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靈樞識
  • 佚名
  • 3478字
  • 2015-12-22 16:26:10

下外輔骨之前(止)入小指次指之間 滑氏云。 外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面為跗。自陽陵泉。

下外輔骨。前歷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地、五會、俠溪。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而終也。張云。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也。外踝上骨際曰絕骨。

絕骨之端。陽輔穴也。銅人注云。輔骨謂輔佐 骨之骨。左 之外。簡案、輔骨取義于車輔。銅人注。非也。

(輔字義詳于素問識骨空論)滑氏足跗為句。張上字下為句。今考文例不宜云。從跗上而上于指間。且下文有別跗上語。張句為是。

其支者(止)出三毛 滑氏云。足大趾本節后為歧骨。大趾爪甲后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臨泣穴。別行入大趾。循歧骨內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交于足厥陰也。張云。足大趾次趾本節后骨縫為歧骨。

大趾爪甲后二節間為三毛。

口苦善太息 張云。膽病則液泄。故口苦。膽郁則不舒。故善太息。銅人注。素問云。口苦者。病名膽痹也。

心脅痛 馬云。脈循脅里出氣街。

面微有塵 銅人注云。謂面如微塵。有觸冒塵土之色也。張云。足少陽之別散于面。膽木為病。燥金勝之。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張云。本經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熱。木病從火。故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張云。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干。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

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于骨。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汪云。骨病未詳。按、全元起云。

少陽者肝之表。肝主筋。筋會于骨。是少陽之經氣所榮故云。簡案、素問熱論。少陽主膽。甲乙、太素、全元起、病源、并作骨。汪所引乃出熱論新校正。

頭痛頷痛 甲乙作頭面頷痛。銅人作頭痛角頷痛。

馬刀俠癭 癱疽篇。俠癭作挾纓。詳于彼注。

汗出振寒瘧 張云。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里者也。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

胸脅肋脾(止)外踝前 汪云。皆經脈所過。按少陽行身側。故本篇多用外字。

諸節皆痛 志云。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叢毛之際 千金、銅人、發揮。叢、作聚。滑氏云。足大趾爪甲后為三毛。三毛后橫文為聚毛。足厥陰起于大趾聚毛之大敦穴。張云。肝為足厥陰經也。起于足大趾。去爪甲橫紋后叢毛際大敦穴。叢毛即上文所謂三毛也。簡案、今從張注。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 滑氏云。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沖。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止)上 內廉 滑氏云。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后上、內廉。至膝關、曲泉。

循股陰(止)屬肝絡膽 過、甲乙作環。銅人、發揮同。滑氏云。脾內為股。臍下為小腹。由曲泉上行。

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沖門腑舍之分。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復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絡于膽也。張云。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于任脈之曲骨。簡案、急脈穴。在陰髦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見氣腑論。王注。乃本經穴。發揮漏之。

上貫膈(止)會于巔 甲乙注。一云其支者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結于腰踝夾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滑氏云。

目內連。深處為目系。頏顙咽顙也。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脅肋。上云門、淵腋、之間。

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系上出額。行臨泣之里。與督脈相會于巔頂之百會也。志云。頏顙、 上竅也。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是頏顙在會厭之上。上 與鼻相通之竅是也。故曰頏顙不開。則洞涕不收。分氣失也。分氣者。口鼻兩分之氣。簡案、頏顙、得志聰注而始明矣。義更詳于憂恚無言篇注。

其支者(止)環唇內 滑氏云。前此連目系上出額。此支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里。下頰裹交環于口唇之內。

其支者(止)注肺 滑氏云。此交經之支。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里。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陰也。張云。盡十二經之一周。終而復始也。

腰痛 馬云。肝與腎通。則膂筋之脈通于肝。張云。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于腰踝下中、下 、之間。故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

丈夫 疝 婦人少腹腫 張云。足厥陰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婦人少腹腫。即疝病也。汪云。脈抵少腹。

婦人亦有疝。但不名疝而名瘕。

面塵脫色 馬云。膽病面有微塵。肝為之里。主病同。

胸滿(止)閉癃 張云。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故為此諸病。志云。肝氣厥逆。不能行散谷精。故胸滿嘔逆也。肝主疏泄。肝氣虛則飧泄、遺溺。實則閉癃、狐疝。隨經脈晝夜出入之疝也。銅人注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候。故曰狐疝。簡案、銅人注。本于四時刺逆從論。楊上善注非是。遺溺、甲乙作遺精。

手太陰氣絕 此下六節。與難經二十四難文。皆大同小異。滑注云。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絕則皮毛焦而津液去。皮節傷。以諸液皆會于節也。王文潔云。津液者。賴肺氣運用而滋皮節毛者也。

難經。爪枯作皮枯。甲乙作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著。皮節著則爪枯毛折。

手少陰氣絕 滑注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絕則脈不通。血不流。

色澤去也。甲乙。髦、作發。說文。髦、發也。釋名云。髦、冒也。覆冒頭頸也。

足太陰氣絕 甲乙。肌、肉、作口唇。唇、舌、作口唇。無舌萎二字。難經同。滑注云。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絕則肉滿唇反也。肉滿謂肌肉不滑澤而緊急 也。張云。萎、音威。色蔫枯也。

足少陰氣絕 難經。濡、作溫。下同。不能著下有骨字。甲乙亦有骨字。垢作枯。楊注云。腎主內榮骨髓。故云伏行而溫骨髓也。卻、結縮也。謂齒齦之肉結縮。

而齒漸長而枯燥也。滑注云。腎其榮在發。其充在骨。

足厥陰氣絕 筋絕、難經作筋縮。甲乙作筋弛。據下文卵縮。難經似是。陰氣、難經作陰器。諸注并從之。素問診要經終論。王注引本篇亦作陰器。知今本誤耳。滑注云。肝者筋之合。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肝絕則筋縮引卵與舌也。王充論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當在庚申。

五陰氣俱絕(止)一日半死矣 張云。五臟之精。皆上注于目。故五陰氣絕。則目轉而運。志先死矣。

蓋志藏于腎。陰之神也。真陰已竭。死在周日間耳。今有病劇而忽爾目無所見者。正陰氣竭絕之候。

六陽氣絕(止)旦死 絕汗乃出下。甲乙有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則氣先死矣。十三字。旦死下有此十二經之敗也七字。張云。汗本陰精。固于陽氣。陽氣絕則陰陽相離。而腠理不閉。脫汗乃出。其死在頃刻間也。

黃帝曰 諸本無此三字。唯張本有。當刪。

足太陰 甲乙陰下有脈字。張云。足太陰當作手太陰經。脈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經脈。皆伏行分肉之間。不可得見。其有見者。惟手太陰一經。過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淺。故不能隱。下文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正謂此耳。此外諸脈。凡浮露于外而可見者。皆絡脈也。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馬云。脾經之脈。過于外踝之上。與胃脈相通。無所隱焉故耳。簡案、今從張注。

六經絡(止)上合肘中 張云。此舉手絡之最大者。以明視絡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經。而手六經之絡。

則惟陽明少陽之絡為最大。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后三寸上側間。別走太陰。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臂表腕后二寸兩筋間。

斜行向內。歷陽明、太陰。別走厥陰二絡之下行者。陽明出合谷之次。分絡于大食二指。少陽出陽池之次。散絡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間。其上行者。總合于肘中內廉、厥陰、曲澤、之次。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顯然可察。俗謂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脈。即蓄血之大絡也。凡浮絡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飲酒者(止)經脈大盛 甲乙。盛下有也字。張云。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入于經。

酒亦水谷之悍氣。其 疾之性亦然。故飲酒者必隨衛氣。先達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已平。而后營氣滿。經脈乃盛矣。平、猶潮平也。即盛滿之謂。愚按、脈有經絡。經在內。絡在外。氣有營衛。營在內。

衛在外。今飲酒者。其氣自內達外。似宜先經而后絡。茲乃先絡而后經者何也。蓋營氣者。猶源泉之混混。循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營行脈中。衛氣者。猶雨霧之郁蒸。透徹上下。遍及萬物者也。故曰衛行脈外。

是以雨霧之出于地。必先入百川而后歸河海。衛氣之出胃。必先充絡脈而后達諸經。故經水篇以十二經分發十二水。然則經即大地之江河。絡猶原野之百川也。此經絡營衛之辨。

脈之卒然(止)脈之動也 志云。假邪以分別經脈。與絡脈各別。如十二經脈之卒然盛者。皆邪氣居于脈中也。本末者。謂十二經脈之有本標也。如留于脈而不動則熱。不留于脈則脈不堅。而外陷于膚空矣。此十二經脈之流行出入。不與絡脈大絡之眾同也。是以知何脈之動也。簡案、馬張以邪氣為酒邪之氣。不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万州区| 桐庐县| 连江县| 海阳市| 从江县| 富民县| 卓尼县| 大港区| 通榆县| 雅安市| 榆中县| 开阳县| 大连市| 汶川县| 乐平市| 崇信县| 商南县| 靖州| 女性| 盐池县| 中方县| 巴林左旗| 波密县| 东兰县| 八宿县| 邵阳县| 基隆市| 濉溪县| 安阳县| 台山市| 阿坝| 洞头县| 开封县| 罗甸县| 延长县| 周宁县| 安福县| 安阳县| 即墨市|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