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靈樞識
  • 佚名
  • 4971字
  • 2015-12-22 16:26:10

入大指間出其端 滑氏云。此支自跗上沖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陰。汪云。至厲兌穴而終。以交于足太陰經(jīng)。昂按、凡交經(jīng)授受。皆屬支脈。經(jīng)別篇又云。上通于心。循咽退場門上額 。還系目系。

灑灑振寒 灑、甲乙作 。銅人作 。脈解篇云。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然振寒也。簡案、馬引瘧論。陽明虛則寒栗鼓頷。恐非。

善呻善欠 甲乙銅人。伸、作呷。銅人注云。伸謂伸努筋骨也。張云。胃之郁也。志云。善呻者陽氣郁而欲伸出之。數(shù)欠者陽欲引而上也。

顏黑 銅人注云。顏、額也。張云。黑、水色也。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于顏面。

病至(止)棄衣而走 陽明脈解篇云。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又云。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又云。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又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又云。熱盛于身。故棄衣欲走也。脈解篇云。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

故欲閉戶牖而居。

賁響 張云。腸胃雷鳴也。簡案、壽夭剛柔篇。怫愾賁響。義同。

厥 張云。 、足脛也。陽明之脈。自膝臏下脛骨外廉。故為脛 厥逆。 、音干。

是主血所生病者 張云。中焦受谷。變化而赤為血。故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而主血所生病者。

志云。本經(jīng)曰。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平脈篇曰。水入于經(jīng)。而血乃成。胃為水谷之海。主生此營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汗出 甲乙。瘧、作 。張云。陽明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 則汗出。

唇胗 志云。胗、疹同。唇瘍也。簡案、志注。本于說文。甲乙。胗、作緊。

大腹水腫 張云。胃在中焦。土病則不能制水也。

身以前皆熱 銅人注云。腹為陰。背為陽。足陽明行身之陰。其氣盛。故身以前皆熱。其氣不足。

故身以前皆寒栗。

消谷善饑 志云。陽明氣盛于外。則身以前皆熱。盛于內(nèi)則有余于胃。而消谷善饑。溺色黃。

起于大趾之端 滑氏云。起大趾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

循指內(nèi)側白肉際 張云。行大部、太白、等穴。

核骨 核、發(fā)揮作 ?;显啤K自乒鹿展鞘且?。樓氏云。核骨在足大趾本節(jié)后。約二寸。內(nèi)踝骨前約三寸。如棗核。橫于足內(nèi)側。赤白肉際者是也。竇大師指為孤拐骨者非是也。張云。核骨即大趾本節(jié)后內(nèi)側圓骨也?;涎詾楣鹿展钦?。非。蓋孤拐即名踝骨。古有擊踝之說。即今北人所謂打孤拐也。

上內(nèi)踝前廉 滑氏云。過核骨后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nèi)踝前廉之三陰交也。足跟后兩旁起骨為踝骨。張云。滑氏以足跟骨為踝者。亦非。蓋彼曰跟踵。非踝也。

內(nèi) 銅人注云。 、謂脛之魚腹也?;显?。 、腓腸也。由三陰交上 內(nèi)。循 骨后之漏谷。

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jīng)之前。至地機陰陵泉。張云。 、足肚也。亦名腓腸。本經(jīng)與 通用。音篆。蓋 、本音 。玉篇以足跟為 。簡案、 、說文。腓腸也。

上膝股內(nèi)前廉入腹屬脾 滑氏云。髀內(nèi)為股。臍上下為腹。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nèi)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jīng)沖門、府舍。會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jīng)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

上膈(止)散舌下 滑氏云。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xiāng)、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上行。行人迎之里。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止)注心下 張云。足太陰經(jīng)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于胸中。而止于大包。其內(nèi)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jīng)也。

食則嘔(止)快然如衰 脈解篇曰。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所謂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如衰。

甲乙作而衰。簡案、而如古通。李云。后、大便也。氣、轉矢氣也。

身體皆重 銅人注云。以脾主肉。故脹病則身體重。

舌本痛 馬云。上舌本強。而此則甚。

體不能動搖 馬云。即上文重而甚。

煩心心下急痛 甲乙。痛作寒瘧二字。馬云。脈注心中。

溏瘕泄水閉黃膽 馬云。溏、脾氣不實。瘕泄、難經(jīng)五十七難。有大瘕泄。水閉、六元正紀大論。

有甚則水閉跗腫。言水蓄于內(nèi)。而大小便皆閉也。黃膽。素問平人氣象論。本經(jīng)論疾診尺篇。皆有黃膽。張云。

脾寒則為溏瀉。脾滯則為癥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泄。為水閉、黃膽。不能臥。李云。溏者水泄也。瘕者痢疾也。水閉者上病不能治水也。水閉則濕熱壅而為疸。為不臥。

不能臥 甲乙。臥、作食。食下有唇青二字。銅人注云。甲乙經(jīng)作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與今本異。

強立 諸家不釋。簡案、蓋謂勉強而起立。則股膝內(nèi)腫。甲乙腫下有痛字。

足大趾不用 張云。脾脈起于足拇以上。膝股內(nèi)廉。故為腫、為厥、為大趾不用諸病。

起于心中 楊 云。經(jīng)曰。心在肺下。又云心狀如蓮花未開。在膈上附第五椎也。簡案、據(jù)楊注。

心中直指心臟而言。

心系 道藏本脫系字。滑氏云。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

曲折向后。并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jié)之間。蓋五臟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jīng)起于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張云。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

目系 楊 云。要旨論曰。目內(nèi)連深處為目系。此經(jīng)已絡小腸。從心系支而橫出。循任脈之外。上挾咽系。而行至于目系也。

其直者(止)出腋下 滑氏云。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nèi)、腋下、筋間、動脈。張云。手少陰經(jīng)。行于外者始此。

下循 內(nèi)后廉(止)下肘內(nèi) 甲乙作肘中內(nèi)廉?;显?。自極泉下循 內(nèi)后廉。行太陰心主兩經(jīng)之后。歷青靈穴。下肘內(nèi)廉。抵少海。

循臂內(nèi)(止)出其端 滑氏云。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nèi)后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后銳骨之端。經(jīng)陰 、神門。入掌內(nèi)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沖。而終以交于手太陽也。心為君主之官。示尊于它臟。故其交經(jīng)授受。不假于支別云。

嗌干(止)臂厥 張云。本經(jīng)支者從心系上挾咽。故為嗌干心痛。心火炎則心液耗。故渴而欲飲。

手少陰循臂內(nèi)后廉。出小指之端。故為臂厥。

目黃脅痛(止)掌中熱痛 張云。少陰之脈。系目系。故目黃。出腋下。故脅痛。循 臂內(nèi)入掌內(nèi)后廉。故為熱痛諸病。甲乙。脅下有滿字。

起于小指之端(止)出踝中 滑氏云。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jīng)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之外側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yǎng)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止)交肩上 滑氏云。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一名膊)自養(yǎng)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nèi)側兩骨之間。歷小海穴上循 外后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

上肩循肩貞、 俞、天宗、乘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于兩肩之上。張云。

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nèi)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于小指之上。簡案、兩筋甲乙、千金、銅人等。作兩骨?;蠌闹?。今捺之而 麻。應于小指之上者觸筋也。其穴則在肘骨臂骨之間。知是作骨為是。

入缺盆(止)屬小腸 甲乙。缺盆下有向腋下三字。銅人同。張云。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絡心。

心與小腸為表里也。自缺盆之下。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本經(jīng)之行于內(nèi)者。

其支者(止)入耳中 滑氏云。目外角為銳 。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 。

上至目銳 。過瞳子 。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其支者(止)斜絡于顴 發(fā)揮。無斜絡于顴四字。蓋根據(jù)金蘭循經(jīng)文集書同。張云。目下為 。目內(nèi)角為內(nèi) 。顴即顴骨。下顴 穴。手太陽自此交目內(nèi) 、而接乎足太陽經(jīng)也。簡案、刺禁論。王注。手太陽脈。

自顴而斜行至目內(nèi) 。發(fā)揮無四字者。蓋系于脫文。

頷腫 銅人注云。頷、謂頰下也。張云。本經(jīng)之脈。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頸上頰。故為是病。

是主液所生病者 張云。小腸主泌別清濁。病則水谷不分。而流衍無制。是主液所生病也。志云。

小腸為受盛之官。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

起于目內(nèi) 上額交巔 滑氏云。目大角為內(nèi) 。發(fā)際前為額。腦上為巔。巔、頂也。足太陽起目內(nèi)、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巔上之百會也。

銅人注云。內(nèi) 。謂目之大 也。

介按、目內(nèi) 外一分宛宛中。是睛明穴也。上行眉。眉頭陷中。即攢竹穴也。再上行發(fā)際間。俠督脈之神庭穴。旁開一寸五分。正頭取之。是曲差穴也。后行五分。旁開一寸五分。五處穴也。從此后行一寸五分。

承光穴也。由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俠督脈之百會穴。旁開一寸五分。即通天穴也。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滑氏云。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穴。所以散養(yǎng)于經(jīng)脈也。張云。

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沖、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介按、從懸厘后行耳前。入發(fā)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即曲鬢穴也。后行耳上。入發(fā)際寸半陷者宛宛中。

嚼牙取之。

即率谷穴也。從此后行耳后三分許。入發(fā)際二寸。天沖穴也。下行耳后。入發(fā)際一寸。浮白穴也。由此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lián)u動有穴。竅陰穴也。從竅陰行耳后。入發(fā)際四分。即完骨穴也。

其直者從顛入絡腦 銅人注云。頂為中頂。前曰囟頂。后曰腦頂。左右曰角?;显啤DX、頭髓也。

頸上為腦。腦后為項。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后循絡卻、玉枕。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止)抵腰中 張云。自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于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內(nèi)分作四行而下。此節(jié)言內(nèi)兩行者。夾脊兩旁各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臟腑諸 。而抵腰中等穴也。中行椎骨曰脊。臀骨上曰腰。

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張云。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腎與膀胱為表里也。夾脊兩旁之肉曰膂。

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 甲乙。銅人挾脊。作會于后陰四字。發(fā)揮集書。無挾脊二字。馬云。從腰中循腰髖下挾脊。歷上 、次 、中 、下 、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 、委陽、入 中之委中穴?;显?。臀。尻也。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后為臀。腓腸上膝后曲處為 。

介按、從腰踝骨下一寸。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即上 穴也。第二空陷中。次 穴也。第三空陷中。

中穴也。第四空陷中。下 穴也。從下 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即會陽穴也。又自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

即承扶穴也。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屈膝而得之。即浮 穴也。從浮 下行。仍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

委陽穴也。從委陽下行 中。約紋動脈陷中。伏臥取之。即委中穴也。以上諸穴。皆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其支者(止)挾脊內(nèi) 胛、甲乙注云。一作髖??姶陶撏踝?。銅人發(fā)揮作胂。滑氏云。膂肉曰胂。夾脊肉也。其支者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 內(nèi)左右。別行下貫胂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 、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

介按、膀胱經(jīng)穴。自大杼別脈。其支者從肩膊內(nèi)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nèi)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即是附分穴。由附分至秩邊穴。共計十四穴。左右歷次而下。共二十八穴。

過髀樞(止)合 中 甲乙、銅人。髀外下無從字。滑氏云。股外為髀。捷骨之下為髀樞。循髀外后廉髀樞之里。本經(jīng)、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 中者相合。

以下貫 內(nèi)(止)至小指外側 馬云。 、 同?;显啤?、腓腸也。下行循合陽穴。下貫 內(nèi)。

歷承筋、承山、飛陽、跗陽。出外踝后之昆侖、仆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于足少陰也。楊 云。 骨之下為立骨。左右各有內(nèi)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張云。小指本節(jié)后。大骨曰京骨。

髀不可以曲 甲乙無髀字。似是。張以髀為髀樞。未知是否。

踝厥 張云。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后。筋結于外踝也。

是主筋所生病者 張云。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為巨。其下者結于踵、結于 、結于 、結于臀。

其上者挾腰脊、絡肩項。上頭為目上綱。下結于 。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載眼之類。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者。汪云。主筋。義未詳。按、太陽病多痙急如上癥。皆風傷筋也。

痔瘧狂癲疾 張云。脈入肛故為痔。經(jīng)屬表故為瘧。邪入于陽。故為狂癲疾。馬云。刺瘧篇有太陽之瘧。癲狂篇二十二有刺太陽經(jīng)者。

項痛 甲乙。項下有頸間二字。

邪走足心 甲乙、銅人、發(fā)揮。走、作趣。馬、作趨?;显?。趣、向也。足少陰起小趾之下。斜向足心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馬云。邪、斜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原市| 鱼台县| 城固县| 兴山县| 湖南省| 嘉祥县| 肇庆市| 五河县| 靖江市| 乐清市| 桦川县| 兴化市| 阳高县| 和龙市| 柏乡县| 泾川县| 石屏县| 横峰县| 方正县| 孟州市| 林口县| 连云港市| 晋州市| 丹江口市| 策勒县| 白水县| 句容市| 鄂州市| 永宁县| 将乐县| 府谷县| 黄骅市| 长沙市| 叶城县| 绥宁县| 合江县| 稷山县| 宿松县| 崇义县| 高邑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