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太封君教訓(xùn)逆子 續(xù)順公捉拿叛臣

  • 三春夢
  • 佚名
  • 4626字
  • 2015-12-23 11:36:31

話說當(dāng)時劉太公氣得昏迷,不省人事。劉總兵同兒子劉定玉把劉太公扶住,救解片時方醒。劉總兵道:“父親須當(dāng)保重身體。”

劉定玉道:“啟稟公公,叔父如今已亡過,人死不能復(fù)生,公公年紀(jì)高邁,宜當(dāng)保養(yǎng)貴體為重。”太公流淚道:“我兒,如今你兄弟靈柩安在何處?”劉總兵道:“啟稟父親,靈柩安在湘子橋頭寧波寺中。”劉太公道:“既是在這里,為父欲到寧波寺內(nèi)看進(jìn)義棺柩。”

劉總兵即令隨役伺候。劉太公叱道:“欲到寺中,公孫父子步至,何用難為他人?”劉進(jìn)忠遵命,安備祭禮,同兒子劉定玉扶著老太公步至寧波寺中。寺僧迎入禪堂坐定。獻(xiàn)茶畢,引至次兒棺柩前,放聲大哭。

哭得號天號地,觀者亦皆淚下。劉定玉擺開祭禮奠祭畢,勸公公回府。劉太公忍淚回至帥府,劉總兵設(shè)席以待父親,劉太公強(qiáng)飲數(shù)杯。

宴畢,劉總兵請出明主冠誥、龍袍、玉帶、皂靴,獻(xiàn)上父親,劉太公觀這些物件是明朝冠帽,大吃一驚,問道:“我兒,此等袍服,從何而來?”劉總兵道:“啟稟父親得知,我弟無辜被鄧、于二奸奴所害,兒子欲報此仇,因此反清為明,降于東都藩王鄭成功。蒙恩封兒為寧粵大將軍、鎮(zhèn)潮兵馬大元帥,而今敕命誥封,送上父親。”

劉太公慌忙勸道:“我兒,你兄弟已死,亦是天數(shù)注定,今不能復(fù)生。你可思大清天下,一統(tǒng)山河。明朝氣數(shù)已盡,鄭成功征討赤毛番,置為東都,僅此一片地方。兒呵!你鐵總兵不作,情愿要作紙將軍。我兒,父母生你兄弟二人,不幸進(jìn)義已死,今日只有你一身,千萬無得淺見,若是聽從為父之言,棄邪歸正,就是行孝之子。不聽我言,乃是忤逆之兒,你父亦不久住任中。”

劉總兵道:“父親呵!古人云:兄弟是手足。若是冤仇不報,非大丈夫。”劉太公道:“胡說!既知古云,為臣不可不忠,為子不可不孝!”劉總兵道:“兒子是明朝武舉出身,今已反清為明,何為不忠?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劉太公道:“大膽的匹夫,這般忤逆,不聽你父言語,恐怕后悔太遲,速早安排夫馬,送進(jìn)義靈柩同我等回歸家鄉(xiāng)。”劉總兵道:“兒子遵命。”就擇第五天吉日行程,這日命千總林五常送劉太公至三河壩方回。不在話下。

只說劉太公此番回府,即修奏章,趕先達(dá)部,奏知天子,備陳逆子劉進(jìn)忠在潮州反叛事情。后來劉總兵在潮州謀舉大事不成,入京問罪。斯時劉府老小全眷,沒有受害,釋放寧家。這是后來之事,是劉太公之有先見也。按下不表。

再說劉總兵自送父親回鄉(xiāng)之后,時常與眾心腹在內(nèi)堂會宴,講論發(fā)動干戈之事。潮州城內(nèi)文武眾官,略略頗有風(fēng)聞,各都倉惶驚恐。不久消息傳至公府,于國璉知道了這事,忙到鄧都統(tǒng)府內(nèi),將這事稟知干父。鄧光明命人去請湯加備都統(tǒng)到來,湯加備見鄧光明有請,即至鄧府相見。于國璉將劉進(jìn)忠反叛之事,稟知湯都統(tǒng)。

湯加備道:“既是如此,可會眾將入公府,稟知千歲。”鄧光明道:“說得有理,事不宜遲,即到公府參見千歲。”沈公道:“你等齊入府內(nèi),有何事故?”鄧光明只得將劉進(jìn)忠反清事明,逐一稟知。

公爺聞言,吃驚非小,道:“進(jìn)忠若降東都鄭成功,不久潮州城必有變亂,如今你等怎么主張?”于代子道:“啟稟千歲,依小將愚見,可先將劉進(jìn)忠擒住,打落囚車,解往京都見駕議罪,方何無事。”公爺?shù)溃骸敖裼煤斡嬜剿俊庇诖拥溃骸扒苣媚尜\劉進(jìn)忠,小將倒有一計策。

千歲命人報知各署知道,傳報京都詔諭密到公府,令眾文武官員,明日齊集開元寺會議,開讀詔書。我等先點三百名旗軍,先到開元寺內(nèi)埋伏。

千歲領(lǐng)眾將官,預(yù)先至寺中,各身暗藏短兵器。這劉進(jìn)忠定無準(zhǔn)備,若他來到寺中,將叛將生擒活捉,有何不可?”公爺聽說大喜,依計而行,即命清軍傳遞各署報知。

眾文武聽報,各準(zhǔn)備明早到開元寺行事。惟有知府吳科祥,見公府清軍傳報,心中疑惑,尋思:“京中若有頒行黃詔到來,塘報先至。眾文武署衙皆知,我等百官皆到十里亭迎接,怎么私至公府,欲到開元寺中,文武眾官會議開讀,這是何故?”原因公府屢次有事與劉總兵不合,忖思了一回,又想道:“此等事情,定是鄧、于二人奸賊有害謀劉大人之意!”越想越真:“倘若劉大人被二人所害,我等眾文武官員安得無罪?不如先去見汪道臺商議。”

主意已定,即至道臺衙門進(jìn)見汪道臺。序坐已定,吳知府道:“啟稟憲臺,公府可有什么事至此傳報么?”汪道臺道:“早間千歲命人至此,報說京都黃詔到來,公府約明日眾文武官員齊集開元寺中會議,開讀詔書,我等理當(dāng)準(zhǔn)備。”吳科祥道:“啟稟憲臺,依卑府之見,若是朝廷黃詔到來,塘報傳接,先著各署衙報知,我等百官皆出城十里亭迎接,怎么私至公府?明日欲眾文武會議開讀。

既欲開讀,眾文武聽宣,何用會議?論此一事,其中必定有詐。”汪道臺道:“黃詔大事,安敢有詐?”吳知府道:“卑職尋思這事,恐怕又是鄧、于二奸賊的計策,謀害劉大人無疑。”汪道臺聞言醒悟道:“太府之言是也!如今怎么計較?”吳知府道:“啟稟憲臺,待卑府先通知劉大人,預(yù)早準(zhǔn)備。明日我等早早到開元寺中,可為照應(yīng),諒亦無事。

倘若劉總兵被鄧、于二奴所害,我等眾文武官員豈能無罪?”汪道臺道:“太府所論無差,須先通與劉大人得知。”

吳知府依命起身,直至帥府入見。劉總兵道:“未知老先生降臨,有何指教?”吳科祥道:“啟問大人,早時間可有什么消息到帥府否?”劉總兵道:“吳老先生,早間沈千歲傳報黃詔來到公府,明日早晨文武官員齊到開元寺會議開讀。”吳知府道:“啟稟大人,卑府暗中細(xì)想,刻刻留神。若論有黃詔到來,驛塘必先報知,何為私至公府?其中必定有詐。”劉總兵道:“老先生此言說錯了,黃詔降下,系朝廷大事,豈可有詐?”吳知府道:“卑府先見道臺商議,恐是鄧、于二奴有陷害大人之意。”

劉總兵聽著吳知府之言,愴惶失色,腳踏不穩(wěn),手亂無處,做聲不得,良久言道:“老先生之言,頓開本府茅塞,蒙老先生再造之恩,何以報答?”吳知府道:“說哪里話來,大人明日到開元寺中,觀看卑府眼色行事,我應(yīng)與汪道臺自當(dāng)照應(yīng),諒亦無妨。”言畢起身告退,上轎回府衙。

于是劉總兵即傳召眾心腹及楊把總等到內(nèi)堂商議,眾等聽劉大人有召,即入帥府內(nèi)見劉總兵。劉進(jìn)忠將吳知府言語,備細(xì)說了一遍:“為今之計,未知楊先生有何主見?”楊飛熊道:“啟稟大人,依小把總之見,明日大人若不到開元寺赴會,這是忤逆圣旨;若到寺中,定落鄧、于二賊圈套。”

劉總兵道:“如今先生有何良策?”楊飛熊道:“大人明早欲赴開元寺會議,可先命守備林紹基領(lǐng)精兵一百名,同把總詹兆奇助戰(zhàn);又令守備蔡長高領(lǐng)精兵一百名,與小把總助戰(zhàn),齊到開元寺兩頭接應(yīng)。況寺內(nèi)有汪道臺、吳知府照應(yīng),諒亦無妨。”劉總兵見說大喜,命林、蔡二守備行事,眾人依命同回帥府。不在話下。

只說于代子預(yù)先早點三百名清軍,各執(zhí)器械,靜靜到開元寺中埋伏。及至明日時候,城中文武眾官員,各整冠服朝衣,齊來開元寺。公府沈千歲同左右二都統(tǒng)到客堂當(dāng)中坐定,眾將官依次侍立。汪道臺等上前參見禮畢,忽報劉總兵到來,汪道臺、吳知府眾文武至寺前相迎。鄧、于暨眾將齊至寺門觀看,預(yù)先截住回路。

劉總兵方才馬到寺前,見文武齊集,即扣住了馬,方欲下鐙,見吳知府脧?fù)舻琅_搖著頭。劉總兵會意,扣轉(zhuǎn)馬頭,便欲回歸,被于代子踏上,大步向前將他馬頭一把揪住,叱聲道:“劉進(jìn)忠,你今日反情事明,走往哪里去?”劉總兵被于代子一嚇,面如土色。

吳知府叱道:“于將軍未可動手,劉大人反清未露,叛在哪里?”鄧光明叱道:“劉進(jìn)忠投降東都鄭成功,就是叛賊,給我立即拿下!”汪道臺叱道:“有何證據(jù)?毋得妄作,誣賴大臣。”鄧光明道:“劉進(jìn)忠反清事明,定留長發(fā)。”命旗軍將朝他帽子脫去。

旗軍依命,把劉總兵朝帽脫起,幸得劉大人頭是上日剃的。汪道臺與眾文武觀看大喜,齊聲言道:“鄧大人、于將軍不可造次!未有實據(jù),若誤害大臣,我等文武官員罪名非輕。”于代子又道:“劉進(jìn)忠降了鄭賊,身中定穿有明衣。”令清軍把劉進(jìn)忠的胸襟解開,里面俱是一色金鈕扣的清衣。

汪道臺與眾文武道:“劉大人分毫無錯,鄧大人、于將軍休得胡作妄為,望于將軍放手。”眾文武官員紛紛叱道:“害卻大臣,罪及我等,請于將軍釋手!”鄧光明、于國璉見眾文武官員言語紛紛阻滯,況兼劉進(jìn)忠反清并無絲毫痕跡,難以下手,只好悻悻將馬頭放開。劉總兵轉(zhuǎn)過頭,加上三鞭,放開戰(zhàn)馬,望前奔走。走至開元寺巷口,守備林紹基、蔡長高同詹、楊二把總接著,保護(hù)回帥府,入衙不在話下。

只說于代子放了劉進(jìn)忠回歸,與鄧都統(tǒng)和眾清軍入寺內(nèi),見千歲將此事稟知:“此際會議不成。”公爺一齊回衙。汪道臺、吳知府同到帥府入見劉總兵。劉總兵謝道:“本鎮(zhèn)今日若無憲臺同吳老先生二位鼎力搭救,定遭鄧、于二賊所害!恩高德厚,改日自當(dāng)報答。”汪道臺、吳知府道:“說哪里話,吉人自有天相!我等有何能,恭喜大人今日康安,官民之福。”劉總兵道:“全仗二位再造之恩,銘刻于心。”汪道臺道:“豈敢!大將軍自有八面威風(fēng)。”劉總兵設(shè)席款待,汪道臺、吳知府堅持執(zhí)告退,回衙去了。不表。

再說這日,公府右都統(tǒng)湯加備府內(nèi)設(shè)宴,請左都統(tǒng)鄧光明、于國璉會飲。鄧、于聞?wù)俑把纾瑴觽涞溃骸皢⒎A兄長,我想前日開元寺中,擒拿劉進(jìn)忠不得,來日此事定有變亂,未知二位有何高論?”于代子道:“今日逆賊若不早除,將來城州干戈起動,我等須當(dāng)提防,先命劉進(jìn)忠,后捉叛黨。”

鄧光明道:“當(dāng)時我觀眾文武官各都有言語,紛紛鬧說,惟中有劉進(jìn)忠的中軍官李成功,怒眼脧著劉進(jìn)忠,暗暗無言。此人定與劉進(jìn)忠不睦。欲除劉進(jìn)忠,須請李大廳到署內(nèi),探他口意如何?”湯加備道:“兄長說得有理,依策而行。”當(dāng)時各告退回衙。

又說鄧都統(tǒng)次日清早命人去請李大廳。李成功見召,即至鄧署中入見鄧光明道:“示知大人,喚小將有何吩咐?”鄧光明道:“今日閑暇,敬設(shè)一杯酒,請將軍一飲。”李成功道:“小將沒有半點微功,當(dāng)受不起。”謙讓一回,入席宴飲。

飲至半酣之間,鄧光明道:“本帥聞將軍文韜武略,可知當(dāng)今天子駕前,誰人第一?望乞指示。”李成功道:“豈敢!小將愚拙,蒙大人過稱。若論朝廷殿前王公甚眾,誰敢比及康親王老千歲,治國安邦的元老,這是第一員功臣。”鄧光明聽說,哈哈大笑道:“可見將軍高才,所論無差,皆道我老千歲第一。

再請賜教潮州城之中,誰人第一?”李成功道:“啟稟大人,自然是公府千歲,就算三歲孩童,豈不曉得公爺居第一?”鄧光明道:“將軍這話說錯了,若是我千歲第一,公府之人都看不在劉進(jìn)忠的眼內(nèi)。依本帥論,皆是劉進(jìn)忠為尊,將軍莫非是劉進(jìn)忠心腹,代他謙說么?”李成功道:“啟稟大人,若論劉進(jìn)忠之職,還在大人之下,安敢為第一?小將雖是標(biāo)下,實非他的心腹。”鄧光明道:“這亦勿論,請問將軍,聞?wù)f劉進(jìn)忠反清事明,降于東都鄭成功,其情真否?”李成功道:“只聞外間傳說,未有所見。”

鄧光明道:“將軍何處聞來?”李成功道:“百姓謠言紛紛。”鄧光明道:“城中人民有說其情形,定是不差。將軍身居朝廷將官,須當(dāng)早想良策。除卻逆賊,立建大功,自有升賞。”

李成功道:“啟稟大人得知,欲除劉進(jìn)忠,小將有一妙計,管叫劉進(jìn)忠立刻可除。”鄧光明道:“愿聞良策,望其指教。”李成功道:“啟稟大人,小將尋思,劉進(jìn)忠越過數(shù)天,值逢壽辰之日,所有各內(nèi)外營官,遠(yuǎn)近到來稱賀。我潮中文武眾官員定到帥府慶壽,斯時大人可先命一心腹官員,前往慶壽,把那劉進(jìn)忠行刺。

逆賊定無準(zhǔn)備,必定成功,有何難哉?”鄧光明聞言大喜,問李成功道:“將軍謀略雄才,賽過臥龍先生,遵依妙策而行。但是將軍身居副將,就可前去行事,除殺劉進(jìn)忠這個叛賊,自然高升。”李成功道:“啟稟大人,小將膽氣量不夠,須當(dāng)一人相助。”鄧光明問:“是何人?”李成功不慌不忙,卻說出來,有分教:縣鄉(xiāng)引出仗義英雄,潮州聚起滿天好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双辽市| 德令哈市| 湖南省| 施甸县| 兰溪市| 武强县| 金塔县| 广平县| 黎川县| 兰州市| 新宾| 特克斯县| 承德市| 大悟县| 汨罗市| 南宫市| 宁蒗| 那曲县| 芦溪县| 息烽县| 永寿县| 师宗县| 博客| 齐河县| 池州市| 林口县| 漾濞| 龙泉市| 珠海市| 玉屏| 大同县| 永州市| 黎川县| 黄陵县| 东安县| 长治市| 荔浦县| 石景山区| 普格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