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產婦。喜見此等脈。平人強人忌見之。更隨時隨病消息之。脈訣曰指下尋之似有。與言伏脈同。何是何非耶。且諸脈之應。皆一來一去。如曰來疾去遲。曰來盛去不盛。以別鉤脈。外實內虛之診。
今曰按之根據前卻去。其狀果何如耶。內經曰軟。脈經曰濡。同一脈也。難經曰春脈弦。濡弱而長。按之濡。舉之來實者。腎也。沉濡而滑曰石。是皆兼他脈。以濡在中和為胃氣之本。為平脈。旺脈。
若濡脈獨見。則病脈也。內經曰心脈 散。當消環自已。肝 散。病溢飲。胃 散。病食痹。脾 散。
色不澤。足 腫。腎 散。病少血。其言 散脈。與搏堅而長對。言病也。故難經亦以氣來虛微。
來實強。對言之。非所謂濡與虛弱之診也。
〔按之似有舉之無〕(舉全無力按如無。)脈訣。此句全非濡診?;钊藭?。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曰濡。今從之。髓海丹田定已枯。
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濡脈關前〔人足汗〕(虛自汗。)脈訣足字本為充足之足。昧者誤以手足之足訓之。今改為自汗。庶無誤也。
當關少氣精神散。尺部綿綿卻惡寒。骨與肉疏都不管。
〔八〕弱者陰也。指下尋之如爛綿相似。〔輕手乃得重手乃無怏怏不能前〕(極軟而沉細。按之如絕指下。)曰弱?!仓鳉饩佑诒怼成a后客風面腫。
弱者扶持不起之狀。不能起伏。不任尋按。大體與濡相類。濡脈細軟而浮。弱脈則細軟而沉。以此別之。病后見此脈為順。強人平人見之。為損為危。獨見一部或二部猶庶幾。
三部六部皆見之。甚矣。脈經論弱云。按之乃得。舉之無有。今脈訣云輕手乃得。重手乃無。與脈經相反。今改之。又弱為虛候。氣血損減。今云氣居于表。果何證乎。表病脈必因浮而見。今弱脈沉細在下。何以診表。素問曰。而腫曰風。不拘于產后也。弱脈亦難以驗風。
〔三關〕(脈行)怏怏不能前?!仓粸轱L邪與氣連〕(軟細而沉似爛綿。)少年得此須憂重。老弱逢之病卻痊。關前弱脈陽道虛。關中〔有此氣多疏〕(虛熱胃虛疏。一作氣多粗尤非)脈經曰。關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矣。池氏曰。關乃陰陽分處。脈弱則陰陽隔絕。主氣喘。李 范因之。今按氣喘者脈必實。
脈弱則氣乏。不足以息。今根據脈經改之。柳氏曰氣虛羸弱。弱脈乃見。寸弱為陽氣虛。尺弱為陰氣虛。關弱為胃虛。仲景曰諸弱發熱。乃弱為陽虛。虛而發熱。非實熱也。大抵陽少陰多。皆為不足之候。脈經曰弱為虛為悸。內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同一弱也。以滑澀相兼而易診。
若在尺中〔陰氣絕酸疼引變主皮膚〕(陽氣少。骨煩發熱痛難居。)脈經曰。尺弱陽氣少。發熱骨煩。又云少血。脈經曰骨煩者。腎主骨髓也。脈訣作皮膚。
乃肺之合。非腎所主。今改之。
九道
通真子曰。七表八里為陰陽正脈。外有九種脈相通而見者。經所謂脈來浮滑而長。沉澀而短。
浮大而牢之類。是也。以愚觀之。脈無正不正之定名也。為邪為病而見。則二十四字皆不正之脈。
因時而旺。隨臟而應。則皆正脈也。脈合陰陽。難以七表八里為陰陽正脈。難經曰浮滑長皆陽脈。
沉澀短皆陰脈。非別以長短為陰陽正脈之外也。是長短與浮沉滑澀。同為陰陽也。又曰外有九種脈相通而見。故曰九道。且脈之相通。乃眾脈參互為一。以示證也。二十四字。除浮沉結促代伏。
居于上下。止于緩急。不能相通。其他皆相通。難經曰一陽一陰。謂浮而澀。是八里通乎七表也。
一陰一陽。謂沉而滑。是七表通乎八里也。內經所載。仲景所論。多通眾脈而言病。脈經二十四字。
有散數。無短長。脈訣去散數。增長短。亦以足二十四字。脈經論。二十四字通為一處。亦無次序之定。蓋脈隨變而見。但宜以陽脈從陽類。陰脈從陰類。不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且三至為遲。
六至為數。遲陰在臟。數陽在腑。經文皆對言也。今取遲去數。其可乎。是知脈不可以二十四字為定數也。亦不可立表里道之異名也。陳氏沈氏并用散數為九道。用脈訣九道之名數。而不取短長。亦非也。今增散數二脈于后。以足脈經之所論。而不去長短者。
脈之所當述者也。既不拘于表里道二十四字之數。則脈之以一字立名。皆詳論可也。或曰子既辨表里道之非。不刪而述其舊文何也。曰此朱文公作孝經刊誤。程子述大學親民之例也。不刪者存其舊也。用墨圈者當刪者也。辨其下者。使人皆知其非。不復為舊文所惑。不刪之刪也。
〔一〕長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部)如持竿之狀。舉之有余曰長。過于本位。亦曰長。主渾身壯熱。坐臥不安。
從尺至關。連寸口。直過如橫竿之狀。此三部之長脈。過于本位。謂或尺或關或寸。過于一指之外。
此各部之長脈。欲知其病。則必于浮沉遲數大小之間求之。若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則氣自治而無病。經曰。長則氣治是也。大概平人病患。脈長為吉。深且長。壽脈也。尺脈長。根深蒂固。
心脈長。神氣有余。內經心脈搏堅而長。病舌卷不能言。至腎脈搏堅而長。病折腰。此六脈者非以長為病。
以搏堅相合而病也。春肝脈。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肝脈。如循長竿末梢曰平。如循長竿曰病。
有余而過。故也。
長脈迢迢度三關。指下來時又卻還。
通真子曰。此云來時又卻還者。似一陰三陽之脈。愚曰非也。來而還。只可謂脈之來去。然諸脈皆如是。若不能自還。則代而死矣。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是四脈共見也。
陽毒在臟三焦熱。徐徐發汗始能安。
潔古曰。此陽明脈。尺寸俱長。當汗。陽化氣也。今按假使是陽明證。亦難專于發汗。正陽陽明當下。
太陽陽明當汗。少陽陽明隨證解利。當根據表里分汗下。
〔二〕短者陰也。指下尋之。不及本位曰短。主體虛惡寒。腹中冷氣。(作生氣非)宿食不消。
寸口尺中皆退促。附近關中見一半。如龜縮頭曳尾之狀。以其陰陽不及本位。故曰短。若關中短。
上、為寸脈。下不至關。下、為尺脈。上不至關。是陰陽絕脈。此皆不治決死。故關中不以短脈為診。
脈經曰。短脈之象。應指而回。不能滿部。浮而短者榮衛不行。沉而短者臟腑痞塞。短與長對。知長則知短矣。
短脈陰中有伏陽。氣壅三焦不得昌。臟中宿食生寒氣。大瀉通腸必得康。
通真子曰。脈訣以一陽三陰。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乃云有伏陽耳。今按脈訣單論短。為陰中伏陽。蓋以短為陰。脈短為氣病。氣不得舒暢。則陽氣郁伏于內。非論沉澀短浮四脈共見也。內經曰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今曰大瀉通腸。亦當隨病淺深用藥可也。
〔三〕虛者陰也?!仓赶聦ぶ蛔闩e之亦然〕(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曰虛。
主少力多驚。
虛脈。因按而知其虛。其診法與芤同。皆以按而見。浮大而軟。按之中無旁有為芤。遲大而軟。
按之隱指?;砘砣豢諡樘?。內經曰脈虛血虛二脈。皆因血而見。失血則中無。血虛則中空。脈訣言尋之不足。
舉指亦然。乃微濡之脈。非所以形容虛也。虛與實對。實于中為實。故浮中沉皆有力。內不足為虛。故按之豁豁然空。
恍惚心中多愕驚?!踩P定息脈難成〕(按之無力脈虛輕。)血〔生〕(虛)臟腑生〔寒熱〕(煩熱。)補益三焦便得寧。
〔四〕促者陽也。指下尋之。極數。并居寸口。(又曰來去數。時一止復來。)曰促。漸加則死。漸退則生。
促脈。尺微關細。寸口獨實而滑數。并居于上?;騺砣怠r一止復來。黎氏曰促脈雖盛疾。必時一止復來者。如趨之蹶也。故徐疾不常。
促脈前來已出關。并居寸口〔血成斑〕(證危難。)血成斑非促脈證。
忽然漸退人生也。若或加時命在天。
〔五〕結者陰也。指下尋之?!不騺砘蛉ゾ鄱鴧s還〕(脈來緩。時一止復來。無常數。又曰脈來動而中止。
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曰結。主四肢。氣悶。連痛。時來。
遲而小駛為緩。應指暫歇為止。緩而止為結。通真子曰據經謂往來緩。時一止復來。為結。其言是也。此云或來或往。聚而卻還。與之稍異。來去者脈之常也。聚而還。何以見脈之結。今根據仲景所論改之。
脈經只云來緩。時一止。難經又云無常數。今根據難經增之。蓋止而復來。數至。間或三兩至。或又一止。無常數。
若有常數。如五動一止。又五動一止。根據數而止。則為死脈。可根據止數。克死期矣。詳見下代脈辨。仲景曰。藹藹如車蓋。曰陽結。乃陽氣郁結于外。不與陰氣和雜也。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乃陰氣郁結于內。不與陽氣和雜也。又曰脈浮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曰陽結。脈沉遲。不能食。身體重。
大便反硬。曰陰結。亦以陰陽氣偏結。因兼證而分之。不以脈止為結也。內經曰結陽者腫四肢。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結陰者便血。陰主血也。二陽結謂之消。謂大腸胃熱。三陽結謂之隔。謂小腸膀胱熱。
三陰結謂之水。謂脾肺寒。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謂心主三焦熱。是亦分陰陽之結也。王氏脈經蓋因仲景之文。于脈緩止卻為結陽。數止卻為結陰。誤甚。詳述在代脈下。其實脈訣之結脈為陰。與促脈為陽相對。非若內經與仲景所言。有陰陽之分也。若必論陰陽。結則緩而止為結陰。數而止為結陽。方允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