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 靈樞識
  • 佚名
  • 3558字
  • 2015-12-22 16:26:10

氣口 張云。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也。肺朝百脈。氣口為脈之大會。凡十二經脈。深不可見。而其虛實。惟于氣口可知之。因其無所隱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見者。皆絡脈而非經也。

諸絡脈(止)皆見于外 張云。大節、大關節也。絕道、間道也。凡經脈所行。必由溪谷、大節之間。

絡脈所行。乃不經大節。而于經脈不到之處。出入聯系。以為流通之用。然絡有大小。大者曰大絡。小者曰孫絡。大絡猶木之干。行有出入。孫絡猶木之枝。散于膚腠。故其會皆見于外。志云。絕道者。別道也。

故諸刺絡脈者(止)發為痹也 張云。凡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結粗突倍常。是為結上。即當刺處也。若血聚已甚。雖無結絡。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則發為痹痛之病。今西北之俗。

但遇風寒痛痹等疾。即以繩帶緊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脹突。乃用磁鋒于肘中曲澤穴。次合絡結上。砭取其血。

謂之放寒。即此節之遺法。勿謂其無所據也。

凡診絡脈(止)少氣也 手魚之下。甲乙有際字。留久痹、作久留痹。張云。診、視也。此診絡脈之色。

可以察病。而手魚之絡。尤為顯淺易見也。寒則氣血凝澀。凝澀則青黑。故青則寒且痛。熱則氣血淖澤。淖澤則黃赤。故赤則有熱。手魚者。大指本節間之豐肉也。魚雖手太陰之部。而胃氣至于手太陰。故可以候胃氣。

五色之病。惟黑為甚。其暴黑者。以痹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熱氣之往來也。其青而短者。青為陰勝。短為陽不足。故為少氣也。簡案、漢藝文志師古注云。診、視驗。謂視其脈及色候也。

其小而短者(止)急坐之也 樓馬志。小、作青。張云。

視其絡脈之小而短者。氣少故也。不可刺之。虛甚而瀉其氣。重虛必致昏悶。甚則運仆暴脫。不能出言。急扶坐之。使得氣轉。以漸而蘇。若偃臥則氣滯??种虏痪纫?。簡案、此即后世所謂針暈也。金針賦云。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掩之??诒菤饣?。熱湯與之。略停少頃。根據前再施。諸注不及之者何。

手太陽之別(止)散入于魚際 馬云。此下十二節。詳言十二絡穴。而此先以肺經言之也。夫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此穴由本經而別走鄰經也。手太陰肺經之別穴。名曰列缺。(去腕側上一寸半)起于腕上分肉之間。

并本經太陰之經。入手陽明大腸經。以直入掌中。而散入于魚際。張云。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溪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于氣口三倍者是也。

其病甚(止)別走陽明也 甚、諸本作實。根據下節文例。當改作實。甲乙。銳下有骨字。半寸作一寸。

馬云。 、 同。去腕半寸。當作寸半。張云。掌后高骨為手銳骨。欠 、張口伸腰也。通俗文曰。體倦則伸。志倦則 也。治此者取列缺。謂實可瀉之。虛可補之。后諸經皆準此。半寸當作寸半。此太陰之絡。

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曰偏歷。亦入太陰。以其相為表里。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他經皆然。簡案、正、脈本音注。 、音去。開口也。藏經音義引桂苑珠叢云。引氣而張口曰欠 。

手少陰之別(止)屬目系 馬云。去腕一寸半。其半字衍。觀下掌后一寸可見。此言心經之絡穴也。

通里穴為絡。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本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支膈 馬云。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

手心主之別(止)絡心系 馬云。此言心包絡經之絡穴也。

夫手厥陰心包絡經。而謂之手心主者。以其代心經以行事也。(本經邪客篇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其別名曰內關。去手腕上兼二寸之兩筋間。循本經以上。系于心包絡。如心系間邪氣盛而實。則心必痛。簡案、張本心系下句。據前后文例。張注為是。

頭強 甲乙作煩心。張云。此經系心包絡心系。又出耳后。合少陽、完骨之下。故邪實則心痛。虛則頭強不利也。志云。此不曰別走少陽。或簡脫也。

手太陽之別(止)絡肩 馬云。此言小腸經之絡穴也。支正、上手腕外廉五寸。內注于手少陰心經。以心于小腸為表里也。

節弛肘廢 甲乙。節、作筋。張云。脈絡壅滯。而節弛肘廢。志云。手太陽小腸主液。實則津液留滯。

不能淖澤與骨。是以節弛肘廢。

疣 馬云。海篇釋為贅。蓋贅留之類。張云。疣、音尤。贅也。瘤也。簡案、 、與瘤自別。巢源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粗強于肉。樓氏綱目云。疣、俗稱雞眼子。藏經音義。 、疣同。埤蒼云。皮上結也。莊子云。附贅懸疣?;蜃?。今俗謂之侯。志云。即 痤之類。誤也。

如指痂疥 馬云。小者為指間痂疥之類。張同。簡案、此謂疣之多生。如指間痂疥之狀。馬張以為痂疥。誤也。

手陽明之別(止)合于宗脈 馬云。此言大腸經之絡穴也。偏歷、去手腕后三寸。別走入于手太陰肺經。

其支別者。上循臂之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以乘肩 。上曲頰。入上齒縫中。又其支別者。入耳合于宗脈。(玩各節皆腑合于臟臟合于腑則此宗脈宜是肺經之大脈猶言大氣為宗氣也本經口問篇有云目者宗脈之所聚)張云。

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脈者。脈聚于耳目之間者也。偏齒之偏。馬本作遍。志同。

簡案、此蓋謂本經偏止于曲頰之處。而非言遍循上下齒也。馬本恐非。

齲聾 甲乙作齲齒耳聾。說文。齲、齒蠹也。

痹隔 馬云。為內痹。為隔塞不便。志云。痹閉阻隔也。

取之所別也 尚 云。謂遍齒入耳之別絡。非偏歷也。十二絡皆同。

手少陽之別(止)合心主 馬云。此言三焦經之絡穴也。外關去手腕外廉二寸。外繞于臂。注于胸中。以合手厥陰心主之脈。以三焦與心包絡為表里也。

足太陽之別(止)別走少陰 馬云。此言膀胱經之絡穴也。飛揚去足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腎經。以膀胱與腎為表里也。

窒 甲乙作窒鼻。張云。 、鼻塞也。此經起于目內 。絡腦行頭背。故其為病如此。

足少陽之別(止)下絡足跗 馬云。此言膽經之絡穴也。光明穴去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肝經。以膽與肝為表里也。下絡足之跗面。即俠溪、地五會、臨泣等處也。

足陽明之別(止)下絡喉嗌 馬云。此言胃經之經穴也。豐隆去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脾經。以胃與脾為表里也。循脛骨外廉之上下巨虛等穴。上至頭項而絡之。以合于諸經之氣。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海也。其頭項之下。則絡于喉嗌。張云。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瘁喑 馬云。瘁、當作猝。張云。瘁、悴同。病乏也。志作卒痛。簡案、馬注是。

足太陰之別(止)入絡腸胃 馬云。此言脾經之絡穴也。公孫去足大趾本節后一寸。別走足陽明胃經。以脾與胃為表里也。其別者。入絡于腸胃之中。

足少陰之別止外貫腰脊 馬云。此言腎經之絡穴也。大鐘穴當內踝后繞跟處。別走足太陽膀胱經。

以腎與膀胱為表里也。又其別者。并本經脈氣之行。以上走于手厥陰心包絡經之下。而外則貫于腰脊間。

足厥陰之別(止)結于莖 循脛、甲乙作循經。馬云。此言肝經之絡穴也。蠡溝去內踝上五寸陷中。

別走足少陽膽經。以肝與膽為表里也。經于足脛。以上于睪丸。(陰丸俗云陰子)結于莖垂。(見邪客篇有莖垂)挺長 志云。莖、陰莖。乃前之宗筋。挺、即陰莖也。簡案、此注似未允。經筋篇云。足厥陰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法詳見醫學綱目)蓋此指睪丸而言。

任脈之別(止)取之所別也 志云。按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上頤循面入目。所謂尾翳者。即鳩尾之上。蓋任脈之別絡。出于下極并經而上。復下于鳩尾。以散于腹絡。氣實則腸皮急。虛則癢搔。當取之所別絡也。簡案、甲乙云。鳩尾、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

任脈之別。由此考之。尾翳即蔽骨。猶 即蔽骨。而又為鳩尾。一名也。張改屏翳為會陰穴。非也。

督脈之別(止)入貫膂 馬云。此言督脈經之有絡穴也。長強(脊 骨端)挾膂上項。散于頭上。下則當于肩脾之左右。其別者。則走于足太陽膀胱經。以入貫于膂筋之間。

高搖之 甲乙注云。高以下九字九墟無。張云。頭重高搖之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

脾之大絡(止)百節盡皆縱 張云。脾之大絡。名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出九肋間。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者也。故其為病如此。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馬云。此脈若羅紋之絡。其絡中必有血。皆當取此穴以治之耳。張云。羅絡之血者。言此大絡。包羅諸絡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大絡即大包也。簡案、據馬注羅字下句為是。

凡此十五絡(止)絡脈異所別也 張云。十二經共十二絡。而外有任督之絡。及脾之大絡。是為十五絡也。凡人之十二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不可見。其脈之浮而可見者。皆絡脈也。然又必邪氣盛者。脈乃壅盛。

故實則必見。正氣虛者。脈乃陷下。而視之不見矣。故當求上下諸穴。以相印證而察之。何也。蓋以人經有肥瘦長短之不同。絡脈亦異其所別。故不可執一而求也。愚按、本篇足太陰之別。脈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

脈曰大包。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而平人氣象論。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然則諸經之絡唯一。而脾胃之絡各二。蓋以脾胃為臟腑之本。而十二經皆以受氣者也。馬云。按此篇以督之長強。任之尾翳。為十五絡。難經以陽蹺、陰蹺之絡為十五絡。殊不知督脈所以統諸陽。任脈所以統諸陰。還以靈樞為的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特克斯县| 阿尔山市| 眉山市| 花垣县| 上林县| 吉隆县| 金平| 达尔| 溆浦县| 怀宁县| 洞口县| 阳新县| 青浦区| 五华县| 浦北县| 蚌埠市| 房产| 黎平县| 色达县| 伊川县| 台东县| 礼泉县| 通州市| 阿合奇县| 宁津县| 乐亭县| 高青县| 晋宁县| 涿州市| 遂川县| 通渭县| 北川| 尉氏县| 米脂县| 阿克| 榆社县| 射洪县| 图们市| 郴州市|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