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粥賑
粥賑之舉。議者謂煮粥多攙和石灰。非活人乃殺人。又謂壯者得歠。而不能及于老弱殘疾之人。近者得餔。而不能及于荒村僻壤之境。又謂聚萬千饑民于一處。氣而疫癘易染。眾聚而奸盜易萌。又謂司事者多扣。民無實濟。此數者誠不能無慮。但在乎辦理得人耳。若就近多設廠所。擇誠實紳士。屬以錢谷煮賑之事。不準吏胥經手。粥熟必先親嘗。放粥之時。專立二人監理。一在廠外。一在廠內。鳴鑼一通。令領賑者。魚貫而入。男歸一處。女歸一處。訖鳴鑼二通。按人次第勻給。得粥者即令散去。不準停留。明日復然。多備蒼朮艾葉等物。隨時熏燒。并不時稽察。饑民出入。戒其無得滋事。如此則何諸弊之有。又張伯行有擔粥法。每日煮粥一擔。令人肩挑。隨處散給。粥盡則已。明日再煮。擔粥者眾。則全活者多。且無爭濟之患。其法亦極簡便。又久饑之人。腸胃枯細。驟飽即死。魏禧分次給粥之法。可酌用也。饑民至廠者。隨其先后。來一人則坐一人。以次挨坐。已坐者不許再起。一人坐盡。又坐一行。以面相對。以背相倚。空其中路。可令擔粥人行走。坐定后擊梆一通。高唱給第一次食。令人次第輪散。有快餐先畢者不得混與。一次散訖。然后擊梆二通。高唱給第二次食。如前法三次即止。又陸世儀謂久饑之人。不可食飯。即糜粥亦不可多食。因思得施米湯法。朝夕炊粥飯時。少增勺米。湯沸必挹取數盞。盛大甕中。多多益善。明晨以湯再炊。量入麥粉少許。使成稀粥。更以水姜三四塊搗碎調和。各就門首施之。或一次。或早晚二次。湯盡為度。用以少潤饑民腸胃。
一曰展賑
展賑者。 圣朝有加無已之仁愛也。或加賑口糧。或添設粥廠。或展限月分。固已其有煢獨老疾之不能自存者。尤格外厚。以及歲寒無衣者。為給棉襖。露宿無屋者。為謀棲止。疾病為給醫藥。病故為備棺槥。法良意美。凡為司牧者。可不實力奉行。妥為經理乎。
一曰止流民
饑饉洊臻。何以使民不輕去其鄉。拋棄生業乎。地方官宜遵嘉慶七年之 諭。先期出示各鄉村。諭以即有賑恤。令其靜候。不得遠離。一面設廠平糶。以定民志。良以輯之于既流之后。不如撫之于未流之先。彼饑民既知本地可以餬口。又何樂于蕩析離居耶。
一曰撫流民
至若本鄉無可食。不得不轉徙他鄉者。所至之境。他方官應不分畛域。加意撫恤。擇寬廣寺院。或空閑房屋。分別安插。每處設一人經管。稽其出入。官為計口授糧。并嚴明約束。不得藉端滋事。其有親舊。可依者。令依親舊。有健壯可傭工者。令其傭工。
一曰收養遺棄幼孩
饑民遺棄子女于路。如有愿收養者。具呈報官。某日某處。收得幼孩幾人。官為給以印票。日后長大。一聽養主役使。若有父母及親屬襁挈而來者。收養家酌給錢文。立字二紙。聽其自定限期。何時領回。并開明如有病故逃亡。與養主無干。一與該父母親屬收執。一存收養家。倘限滿不領。至兩年以外者。即由養主安遣。仍報官存案。倘或無人收養。地方官即宜設局撫育。俾孤兒得免于饑餓而死。亦少者懷之之意也。
一曰禁止買良為賤
歲值奇荒。至鬻賣子女為生。慘已極矣。而娼優之家乃有乘危貸買。仍習賤業者。此宜急行禁止也。在饑民計窮路絕。原出于萬不能已。而為民父母者。獨不思所以矜全之乎。應即出示曉諭。凡樂戶不得再買良家子女。犯者治以應得之罪。其已買者。設法代為贖回。方是仁人君子之用心。
一曰禁搶奪
饑民搶奪。止于食物。猶曰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也。至搶奪非止食物。則其情亦難恕矣。若一概縱容。勢將為竊為盜。而向來為竊盜之人。難保不混入饑。掠取財物。是宜不時巡察。如鄉城之間有白晝任意肆搶者。即照例究處。懲一警百。亦荒政之所不得已也。
一曰資回
向例春初耕種之時。有愿歸本鄉者。即資送回籍。顧資送之例。不皆有益。而間或滋弊。有已去而復來者。有去東而適西者。若必拘定成例。轉多混冒虛糜。于黎無益。是以乾隆二十八年 上諭。流民故鄉。既無生計。四出傭趁。即揆之古人無常職。轉移執事之條。未始不可俾之。并生并育。又何至束縛馳驟。強以勢所不能。朕以為與其資送無實濟。不如加賑濟之期。俾民獲實惠之為愈也。然法貴因時。道在變通。故光緒四年。我 皇上又有將各處饑民。妥為資遣回籍之 諭。時而移民就粟。時而移粟就民。總期于實惠及民而已。
一曰給種
食為民天。小民終歲所仰。全在及時耕種。饑饉之后。顆粒不存。縱有田可耕而無糧可種。坐誤耕期。所在多有。地方官宜遵歷年 諭旨。將州縣所存倉谷酌給籽種。俾資耕作。或勸富有力者。于本圖內貸給。俟秋成之時。許其加利收還。查種谷一石。可得新谷一二十石。借者雖出息。仍獲利十倍。兩益之道也。
一曰興工
救荒之策。莫善于以工代賑。如開渠筑堤修葺城垣等事。酌量舉行。令小民得力役之資。為餬口之計。其不能赴工之老弱殘疾者。仍給以口食。至民間土木。應興各工。亦宜勸令及時修舉。彼此兩有裨益。
一曰清庶獄
東海殺孝婦。大旱三年。地方大饑。得非由于冤獄莫伸耶。不然或承審案件任意積壓。以致拖累無辜。上干天和。急宜及時分別清理。除罪重者。戒獄卒無得凌虐。仍依限訊結外。其稍輕者。或令人取保。或交人看守。若審系無干之人。立即釋放。以消戾氣。而召和甘。
一曰贖罪
除罪大惡極外。雖重罪準其納贖。粟者。饑民所仰以為命也。犯者能出多粟以救饑。是所戕者。止一人之命。而所活者。且百十人之命。罪足相抵。 朝廷納其粟以賑饑。是因恤千百人之命。曲以全一人之命。法亦非枉。權中有經。夫豈漢之入粟贖罪所可同日語哉。雖永著為令可也。其章程擬即照呂刑酌定。每鍰折谷若干。
一曰弛禁
饑饉洊臻之時。流離滿道。乃有宴會為樂及塔臺演戲者。于心何安。周禮十二荒政。聚萬民。九日蕃樂。注云閉止樂奏也。此等自應嚴加禁止。惟工作力役之人。仰食于此者甚眾。若一概禁止。不愈絕其生路乎。昔范仲淹守杭。值歲大祲。縱民競渡。張宴湖上。自春至夏。富民空巷出游。發有余之財。以惠貧者。此救荒之得其權也。今更有一法。凡歲荒有仍前演戲宴賓者。計日令其出谷若干。以賑饑民。不禁之禁。似更平允。又山林川澤之利。流民可資為生者。暫時宜弛其禁。
一曰暫質
大荒之歲。貧民有持衣物易食者。往往千錢之值。止售得百文十文不等。饑餓不免。而又寒無衣。炊無釜矣。此時地方官宜暫挪動錢糧。聽民質押。俟秋后贖還。即可補碼。并廣勸富民。各出資本。開設質鋪。許其取利。如千錢之物。量質五六百文。貧民雖加利取贖。猶不至受大虧。而富民亦不無微利。
一曰擇人
有治法尤在有治人。人之賢否不易知。總以平日存心為斷。官吏存心于愛民。則為官吏之賢者。紳士存心于濟人。則為紳士之賢者。官吏賢。宜加意委任以專責成。紳士賢。宜優禮延請以資助理。此為最要著。
一曰訪察
得人矣。又須不時訪察。吏胥有無扣朦混。戶口有無遺漏重冒。斗秤有無低昂。米錢有無短少。辦理是否得宜。始終是否不懈。今日東而明日西。循環周歷。并時將窮民艱苦情狀。及古來救人濟人報應故事。與之談說。俾各動其惻隱之心。此最緊要。至于出訪之時。宜微服而往。出其不意。勿使人得為備。
一曰勸懲
訪察之后。則賢否自見。而勸懲可施也。司事者果系廉能公正。實力奉行。在官吏則分別奏請獎敘。在紳士則分別給以獎勵。如有扣侵漁等弊。無論官紳亦即隨其輕重。或予嚴懲。或令罰谷。務期賞足以勸。罰足以懲。
一曰集思
言荒政者。自古及今。最為詳備。周禮荒政十二聚萬民外。宋董煟救荒全策。有人主當行六條。一曰恐懼修省。二曰減膳撤樂。三曰降詔求賢。四曰遣使發廩。五曰省奏章而從諍諫。六曰散積藏以厚黎元。宰執當行八條。一曰以調燮為己任。二曰以饑溺為已責。三曰啟人主敬畏之心。四曰慮社稷顛危之漸。五曰進寬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財發粟之策。七曰擇監司以察守令。八曰開言路以通下情。監司當行十條。一曰察路豐熟上下。以為告糴之備。二曰視部內傷大小。而行賑救之策。三曰通融有無。四曰糾察官吏。五曰寬州縣之財賦。六曰發常平之滯積。七曰毋崇遏糴。八曰毋啟昂價九曰毋厭奏請。十曰毋拘文法。太守當行十六條。
一曰稽查
常平以賑糶。二曰準備義倉以賑濟。三曰視州縣三等之饑而為之計。四曰視郡三等之豐而為之備。五曰申明遏糴之禁。六曰寬弛抑糴之令。七曰計州用之盈虛。八曰察縣吏之能否。九曰委諸縣各條賑濟之方。十曰因民情各施賑濟之術。十一曰差官祈禱。十二曰存恤流民。十三曰早檢放以安人情。十四曰預措備以寬州用。十五曰因所利以濟民饑十六曰散藥餌以救民疾。牧令當行二十條。一曰方旱則誠心祈禱。二曰已旱則一面申州。三曰告縣不可邀阻。四曰驗旱不可后時。五曰申上司乞常平以賑糶。六曰申上司發義倉以賑濟。七曰勸富室之發廩。八曰誘富民之興販。九曰防滲漏之奸。十曰戢虛文之弊。十一曰聽客人之糶糴。十二曰任米價之低昂。十三曰請提督。十四曰擇監視。十五曰參考是非。十六曰激勸功勞。十七曰旌賞孝弟以勵俗。十八曰散施藥餌以救民。十九曰寬征催。二十曰除盜賊。是皆留心荒政者。所宜博采旁詢。兼收并蓄。庶臨事時確有把握。可以次第舉行也。
一曰通變
大饑之時。既已胸有成見。不至束手。然或拘于一格。刻舟膠柱。仍屬無濟。昔人所以必戒拘文也。時勢不同。有宜于昔而不宜于今者。有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是必隨時立法。因地制宜。期于黎有裨。荒政之能事畢矣。
請 飭資遣饑民歸耕并酌給籽種折
田翰墀
竊臣恭讀本月初二日 上諭、凡有言事之責者、各抒所見、據實奏聞以備采擇、欽此、仰見 圣主好問察言、孜孜求治之至意、臣愚以為發粟散財固救荒之急務、還定安集、尤收恤之良謨、詩曰、言旋言歸、復我邦族、又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自古御捍患、未有不統籌全局者、誠以聚之則易滋事、散之可以謀生、安危所系、不待智者而后辨也、 皇上視民猶子、所有直隸河南山西陜西被各省、不惜巨、以活遺黎、所以為民請命者有加無已、夫迎來尤當送往、救獘所以補偏、臣聞現在天津郡城、饑民充街填巷、保定賑務停止、流棲者未返其鄉、一省如此、他省可知、不計此而早為之所、其不至騷擾地方者、蓋亦鮮矣、溯查上年江蘇亢旱、饑民四出就食者、經督臣沈葆楨等設廠收養、資遣歸耕、今北方之荒歉、甚于江南、就食之窮黎、多于蘇省、可否 下被災各省督撫、仿照江南救荒成案、轉飭所屬、于賑務告竣后、將各處饑民、資遣回籍、早晚甘霖渥沛、不耕期、其無力種田者、并將州縣所存食谷、酌給籽種、毋任書吏需索扣、一俟秋成、納粟歸倉、庶地方無虞滋擾、而流民得以謀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