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般若燈論
  • 佚名
  • 4984字
  • 2015-12-23 15:49:46

鞞世師人言。第一義中有時。法自體為了因故。譬如燈。若無時云何得有了因。譬如龜毛衣。由有物體故。以時為了因。是故有時。論者言。世諦之中諸行若起。即名為作。此起但是諸物體起。更無別起。此諸行因果已起名過去時。因滅果起名現在時。因果俱未起名未來時。作有分齊故。約物為時。無有別時。世諦中亦假說有時。如言構乳時來。然外人分別執言有時。第一義中應作如是觀察。鞞世師人言。有為法外別說有時。而是常論者言。今遮此時故。第一義中有為法外不別。有時有體故。譬如有為自體。第一義中無有。常時可識故。譬如瓶。鞞世師人言。如虛空等。非是一向無常。論者言。彼虛空異分無體。亦如是遮故。鞞世師人言。色體外有時與色。和合緣現在時。有識起故。譬如人與杖合。如識見提婆達多境界與杖合者亦如是。于色上起現在現在識。此色之外有別體者名為時。是故別有時論者言。汝言有識起為因者緣杖之識。于非時相境界起故。時相則壞。執杖者非常故。常義則壞。自體法差別法。如是等皆破故。是汝立義出因等過。與杖和合者譬喻無體。第一義中執杖者不成故為喻不然。緣色之覺與時和合。此覺不能顯了。是故無時。復次三時別成者。為有相待。為無相待。若立時有待成者。其過如論偈說。

現在及未來若待過去時

現在及未來過去時已有

釋曰。此謂時有待。時有待故。譬如過去時。復次若待過去時有現在未來時者。應過去時中有現在未來時。何以故。因過去時成現在未來時故。亦應現在未來時住過去時中。如是現在未來盡名過去時。若一切時盡名過去時者。則無現在未來時。盡過去故。若無現在未來時。亦應無過去時。何以故。現在未來時已在過去時中故。復次若時有待者。或彼同時有。不與待相違故。譬如父子異。若不立時有待者。現在未來有別起過。其義如論偈說。

現在與未來過去時中無

現在與未來待何而得有

釋曰。此謂過去時中無現在未來時。若謂過去時中無現在未來時。而因過去時成現在未來時。此二云何得成。若無現在未來時。有何等過。此下說驗。第一義中無現在未來時。自體時有待故。譬如過去時。復次鞞婆沙人言。現在未來于過去中。得同時故。而有相待。論者言。亦有別時相待。如兄弟。非是一向汝語非也。如是有時相待不成。復次若無時相待得成者。其過如論偈說。

不待過去時彼二則不成

現在及未來是則無有時

釋曰。彼二者謂現在未來為二。不待過去時則不成現在未來時。何以故。若不待過去時有現在未來時者。于何處有現在未來時。以無相待故。現在未來時亦不成。其義云何。如論偈說。

與過去無別余二次第轉

及上中下品一體等應觀

釋曰。以此方便應展轉說。其義云何。如論偈說。

未來又過去若待現在時

未來及過去現在時中有

未來及過去現在時中無

未來及過去待何而得有

不待現在時彼二則不成

未來及過去是則無有時

現在及過去若待未來時

現在及過去未來時中有

現在及過去未來時中無

現在及過去待何而得有

不待未來時彼二則不成

現在及過去是則無有時

釋曰。此是釋論偈。如前自成立。與外人過。云何為上中下品次第乃至一體等。譬如人類。同名為人。于中而有差別。功德具足名上品人。稍減者名中品人。全無者名下品人。如是等為待故成。為不待故成。且有上者。非上自體有相待故。譬如中自體。如是中亦非中。自體有相待故。譬如下自體。下亦非下。自體有相待故譬如上自體。復次以有相待為因。欲令汝解上中下等無自體故。汝不欲得無自體耶。若欲得有自體者。待中故喚為上。是亦不然。如是一數體及一二等亦如前遮。一數者今當說。第一義中一非一數體。何以故。是數有待故。譬如二數等。如是二非二數體。多非多數體。應如一數說。第一義中。不欲于法體外而有彼數。云何欲得謂一者。無二及無異故。名為一。無一及無異故名為二。無二及無異故名為三。自三已后總名為多。亦如前遮。而令開解今當更說。第一義中一亦非一。是可數故。譬如異。如是二亦非二。多亦非多。亦如一數說。應作是驗。等者云何。謂一塵非一塵。是可數故。譬如異如是二塵非二塵。多塵非多塵。亦如上說。及長短遠近前后因果。非長短遠近前后因果。乃至有為無為。非有為非無為亦如是說。鞞世師人言。第一義中有如是時。何以故。有分量故。若無時則無分量。如馬無角。不可說有分量。由有時故則有剎那羅婆摸呼多晝夜半月一月時行年雙等分量。若有分量。是則有時。譬如稻谷等。有故則有分量故知有時。論者言。汝之所說義不相應。何以故。如論偈說。

不取不住時住時亦不有

可取不可取云何可施設

釋曰。不住者。謂諸行聚是起滅法。名為不住。世諦中行聚等名時。是時名不可取。住時者亦不于法體外有非色時可取。是名住時。云何可取不可取。云何施設。時若可取即能施設。時不可取不能施設。以是故。諸行如是。曰行等作有分齊。諸行生住滅。摸呼[口栗]多等法。有分量故名為時。如汝所說。因者其義不成何以故。無所依故譬如無體。鞞世師人言。有常時。以有剎那羅婆摸呼[口栗]多過去未來等種種差別。譬如凈摩尼珠。因彼眾色而有種種相現。論者言。此體待彼體得有剎那等名。我義如是。如論偈說。

此彼體相待世諦法如是

第一義無體離體何有時

釋曰。相待者。謂外人于世諦中立有相待。我義亦爾。第一義中無有常時。如我所說過者。汝不能免。鞞世師人言。第一義中有實時體。如非他及他一時及非一時遲疾等。即是時相。非無體而有相。論者言。第一義中無少許體。世諦之中有諸行差別相待相續。非他及他等識起一時者。謂諸行無差別剎那相待非一時者。有遲有疾。遲者謂后時相續隨轉。疾者謂下相續隨轉。非他識起者。但是諸行無別有時。汝所立因無體。何處有時體可得。若外人意謂。他等識起緣諸行法非是時者。何處可得時耶。論者言。汝以時是常是一令他解者。此驗無有。我今說驗。于世諦中常一之時。非是起他等識因識故。譬如色等識。鞞世師人復言。定有實時。有假設體故。論者問言。似何等物。鞞世師答言。如色等。論者言。第一義中色等體不成。如先已說。能令物解。色相無體。色相無體故。譬喻無體。譬喻無體故時亦不成。我亦無而說有。譬如車軍林等。雖無實體而有施設。故非是一向。有人意謂。依諸行法施設有時。如說晝日住摸呼[口栗]多住。作此說者。應如是答。如論偈說。

因物故有時離物無有時

亦無少物體何處時可得

釋曰。此謂因物生故則名為時。離此行法無別時體。執有時者。言定有時。有起差別。言說因故。不見無法。能起言說。因見有已作今作當作瓶故。即知有時。論者言。汝語不善已作瓶等能起言說因者。是諸行法亦非是時。汝因不成。有相違過。能起言說因者。是世諦法。汝種種說時皆不成故。如先說了因者。義亦不成。此品初已來與外人成立過。自說成立無過。遮空所對治時無有自體。為令信解。此品義意如是。以是故。此下引經顯成。如放光經佛說。佛告須菩提。時非色法非無色法。非受想行識法。非無受想行識法。非生法。非無生法。非住法。非無住法。非異法。非無異法。非壞法。非無壞法。非受法。非住法。非出法。非無受無住無出法。乃至非老相。非病相。非死相。非青相。非啖相。非壞相。非散相。非無老無病無死無青無啖無壞無散相。須菩提。若非色非生非住非異非壞相者。是名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若非色非非色。乃至非受想行識非非受想行識者。時即非時亦非非時。若時非時非非時不可言說者。是名般若波羅蜜。又如妙臂經中所說。菩薩摩訶薩了知三世所有諸行。已起故。說名過去世。未起故。說名未來世。起時故說名現在世。此現在世陰界入等住者。了知不住。何以故。一剎那時不住故。此一剎那即有起時。住時差別。以剎那不住速滅故。定無有時。

釋觀時品竟。

般若燈論釋卷第十二

釋觀因果和合品第二十

釋曰。今此品者。亦為遮空所對治。以鞞世師等于前品中立時不成故說。鞞婆沙人及僧佉人等言。第一義中有如是時。果有生滅故。如種子與水土和合。以時節有體故而芽得生。若無因者。果則不生。以是故如前所說。因有力故。當知有時。論者言。若有說言因緣和合有果生者。今當答之。如論偈說。

若謂眾因緣和合而果生

是果先已有何須和合生

釋曰。和合中若有果者。得如是過。何以故。有不生故。若有而從和合中生者。有云何生。若言生者。和合中則無。何以故。有之與生二法相違。復次若有果則不生。已有故。果若已有不須更生。何以故。生與不生此二相違。若有言因緣和合中無果而能生果者。今當答之。如論偈說。

若謂眾因緣和合而果生

和合中無果何須和合生

釋曰。此謂果不生。無有生故。譬如兔角。若無生者。生法體壞。是汝立義等過。若立因緣和合中有果者。今當重破。如論偈說。

若謂眾因緣和合而有果

是果應可取而實不可取

釋曰。此謂果不可取。何以故。一心欲取而不能取。以果無故。此下作驗和合中有芽名果亦不可取。何以故。和合中無果故不可取。若不可取者。是中則無。譬如種中無有瓶絹。如是于和合中無芽名果故不可取。僧佉人言。彼說和合中不可取者。亦有是義。所謂極遠極近及諸根損患。心迷悶時。有隔障等。能障于取。雖有物體而不可取。非一向無故不可取。若言無者。是彼出因立義之過。復次更有異僧佉人言。如前所說過者。今當更說。彼上出因言不可取者。此因有何等義。為是現量不可取耶。如諸根識而實是有。亦不為現量所取故。彼立因者。非是一向。若以驗量不可取者。因義不成。猶如驗因中果。有取可量故。若可量者。因則不空。譬如有果體。如是苦樂二種能為貪嗔諸見三煩惱因。色聲五種亦能為貪嗔等三煩惱因。以是因等有驗量故。因中果有取。汝雖言現量不可取。然今驗量。有可取故。彼出因義不成。若現量及驗量俱不可取者。此違我義。及因不成。論者言。我道不可取者。謂于因緣和合中畢竟無果故不可取。汝言極遠等亦不可取。非一向無者。世諦之中亦無此理。何況第一義耶。于第一義中亦無極遠等物。如上苦樂色聲等于第一義中亦無。是則因義不成。所言果者。果亦自體空故。若因中無果者。世諦中果亦不生。譬如拒不能生拒因亦不能生因。汝言因能生果者。于世諦中亦已被破。復有異僧佉人言。若因未生時先無因體。果亦先無。而后方生。論者言。今當說驗。若先無因后亦不生無有故。譬如空華石女等。廣如前說驗。今更總答修多羅人及鞞世師等計因中無果者。如論偈說。

若謂眾因緣和合無果者

是則眾因緣與非因緣同

釋曰。此言無果者謂果空故。因之與果云何差別。因相者謂自果生無間生自分生等差別。是為因相。緣相者。謂通生種種果能長養他令他相續。乃至遠處通生諸果。非自分生能廣饒益。如是等名為因緣差別相。與非因緣同者。謂非因緣不生于果。何以故。果空故。以是故因緣與非因緣同。復次今為執因中無果者。出驗第一義中種子等諸因緣不能生果。何以故。果空故。譬如非因緣。復次修多羅人言。緣能生果。何以故。有決定緣能生果故。若果空者。義不相應。論者言。第一義中無如是驗。還同上非因緣過。欲令他信解者。汝驗無力。修多羅人復言。見麥種子能生麥芽以是故。彼出因者無有義理。論者言。世諦之中實見麥種能生麥芽。非第一義。若于第一義中麥生芽者。是義不然。如是觀察有果生者。不然。如先答。汝立果生滅。以為因者。果有生義。不然。復次今問。執因中無果者。因為生果已而滅。為未生果而先滅耶。執者答言。我有何過為此二問。論者言。義不相應。如論偈說。

與果作能已而因方滅者

與因及滅因則便有二體

釋曰。此謂于世諦中亦不欲令與者滅者一法有二體過。復次若未與果作能而先滅者。今當欲答。如論偈說。

若因未與能而因先滅者

因滅而果起此果則無因

釋曰。此謂不欲無因而有果。以是故非因滅已而果方生。何以故。已滅故。譬如久已滅者。此義一切世間之所共解。亦復不須更令物解。修多羅人復言。和合法起有同時能生果。如燈與光同時而起。是義應爾。論者言。若謂同時而生果者。是亦不然。如論偈說。

若同時和合而能生果者

能生及所生墮在一時中

釋曰。此謂有同時過而不欲令能生所生二法。如父子二同時而起。有如上過。復次云何別時起。謂所生及能生因果為二。今次作驗。非果與因和合同時俱起。何以故。所生及能生二故。譬如父子二。如先所說有器炷油等和合有力故。世諦中燈共光同時起。非燈與光相望為因果。是故汝說不善。復更有異僧佉人言。未和合前果已先起。后和合時方乃顯了。論者答言。無有是義。如論偈說。

若未和合前已有果起者

離彼因緣已果起則無因

釋曰。此謂離和合因緣而先有果者。世諦之中實亦不見有如此事。以是故。我佛法中無果先起。汝言后顯了者。先已答訖。更有異僧佉人言。因法雖已滅至果起時猶有因體住。論者言。若因滅已而體不舍。即住為果體者。無如是義。何以故。如論偈說。

若因變為果因即有向去

先有而復生則墮重生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山县| 获嘉县| 南丹县| 金川县| 西乌珠穆沁旗| 淳安县| 噶尔县| 调兵山市| 泾源县| 清原| 柳林县| 拉萨市| 象山县| 武乡县| 通州区| 绵竹市| 沅江市| 扶余县| 镇巴县| 通道| 莆田市| 桐庐县| 涟源市| 西吉县| 湖口县| 邯郸县| 福清市| 赫章县| 云龙县| 兰西县| 杭锦旗| 湘潭县| 新龙县| 平远县| 吉安县| 乌恰县| 桓台县| 舟山市| 什邡市| 渭南市| 临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