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湖西侯官勝跡

  • 閩都記
  • 王應山
  • 7347字
  • 2015-12-24 17:17:57

西湖之西為熊兵橋、泥門橋、新亭、英濟祠、鳳凰橋、高風臺、東臺廟、石山嶺、轉華庵、清泉山、林之奇墓、徐墓、鄭閻墓、祭酒嶺、高安山、王鼎墓、鄭旭墓、林舜道墓、葉福墓、四借亭、洪山橋、洪山寺、鄭炤墓、西山、鄭惇典墓、白馬廟、云程山、半洲、東岐廟、洪塘寺、金山塔、稅課局、妙峰寺、林廷選墓、林玭墓、林瑭墓。

熊兵橋 在通仙門之西。宋時,熊兵營駐泊于此,故名。舊有河港,引西湖之水通于南湖,已湮。浦港亦塞,石橋猶巍然平陸中,俗呼小橋。

泥門橋 在泥王廟前,故名。俗呼為平橋。

新亭 在草市都。有寺名“西隱”。唐郡守唐秩有惠政,民懷之,乃更其亭為“頌德”,俗呼“新亭”。國朝成化十二年,知府唐珣捐資辟地重建。

英濟祠 在新亭之右。

鳳凰橋 在一都鳳凰山下、香巖寺前。舊有亭,憩行者。成化十九年,撲于風,隨即規建。

高風臺 在鳳凰山下、香巖寺之西圃。圃有舊臺遺跡,元貢師泰增筑之,名以高風。師泰自為“記”云:“方山聳其前,蓮峰矗其后。左滄海,右洪江。云煙蒼茫,極目無際。”又欲作亭其上,未果。平章道隱捐資助之,僧悟騰、覺馨成之。師泰以鳳凰山左右翼張拱,若飛鳴而來,因名其亭為“鳴鳳”,亦師泰為“記”。寺廢已久,亭臺蕪沒。

東臺廟 在鳳凰山之顛。五代閩立廟,以神有捍賊御災功。嘉定二年,漕使李浹、帥臣黃度疏請廟額,敕賜“忠惠”。郡人都官員外郎林岊為碑文,今立廟前。

石山嶺

轉華庵 在石山嶺。萬歷間建。

明徐熥《憩轉華庵》詩:“精廬傍人境,虛寂無垢氛。食施林間鳥,衲掛前山云。池光既澄潔,香氣尤氤氳。獼猴識戒律,貍犬嫌腥葷。談深不顧返,西嶺將斜曛。終當遠城市,高臥辭人群。”

清泉山 在鳳凰山之西。又黃山、末山,在平田中。

林之奇墓 在清泉山。從子子沖墓在其右。之奇弱冠從呂本中游,本中器之。累官校書郎,由宗正丞提舉閩舶,遂以祠錄家居。呂祖謙嘗師之。子沖,字通卿,登進士,累官將樂丞,未上,其父死,徒步扶柩歸,哀毀而卒。二墓有祠,多晦庵朱子書匾。道周立石刻“三山林氏先塋”,今式微。有豪門同姓者冒其譜,而祠墓蒸嘗仍缺。

徐墓 在祭酒嶺。,字子瞻,永寧知縣,有文行。

鄭閻墓 在祭酒嶺。閻,字公望,永樂進士。觀政刑部,欲貸不辜,與大司宼爭不能得,遂改教職。致仕居鄉,貧約如寒士。

祭酒嶺 在清泉山之西。閩時,有光州湛溫者,事王延翰為御史大夫、國子祭酒。建州刺史王延稟使者至閩,延翰命溫往餞,且酖之。溫恐延稟兄弟從茲多釁,遂自飲鴆以死。閩人哀之,葬于此地,遂名其山。昔路踰嶺而趨,后因張總制封君營墓其山,辟路田間,以達行者。

王鼎墓 在高安山,有司營葬。鼎,字器之,成化間進士,積官右都御史致仕,卒贈工部尚書。

鄭旭墓 在高安山。旭,字景初,學行知名,用薦入太學,選侍東宮。以蜚語謫滇南。久之,再起為學職。

林舜道墓 在高安山。舜道,嘉靖進士,歷官廣西參政。以廉介稱,禮鄉賢。

葉福墓 在一都前園山。福,字叔疇,建文庚辰進士,授刑科給事中。靖難兵起,福守金川門,死之。從子取衣冠葬茲山,建安楊榮“銘”墓。

四借亭 在洪山橋之東。國朝成化、弘治間,布政使錢塘陳珂歷閩藩、臬長貳凡四,民懷其惠。

洪山橋 距城西六七里,萬安江口。舊有石橋,門狹隘,水迅急善崩,民以為病。國朝成化十一年,鎮守太監盧勝廣舊址重建,僉事章懋為“記”。二十二年復壞,太監陳道重修。然水門四十余,其七門當沖流,屢壞屢修。萬歷六年,都御史龐尚鵬重治建屋。萬歷己酉毀,知府喻政重造。

洪山寺 在洪山橋西,舊廢。國朝正德間,布政使陳珂重建。萬歷六年,都御史龐尚鵬修,尋圮。甲寅又重建。

明謝肇淛詩:“山下洪江江一村,江云山靄共黃昏。早潮歸去暮潮到,一片寒聲繞寺門。”

鄭炤墓 在二都陣坂山。炤,成化進士,改庶吉士,終南雄知府。

西山 在云程之東。村落駢廣,太常卿許榖祖居之。

鄭惇典墓 在二都西山。典,嘉靖進士,知無為州、袁州府,歷著惠政。以廉執忤江陵相,黨罷。葬祔祖長史訚墓側。

明林烴《重過墓》詩:“不見同袍友,傷心有幾年。一麾頻出守,四壁但依然。宿草悲朝露,寒松結瞑煙。承家經術在,早晚鳳毛賢。”

白馬廟 系云程土神,航海者多乞靈焉。時乘白馬于風濤中,以拯溺者。

云程山 支自西山,吸江而下。居人豎塔右麓,以象文筆。林、鄭二姓居之。林副使玼、御史瑭、參議文纘、僉事璧、知府坣、鄭長史昇、長史閣、僉事元韶、知府惇典,其著也。

半洲 在洪江之東,沙壅為洲。邇來水淺膠舟,必潮生乃往來。大司馬張經祖宅在焉。

東岐廟 在東岐嶺上。里社最勝,每上元,游觀不絕。

洪塘寺 在洪塘江之濱。民居鱗次,舟航上、下云集。

金山塔 江渚突出一阜,從潮高下,水漲而山不沒。舊有石橋以達于庵,因水塞,居民病之。萬歷乙卯年,拆石橋,而庵仍舊。

元王翰詩:“勝地標孤塔,遙津集百舩。岸迴孤嶼火,風度隔村煙。樹色迷芳渚,漁歌起暮天。客愁無處寫,相對未成眠。”

明林《宿塔湖蘭若》:“崔嵬一剎俯重溪,煙樹千重欲望迷。漁火光中乍明滅,風航浪里互高低。白蘋引蔓初凝露,紫燕將雛半落泥。名利由來在身外,何如此處得幽棲。”

稅課司 在洪江之濱,俗呼“務前”。國朝洪武初設。

妙峰寺 在洪江妙峰山之麓。

明林炫《登洪江妙峰》:“洪塘江上妙高峰,古剎棲云紫翠重。巖石驅車時拂燕,松蘿把酒忽聞鐘。天邊有客曾騎鳳,海畔何人是臥龍。十七年前聯句在,山樓如夢嘆萍蹤。”龔用卿“和”:“江畔孤高有妙峰,紫芝瑤草碧云重。交蘿叢竹開春宴,石磴云門報午鐘。懶性暫來看水鳥,論思敢謂綴山龍。吟詩欲步江樓句,肯許卑棲躡后蹤。”魏文焲《登妙峰》:“周覽恣名山,茲峰信高妙。群山如逐鹿,合沓成奔哨。翼翼龍鳳翔,于焉結精要。彩錯獻多姿,寂歷含眾竅。躡屐托幽尋,振衣窮引眺。巖花幽自開,嶺猿相叫嘯。江橫系練明,日凈青山貌。散步入禪關,空對寒山笑。緬矣懷康樂,興生臨海嶠。千古仰清芬,期與爾同調。”

林廷選墓 在妙峰山,有司營葬。廷選,成化丁丑進士,歷官南京工部尚書,卒賜祭葬。山椒亭榭尤多。

林玼墓

林塘墓

由洪塘桔園洲而西,為旗山、峴江、合山橋、水西、錦溪、黃文會宅、林安宅墓、雙峰寺、奉先寺、龍安寺、石松寺、尋山庵、仙宗寺、楊宏中墓、岐頭山、大象山、黃岸山、禪林寺、嶼頭山、林安宅宅、月嶼、黃鎬墓、精嚴寺、林文秩文秸墓、赤塘山、張睦墓、綠榕橋、林廷琛墓、十四門橋、龍潭山、溪源宮。

桔園洲 在洪江之東。有船廠,督造戰艦。

旗山 一名翠旗。山顛欹側,其形如旗,與鼓山東西對峙。郭璞《遷州記》云:“右旗左鼓,全閩二絕。”山勢邐迤數里,高數百仞,上有勾漏洞、仙人石、旗尾堰諸勝,梵剎尤多。

明陳鳴鶴《登旗山絕頂》:“憑空引眺客魂驚,紫蓼丹楓接海城。煙樹萬株青斷續,沙田千頃白縱橫。云迷樵徑猿先到,路絕人寰鳥不鳴。更上孤峰最高頂,九閽開處是瑤京。”徐熥《游旗山勾漏洞》:“溪山何逶迤,數里入鴻蒙。斜日猿聲外,殘云鳥道中。亂峰諸洞隱,萬竹一泉通。趺坐松間石,塵心覺盡空。”“丹成不記年,古洞白云邊。眾水爭趨壑,孤峰欲接天。路危逢亂石,山盡見平田。日暮休歸去,還期遇葛仙。”“葛仙何處去,勾漏訪遺蹤。陟齊攀竹,聽泉獨倚松。石床荒蘚合,丹灶亂云封。轉入深林外,前山又一重。”“仙都在人境,一步一巖巒。怪石各有態,修篁難計竿。松煙燒處暖,蘿磴坐來寒。別去仍回首,余生幾度看。”徐《過勾漏竹林》:“勾漏仙源舊有名,蒼苔古道客難行。好山十里云幾片,修竹萬竿泉一泓。雪滿洞前猿有跡,月明林下鳳留聲。荷衣草任攀躡,坐臥石床塵慮清。”“煙靄蒼茫翠幾重,泉流石罅響淙淙。山當曲塢蔽千竹,路入半林生一峰。蘿磴陰中寒葉積,松門深處冷云封。千巖萬壑行應遍,斜日亂鳴孤寺鐘。”陳價夫《登旗山仙人洞》:“摩空傀儡仙人宅,怪綠千年紫苔色。班籠走匿神芝亡,九節龍蔥拄為策。石槳覺得凝如髓,帝遣狂龍噴秋水。奔風怒雨山鬼啼,仿佛蘇門妒稽子。”陳仲溱《過勾漏里竹林》:“一望綠陰迷,青山夾錦溪。花隨泉水出,鳥傍竹林啼。曲徑暮煙合,懸巖芳草齊。臨流無限意,落日萬峰低。”

峴山 在旗山之南。一名水西,有南嶼、北嶼。林氏居北嶼,在旗山之麓。鄭善夫有“旗山第一峰”大字刻于石。南嶼在合山橋之南,與旗山隔江。爐峰石,在平地阛阓中。

林春澤宅 在北嶼。宅后八景,極林居之勝。

合山橋 在南嶼。延袤數丈,以木為梁,而亭其上。

錦溪 在南嶼,旗山之別渚也。

明林鴻《泛舟西江》:“積水可利涉,方舟況同乘。悠然西江上,遂望云中僧。出浦見落日,前崖陰始凝。秋風忽颯沓,海雨隨奔騰。稍移遼沙河,又見夕影澄。擁棹向危壁,推蓬見古藤。枕藉信水宿,躋攀候晨興。茲游意已愜,況也多良朋。”鄭善夫《游水西》:“共有煙霞想,言過西水潯。薜蘿迷近遠,魚鳥入高深。花氣含風滿,山堂負郭陰。燕游忘主客,誰賦越鄉吟。”又《次夕峴江聞篴,贈林德敷熙載》:“峴水橋西秋欲社,追尋仍泛月邊船。短簫長遂悲相語,錦樹滄江絕可憐。交游自識茅容早,子婿誰當衛玠賢。此夜星河未堪別,眼中閩楚各風煙。”王文旭《水西晚眺》:“南郭青山看未休,孤舟直泝水西頭。林邊古寺連茅舍,江上誰家傍竹樓。濁酒滿斟呼野老,短篷斜倚對汀鷗。從今生計何須問,欲與漁翁作釣儔。”徐熥《游錦溪竹林》:“一路盡莓苔,濃陰晝不開。山依迂澗轉,泉逐斷橋來。同坐松間石,還期竹下杯。隔溪煙磬晚,欲別又遲回。”曹學佺《錦溪泛舟》:“溪水明于錦,層波映不窮。山光籠竹滿,樹勢俯泉空。少怯陰無日,虛疑響雜風。歸舟如可問,猶待暮潮通。”鄧原岳《錦溪竹林》:“苦愛西溪竹千挺,修篁瑟瑟逗晴暉。石林空翠和煙濕,澗道流泉作雨飛。載酒偶隨芳草去,回車猶惜白云違。山中桂樹堪招隱,矯首風塵幾是非。”

黃文會宅 在南嶼嶺兜。文會母得風疾,每夕禱北辰,求以身代。執親之喪,哀毀幾絕,廬墓三年。服畢,每朔望及忌日必齋戒,至墓慟哭,或留其側,旬日不歸。國朝弘治間,有司以聞,旌其門。

林安宅墓 在三都石松寺旁。

雙峰寺 在綏平里,今四都也。唐咸通五年,僧師復自小箬雙髻峰移建今所。與觀察使林袞同業儒,同入關。至揚子渡口,師復有出塵之興,賦詩曰:“君自成龍我成道。”浩然而歸,卜筑于此。觀察使李瓚請賜寺額。二峰峭秀,巖谷幽邃,水西勝處。后人作悅堂像瓚、師復及林袞、周樸祀之。紹興三十年,樞密富直柔請為功德祠。

奉先寺 在三都。梁乾化三年建,今廢。

龍安寺 在三都。唐乾寧元年建,國朝成化三年重建。有山曰歷山,上有牛姆石。

石松寺 一名石嵩,在三都。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靈鳳,紹興十年,僧天石于石上種松,因易今名。國朝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頹廢。萬歷間興復。天石種松三本,自刻石云:“一與寺門作名實,二與山林為標致,三與一切游人作陰涼。”題詩云:“偃蓋覆巖石,歲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飽風月。”國朝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頹廢。萬歷間興復。

明林春澤《游石松寺》:“翠旗峰下叢林晚,有客相攜眼倍明。天逈風高雙鳥逸,江空木落萬山清。林光未縱煙霞老,野興偏隨杖屨輕。誰信昨非今更是,我今方得古人情。”王湛《游石松寺》:“禪扉晝不關,石澗水潺潺。客到松陰里,僧眠云氣間。怪禽喧古木,殘葉點寒山。向夕煙蘿暝,行吟帶月還。”鄧原岳《石松廢寺》:“古寺荒涼甚,傷心落照前。佛龕留鼠跡,僧舍斷人煙。色相已成幻,桑田殊可憐。只余洗缽水,相對亦泠然。”徐熥《經石松廢寺》:“寺廢不聞鐘,禪關掩萬峰。有床惟臥虎,無缽可歸龍。墻垣埋殘碣,苔深翳古松。倘非樵子引,那識往來蹤。”陳價夫《晚過石松寺》:“山僧乞食去,日暮不聞鐘。坐設三生石,門扃一粒松。夕風翻貝葉,秋雨暗芙蓉。寂寞經壇下,空余猿鶴蹤。”“看山不覺深,拄杖入雙林。古意坐來淡,秋云行處陰。白蓮重結社,芳草自知心。卻恐歸時路,明朝不可尋。”陳薦夫《游石松寺》:“重來應感舊游非,野寺無人晝掩扉。金界草生迷客路,禪床花落點僧衣。云歸塔院寒猿嘯,日入香臺野雀飛。惆悵空門只如此,人生何處是皈依。”徐《游石松寺》:“眼見精藍廢復興,香臺新敞竹陰層。云扶插漢青峰起,雨送飛空翠瀑崩。收果誰當今善士,種松因問昔名僧。偶來隨喜貪清凈,結夏還期禮佛燈。”曹學佺:“石與松俱好,名之寺更幽。到門山雨下,面壁峽泉流。法磬隨清慮,香臺自遠眸。此生無住著,才得稱心游。”

尋山庵 在七都。陳大建元年建,今廢。尋山有江曰遼沙,江之濱有參政唐虞宅址。

仙宗寺 在六都。其山多松,縈紆數十里,白鶴巢焉。澗水泠泠有聲,與鶴聲相應。五代唐同光二年建寺,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寺有歷峰亭、白鶴嶺、洗缽池、曇花磴、樞松關、金雞巖、卓錫泉、垂蘿徑,號八景。

明王湛《游仙宗寺》:“獨有秋山色,能清物外心。泉臨幽谷落,路入暝云深。樵客踏黃葉,巖僧住綠陰。何時與公等,躡屐此登臨。”王應鐘“和”:“言訪招提境,能生般若心。白云隨處合,黃葉落階深。地僻秋先到,山高景未陰。欲同王子敬,世外一登臨。”陳仲溱《過仙宗寺》:“古寺沿溪轉,高幡隔樹飄。竹陰斜映水,松色倒侵橋。孤鳥入林沒,殘僧歸路遙。磬聲煙靄里,靜聽欲魂銷。”徐“和”:“云際前朝寺,凄涼不可尋。僧應少來往,佛亦有銷沉。大地黃金散,空廊碧草深。惟馀堂上磬,遠似昔年音。”

楊宏中墓 在四都厚山。宏中,慶元中為太學生,與同邑徐范、羅源張道固、寧德林仲麟、薛傳、周端朝上疏救趙汝愚。韓侂胄大怒,編管遠方,天下號“六君子”。后登開禧進士,官終知武岡軍。

岐頭山 在七都大象山之東。峰巒奇秀,上有仙人石,下橫長江,名浯江。山半俯瞰清流,有磯石臨水,號“醉漁”。又有“懸鐘”石,下懸浯江,其形如鐘。

大象山 其形蹲狀如象,故名。上有觀音泉。山之顛,外抱中夷。

黃岸山 在七都。又名浯江。江濱巨石橫侵,名“蘇岐”。有渡,蓋大江之支也。其山自翠旂來,樹木森蔚。謝肇淛《浯江泛舟》:“浯水溪邊釣艇閑,江云片片逐朝還。秋風秋雨無情甚,吹暗千山與萬山。”

禪林寺 在六都,五代唐天成五年建。

嶼頭山 在十都后尾。又名花嶼山。山周圍有六橋,曰合潮、曰玉浦、曰鄭嶼、曰溫陽、曰后山、曰王坵。

林安宅宅 在十都嶼頭。環以六橋,俗呼上街。

月嶼 在七都。形如初月,故名。又,十都有董嶼,環嶼民居鱗次。

黃鎬墓 在六都芝田山,有司營葬。鎬,官戶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謚襄敏。

精巖寺 在七都。唐長興二年建。有妙觀亭、獨露庵、金界亭、盤陀石、金剛窟、清涼臺、月華庵、華峰亭、綠陰亭、喜見亭,俱宋元符間葺治。寺后頹圮,國朝洪武間重建。

明林鴻《游精巖寺》:“香剎象天界,名僧辭世氛。一峰獨聳削,眾壑相氤氳。作禮向金仙,仙林投鶴群。群犬銜人衣,卻走避腥葷。于時春向暮,林亭藹浮曛。蒼然草木氣,盡濕西江云。登閣見千里,懷滄海濆。山鐘忽播蕩,因此悟音聞。”

林文秩、文秸墓 并在十都斗門山。

赤塘山 在十都。又有鳳山、龍臺、華棣諸山,與赤塘并峙。

張睦墓 在赤塘山。睦,事具東街金華境。

林廷琛墓 在赤塘山。廷琛,宋樞密院安宅之裔。嘉靖乙未進士。歷戶部郎中,左遷南寧府同知,削籍。廷琛有志操,坎坷仕路,時論惜之。

綠榕橋 在綏平里慶城莊前。

十四門橋 在招賢里。迭石為橋,釃水凡十四道,故名。

超山寺 在十三都。山隔大江,沿浦而入,有孤阜突起,故名。山下有四門江橋。元泰定初建寺。又石門山,二山對峙,中貫清溪,望之如門。溪滸有伍仲襄廟。

明鄭迪《宿超山蘭若》:“上人住在東林久,蹤跡人間往來少。碧草閑依石磴深,蒼苔自染松關厚。薄暮時逢上客過,吟詩對酒復如何。山中無復可乘興,蘿月紛紛窗外多。”陳鳴鶴《重登超山》:“磴險全依竹,橋危半引藤。煙霞前日客,鐘鼓隔云僧。迭嶂已千折,孤峰更一層。不愁歸路晚,猶有過山燈。”王湛《宿超山寺》:“朝踏山上云,夕宿山中月。禪扉閟寂寥,塵想于焉絕。陰廊翳亂藤,石磴埋殘雪。達曙淡無眠,鐘聲在林樾。”陳椿《重游超山寺》:“扁舟一葉泝江潮,古寺風旛影動搖。門掩白云行處近,林含青靄望中遙。月華隱映三千界,水氣浮沉十四橋。因向支公重證果,便思脫屣謝塵囂。”

龍潭山 在十二都。山下有潭,龍居之。歲旱禱雨,以瓷瓶涂蠟,于日下測有無,得水則雨候。潭中群魚游泳,無敢捕者。又有靈石四,若龜、蛇、劍、印然。

溪源宮 在龍潭山左。有屋數楹,祀張真人。郡人士謁夢,往來不絕。

明林春澤《溪源夜宿》:“溪云飛舄訪真源,溪上仙風清客魂。怪石倚松臨嶻嵲,哀泉度壑弄潺湲。蛟龍洞口如相見,虎豹庭前不敢喧。高閣夜深聞謦欬,青鸞隨月到玄門。”王應鐘《宿溪源宮》:“紆迴藏石磴,窈窕隔塵寰。谷里乾坤別,山中日月閑。萬松深杳靄,一水響潺湲。即此澄真境,何須覓大還。”“境密川長聚,山迴峰共攢。昔賢非鶴駕,此地啟星壇。丹灶何年閉,滄溪六月寒。黃粱炊正熟,無夢似邯鄲。”林《游溪源》:“清溪蕩漾泝扁舟,猶憶當年曾此游。數里桑麻臨碧水,幾家廬舍隱丹丘。任真只自耽泉石,混俗從人喚馬牛。敢謂乞靈希福澤,暫違城市散煩憂。”林世璧《訪溪源》:“溪源一派玉為流,錦似紅霞爛素秋。雨岸垂蘿云嶂合,數聲啼鳥石林幽。”“幽源何處可棲真,流水桃花此避秦。日暮清溪看曬網,隔船時喚打魚人。”“沙岸紆迴碧浦通,仙蹤縹緲自難窮。便應一葦臨滄海,直訪蓬萊玉蕊宮。”“溪上橋橫十四門,煙霞杳靄入深源。定知此夕游仙夢,一枕清風白鶴騫。”又《溪源宮乞靈》:“洞天何處最難名,此地仍開三水清。偶為尋真窺澗壑,卻隨飛夢入蓬瀛。參差錦石留丹灶,縹緲青云度玉笙。聞道仙靈還可接,愿來白鶴向瑤京。”“溪源元自類桃源,別有桃花映洞門。水竹遠村人世隔,桑麻仍見古風存。潭清好趁游魚泳,樹密時聞幽鳥喧。明發又隨塵跡混,不堪遐思屢飛翻。”王湛《游溪源宮》:“深山蘿桂郁氤氳,古殿陰陰閉夕曛。百里清溪平涌月,千巖枯木倒巢云。參差丹灶花間見,縹緲瑤笙竹外聞。愿謝風塵來此宿,倘逢鸞鶴便為群。”又《重訪溪源》:“不盡煙霞興,仍來訪赤松。江行無百里,山翠有千重。石室生云氣,空壇印虎蹤。寥寥塵想絕,高枕聽疏鐘。”陳椿《溪源即事》:“逶迤尋仙路,青溪繞洞門。桃花遙辨徑,流水曲通村。繞樹迷黃蝶,攀條墜白猿。人疑河上老,地是武陵源。幾處聞雞犬,多年長子孫。種麻生事熟,鉆燧古風存。濡沫魚偏樂,飛翻鳥欲言。花邊覘甲子,木末候朝昏。天遠鸞驂度,風高鶴吹喧。愿言投秘要,服食永無諼。”陳鳴鶴《游溪源》:“迭嶂躋攀盡,丹丘共赤霄。鳥迎前度客,沙壓舊時橋。溪舫云爭渡,巖扉雪半消。紫鸞何所去,空有草蕭蕭。”又《題溪源宮》:“不隨煙火逐繁華,來訪桃源道士家。日暮繞村啼杜宇,春深滿地雨松花。鶴迷遠嶼啼殘月,馬度孤峰跨落霞。古灶寂寥何足訝,仙人無用化丹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黔西县| 黔西| 新宁县| 红安县| 凤山市| 宜川县| 清远市| 和龙市| 凤庆县| 溧阳市| 荆门市| 张家口市| 荥经县| 梅河口市| 宜阳县| 都匀市| 申扎县| 文化| 九江县| 黄平县| 清镇市| 金川县| 仙桃市| 兴山县| 绩溪县| 屏东县| 城口县| 临沧市| 宜都市| 明水县| 平乡县| 通化市| 隆化县| 泸州市| 于都县| 永修县| 佛坪县| 涟水县| 广南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