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清列傳上)。
陳夢林
陳夢林,字少林;漳浦人。父聿毅;遭亂,轉徙潮州,生夢林。二歲而母卒,鞠于浙人僑居于潮者曰林雄——養且教,以至成人,因自名曰夢林。
少發憤,誦讀至深夜。年漸長,留心經濟,習兵事。康熙丁巳,粵東亂初定;嘗在兵間,出入矢石無所怖。丙寅,游黔中,傳客諸生間,或勸以黔籍應學使者試;拔第一。黔州牧黃虞庵奇其才,為援例入大學,勸歸閩;時年三十有一矣。無何,四明陳汝咸令漳浦,會諸生講經,心賞夢林;又受知于學使者汪薇、沈涵及大府張清恪伯行。辛卯,黃虞庵相繼撫閩,招入署。會海盜鄭盡心為官軍所追,南奔;詔捕之急,撫軍懸千金購能獲盡心者。方書榜,夢林前曰:『賊不能獲也』!撫軍愕然曰:『云何』?夢林曰:『逋盜入內地,平民誰識者;即能識,疇不懼后禍!當購賊黨相擒,予重賞;其可』。撫軍如言,盡心果為其黨高允泮擒以獻。
先是,夢林養父林雄卒于粵,其長子一新在浙;一新卒,遺子圣祥,夢林自閩往視者數矣。至是,念己日就衰,斥田園得百余金,自攜以畀圣祥。渡曹娥江,訪故令汝咸之子于四明;過浙,哭故學使沈涵于歸安。乃由吳淞江渡海南歸,所過洋面,相度形勢。初,康熙丙申,當路聘夢林修臺灣諸羅縣志;博覽周諮,于島嶼囗〈氵義〉港之出入險易,戰艦、民船之大小堅脆,洞若觀火。辛丑夏,朱一貴倡亂,戕鎮將、陷郡縣遽至(?)。夢林方游南澳,訪總戎藍廷珍;總戎問策,夢林為上記制府滿保,請速移節彈壓廈門、調兵餉,當瓦解。記上,而制府已先發。時提督施世驃、總戎藍廷珍議統舟師,定南、北、中三路進取。夢林力陳南路海道險惡,舟不能泊;當會澎湖相風便、分兩路,大將由中入鹿耳門、副將由北趨西港繞賊背后,計萬全。又陳戰艦宜用輕捷,以便操駛。制府用其言,臺灣平。旋聘入幕,為治裝;前席請曰:『生為我一行,事定當不失郡守』!笑曰:『抒一得,冀護鄉里耳;無他愿也』。遂行。至則,與帥將規畫事機不可失者:搜余黨、招反側、拊善良。時守令未至,事皆決于幕府。告密者眾,持重不發;民情安輯。留臺五閱月,還報;制府欲敘功,以實前言。夢林固辭而歸,遂絕口不言臺事。
方辛卯讀書鰲峰,同考官慕其文,欲為地;峻拒之。世宗即位,詔舉孝廉,當事欲以夢林應;固謝而止。所善蔡文勤世遠,官少宗伯;黎抑堂致遠,官少司寇;沈端恪近思,官少宰:皆聚于京師,以書問邀游長安。俱以足疾,辭不赴。丙辰,撫軍檄薦鴻博;亦不赴——是時年七十有三矣。于是夢林乃言曰:『吾少孤苦,涉獵書傳;作文字,求科第而已。既不可得,傭筆墨從軍,草檄奏記,謬為世所賞;吾恧焉。辱交諸君子,強自刻厲。為貧故,間受禮饋,常以為媿。顧自反生平,借箸運籌,孟子所云「無欲害人之心」者,或庶幾焉。第居賤志不行,未能充之耳。若利己妨人,馳聲華、借權貴以榮身飽家,寧轉死溝壑不忍為也』。所居屢遷,額曰「他齋」;人稱為他齋先生。蔡文勤家居時,入邑必宿他齋,以兩碟齏共噉粥,同榻被,縱談竟夕。外惟阮子章、莊亨陽稱同志;晚尤善雷翠庭鋐。疾革,遺命以志銘屬莊氏、以傳屬雷氏。年七十有六。著書凡五種。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清列傳上)。
林亮
林亮,字漢臣;漳浦人。少孤苦;長負雄略,好給結賢豪,講求韜略。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構亂臺灣,殺總兵官、據其城;文武守臣并恇悸,逃竄澎湖,一島囂囂然動。時亮官守備,厲聲曰:『我輩享朝廷厚祿,報國正在今日;萬無鋒刃未交,相率委去理!請整戰艦守要害;賊至,決一死戰。戰不捷而亮死,公等遁未遲』!疾馳出,申主將令:「官民敢言退歸廈門者,斬」。捍官孥去棹,悉返之。按劍立江干,瞋目視,怒發上沖冠;咸脅肩累足謹聽命,人心乃固。會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統師至,即用為前鋒;亮奮勇爭先,以六艘冒死進奪鹿耳門,旋拔安平鎮。翌日,戰鯤身,亮駕舟橫沖賊陣,大敗之;賊悉斃于水,退守府治,不敢出。亮復同董方從西港間道斜遶其背以擾之;廷珍統大軍繼進,連日四大戰,皆破之;遂克府治。七日內恢復全臺,亮之功為最。
臺灣既平,越三載,朝命除藍廷珍為提督,而以亮代其任。恤窮黎、飭兵防,正己率屬;招撫生番一百八社。
又五年,移鎮浙江定海。卒,賜祭葬,子孫世襲職。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清列傳上)。
藍廷珍
藍廷珍,字荊璞;漳浦人。有智略,謀畫皆合古法。以善捕洋賊及關東劇盜孫森等,累官南澳總兵官。
臺灣朱一貴之亂,聞警報,慨然以除叛安危為己任;上書制府,陳進兵方略:首請駐節廈門,鎮撫遠近,便督師。時制府滿保已先啟行來廈門,且檄召之矣;得書,喜意見吻合,任廷珍當一面,必有功。廷珍既抵廈門,語大將施世驃曰:『奸徒,烏合耳,無能為;當易撲滅。恐我師貪殺,傷天和;須嚴號令,止殲渠魁,脅從勿問,令反側自安』。世驃曰:『善』。因下令軍中,戒入郡「毋妄殺掠」,遂進逼鹿耳門。林亮、董方殊死戰,廷珍以大師繼進,拔之;乘勝取安平鎮。次日,鏖戰四鯤身、轉戰七鯤身,賊眾尚數十萬;廷珍率精銳掩擊,賊大奔。薄至竿寮鄉,悉眾相拒;復大敗之,走涂角埕;又連敗之,遂長驅定府治。計進兵,先后纔七日耳。比越月,叛者悉得伏厥辜;朝命即以廷珍攝臺灣鎮事。
雍正元年,提督福建水師;拔偏裨以下至秉節鉞者十余人:其知人如此。又六年而卒,贈太子少保,謚「襄毅」,世襲輕車都尉。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清列傳上)。
藍鼎元
藍鼎元,字玉霖;漳浦人。懷才不羈,通經史、達治體。語經濟、文章,嘐嘐然輒以振古人豪自命,時人莫之許也。受知于閩督學使沈涵;凡九試于鄉,皆不遇。
雍正元年,詔舉文行兼優之士,貢成均;分修「一統志」,遂知名。朱相國薦其才,引見。故事:先試吏部,皆畏縮逡巡,懼隕越;鼎元獨奮筆上五千言,奏陳六事。上嘉納之,授廣東普寧令;且曰:『以彼其才,任道、府綽乎有余也」。普寧界潮陽、揭陽之間,故多盜。險健傾側之徒,往往鼓唇舌回惑;平民或爭雀角,速訟獄,視狴犴如衽席。鼎元自以得尺寸柄,思一展其素抱;下車,嚴為懲創。復興學校,課經術;崇正教,變澆風。顧以持身靳嶄,失監司歡,掛彈章;潮郡士庶咸咨嗟太息,各斂金代輸其所坐官逋七千百兩有奇,乃得出于獄。鼎元才望素著,太守聘修「郡志」。書成,將告歸;而閩、粵二制府爭延致為上賓,遂復薦,用擢知廣州府。抵任纔匝月而卒。
初,鼎元年十七,常泛舟觀〔海〕廈門,周覽全閩島嶼。抵舟山,沿南澳、海門而還。臨風長嘯,人莫喻其意。迨臺灣辛丑之亂,族兄廷珍統師往征;鼎元在幕。戎馬風濤中,軍興旁午;諸露布、文檄,操楮筆立書,頃刻輒數千百言,皆中機宜。亂定,分功罪、撫瘡痍,經理善后長久計,悉得其領要;廷珍倚如左右手。
為文章,雄快警辟,長于議論;有眉山父子風。著書,凡七種。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清列傳上)。
李松齡
李松齡,字鱗蒼;漳浦人。性峭直;為邑諸生,屢試甲其曹,顯有時譽。郡守柏鄉魏荔彤聘修「府志」,復令纂「風雅源流」十三卷。于時中丞張伯行議刊校儒先書,延九郡知名士;松齡與焉。
臺灣告警,制府滿公視師廈門,羅致賓幕;羽檄旁午,屬草籌劃,動中機要。歲戊申,朝議行薦辟,令蔡宗伯世遠以書勸駕;松齡顧以父老,不忍違膝下歡,作「續南陔書」以見志。旋膺薦鴻博,竟以無妄之事寢薦牘;人咸惜之。晚入京師,館故相國滿公家;游太學,試皆高等。雷副憲鋐時助教國子,謂之曰:『君老成,奈何與后生輩角藝相后先乎』?松齡媿謝。自是,日與輦下諸門人賦詩酬唱,裒三百余篇;謝古梅(道承)愛而序之。逾年,赴銓部,得教授職;未仕而卒。著書凡十余種,惟「日強堂詩鈔」、「鹿水門集」行世。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六(清列傳下)。
許良彬
許良彬,字質卿;海澄人。少誠實,與人無競。長從族父提督正于軍門,因究心韜略。對知交慷慨談,謂『大丈夫當策名清時,圖形麟閣上。即不然,亦當乘宗愨長風,破浪萬里;安能郁郁老宇下哉』!
居無何,正將遣人適外國,而諸子憚行;良彬請往。由是,海中島澳風潮、夷險順逆,皆了然。賈粵東,與南洋人互市。市約期而歸貨直,過三期則否不為負。洋人與良彬貿易成賈而返,會其國有變,逾五載乃來;良彬悉封識其直,計數以償,且予息。商人歸告其酋;酋曰:『能若是乎」!令諸夷悉赴良彬商,遂雄于財。
當是時,臺灣余孽潛逸內地,提軍姚堂廉其才,聘為總統,緝獲奸人鍾朝等;因疏薦之。藍廷珍繼任,加器重;適入覲,即奏列良彬「熟悉海疆、信孚異域,可大用」。朱相國軾、蔡宗伯世遠,復共推轂。引見,上悅其材,以知州需次;改參將。不五年,竟代廷珍帥廈門。良彬正己率屬,輯和軍民。在職十年,未嘗以喜怒行黜踄。卒于官,賜謚「壯毅」。
初,良彬族孱,屢受侮于鄰右巨姓;良彬既貴,族人修舊怨焉。適過里門,鄰右訴之,遽自往謝;一族皆嘩。良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恃貴以凌,貴可久乎?吾懼弗堪也』!乃俱愧服。良彬無軍功,驟躐大位,鄉黨罔或忮者,以謙恭故也。
子師義,亦以謹飭和厚稱。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六(清列傳下)。
阮文
阮文,字子章;漳浦人。偉軀干,黝面闊口。好劇談;大笑,須眉奕奕然動。父曰魁,僑寓新喻,因登江西庚午鄉薦;數上春官,不第。抱經世略,所過城邑、山川、邱陵險阻,常登望形勢;以故得知南北阨塞、海道夷險及諸東南夷利弊,了了胸臆中。
康熙壬辰,御史陳汝咸請招撫海賊陳尚義,薦文與俱。峨冠博帶,承命以行。既登舟,颶風作,浪飛檣折;一舟人色如土,文獨晏然。蹤跡至盡山、花鳥間,登賊舸,說尚義;尚義雖遣人乞降,意中變,欲劫文去。文北面拜朝廷、南望拜父母,賊為心動;因復開示威信、陳利害,聲情慷慨。賊憚文豐裁,又感其披布心腹,無疑慮;遂招其黨百余人,咸歸京師。議功,選云南陸涼州牧。未行,李相國光地稱其猷略,改福建廈門水師參將。
明年,調臺灣。念境土初經寇亂,北路淡水關全臺要害,思一再巡其地;部曲爭以「水土毒惡」諫,弗聽,徑往。馬上揮鞭吟詠,詳紀道里、山溪、風土;為文祭戍亡諸將士;召諸番,反復講忠孝大義而歸。以中瘴,病痞。升福州副將;赴京,卒于道。
文生平舉措,悉出于正;而蹤跡英邁奇特,人莫測其變化。始康熙庚寅歲,漳、泉諸郡大饑;詔截江、浙漕米,由海道入閩接濟。文已說所善定海大帥吳郡運五萬石揚篷先至,民困頓舒。有詔嘉美吳郡;而實文為之籌劃,人莫知也。
子道泰,以孝稱;早卒。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清列傳上)。
吳開業
吳開業,字和仲;龍溪人。四歲喪母;父教以讀書,知感奮。弱冠,父又喪;刻苦自勵,思有以表見于時。康熙辛卯,舉于鄉。又十四年雍正甲辰,成進士。授福州教授,課士有方;調臺灣。三載秩滿,巡察御史單德謨稱曰「能」,升祁門知縣;悃愊無華,愛民禮士,恂恂然追古循良吏。
未幾,致仕歸。家居二十載,廉隅彌飭,學者宗之。郡邑有興造,有司恒就開業及王司虞材二人謀焉。開業年較高,率身先紳士,不辭況瘁。掌教芝山,勤訓迪;歷五載,游其門者咸有立。年九十,卒,都人士以老成凋謝為恨;蓋傷醇懿之未易數數覯也。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六(清列傳上)。
張養
張養,字浩然;海澄人。雍正十年臺灣土番之變,養以把總統卒征之。抵半線,猝遇敵,奮勇爭先;養卒少,賊來益眾,身陷重圍大澤中,馬旋濘而止。養跳而步戰,自午至申殺傷賊無算。賊已引去,忽為流矢中鼻死。翼日尋其尸,遙見田坡間尸昂然挺立,以兩手拔箭如生,皆呼曰:『張弁也』!遂收而殯之。事聞,贈恤有加,蔭子耀千總。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清列傳上)。
劉良璧
劉良璧,衡陽人。雍正甲辰進士。九年,知龍溪縣。有才干,為政勤敏,存心愛民。諸案牘,悉按圖里遠近分貯署中,不假手胥吏。權其輕重,以次堂訊,旬日先示期。胥下鄉呼集,兩造輒計道里酌給資糧,親署紙尾;使不得濫索,民便之。
十三年,升漳州同知,移駐南勝村。民素強悍,睚眥事動操械格斗;官長不能治也。良璧下車,擇巨族有齒德者為族正,隆禮優待,俾互相勸諭,漸以化其頑梗之習。復建立義學,延名師設教;政聲大振。權漳州府事,尤以勤敏,率先崇尚大體,不瑣屑。
后歷升本省糧驛道;致仕歸,卒于家。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六「宦績」三(清同知)。
莊元
莊元,字步沂。以拔貢生入都,受知于合河孫文定家淦;考入太學,名第一。宗伯蔡世遠延教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