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全相平話
- 佚名
- 4528字
- 2015-12-22 14:54:12
卻有姜尚未肯投水,被姜尚推一大石墜岸,如人落水之聲,志氣過人。姜尚于蘆葦深處宿至天明,忽見一漁公,姜尚問曰,“公可渡吾過河。”“公是何人也。”曰,“吾乃姓姜,名尚。”又問漁公曰,“爾是何人也。”曰,“吾是高遜也。我前者曾渡殷交。”二人共說紂王不仁無道之事。二人言語不盡,乃渡姜尚渡河。二人相別,姜尚往西而去。
詩曰:
誰知老母一身亡,奔走窮途且脫殃。
設若當時投水死,如何周室得榮昌。
姜尚晝夜不分,行經數日,前到潼關,去見關主姜國舅。此是姜皇后之兄也。姜尚禮畢,具說紂王不仁之事。國舅問言淚下,嘆息長吁。?紂王無道,故意放過姜尚關西去了。行經數日,前到華州山下,忽有數千強人捉住姜尚,推見太子。太子問曰,“爾乃何處人也。”姜尚具說,“吾是紂臣也。姓姜,名尚,字子牙。今為王無道,故來到此。”太子見言,令教放起姜尚來,請坐,置酒三杯與姜尚飲。飲罷,尚卻問太子是何人也。太子曰,“父王當日壞了母姜皇后,并妳母馮氏,我是紂王太子殷交。”姜尚見道,便設拜。禮畢。太子大喜,請姜尚同坐,置酒筵宴,管待姜尚。太子告姜尚曰,“吾共爾同破紂,如何。”姜尚言,“未可伐紂。更待數年,伐紂必破矣,恁時方成大事。”姜尚住了二三日,辭別太子西去。姜尚告太子曰,“若遇明君,必與太子去破紂矣。”太子見言甚喜。
辭別太子,姜尚西進,人盡說西伯侯仁德有道,招賢納士。姜尚心內思惟,“便待投西伯侯去吾命末合發祿,更待數年,方得君臣道合也。然是姬昌重賢,而不可便去。自投西伯侯,西伯侯亦不知隱跡之士,姜尚且為釣叟。
卻說,紂將飛廉共費孟,領兵入朝歌見帝,山呼萬歲,“臣啟我王,如今。“紂王聞奏大喜,令賞二將。二將退去。
有一日,紂王宣文武父于后宮梧桐園囗,置御酒賞百官飲宴,盛眾之次,見群花深處,聞一聲響亮,文武皆驚。見一只九尾金毛野狐,在于花樹底下坐。有紂王伯父比干奏曰,“此為妖怪,臣用弓箭射之。”比干拈弓取箭,射中狐一箭,火光進散,帶箭入窟竅中去了。比干又奏曰,“令壯士掘之。”紂王依奏,令壯士掘開窟穴,見華身白面,可有百狐。比干又奏曰,“除此妖怪。”紂王大喜。文武皆退,紂王來后宮見妲己,具說比干之事。妲己見言,一聲仆然倒地。令右扶起,王怪問曰,“卿何如此。”妲己囗也不語,心內思惟,欲言,“比干壞了我祖上,盡是我枝葉來,氣倒我,恐大王知足妖怪。”半餉無言。眉頭一縱,計上心來。妲己奏曰,“臣妾從幼小時心疼,多年不發,今發。”妲己又奏曰,“休交殺害狐貍,殺生害命。”紂王依奏,令出榜于朝門外,并不得殺害狐貍。妲己心中思惟,乃恨,“比干須交死在我手。”
有一日,比干打酒池肉林炮烙蠆盆邊過,忽有旋風鬧起,囗是枉死生靈。比干見如此之事,言曰,“此事都因紂王信妲己之言,苦害宮妃,枉死之魂,未蒙出離。”比干自言曰,“我是皇伯,可諫于王。”比干心懷此事,至殿下,見紂王與妲己對坐,比干諫曰,“臣啟陛下,大王寵信妲己之言,置下酒池肉林,炮烙蠆盆,積粟成塵,修建臺合,剖腹斮脛之過,除斬忠臣,作醬獻巴,損姜皇后,貶殷交,囚姬昌,反了黃飛虎,皆是我王之過也。皆是妲己擁蔽圣聰。大王試可深思,豈不痛哉。除斬了妲己,全門賜死,此是大王仁德復行也。愿大王依小臣之言,黎民仰之。”紂王無言。比干又奏曰,“昔日祖父湯王下車,抱尸而哭,有一大臣問曰,‘何故哭之傷情。’湯王曰,‘朕聞三皇五帝堯舜禹之時,至餓孳死者并無。今到寡人之時,亡孳者無限,豈不是寡人無德。’言罷,湯王遂開倉庫,救濟貧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盡稱圣治之王。此是湯王之德也。陛下思之,依小臣之言,斬了妲己是也。”紂王不悅,不聽比干之言。
詩曰:
唐虞揖遜底和平,及紂如何播惡聲。
若聽比干忠諫論,江山不被外人爭。
比干又奏曰,“昔日夏禹王之后,生桀王無道,建都在蒲城州安邑縣。不修國政,出敕令不交百姓種團養蠶,遞相保守,天下大亂。湯是桀王之臣,見此無道,共伊尹伐之。大王不信小臣之言,亦如桀王之過也。”紂王亦過一言。比干又奏曰,“陛下豈不聞祖父湯王為君乎。天下大旱七年,終日祈雨,雨不降,乃禱社稷之神,雨亦不降。湯王曰,‘社稷之神是堯王之臣他,姓姬,名棄,是古堯王之神也,禱之無靈,可宜除之。’太史奏曰,‘若要雨降。陛下可尸一人祭天,雨乃降矣。’湯王曰,‘罪在朕躬。朕躬有德,上合天心。若下燒一人祭天,何可燒他人乎。罪皆在朕。若天降雨,朕當親登柴籠燒朕。’湯王遂積柴于市中,湯王自登接籠。四方居民,咸皆仰嘆。有太子并皇后,見帝側隱不忍之心,奏王曰,‘俺二人亦登柴籠。’三人在于上,合目而端坐。四面火起,煙稻迷空,民人哀嗟言,‘王命須臾而休。’忽囗濃云,密布甘澤如傾。萬民稱言,‘慚愧。’頂禮。湯王命乃不妨,復得存安民間,豐稔稱湯王圣治大德。然后湯王敕今天下萬民,于二月祭,于八月祭社,陛下豈不聞之湯王如此,圣治。大王依臣之言,久后大便,若不信小臣之言,后死在萬夫之手也。”紂王大怒,令左右捽下皇伯比干,推在一壁。王問妲己曰,“此人如何。”妲己心中思惟道,“比干坐碩州時,參廟殿神靈,須用三姓肉祭之。有比干來廟,見一穴,令人探之,見牀上有一妖狐中坐。探之,卻出說與比干相公。相公交用柴點火撞穴熏之,或去穴中鎮之,見妖狐上涌出去,自后生泉水。今在寒泉村北是也。妖狐西走,前到故恩州,至驛中見蘇護女子,吸了三魂七魄,變為妲己。言,“比干絕我之祖,今日卻比干死在我手下。”用心與紂王言之。妲己奏曰,“臣聞比干此大賢人也。心有七竊,為人所以聰明智慧。”紂王問,“卿如何知。”妲己奏曰,“恐大王不信,可以剖腹看之。”紂王,“依卿所奏。”左右剖開比干腹看之,果然如此。紂王大喜,“卿煞知好事。”至夜遂把比干心肝食之。妲己喜而言曰,“今報了我恨也。”
紂王又宣文武筵宴。有紂王兄箕子來諫紂王,紂王不從。妲己教把箕子剪為奴,又有紂王庶兄微子來諫紂王,紂王亦不從,微子去之。有大將軍祟侯虎,偏得紂王之貴意,乃讒臣也。費孟,費仲信妲己之言,故亂天下,有詩為證。詩曰:
紂隨妲己信崇侯,費仲讒言國不修。
剖孕蠆盆人受苦,囚賢斮陘事堪羞。
比干剖腹觀七竅,箕子佯狂免禍愁。
飛虎子牙兩去后,四方黎庶總歸周。
紂王自亂天下。當日姜尚西走至岐州南四十里地,虢縣南十里,有渭水河岸有磻溪之水。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姜尚自嘆曰,“吾今鬢囗蒼蒼,末遇明主,尚止北望岐州,想文王是仁德之君,吾在此直鉤釣魚數載,并無一人來相顧。我有心興周破紂安天下,吾待離了此個明君,恐無似西伯侯有仁德,且守天時。”從前,姜尚所圖經紀道路,皆無勝心。命運不通,有妻馬氏遂棄,索休而去。子牙亦不苦留,與休了教去。
忽一日,布個樵夫擔著一但柴,來到姜尚面前放下歇。姜尚見此人而有死氣,姜尚問曰,“君子,爾何姓。”樵夫曰,“我姓武,名吉。”尚又問曰,“爾年歲生月日時說與吾,奉賢一相。”武吉說與姜尚月日時,待姜尚掐指尋文,逡巡相罷。姜尚道,“賢文今日有人命交加之事。”武吉曰,“有何事,莫與人相爭之事。”姜尚曰,“若你無事,休來見我,若有事,卻來見我。”武吉曰,“好么。”道罷,別了姜尚,擔柴而去。虢縣貨之。至門首,待入門而去,被門子拽住,索門子錢。武吉曰,“待我回來,我賣得柴錢與你。”門子不肯,便打武吉。武吉用手按門子,門子仆然倒地,更不起來,囗中無氣致命,被門子左右捽下武吉。武吉大哭,心內想,“漁公是好人。”時解武吉上西岐州見西伯侯。西伯侯不打罵,畫地為牢。文王問曰,“爾傷人命,罪過過大,你合償他命。”武吉大哭,言曰,“我一身死后小可,怎奈何老母無人養贍也。”文王聽得,此人是大孝之人,“我與爾黃金十兩,教養你老母,更放你七日散袒,你卻來赴法,爾若不來,吾能下課,知汝去處,捉爾到來,的無輕恕。”
武吉謝罪而去。來到家中見母,大哭告母,具說前事,言,“磻溪河邊有漁公,是好人,善知吉兇之兆。言兒有人命之事,果然致傷人命,要去償他命也。”老母見道,子母二人大哭,“兒必有禍矣。詣早晨,咱子母二人去渭水河邊,拜見漁公求計。”武吉依母之言。翌日,子母二人前去渭水河邊,去見漁公。至磻溪岸上,見漁公施禮畢,姜尚問曰,“爾何人也。”“吾是武吉。前者果然有人命交加之事,今謝文王見吾言,老母無主,與武吉黃金數兩,教養母親更放了七日散袒,今七日限滿,我必與待赴法也。”漁公曰,“曾聞道上自螻蟻貪生,生?人,何不惜命,文王既放爾七日散袒,何不走之,避其死矣。”武吉曰,“罪人若走避死,文王能課,便知去處,以此誰走,俺子母二人特來告漁公求計。”公曰,“吾與爾一法,教爾不死如何。”武吉子母便拜,告曰,“若先生免得我不死之難,怎忘厚恩也。”漁公言,“放公次到家中,買粳米飯一盤,令食不盡者拈七七四十九個粳米飯在囗中,至南屋東山頭,頭南腳北,頭邊用水一盤,明鏡一面,竹竿一條,長一丈二尺,一通其節,令添水滿。頓在頭邊。用蓬蒿覆身。但過當日午時三刻,汝已得活不妨。”子母二人拜辭,歸到家中,依漁公之言,用其妙法至當日午時,武吉不去赴法。卻說文王怪武吉不來赴法,遂發一課,知此人避法,去投水也。囗內生蛆,有丈二水在身,痛死也。文王再不言武吉之事。
詩曰:
傷人武吉當償命,七日歸來知慰親。
渭水河邊求得計,果然應卦得存身。
漁公智過文王。
卻說西伯侯夜作一夢,夢見從外飛熊一只,飛來至殿下。文王驚而覺。至明,宣文武至殿,具說此夢。有周公旦善能圓夢,周公曰,“此要合注天下將相大賢出世也。夢見熊,更能飛者,誰敢當也。從南方賢人來也。大王今合行香南巡尋賢去也。賢不可以伐。”周公說夢,深解其意,“昔日有軒轅皇帝夢見大風而得風后先生,為特滅于蚩尤,在涿鹿之野。軒轅皇帝又夢見上天,后至百日,果然升天。又有堯王夢見升天得帝王,有湯王夢見用手托天得帝位。大王夢見飛熊,必得賢也。”文王依周公之言,令排隊仗,出門行香,行香回駕。
文王去人叢中卻認得一人。文王驚駭,言,“你卻在。”令左右,“宣武吉來者。”武吉蒙宣,不敢久停,便來見帝。禮畢,文王傳宣,問武吉曰,“吾課汝避法,去投水而溺死也,如何卻在。”武吉具說曰,“今磻溪岸上渭水河邊,有一漁公,深會厭法,以此救了武吉之命。”文王見說漁公之計術,文王言,“我恁得陰陽,世無所及,被漁公智過于吾。”言武吉,“此事是實么。”武吉曰,“豈敢虛誑,委的是實。”文王賞武吉,更加武吉為隨駕左右,遷即金牛衛引駕大將軍。武吉謝恩。文王言,“卿引寡人出獵。”文王翌日早晨排列隊仗,乘駟馬車,出獵巡狩尋賢,武吉引駕求賢去也。
卻說姜尚在磻溪岸上,手持釣鉤,自嘆曰,“吾今老矣,年已八十,未佐明君。北釣魚,只釣賢君。”自嘆詠一首,
詩曰:
吾今未遇被妻休,渭水河邊執釣鉤。
只釣明君興社稷,終須時至作王侯。
姜尚嘆息罷,忽見正北一道氣色甚好,姜尚道,“更待三日,必有王侯至此。”道念其間,從水上流下一片大石,如席來大小,更青紅碧綠,至姜尚面前自住。姜尚心內思惟,“吾不克時為將相也。又觀此石面前自住。”言,“自古有風后先生在于此處,從水?面上流下此石,至風后面前而止。后軒轅皇帝為將此石名曰王皇石也。在后嘆曰,詠詩一首,
詩曰:
片石漂流石岸傍,煙籠寒水色蒼蒼。
自從呂望興家國,更有何人遇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