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 廿二史札記
  • 趙翼
  • 4881字
  • 2015-12-22 14:55:03

南史仿陳壽三國志體例

《宋書 武帝本紀》所載晉帝進爵、禪位詔策,無慮十余篇,《南史》只存九錫一策、登極告天一策,其余皆刪,此蓋仿陳壽《魏志》舊式也。漢獻帝建安十八年,賜曹操魏公爵,封十郡,加九錫,既有策文,二十年進操爵為王,裴《注》中有獻帝詔二道,及禪位曹丕時,袁宏《漢紀》有詔一道,裴《注》中又有手詔三道,而《壽志》一概不載,僅存九錫策一道、禪位策一道。《南史》刪節《宋書》,亦只存九錫、禪位二策,固知仿《壽志》例也。

南北史子孫附傳之例

傳一人而其子孫皆附傳內,此《史記》世家例也。至列傳則各因其人之可傳而傳之,自不必及其后裔,間有父子祖孫各可傳者,則牽連書之。如《前漢書》之于楚元王、(裔孫向、歆。)周勃、(子亞夫。)李廣、(孫陵。)張湯、(子安世,孫延壽。)金日、(子安上。)疏廣、(兄子受。)蕭望之、(子育、咸、由。)翟方進、(子宣、義。)韋賢,(子玄成。)《后漢書》之于來歙、(曾孫歷。)鄧禹、(子訓,孫騭。)寇恂、(曾孫榮。)耿、(弟國,子秉夔。)竇融、(弟固,曾孫憲,玄孫章。)馬援、(子廖、防。)伏湛、(子隆。)梁統、(子竦,曾孫商,玄孫冀。)桓榮、(子郁,孫焉,曾孫鸞,玄孫典、彬。)班彪、(子固。)班超、(子勇。)楊震、(子秉、孫賜,曾孫彪,玄孫修。)荀淑、(子爽,孫悅。)陳實、(子紀。)《三國志》之于袁紹、(子譚、尚。)公孫度、(子康,孫淵。)曹真、(子爽。)荀、(子惲,孫。)鐘繇、(子毓。)王朗、(子肅。)杜畿、(子恕、預。)胡質、(子威。)諸葛亮、(子喬、瞻。)張昭、(子承、休。)步騭、(子闡。)呂范、(子據。)朱恒、(子異。)陸遜、(子抗。)陸凱,(弟允。)代不過十余人。然《后漢書》,班彪與固為一傳,班超與勇又為一傳,一家父子尚各為傳。《三國志》,諸葛瑾與諸葛恪父子也,而亦各為傳。其以子孫附祖父傳之例,沈約《宋書》已開其端,然如蕭思話、蕭惠開,徐羨之、徐湛之,謝弘微、謝莊,王弘、王僧達,范泰、范奕,王曇首、王僧綽,顏延之、顏峻,皆父子也,檀道濟、檀韶、檀只,謝晦、謝瞻,皆兄弟也,猶皆各自為傳,則以其事當各見,故不牽混,使閱者一覽如也。若一人立傳,而其子孫、兄弟、宗族不論有官無官,有事無事,一概附入,竟似代人作家譜,則自魏收始。收謂中原喪亂,譜牒遺逸,是以具書支派,然當時楊、陸操等已謂其過于繁碎,乃《南》、《北史》仿之而更有甚者。魏書一傳數十人,尚只是元魏一朝之人,《南》、《北史》則并其子孫之仕于列朝者,俱附此一人之后。遂使一傳之中,南朝則有仕于宋者,又有仕于齊、梁及陳者;北朝則有仕于魏者,又有仕于齊、周、隋者。每閱一傳,即當檢閱數朝之事,轉覺眉目不清。且史雖分南北,而南北又分各朝,今既以子孫附祖父,則魏史內又有齊、周、隋之人,成何魏史乎?宋史內又有齊、梁、陳之人,成何宋史乎?又如褚淵、王儉為蕭齊開國文臣之首,而淵附于宋代《褚裕之傳》內,儉附于宋代《王曇首傳》內,遂覺蕭齊少此二人,劉宋又多此二人,此究是作史者之弄巧成拙,其后宋子京修《唐書》,反奉以為成例而踵行之,其意以為簡括,而不知究非史法也。

案《南》、《北史》仿《魏書》子孫附傳之例,亦稍有不同。《魏書》凡是某人之子孫盡附于其傳后,如朱端子孟胤,及弟珍,珍弟騰,騰弟慶賓,慶賓子清,皆但有官位,毫無事跡。《北史》則刪之,較為簡凈。《新唐書》仿之,又更有別擇,必其子孫有事可傳者附之,否則削而不書,尚不至如《魏書》、《北史》之代人作家譜也。

南史刪宋書最多

《南》、《北史》大概就各朝正史量為刪減,《魏書》、《宋書》所刪較多,然《魏書》尚不過刪十之二三,《宋書》則刪十之五六。蓋《宋書》本過于繁冗,凡詔誥、符檄、章表悉載全文,一字不遺,故不覺卷帙之多也。今就紀傳所載,略摘于左。本紀,劉裕誅桓玄后,晉帝還都,進裕都督一詔、一策,裕論起義諸人一疏,討司馬休之一表。桓玄余黨盡平,晉帝褒策一道。裕討劉毅,符下荊州一檄,又請以僑人歸土斷一疏。討司馬休之,休之自訴一表。裕招韓延之一書,延之答裕一書。平洛陽后,進裕位相國,封十郡,加九錫,一詔、一策。裕西伐,過張良廟,令一道,克長安后,晉帝進裕爵為王,加封十郡,一詔。裕受宋公九錫之命,下令國中赦文一道。晉帝禪位,一詔、一策、一璽書。群臣勸裕,不許,太史令駱達陳符瑞一表。即位告天一策,御太極殿一詔,特存王導、謝安等祀一詔,追論戰亡將士一詔,遣使巡方一詔,增百官俸一詔,改舊制從寬一詔,優復彭、沛三郡一詔,赦罪人一詔,置晉帝守陵戶一詔,禁淫祠一詔,興學校一詔,悉載全文,不減一字。《南史》惟載韓延之答裕一書,以見休之被伐之枉;及九錫文一,禪位策一,登極后告天策一,以見革易之典故,而其他概從刪削。(太史令所奏祥瑞,《宋書》但括之云數十條,《南史》以《宋書》不載,反備載之,此亦好異之過。)至《宋書》列傳,如《王弘傳》載其辭爵一表,因旱求遜位一表,成粲與宏論彭城王不宜在外一書,宏自請彭城王入輔一疏,答詔一道。弘又請以相府事力全歸彭城王一疏,答詔一道。其同伍犯法不罪士人,應罪奴仆一事,載弘創議一疏,江奧一議,孔默之一議,王淮之一議,謝元一議,何尚之一議,又弘折衷一議。(案弘為宋名相,其請彭城王入輔一事,足見其遜讓。至議同伍坐罪之事,豈足為相業,而連篇累牘若此耶。)《徐羨之傳》載其歸政三表,文帝誅羨之等一詔。《傅亮傳》載其《演慎》一篇。《謝晦傳》載其起兵訴冤一疏,尚書符其罪狀一道,晦檄京邑一道,再訴冤一表,被擒在道作《悲人道》一篇。《王微傳》載其與江湛辭官一書二千余字,與王僧綽一書二千余字,答何偃一書二千余字,吊弟僧謙文一篇二千余字。《鄭鮮之傳》載其議滕恬父喪不返仕宦如故一書三千余字,彈劉毅一疏一千余字,諫北伐一表一千余字。《何承天傳》載其諫北伐一表五千余字。《何尚之傳》載其鑄錢一議及沈演之一議,又袁淑止其致仕后再出一書。《謝炅運傳》載其撰征賦一篇一萬余字,《山居賦》一篇數萬字,勸伐河北一疏二千字。《顏延之傳》載其《庭誥》一篇四千余字。袁豹傳載其討蜀一檄。《沈攸之傳》載蕭道成罪狀攸之一檄。《王僧達傳》載其求守徐州一疏一千余字,請解職一疏二千余字。《孔炅符傳》徙民一事,載江夏王一議、湘東王一議、沈懷文一議、王元謨一議、王升之一議。《顏竣傳》鑄錢一事,先載徐爰一議、沈慶之一議,江夏王一議,方載竣二議,又庾徽之劾竣一表。《顧覬之傳》載其《定命論》三千余字。《周朗傳》載其答羊希書二千余字,上言時政書三千余字。《吳喜傳》載明帝數喜罪一書三千余字。《建平王宏傳》載劉為宏訴冤一書二千余字。且不特此也,《鄧琬傳》雖無書疏,而專敘濃湖赭圻之戰至一二萬字,竟似演義小說,又如記功冊籍,宜乎卷帙之多也。《南史》于此等處一概刪削,有關系者則隱括數語存之,可謂簡凈,得史裁之正矣,宜乎宋子京謂其刊落釀詞,過于舊書遠甚也。

南史過求簡凈之失

《南史》有過求簡凈而失之者。《王鎮惡傳》,武帝謀討劉毅,鎮惡以百舸前驅,揚聲劉兗州上,毅以為信然,不知見襲云云。所謂劉兗州者,何人耶?是時毅有疾,求遣其從弟兗州刺史劉藩為副,故武帝偽許之,而鎮惡假其號以襲之也。《宋書》所載甚明,《南史》不先敘明,遂覺兗州句突無來歷。此猶不過文字之小疵也。《謝晦傳》,《宋書》載其被討時自訴表云:“若臣等頗欲執權,不專為國,初廢營陽,陛下在遠,武皇之子尚有童稚,擁以號令,誰敢非之?而槊流三千,虛館三月,奉迎鑾駕,血心若斯,易為可鑒。只以王弘、王曇首等在陛下左右,不除臣等,罔得專權,所以交結才慝,成此亂階。”此最為當日實情,《南史》雖摘敘數語,而未能明其本志之無他,此則但求簡凈,而未免太略而沒其真也。當徐羨之、傅亮、謝晦受武帝顧命,立少帝義符,而義符失德,羨之等謀欲廢立,而廬陵王義真以次當立,又輕動多過,不任四海,乃先奏廢義真,然后廢帝而迎文帝入嗣,其于謀國,非不忠也。文帝即位之次年,羨之等即上表歸政,則亦非真欲久于其權,而別有異圖者。其曰徐傅執權于內,檀、謝分鎮于外,可以日久不敗,此亦王華、王曇首等之誣詞,而未必晦等之始念也。只以華、曇首等系文帝從龍之臣,急于柄用,而徐、傅、謝等受遺先帝,久任事權,不除去之,無由代其處,是以百方媒{木},勸帝以次剪除,然后已可得志。觀于《王華傳》謂華見羨之等秉權,日夜構之于帝,此可知三人之死,不死于文帝,而死于華及曇首等明矣。《宋書》于《亮傳》載其《演慎》一篇,見其小心畏禍。《晦傳載》其自訴二表,見其本志為國,此正作史者用意所在,而《南史》盡刪之,未免徒求文字之凈,而沒其情事之實矣。惟羨之等廢少帝而又弒之,并殺義真,此則威權太恣,殺人兩兄而北面事之,豈有不敗者?毋怪華、曇首等之得逞其構陷也。霍光不學無術,僅廢昌邑王使之歸國,羨之等不學無術,乃更甚于霍光。當時范泰已預燭其必敗,曰:“吾觀古今多矣,未有受遺顧托,而嗣君見殺,賢王嬰戮者也。”則雖無華等之傾陷,亦豈有自全之理乎?

南史誤處

《南史 宋后廢帝紀》謂,孝武二十八子,明帝殺其十六,余皆帝殺之。今案《宋書》、《前廢帝》、《明帝》、《后廢帝》三本紀及《孝武諸子傳》,孝武子新安王子鸞、南海王子師,則前廢帝子業所殺也;明帝所殺者,前廢帝子業、豫章王子尚、晉安王子勛、安陸王子綏、臨海王子頊、邵陵王子元、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安王子孟、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松滋侯子房,東平王子嗣,又子趨、子期、子悅,皆未封而為明帝所殺;其余晉陵王子云、淮陽王子霄及未封之子深、子鳳、子元、子衡、子況、子文、子雍皆早夭。是孝武諸子,為前廢帝殺者二,明帝所殺者十六,殤者九。《南史 孝武子傳》內又有齊敬王子羽,亦二歲而亡。是孝武諸子除前廢帝及明帝所殺共十八人外,余十人皆夭死,并無為后廢帝所殺者。《后廢帝紀》內但有桂陽王休范、建平王景素舉兵被殺之事,而非孝武子也。然則《南史》所云明帝殺十六,余皆后廢帝所殺者,實繆悠之詞。即以《南史》各紀傳核對,亦無后廢帝殺孝武子之事,此李延壽之誤也。又《檀韶傳》謂韶卒,子臻嗣位員外郎。案《宋書 韶傳》韶卒,子緒嗣。臻則檀祗之子也,在《祗傳》內。今以臻為韶子,亦誤。

南史增齊書處

《南史》于《宋書》大概刪十之三四,以《宋書》所載章表符檄,本多蕪詞也。于《齊》不惟不刪,且大增補。今以兩書相較,惟《豫章王嶷》及《竟陵王子良》二傳多所刪削,其他則各有所增,姑摘錄于左。

《王儉傳》,(增)齊高帝為相,儉請間于帝曰:“功高不賞。以公今日地位,欲北面居人臣可乎?”帝正色裁之,而神采內和。儉又言公若小復推遷,恐人情易變,七尺不能保。帝笑曰:“卿言不無理。”儉即曰:“當令褚公知之。”帝曰:“我當自往。”乃造淵,款言移晷,曰:“我夢應得官。”淵曰:“今授始爾,恐一二年間未容便移。”帝還告儉。儉曰:“褚是未達事理。”乃即令虞整作詔。及高帝為太尉,以至受禪,詔策皆出于儉。此正見儉傾心于齊高,為佐命功臣之處。更定衣服之制,引《漢書》及《魏都賦》,為藩國侍臣服貂之證。又引《晉典 勸進表》,定百僚致敬齊公之禮。引《春秋》曹世子來朝,定齊國世子之禮。及受禪改元應特舉郊祭之禮,立春在上辛后仍應南郊之禮,皆援據有典。此正見儉深于禮學,為開國文臣之首。

《褚淵傳》,(增)幼時父湛之有所愛牛墮井,湛之躬率左右救之,淵勿顧也。湛之歿,有兩府寶物在淵生母郭氏處,嫡母吳氏求之,郭不與,淵再三請,乃從之。山陰公主見淵貌美,請于廢帝,召以自侍,備見逼迫,淵終不移志。時淮北已屬魏,江南無鰒魚,一枚直數千錢,或有餉三十枚者,門生請賣之,可得十萬錢,淵悉以與親游啖之,少日而盡。后廢帝時,袁粲知淵私于齊高,謂淵曰:“國家所倚,惟公與劉丹陽及粲耳。愿各自勉,無為竹帛所笑。”淵曰:“愿以鄙心寄公腹內。”然竟不能貞固。齊高功業日重,王儉議加九錫,齊高恐淵不同,任遐曰:“淵保妻子,愛性命,非有奇才,遐力能制之。”果無違異。

《張敬兒傳》,(增)敬兒貧時,嘗為襄陽城東吳泰家擔水,通其婢。事發,逃空棺中,以蓋加上,乃免。及建鵲尾軍功,收籍吳氏家財數千萬,并取所通婢為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台东市| 云阳县| 库尔勒市| 新津县| 吴桥县| 诸暨市| 洛扎县| 长葛市| 城口县| 正阳县| 大渡口区| 吐鲁番市| 乌拉特中旗| 海安县| 霍邱县| 东乡族自治县| 泉州市| 惠州市| 安康市| 太仆寺旗| 叶城县| 宁都县| 镶黄旗| 交城县| 新宾| 岳池县| 陆河县| 建昌县| 芜湖市| 孟村| 安溪县| 思茅市| 屏南县| 仁怀市| 太谷县| 吕梁市| 汝城县| 中超| 濮阳市|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