
明曹學佺《西禪浦夜泛》:“問津寺門路,遙遙送孤鐘。浦口雖云狹,漸以臨大江。江路亦有常,但與潮汐通。燭火代明月,漁者聊爾同。林葦風颼颼,所過非一峰。戒心告乍息,當路有偃虹。如此歸已矣,夕漏聞之窮。”
報恩寺 在一都。唐天復三年建,今廢。寺前有渡猶存。又有楞珈寺,亦在一都,今廢。
鳳凰岡 江水迴環,劉氏居之。又有三十六宅,所產植多荔枝、龍眼。有橋二:曰陳橋,曰周宅。
明陳鳴鶴《江居》:“荔枝沿岸鳳凰岡,草舍蕭蕭近夕陽。釣罷獨眠舟不系,任風吹向酒家傍。”曹學佺《鳳岡荔林有懷》:“誤舟丹穴去,如息碧梧陰。欲奏求凰曲,青山誰賞音。”謝肇淛《鳳凰岡》:“桔園洲上露如霜,江樹江煙望渺茫。布谷聲聲春雨后,荔陰十里鳳凰岡。”
諸賢祠 在鳳凰岡。初名五賢,祠宋儒劉彝、康夫、藻、砥、礪凡五人,后增嘉譽、世南、子玠,更今名。歲以春、秋致祭。彝,字執中,師胡瑗,以明體適用為學,第進士。熙寧初,言新法不便,出知桂州。康夫,彝從子也,熙寧間,進《志術》二十七篇,其文皆根柢仁義,鄭俠表其墓。藻,字昭信,明禮學,又精于《易》。嘉譽子世南,世南二子砥、礪。礪子子玠,并詳郡志。
仙岐 一名陰岐,在十一都。江源出永福明溪,與陽岐對峙。山顛樹木陰翳,居民稠密,臨于江滸,有岐江寺。
明徐《憩岐江寺》:“忽艤沙邊櫂,來尋江上村。危峰晴扆剎,怪樹老當門。翠靄迷珠網,香風動寶幡。數聲鳴石磬,花雨落黃昏。”謝肇淛《江寺》:“孤舟停水宿,雙屐暫相過。地僻人來少,秋深木落多。江聲寒枕簟,野色隔藤蘿。坐久忘歸去,樵林起暮歌。”
鄭公義渡 在仙岐江。行者南北必由此出涯以濟。鄭潛避地瓜山,乃創義渡,捐田以給舟子,行者便之。處士吳海為“記”。
瓜山 在二十都。山有三巒,直下分派如瓜,故名。中巒之下,展坡平曠,居人環繞,為一鄉之會。
明謝肇淛《宿瓜山潘氏宅》:“紅蓼映柴門,疏梅拂短軒。社歸秋燕冷,衙散午蜂喧。耕鑿村居便,詩書世業存。山中無歲月,云氣自朝昏。”陳鳴鶴《題瓜山潘氏》二首:“閑居寂寂似潘安,會是先人舊講壇。五百余年三畝宅,竹門遙閉萬峰寒。”“寒江曲曲路縈迴,庾信園林半種梅。獨立淡煙殘照外,繞村秋色稻花開。”徐《舟次瓜山》:“鄭公渡口石橋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遙望炊煙青不斷,蓼花深處見人家。”
潘柄宅 在瓜山。柄,字謙之,與兄植從朱子游。其學以務實為本,不干仕進,學者稱“瓜山先生”。
鄭潛宅 在瓜山。潛,歙人,元至正中,以泉州路總管致仕,寓居懷安。嘗建義渡、義學。子居貞,以薦辟,官參議,與方正學友,亦與其難。事見《表忠錄》,有文集數十卷。孫炎,隱居教授,曾孫垍,著有《耕云稿》。
明徐《過鄭居貞故宅》:“秋草離離故宅扃,斷猿啼鳥不堪聽。萇弘碧血無尋處,剩有詩名在汗青。”
澤苗江 在十二都。發源在永福溪北,流歷侯官古靈,而下東巖,則瓜山、黃巖、大鵬諸山之水匯流于此。至陰岐,乃與陽岐江合。江之陽,張氏世居之。淳熙初,鄉人嘗建石橋。
吳山 在十都。相傳吳翁隱此,故名。有溪源出永福,流三十里,入西峽江。山之陽有蟠嶼,林氏居之,叔侄同登景泰辛未進士。璟,官御史;孔茲,參政。
明陳鳴鶴《吳山江夜泛》:“星河倒影一江清,殘月孤舟鏡里行。潮落海門漁市鬧,露零沙渚雁群驚。幢幡兩岸東西寺,鐘磬中宵遠近聲。釣罷獨眠何所事,蘆花煙水過馀生。”
吳嶼 與吳山相連,江心有山,呼小君山。吳山人洪棲隱于此。洪,處士海曾孫,知縣鏘之子也。抗志高尚,雅通禪學,薦紳談之。
明鄭善夫《訪吳山人隱所》:“脫屣吳居士,尋君江水遙。云房生夜氣,薜牗散春潮。榻靜聞空籟,情高夢九霄。從茲畢靈寶,不赴小山招。”王文旭《宿吳隱居故宅》:“早時季子幽居處,石室來游異往年。遠樹暮煙春寂寂,空山涼月夜娟娟。檠寒猶自明書幌,琴古真成愴斷弦。何必鄰人更吹笛,荒亭問字幾潸然。”
南陽山 在十二都,瓜山之支也。山巔有烏江潭,其潭有四,以風、云、雷、雨為名。巖石險怪,人跡罕到。每潭闊丈許,相傳有龍居之。潭上云霧騰踴,則大雨如注。歲旱,鄉人有禱輒應。岡或作虹。山東,有山曰新安,有嶺曰大步,其石如伏羊。
大帽山 在八都古靈,南連福頂。山腰有石室,名天乙巖,深邃可容百人;一名小方廣,一名羅漢洞。巖西南隅,甘泉涌于石上,可資群飲,竭而復盈。有文筆峰,又名席帽山,其山多藍草。
明鄭定詩:“天乙巖頭發長嘯,云散天高秋杳杳。石室涼生六月寒,海天望斷三山曉。”林志詩:“層峰聳翠拂云標,絕頂凝香暑不消。孤鶴遺蹤天路逼,數螺浮黛海山遙。”高棅詩:“文筆聳孤翠,高標GFDB層穹。氣奪眾山秀,屹為三山雄。何當覽奇觀,于此巢云松。”
靈隱寺 在八都古靈,唐咸通二年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建。靈源洞,宋嘉祐中建。
古靈多佳境,有后灣渡、月山崖、安德泉。懸崖甘洌,如匡廬瀑布。又贊公房、碧玉潭、落鏡橋、小天臺、蟠龍石、逗云亭,在諸梵宇中,今蕪沒。
明陳亮《靈隱寺》:“世路多喧囂,春山自幽靜。偶從淡蕩人,共陟招提境。沙明日在野,林暝云起嶺。憩石歌且吟,傾瓢醉還醒。方欣靈府曠,漸覺塵慮摒。預恐解攜歸,愁襟復難整。”林鴻詩:“靈隱知名剎,龍宮最上方。越山當戶翠,海樹到樓香。說法觀心妄,懸燈共夜長。浮生一何幸,乘此禮醫王。”林志詩:“海上三山隔弱流,梵宮獨占此山幽。香臺月霽曇花曙,丈室苔封貝葉秋。宦況暫辭青瑣去,錦歸莫戀白云留。諸天不用藤蘿鎖,早晚乘風到上頭。”又《古靈十景》:“清溪源發古靈山,小渡縈迴出后灣。竹徑暗通流水入,柴門相對落花關。清時利涉居人少,白日空橫野艇閑。記得舊游曾買棹,一篙春雨逐鷗還。”“云斂前山露半峰,恍如初月出林東。清光欲曙香銷桂,浩氣凌云魄映空。春缺秋盈真有意,青迴綠繞向無窮。十年相見蓬萊上,別后清輝似夢中。”“日照飛流掛晚空,匡廬瀑布宛相同。輕煙暝處看將斷,落木寒邊聽不窮。一派初如澄練合,千尋直與大溪通。期君駐馬齊摛翰,莫羨銀河賦獨工。”“古洞云歸不見人,山房空掩綠苔新。清池白石雙林夜,啼鳥閑花半榻春。方外隨緣尋紫衲,宦游浪跡笑緇塵。逍遙擬結云門侶,布襪芒鞋未有垠。”“春水澄藍玉滿潭,潭光倒影映晴嵐。錦鱗躍處肥溪荇,紅雨香遙老石楠。有恨鳥歌空白晝,多情花淚濕青衫。當年鼓枻曾臨眺,賦就滄浪思不堪。”“菱花飛逐劍龍飄,此地空余落鏡橋。詞客佩遺癡似醉,洛神粉濕恨應銷。莫教照鵠當簾見,卻笑騎鯨望月遙。薄暮弄珠游可即,曲欄吟處正生潮。”“層峰聳翠拂云標,絕頂凝寒暑不消。孤鶴遺蹤天路逼,數螺浮黛海山遙。霜清向度王恭氅,月白時聞弄玉簫。我欲與君游汗漫,棲真期此學松喬。”“南陽高臥石床間,誰道神龍此處蟠。薜罅尚封瑤骨蛻,苔花半濕玉鱗寒。浮丘不避春如夢,醉墨猶隨露未干。我欲留題寄陳跡,桑田未邇遽飛翰。”“仙客浮云似野心,偶經亭上一登臨。飛揚已散瑤池影,寂歷空懷石室音。捧日有情曾絢彩,巢松無分只沾襟。君歸應有招蘭賦,鶴唳猿啼正滿林。”
陳先生祠 在古靈。祀宋龍圖陳襄。襄,字述古,詳萬歲巷,此里宅祠堂也。子孫宋代在婺源、吳航,科第不絕,故里迄今落莫。宋時,像設屏風猶存,遺裔托跡耕樵,可為太息。
明林志《謁先生祠》:“循吏猶傳舊姓名,鄉間廟貌草長青。輝輝俎豆垂千祀,濟濟云礽繼一經。遺愛半凋荒碣字,英魂偏結故山靈。至今野老來祠下,遙揖高山尚淚零。”徐《過陳先生故居》:“曾從冊府見遺書,立馬西風問故居。草沒龜趺眠石闕,屋頹鴟吻易門閭。英靈像設塵埃里,零落孫枝喪亂余。猶勝半山臺榭勝,只今猿鳥哭荒墟。”謝肇淛《過陳述古故居》:“蕭條曲徑鎖秋煙,異代衣冠尚儼然。自向木屏書世系,誰從秘閣講遺編。連云甲第余雙碣,漏日茅茨只數椽。惆悵古靈山下路,聞孫自種鹿門田。”
林憲宅 在古靈。憲,字文則,隱居教授,誼至高。宣德、正統間,屢聘校文,俱不赴。嘗作真宅,號“漁海歸航”云。永樂間,有提舉佑,字原吉者,其諸父也。
明王褒《為林原吉題古靈舊隱》:“閩中山水稱古靈,螺江赤岸旗山青。荔圃柑園接島嶼,梅村桃塢散郊坰。人家成聚互近遠,半在市朝半歸隱。門巷委蛇穿綠槐,籬落參差夾紅槿。此地先賢昔日居,兒童應識長者車。東鄰機杼朝織練,西舍燈火夜讀書。故鄉風景爾何有,年少交游恒白首。烏府新推從事賢,誰道折腰羞五斗。因言舊隱似盤谷,夢里惟懷返初服。蕙帶蘿衣江上春,王孫幾望天涯綠。長風吹斷空江云,落花歸思同紛紛。寄聲猿鶴遙相待,草堂慢賦北山文。”
古靈廟 在福頂山上。其神曰正佑王,名姓無考。唐天祐三年,始降靈于義興社,后遷吳嶼,復徙今所。每歲孟春,鄉人祈福,祀事甚虔,故以“福頂”名其山。宋政和八年,賜額“昭惠”。紹興十九年,封普濟侯;二十九年,加威顯;乾道三年,復加靈應。
明徐《古靈廟》:“古廟依山不記年,石巖斜對廟門前。瓦中碩鼠啣香灺,樹杪饑鳥啄紙錢。百迭亂峰松塢雨,幾灣流水板橋煙。青莎滴酒神靈去,鐵騎無聲上九天。”謝肇淛《古靈廟》:“松煙十里翠冥冥,立馬斜陽問古靈。香篆半隨樵火炷,廟門高對石巖扃。潮通荻浦千重白,路繞瓜山萬迭青。洞口云封人不到,漁歌遙隔蓼花汀。”
芹洲 在十二都澤苗之西。當永福,溪流迅急,歲久壅而成洲。周回二十里,陳氏居之,隱然阛阓。洲多產芹,故名。又以四面皆水,號“瀛洲”。
龍湖山 在九都。界于永福。其下有溫泉焉,四時不竭,號湯泉。山腳有湖甚廣,龍居之,故名。俗呼“上牛”,音訛也,陳氏居之。
安林寺 在九都,宋大觀三年建。
報恩院 在九都,宋至和元年建。
陳墓 在九都龍湖村。,孔碩之子,開禧進士,累官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福建安撫大使,知福州。卒贈太師,謚忠肅。長治兵,謀而能斷。嘗知南劍州、福建招撫使,又節制三路。每出戰,賊皆膽落,所向輒克。夫人林氏亦忠義,有智計,能相其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