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脈訣刊誤
  • 戴起宗
  • 3512字
  • 2015-12-22 10:48:34

積氣生于脾臟旁。大腸疼痛卒難當。漸宜稍瀉三焦火。莫謾多方立紀綱。

〔六〕代者陰也。指下尋之。〔動而復起冉冉不能自還〕(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

代者。此脈已絕。他脈代其至之義。一臟氣絕。而他臟之氣代而至也。代與止異者。止者按之。

覺于指下而中止。代者忽還尺中。停久方來。則是歇至。數動。止而復來。因其呼吸陰陽相引乃復動也。

今脈訣曰動而復起。則不代矣。是不明動而中止為代也。冉冉不能自還之下。卻不言因而復動。是不能自還之后。脈絕不來矣。今以仲景原文改之。內經曰代則氣衰。脾脈代。注云 弱也。仲景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皆不以代為死脈也。王氏脈經始曰脈結者生。代者死。仲景言結代脈曰。

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

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王氏脈經述之。而與仲景本文有差。仲景兩明結脈。總曰陰也。脈經分前一論來緩。時一止。名曰結陽。多添一陽字于后。一論中有還者反動。改作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卻根據本文曰結陰也。以前為結陽。則脈緩非陽也。(此蓋脈訣所謂結脈)以后為結陰。則脈數乃陽也。(此蓋脈訣所謂促脈)且不能自還與代脈同。何以為結脈。且結代同。而中止皆同。自還為結。不能自還為代。正以分二脈之異。今混而同之不可也。

代則血氣衰虛不能相續。因其呼吸相引復動。此所以代為難治。活人書云。陰盛則結。主胸滿煩躁。

陽盛則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大抵結促二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脈也。代則真死矣。

或曰死脈必代。而代脈未必皆死者。何也。人見其脈動搖來往。略有一止。便以為代。便以為死。鮮有不失者。蓋代脈固以其有止。而有止者未可便以為代。何也。諸脈有止者四。澀促結代也。脈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者。為澀。脈來數。時一止者為促。脈來緩。時一止者為結。凡此三者均謂之止。

而其所以止者迥然不同。為病亦異。而皆非死脈也。甄別于此。毫發不爽。見其所謂止者。不過于澀促結中之止。則隨脈主病。真見其止如代中之止。然后斷之為死。則不失矣。代脈之止。其止有常數而不忒。如十動一止。則數十止皆見于十動之后。如二十動一止。則數十止皆見于二十動之后。及加進亦如是。方為代脈。王氏脈經于代脈根據仲景。卻改脈來作來數。則又混促脈之止。必全根據仲景本文方是。

〔代脈時時動若來〕(動而中止不能還。)〔再而復動似還無〕(復動因為代脈看。)三元正氣隨風去。魂魄〔冥冥何所拘〕(升沉旦夕間。)曰動若來。則不止也。一作動若浮。尤悖理。潔古亦隨繆解之。何也。曰似還無。于脈狀何似。故改之。

〔七〕牢者陰也。指下〔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曰牢。主骨間疼痛。氣居于表。

尋之則無。按之則有。則沉脈也。可以言牢脈所見之位。而失言牢脈之本狀。似沉似伏者。牢脈所居之位也。實大而長微弦者。牢脈之形也。脈經曰有似沉伏。沈氏分言似沉似伏。尤為明著。又曰低而不浮曰沉。按之極下曰伏。隱指逼逼曰實。滿指洪盛曰大。過于本位曰長。緊而直曰弦。兼是數者為牢脈。黎氏曰牢者堅也。固圍之象。氣之郁結故如此。柳氏曰牢實不轉移。主有積聚。主疼痛不移其處。得此一脈。病邪牢堅。其病難愈。沈氏曰。陰陽革否其氣沉伏在下。固結不移。其氣欲上出而不得。故曰革也。今按古今多以革與牢混論。素問云渾渾革至如涌泉。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曰革至如涌泉。流出之甚也。綿綿其去。流而不返義。如弦絕者。若弓弦琴瑟。弦斷絕不可再續。故云死。

王貺曰革脈渾渾如涌泉。謂出而不返也。為陰氣隔陽。又為溢脈。溢脈。蓋自尺而出。上于魚際。離經無根本。又有覆脈。自寸口下退。過而入尺。皆必死。此等脈見于兩手或一手。難以逐部求。或曰牢脈即黃帝之所謂革脈。千金翼亦以革為牢。是以革牢同一義。然內經渾渾革至如涌泉。則此革不與脈經沉伏之革同矣。然則牢革兩義也。難經曰牢而長者肝也。牢陰長陽。因沉而得。為肝之平脈。又曰脈之虛實。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

以邪氣之盛為實也。此牢也。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革也。(機按。牢主邪氣實。革主精血虛。)或又曰如撓鼓皮。鼓皮可以言革。而于實大弦長。難以取象。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兼病以斷也。難經曰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反得浮大而牢者死。脈病相違也。

仲景曰寒則牢堅。脈書往往以牢革為一。有牢則無革。有革則無牢。究而言之。諸書所謂牢者堅也。

緊牢為實。仲景所謂革者。虛寒相搏也。脈形脈理。二者不同。不可混也。因牢論革及此。若內經渾渾革至云者。又別作一樣看可也。

〔脈入皮膚辨息難〕(實大弦長沉伏間。)牢脈居沉伏之位。非入皮膚之浮部也。牢以脈形固結。郁而在下。不與遲數辨息多少以立名。故改之。時時氣促在胸前。只緣水火相刑克。若待痊除更問天。

牢脈亦難以為水火相刑之象。五行各有相刑。皆有死癥。

〔八〕動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還無再再尋之不離其處不往不來〕(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曰動。主體弱虛勞。崩中血痢。

仲景云。動脈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王氏脈經根據仲景文。而去若數脈及上下五字。止云見于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夫動必因數而后見。此五字不可除也。脈訣并不遵根據。卻自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乃微弱沉之狀。動脈厥厥動搖。出于眾脈。豈舉之還無乎。不離其處。果何處也。動見于關。不能如眾脈通三部而見。內經曰脈不往來者死。若不往不來。則脈定而死矣。眾書以動為陽。脈訣以動為陰。此脈居關上。陰陽相搏為動。當以陽動為陽。陰動為陰。方當。內經曰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謂手少陰俞。神門穴中脈動甚。為有妊之兆。非言動脈之狀。言動脈始于仲景。曰陰陽柑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寒惡冷。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

方其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陽虛則陽動。故汗出。陰虛則陰動。故發熱。如不發熱汗出。而反形冷惡寒。為三焦傷。陽氣不通。龐安常曰。關位占六分。前三分為陽。后三分為陰。若當陽。連寸口動。而陰靜。法當有汗而解。素問曰陽加于陰謂之汗。若當陰。連尺動。而陽靜。則發熱。素問曰尺粗為熱中。若大汗后。形冷惡寒者。三焦傷。此是死證。動脈只在關上見。惟龐說分明。成氏又曰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關為陰陽之中也。若數脈見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動搖者。是陰陽之氣相搏也。

厥厥動搖者。自為動搖。不與三部混也。如人在眾中。不與眾合。名之厥厥。沈氏曰。陽動者。陽不能衛于膚腠。故汗出也。陰動者。陰不能榮于肌肉。故發熱。又仲景云。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

是也。

動脈〔根源氣主陰〕(陰陽相搏形。)〔三關指下礙沉沉〕(關中如豆動搖頻。)動脈見關上。不見于三關。厥厥動搖。不沉沉礙指下也。池氏承訛謬解。故改之。

血出一倒經年月。〔智士名醫不可尋〕(為痛為驚載脈經。)內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脈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血流下。此動脈為血崩者。即仲景所謂陰動也。

陰虛內損。動數見焉。豈陽搏乎。

〔九〕細者陰也。指下尋之。細細如線。〔來往極微〕(小大于微。常有且細。)曰細。主足脛髓冷。乏力少氣。

脈經曰。細者陰也。直細而軟。若絲線之應指。主血少氣衰。有此癥則順。非此而得之為逆。故吐衄血。得沉細則生。蓋血行脈中。血既減少。脈所以細也。然雖血少。未至于失血。故脈止于細。

未至于無。血失脈亦失。故芤主失血。是知芤為失血。細為血少。今脈訣言細脈。乃云來往極微。

則微之又微。非細矣。今改之。

乏力無精脛里酸。形容憔悴發毛干。如逢冬季經霜月。不療其疾必自痊。

冬季后陽氣生。或可復其生理耳。亦不可言不療自痊。今增散數二脈。以足脈經之本旨。

數者陽也。一息六至。又曰去來促急為數。

經曰數則為熱。必審其浮沉。知其熱在表里。察其大小。知其熱之盛衰。亦有如數之脈。經曰脈至如數。令人暴驚。宜細詳之。沈氏曰以陰陽言。數為陽脈。以臟腑言。數為腑病。論邪則為熱。論病則為虛。若夫微數之脈。傷寒則謹不可汗。無病則謹不可勞。此先賢之格言。內經曰數為煩心。惟小兒之脈。一呼吸間八至。而細數者。為平耳。

散者。大而散者是也。氣失血虛。有表無里。故脈散也。

沈氏曰散者不聚之名。仲景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也。若脈有邪氣。風也。難經曰浮而大散者心也。最畏散脈獨見。獨見則危矣。柳氏曰是散漫無統紀無拘束之義。指下見得來動。一二至中又至一至。更不曾來往整齊。或動來即動去。或來至多去至少。或去至多來至少。是解散不收聚。

精血走。作根本脫離。不佳之兆。若產婦得之則生子。孕婦得之為墮傷。尋常心脈及夏月。最不宜獨見此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庆云县| 大城县| 潍坊市| 湖口县| 枣庄市| 墨竹工卡县| 庆城县| 三门县| 沿河| 黄石市| 伊春市| 成武县| 永济市| 收藏| 扎兰屯市| 丰县| 新郑市| 托克逊县| 酉阳| 集贤县| 温宿县| 威信县| 万年县| 什邡市| 合山市| 吴忠市| 万全县| 曲周县| 香河县| 陆良县| 景宁| 长沙市| 宣威市| 永仁县| 武威市| 伊吾县| 固原市| 水城县| 黑龙江省|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