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附錄(3)

  • 脈訣刊誤
  • 戴起宗
  • 4213字
  • 2015-12-22 10:48:34

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

又云促脈為陽盛。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又云遲脈為寒。沉脈為里。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 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細辛湯。微汗之。此又非沉為在里之脈矣。凡此皆脈難盡憑之明驗也。若只憑脈而不問癥。未免以寒為熱。以表為里。以陰為陽。顛倒錯亂。而夭人長壽者有矣。

是以古人治病。不專于脈。而必兼于審癥。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

往往有病諱而不言。惟以診脈而試醫之能否。診之而所言偶中。便視為良醫。傾心付托。篤意委任。而于病之根源。一無所告。藥之宜否。亦無所審。惟束手聽命于醫。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

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學。不識義理。固無足怪。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習。是又大可笑也。

夫定靜安慮格物致知。乃大學首章第一義。而慮者謂處事精詳。格物者謂窮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謂推極吾之所知。凡此數事。學人必常究心于此矣。先正又曰。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病臥于床。

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夫望聞問切。醫家大節目也。茍于臨病之際。惟以切而知之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講。豈得為知醫乎。豈得為處事精詳乎。豈得為窮致事物之理。而推極吾之所知乎。

又豈得為父而慈。為子而孝乎。且醫之良。亦不專于善診一節。茍或動靜有常。舉止不妄。存心而忠濃。發言而純篤。察病詳審。處方精專。兼此數者。亦可謂之良矣。雖據脈言癥。或有少差。然一脈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盡中也。若以此而遂棄之。所謂以二雞子而棄干城之將。烏可與智者道哉。

姑以浮脈言之。脈經云。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為內結等類。所主不下十數種病。假使診得浮脈。彼將斷其為何病耶。茍不兼之以望聞問。而欲的知其為何病。吾謂戛戛乎其難矣。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后。則是望聞問之間。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若病與脈應。則吉而易醫。脈與病反。則兇而難治。以脈參病。意蓋如此。

曷嘗以診脈知病為貴哉。夫脈經一書。拳拳示人以診法。而開卷入首。便言觀形察色。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也。豈得而偏廢乎。噫。世稱善脈莫過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參伍。況下于叔和萬萬者耶。故專以切脈言病。必不能不至于無誤也。安得為醫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脈而言人貴賤窮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嘗考其義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極太乙之太。素者質也。本也。如繪事后素之素。此蓋言始初本質之脈也。始初本質之脈。果何脈耶。則必指元氣而言也。東垣云。元氣者。胃氣之別名。胃氣之脈。蔡西山所謂不長不短。不疏不數。不大不小。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是也。無病之人皆得此脈。以此脈而察人之有病無病。則可。以此脈察人之富貴貧賤。則不可。何也。胃氣之脈。難以形容。莫能名狀。將何以為貴賤窮通之診乎。

竊視其書。名雖太素。而其中論述。略無一言及于太素之義。所作歌括率多俚語。全無理趣。原其初志。不過托此以為僥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傳習。莫有能辯其非者。或又為之語曰。太素云者。

指貴賤窮通稟于有生之初而言也。即脈可以察而知之。非謂脈名太素也。予曰。固也。然則太素之所診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脈之外矣。夫二十四脈皆主病言。一脈見則主一病。貧富貴賤。何從而察知哉。

假如浮脈。其診為風。使太素家診之。將言其為風耶。抑言其為貴賤窮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為風。則其所知亦不過病也。若遺其病而言其為貴賤窮通。則是近而病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謂之太素。

則遠而違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蓋貴賤窮通。身外之事。與身之血氣了不相干。安得以脈而知之乎。

況脈之變見無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時各異其脈。不能必其久而不變。是以今日診得是脈。明日診之而或非。春間診得此脈。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者。以片時之尋按。而斷人一生之休咎。殆必無是理。然縱使億則屢中。亦是捕影捉蛇。仿佛形象。安有一定之見哉。噫。以脈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猶待于望聞問切。況能知人之貴賤窮通乎。使脈而能知貴賤窮通。則周公之易。邵子之數。希夷之相。子平之命。皆不必作矣。何圣人之不憚煩也。何后世不從其脈之簡便。

而猶以卜占風鑒星命。而談不絕口哉。且脈肇于岐黃。演于秦越。而詳于叔和。遍考素難脈經。并無一字語及此者。非隱之也。殆必有不可誣者矣。若果如太素所言。古人當先為之矣。又何待后人之馳騁耶。巢氏曰。太素脈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術耳。誠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

又有善伺察者。以言 人。陰得其實。故于診按之際。肆言而為欺罔。此又下此一等。無足論也。

雖然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不能無清濁純駁之殊。稟氣之清者。則必形質清。血氣清。而脈來亦清。

清則脈形圓凈。至數分明。吾診乎此。但知其主貴與富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日招財。

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稟氣之濁者。則必形質濁。氣血濁。而脈來亦濁。濁則脈形重濁。至數混亂。吾診乎此。但知其主貧與賤而已。若曰某時招晦。某時失財。某時損妻。某時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濁而脈清者。此謂濁中之清。所主得意處多。而失意處少也。質清而脈濁者。此謂清中之濁。所主失志處多。而得志處少也。又有形不甚清。脈不甚濁。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穩而無大得喪也。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其或清而促者。富貴而夭也。濁而長者。貧賤而壽也。其他言有所未盡。義有所未備。學人可以準此而類推。是則吾之所調以脈而知人富貴窮通者。一本于理而論也。豈敢妄為之說以欺人哉。噫。予所以著為是論者。蓋以世之有言太素脈者。靡不翕然稱美。不惟不能以理折。又從而延譽之于人。縱使其言有謬。陰又與之委曲而影射。此所謂誤己而誤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醫服藥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詢叩。

終于默默。至有隱疾而困醫者。醫固為爾所困。不思身亦為醫所困矣。吁。可慨也夫。此皆世之通患。

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詳論之。以致夫叮嚀之意。俾聾瞽者或有所開發焉。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經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 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王安道注曰。四氣之傷人。人豈能于未發病之前。預知其客于何經絡。何臟腑。而成何病乎。及其既發病。然后可以診候。始知其客于某經絡。某臟腑。成某病耳。飧泄也。 瘧也。咳嗽也。溫病也。

皆是因其病發之時。形診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為傷風。傷暑。傷濕。傷寒耳。

非是初受傷之時。能預定其必為此病也。機按。四氣所傷。入于皮膚之內。藏于經脈之中。宜其見于動脈。可以診候而知也。而王氏所論。尚謂病若未發。難以診候而知。彼富貴貧賤。天之命也。身外事也。非若邪氣入于皮膚。藏于血脈也。烏可以脈而知之乎。王氏此論。足以破太素之謬矣。故并附之。

以示來者。)

論澀脈弦脈

(出丹溪)脈之狀不一。大率多兼見。人之病有四。曰寒、曰熱、曰虛、曰實。故學診者亦必以浮沉遲數為之綱。以察病情。初學人又以浮數為熱為有余。沉遲為寒為不足。其間最難體認者。澀脈也。最難調治者。弦脈也。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又曰短而止。皆是不足之象。得此脈者。固為寒。

為濕。為血少。為氣多。為污血。然亦有病熱與實者。不可不知。或因多怒。或因憂郁。或因濃味。

或因補劑。或因無汗。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揉。脈道阻澀。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來似有力。且帶數。以意參之于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實熱可也。醫于指下見有不足之象。便以為虛為寒。用藥熱補。誤人多矣。弦為春令之脈。非春時而見木為病也。五臟更相制伏。

以防其太過。木為病則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則土病矣。考之諸家。皆曰弦者虛也。為反胃。為痛。沉弦為懸飲。弦長為積病。弦緊而細主 。弦而伏主 不治。弦急為腹痛。弦而鉤主蜚尸。弦小主寒痹。弦而大。主半產漏下。

亡血失精。雙弦為寒。雙弦而遲為心下堅。偏弦為飲。左寸弦頭痛。右寸弦水走腸胃。左關弦怒而血聚。右關弦寒痛四肢拘急。趺陽弦腸痔下血。尺中弦小腹痛。回腸結核。率是木邪風氣。土極士敗為病。先哲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于畏之論。尚未發明。倘非滋水以降火。濃土以養金。

加以行濕散風導郁。為之輔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況弦脈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遠。

故不容不辨。若曰不然。夫弦屬陽。而仲景列于五陰之數。至于敘六殘賊之脈。又以弦為之首。澀為之終。其意可見。又云。癰疽而得浮洪弦數。氣病脈也。豈可據此作熱論。沉細弱澀。血病脈也。

豈可據此作寒論。此萬病之根本。非特癰疽而已。(機按。丹溪論澀弦二脈。及癰疽之脈主病。

與諸家所主大不相侔。夫脈藏于血脈之中。形之于脈。宜其同也。何脈同而病異耶。此脈所以難憑。

務須觀形而審證也。噫。脈本以察病。而病尚難以脈決。彼富貴貧賤。乃外來假設之事。非藏于血脈中也。所謂趙孟所貴。趙孟能賤。豈得形之于脈。而可以脈之乎。)

脈大必病進論

(出丹溪)脈。血之所為。屬陰。大。洪之別名。火之象。屬陽。其病得之于內傷者。陰虛為陽所乘。故脈大。當作虛多治之。其病得之于外傷者。邪客于經。脈亦大。當作邪勝治之。合二者而觀之。皆病癥方長之勢也。謂之病進。不亦宜乎。(機按。脈之大。一也。內傷得之。為虛多。外傷得之。為邪勝。便要審證。如此分別。不知太素家診得此脈。亦將審其貴賤。而如此分別否乎。)

怪脈

脈說

(出東坡)脈之難也尚矣。至虛有實候。大實有羸狀。差之毫厘。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異。可不慎歟。病不可不謁醫。醫之明脈者。天下蓋一二數。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士大夫多秘所患。求診以驗醫之能否。

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虛實冷熱于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

至于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間有謹愿者。雖或因主人之言。復參以己之所見。兩存而雜治。以故藥之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醫。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使醫了然知患之所在。虛實冷熱。已定于中矣。然后求診。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雖中醫。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機按。東坡有宋名人。尚不使醫索病于脈者。蓋以脈虛而病實者。脈實而病虛者。脈有不相應故也。吁。病且難憑于脈。而欲憑脈知富貴貧賤。寧不為東坡笑耶。)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康保县| 无极县| 集贤县| 台前县| 盱眙县| 博乐市| 四会市| 伊金霍洛旗| 江孜县| 苗栗县| 杂多县| 宝兴县| 江津市| 阿拉善右旗| 海兴县| 江口县| 德安县| 扎兰屯市| 吉木乃县| 兰考县| 沧州市| 惠东县| 雷山县| 高平市| 谷城县| 绥宁县| 庆城县| 富民县| 湖南省| 余姚市| 贵定县| 淮滨县| 双江| 汝城县| 汶川县| 略阳县| 花垣县| 郴州市| 龙陵县|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