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靈樞識
  • 佚名
  • 4972字
  • 2015-12-22 16:26:10

出于然谷之下(止)出 內廉 脈經、千金。谷、作骨。滑氏云。由涌泉轉出足內踝然谷穴。下循內踝后太溪穴。別入踝中之太鐘、照海、水泉。乃折自太鐘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之后。經復溜、交信、過三陰。交上 內。循筑賓。出 內廉。抵陰谷也。

介按足少陰腎經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從涌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陷中。即然谷穴也。又行足內踝后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太溪穴也。足跟后跟中。大骨上兩筋間。太鐘穴也。再從太鐘行太溪下一寸。內踝下。水泉穴也。足內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從照海行足內踝后。除踝上二寸許。前旁骨陷中。即復溜穴也。從此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后。二寸許。后旁筋。即交信穴也。再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腿肚中。即筑賓穴也。再上行膝下。內輔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即陰谷也。

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滑氏云。出陰谷。上股內后廉。貫脊會脊之長強穴。還出于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下。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者(止)挾舌本 甲乙注一本云。從橫骨中挾臍循復里。上行而入肺。滑氏云。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腑。而上循喉嚨。并人迎。挾舌本而終也。張云。按足少陰一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里上注心肺。而散于胸中。惟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

并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甲乙經于俞府、 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等穴。皆云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十一穴。皆云沖脈足少陰之會。

故滑氏之注如此。實本于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等書。實本之骨空論也。

介按、從橫骨上行一寸。中行旁開五分。即大赫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開五分。氣穴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開五分。四滿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開五分。中注穴也。再上行一寸。直臍旁去五分。肓俞穴也。再上行二寸。中行旁開五分。商曲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開五分。石關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開五分。陰都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開五分。通谷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開五分。幽門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再上行一寸六分。中行旁開二寸。神封穴也。

再上行一寸六分。靈墟穴也。再上一寸六分。神藏穴也。再上行一寸六分。 中穴也。從 中上行巨骨。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即俞府穴也。

其支者(止)注胸中 滑氏云。兩乳間為胸中。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陰也。

病饑不欲食 馬云。蓋虛火盛則饑。而不欲食者。脾氣弱也。張云。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母。陰動則陽衰。陽衰則脾困。故病雖饑。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 甲乙、銅人。作面黑如炭色。銅人注云。一作地色。素問曰。所謂面黑如地者。和氣內奪。故變于色也。(案出脈解篇)發揮。作地色。本之也。馬云。漆則腎之色黑者。形于外而如漆柴。則腎主骨者瘦矣。張云。水色黑。陰邪色見于面。故如漆。腎藏精。精衰則枯。故如柴。楊玄操二十四難注云。漆柴者。恒山苗也。其草色黃黑無潤澤。故以為喻。簡案、據楊說漆即蜀漆。然本草中無所考。

咳唾則有血 馬云。脈入肺中則為咳。而唾中有血。則腎主有損。

喝喝而喘 甲乙注。一作喉鳴。銅人亦作喉鳴而喘。

坐而欲起 馬云。陰虛不能寧靜。

馬云。水虧肝弱。張云。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腎氣內奪。則目 如無所見。

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于腎也。

心如懸若饑狀 張云。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陰虛則內喂。故常若饑狀。

善恐 馬云。陰陽應象大論曰。腎在志為恐。張云。腎氣怯。故惕惕如人將捕之。甲乙無氣不足以下十四字。

黃膽腸 馬云。五疸有女勞疸。通評虛實論、大奇論。皆有腸 。張云。陰虛陽實。故為黃膽。

腎開竅于二陰。故為腸 。

痿厥嗜臥 銅人注云。人冒暑熱之毒舍于腎。腎乃水臟也。水不勝火。則骨與髓虛。故足不任身。

而痿厥生焉。痿則無力。故嗜臥也。馬云。脈有骨痿。義見痿論。張云。嗜臥者。多陰少陽。精神匱也。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灸則強食生肉(止)重履而步 灸則以下十六字。甲乙移足下熱而痛下。馬云。如灸者則當勉強進食。必生長其肉。又寬緩其帶。散披其發。扶大杖。著重履。以緩步之。蓋不太勞動。以腎氣之衰弱也。

余經不言此法。而唯腎經詳言者。以腎經屬水。為身之本。而病患多犯其戒。故獨言之詳。張云。生肉濃味也。

味濃所以補精。志云。生、當作牲。周禮云。始養之謂。畜將用之謂牲。又牛羊豕曰三牲。夫羊為火畜。牛為土畜。豕為水畜。其性躁善奔。強食牲肉。以助腎氣上升。而與火土之相合也。緩帶者。取其伸舒也。夫腎臟之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發乃血之余也。披發者。使神氣之下交也。大杖重履者。運筋骨之氣也。夫陰陽之氣。有厥于臂者。有厥于 者。有厥于踝者。有厥于骨者。此章論少陰之氣厥逆于下。而曰強食牲肉。曰緩帶披發。蓋少陰為陰陽生氣之原也。簡案、重、諸家無解。當讀如字。

心包絡 甲乙、銅人無此三字。發揮。絡一字無。張云。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陰。而復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

心主之脈也。其脈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續醫說孫、景思醫論云。或謂心包絡乃胸中之脂膜。或又謂之裹心之肉。皆非也。乃裹心之黃脂膜。包于心外。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外則有細筋膜如系。與心肺相連者。此則是心包絡也。余謂諸獸之內景。大概亦與人相同。

觀其心形。亦略可見矣。

介按、唐容川云。心之上面。周遭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也。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于胸內之四面。

皆是油膜。

又下為網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

出屬心包絡(止)歷絡三 張云。心包絡。包心之膜絡也。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 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里而相絡。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 募也。

其支者(止)肘中 滑氏云。脅上際為腋。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

下循 內之天泉穴。以介乎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

下臂(止)出其端 滑氏云。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 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沖云。

介按、行臂兩筋之間。即是曲澤穴。由此下行掌后。去腕五寸。即 門穴也。再下行掌后。去腕三寸。

兩筋間陷中。即間使穴也。從此下行掌后。去腕二寸。兩筋間。內關穴也。再下行掌后。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大陵穴也。由此下行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即勞宮穴也。從勞宮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陷中。即中沖穴也。

其支者(止)出其端 滑氏云。小指次指無名指也。自小指逆數之。則為次指。云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陽也。

心中 銅人作澹澹。注。席延賞云。淡淡、水搖也。張云。 、音淡。動而不寧貌。

面赤目黃 張云。心之華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則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馬云。心在聲為笑。

是主脈所生病者 甲乙注。脈、一作心包絡。銅人作心包脈。志云。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主脈。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止)上貫肘 兩指。發揮作次指。滑氏云。臂骨盡處為腕。 盡處為肘。手少陽起小指次指端關沖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乃上貫肘抵天井穴。介按、從關上行。手小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即液門穴也。

由此上行一寸。陷中。是中渚穴也。由四指本節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即陽池穴也。再上行手腕后二寸。兩骨間陷中。是外關穴也。由此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即支溝穴也。從此外開一寸。即會宗穴也。由此內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脈。三陽絡穴也。再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瀆穴也。從四瀆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后。

肘上一寸兩筋又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即天井穴也。

循 外(止)循屬三焦 下循字。甲乙、銅人作偏。張云。上貫肘之天井。循 外行手太陽之前。

手陽明之后。歷清冷淵、消爍、 會。上肩 。過足少陽之肩井。自天 而交。出足少陽之后也。其內行者。

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絡心包。相為表里。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 也。

其支者(止)至 張云。其支行于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 、上項。會于督脈之大椎、天牖。系耳后之翳風、 脈、顱息。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厘、頷厭。下行耳頰至 。會于手太陽顴之分。 、音拙。目下也。

其支者(止)至目銳 出走耳前。以下十一字。發揮無。張云。此支從耳后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之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交頰。循和 。上絲竹空。

至目銳 。會于瞳子 穴。手少陽經止于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

渾渾 馬云。渾渾然。 然。甚覺不聽也。張云。不明貌。簡案、明堂灸經。作 惲惲。

孫子兵勢篇。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即混沌也。

是主氣所生病者 張云。三焦為水瀆之腑。水必由于氣也。

汗出 張云。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為汗出。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

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 下耳后 滑氏云。足少陽經起目銳 之瞳子 。于是循聽會、客主人。

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厘。由懸厘外循耳上發際。至曲鬢、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沖、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過角孫。循本神。過曲差、下至陽白。會睛明。復從睛明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云。滑又云。此經頭部。自瞳子 至風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 。

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晴明。是一折。又自晴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汪機續注云。若根據內經直行。則少陽頭部二十穴。無從安頓。若根據伯仁三折。則穴可安。似又戾于經旨。此愚所未解也。俟明者正焉。

介按、去目銳 五分。是童子 穴也。由此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動脈宛宛中。開口有空側。張口取之。即聽會穴也。從此上直行一寸。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即客主人穴也。由此上內斜行兩太陽曲角上廉。即頷厭穴也。由此后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即懸顱穴也。從此后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下廉。即懸厘穴也。由此后行耳前。入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即曲鬢穴也。從此后行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即率谷穴也。由此后行耳后三分許。入發際二寸。即天沖穴也。由此下行耳后。入發際一寸。即浮白穴也。從此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搖動有空。即竅陰穴也。由此行耳后。入發際四分。即完骨穴也。從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發際四分。即本神穴也。從此行眉上一寸。直瞳子。即陽白穴也。再上直行。入發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即臨泣穴也。由此后行一寸。即目窗穴也。再后行一寸。即正營穴也。再后行一寸五分。即承靈穴也。由此后行一寸五分。即腦空穴也。從腦空穴下行耳后。下發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即風池穴也。

循頸(止)入缺盆 滑氏云。自風池循頸過天牖穴。行手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卻左右相交。

出手少陽之后。過大椎、大杼、秉風。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

其支者(止)至目銳 后 滑氏云。其支者從耳后顳 、間。過翳風之分。入耳中過聽宮、出走耳前。

復自聽會、至目銳 、瞳子 之分也。簡案、此十八字與前三焦經文重。恐此剩文。

其支者(止)屬膽 甲乙加字上注云。一本云別兌 。上迎手少陽于 。滑氏云。其支者別自目外瞳子而下大迎。合手少陽于 。當顴 穴之分。下臨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即期門之所絡肝下至日月之分。屬于膽也。

循脅里(止)入髀厭中 滑氏云。脅、 也。腋下為脅。曲骨之分為毛際。毛際兩旁動脈中為氣沖。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也。自屬膽處循脅內章門之里。出氣沖。繞毛際。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也。

其直者(止)出膝外廉 滑氏云。脅骨之下為季脅。此直者從缺盆、直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穴。過季脅。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 。由居 、入上 、中 、長強。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

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也。張云。髀陽、髀之外側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工布江达县| 盱眙县| 南漳县| 长春市| 房山区| 芦溪县| 汉源县| 霍州市| 清水县| 肇源县| 雷波县| 依安县| 攀枝花市| 灵宝市| 夹江县| 博湖县| 登封市| 合水县| 蛟河市| 藁城市| 南平市| 古田县| 北海市| 靖远县| 高邑县| 敦化市| 沈丘县| 石棉县| 汝阳县| 巫溪县| 靖边县| 靖州| 满洲里市| 凉城县| 江源县| 武定县| 郓城县| 肥乡县| 武夷山市|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