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說
系辭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河圖之。數也。解現系辭上傳中。)
此先天之數。除中五天地生數以為太極本位。用余五十為揲蓍之策也。五位相得者。一得五而為六。二得五而為七。三得五而為八。四得五而為九。中得一二三四而為十也。各有合者。一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五合十也。一與九為十。二與八為十。三與七為十。四與六為十。一二三四為十。共成五十。而中之五點。每點含十。故以中五為本數也。然雖先天之數。亦含后天八卦之用。且如一六生水。故坎居正北。二七生火。故離居正南。三八生木。故震居正東。四九生金。故兌居正西。五十生土。故土仍居中。乾寄位于西北者。陽位陽數之間也。坤寄位于西南者。陰數陰位之盡也。陰陽互結而為山。故艮居東北。陰陽互鼓而為風。故巽居東南。囗約出世法者。一是地獄之惡。六是天道之善。為善惡一對。二是畜生之惑。七是聲聞之解。為解惑一對。三是餓鬼之罪苦。八是支佛之福田。為罪福一對。四是修羅之嗔恚。九是菩薩之慈悲。為嗔慈一對。五是人道之雜。十是佛界之純。為純雜一對。又約十度修德者。一是布施。六是般若。此二為福慧之主。如地生成萬物。故居下。二是持戒。七是方便。此二為教化之首。如天普覆萬物。故居上。三是忍辱。八是大愿。此能出生一切善法。故居左。四是精進。九是十力。此能成就一切善法。故居右。五是禪定。十是種智。此能統御一切諸法。故居中。實則界界互具。度度互攝。蓋世間之數。以一為始。以十為終。華嚴以十表無盡。當知始終不出一心一塵一剎那也。
洛書說
大禹因洛書而作九疇。今以一三五七九居四方及中央正位。以二四六八居四維偏位。又隱其十。正表陽德為政。而陰德輔之。在人。則為知及仁守之學。智巧圣力之象也。
左右前后縱橫斜直視之。皆得十五之數。以表位位法法之中。皆具天地之全體滿數。非分天地以為諸數也。物物一太極于此可見。
約出世法。則九界皆即佛界。故不別立佛界之十。又九波羅密皆即種智。故不別立種智之十。蓋凡數法若至于十。便是大一數故。數于此終。即于此始故。
伏羲八卦次序說
系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非動非靜。雙照動靜。故必具乎陰陽。陽亦太極。陰亦太極。故皆非動非靜。雙照動靜。還具陰陽而成四象。四象亦皆即是太極。所以皆亦非動非靜。雙照動靜。還具陰陽而成八卦。然則八卦只是四象。四象只是陰陽。陰陽只是太極。太極本無實法。故能立一切法耳。)
若從一生二。從二生四。從四生八。從八生六十四等。是為順數。若從六十四溯至八。八溯至四。四溯至二。二溯至一。一亦本無實法。是為逆數。順數則是流轉門。逆數則是還滅門。流轉從陰陽二畫出。還滅從陰陽二畫入。故曰乾坤其易之門。圣人作易。要人即流轉而悟還滅。超脫生死轉回。故曰易逆數也。
伏羲八卦方位說
先天八卦。約體言之。乾南表天。坤北表地。離東表日。坎西表月。震居東北。動之初也。兌居東南。海之象也。巽居西南。入之初也。艮居西北。山之象也。須彌在此方視之。則居西北。日月星辰至西北。皆為須彌腰所掩。故妄計天缺西北也。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說
隨拈一陰一陽。必還具一陰一陽。故六重之而成六十四卦。其實卦卦無非太極全體。故得為四千九十六卦也。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說
約一天下。亦以此卦圖而分布之。約一省一府一縣。亦各以此卦圖而分布之。近約一宅。亦以此卦圖而分布之。即單約一房一坐具地。亦以此卦圖而分布之。大不礙小。小不礙大。大亦只是六十四卦。小亦全具六十四卦。一時一刻亦有此六十四卦。亙古亙今亦只此六十四卦。若向此處悟得。便入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故李長者借此以明華藏世界。不然。豈令福建在南。則有乾無坤。燕都在北。則有坤無乾。天竺在西。但為坎地。支那在東。惟是離方也耶。
文王八卦次序說
男即父。女即母。又父只是男。母只是女。坤體得乾為三男。有慧之定。即止而觀也。震為觀穿義。艮為觀達義。坎為不觀觀義。乾體得坤為三女。有定之慧。即觀而止也。巽為止息義。兌為停止義。離為不止止義。震動艮靜。坎能動能靜。乾非偏于動也。巽動兌靜。離能動能靜。坤非偏于靜也。又震動而出。巽動而入。艮靜而高。兌靜而深。坎兼動靜。而從上之下。上終不窮。離兼動靜。而從下之上。下終不盡。信知一一皆法界也。
文王八卦方位說
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又曰。震。東方也。乃至艮東北之卦也。
此須約觀心工夫解釋。具在說卦傳解中。
后天八卦。約用而言離表火騰。故旺于南。坎表水降。故旺于北。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故坎雖居北。而水輪含十方界。坤艮之土亦遍四維。火勢劣水。抽為草木。故有震巽。木旺于春。故震居東方。巽亦屬木。又能生火。其象為風。故居東南。地性堅者名之為金。金旺于秋。故居西方。乾亦屬金。又表須彌是四寶所成。在此地之西北也。
右圖說有八。或與舊同。或與舊異。只貴遙通儒釋心要而已。觀者恕之蕅益敬識。
校刻易禪紀事
(瑞)叨侍大師五年。每見久精易學之士。一聞大師拈義。無不傾服。遂發心募梓全集。輒以易禪居首。大師解易既畢。方出圖說。故并附于末卷。或有問曰。紫陽本義。圖說在前。謂圣人作易精微之旨。全在語言文字之先。今胡得倒置耶。大師答曰。圣人悟無言而示有言。學者因有言而悟無言。所以古有左圖右書之說。何倒之有。且文字與圖皆標月指耳。不肯觀月。而爭指之前后。不亦惑乎。問者默然。茲因校刻。并識此語。愿我同志閱斯編者。了知
文字與圖無非吾人心性注腳。不作有言會。不作無言會。庶不負法恩矣。門弟子通瑞百拜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