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8章 戶政十六荒政一(3)

與吳方伯書

舒化民

東境省西數郡。上冬雪澤頗稀。今歲蝗蝻復萌。知所不免。閏五月內。忽有飛蝗。不知從何來。有一過而不留者。有落地遂遺子者。舊種既將萌動。新子又復繼之。所以生生不已。各邑蔓延。特分多寡輕重耳。本年旸雨應時。五谷暢茂。一旦為蝗蝻殘食。農民能不疾首痛心。于是各鄉各里。自派有地之家。集夫分團撲打。切己之事。詎不認真。而所以不遽報官者。誠恐胥役下鄉。轉多騷擾。故畏官甚于畏蝗耳。然而事無統紀。集夫不多。時日又長。冒暑蒸炎。力既易竭。而心亦易懈。遂以為無可如何。而委之天數。嗚呼。是可傷已。某竊以為捕蝗舊有成書。固可隨時變通。而無不由地方官之督率。捕蝗亦多。條教。而鄉民難以盡喻。要不外未飛者圈圍撲打。已飛者易以錢文。最明最。易知易從。蓋一切捕打之方。鄉民無不備具。秤買之法。鄉民無不周知者。特需上之人督率而勸勞之。斯民氣益形鼓舞。至委員下鄉。實為無益。誠如昔人所諭。未見捕蝗之利。先受捕蝗之害。而地方官為民父母。則不得諉為不見不聞。且夫動眾之事。民亦甚樂。夫官之督之也。特樂之而恐不勝其苦之。斯畏之耳。誠使為父母者。實以子民為心。輕騎減從。不費鄉間一粟一芻。差給飯錢。不許絲毫需索。高腳之牌。令行禁止。則望官如望歲矣。而又于各堡各村。擇其殷實老成者。任之以事。勸令分段督派。以專責成。則呼喚較靈。指臂有助。官亦不慮過勞。而歡聲動地矣。至于有翅而將飛。或飛來而復集者。非收買不為功。或設數廠于適中。或安一局于附近。派誠實親友家丁。用錢易買。其價視蝗之多寡以為等差。如此不惟貧民乞丐。皆可出而賺錢。即婦老嫗。亦無不挈袋攜筐而至。縱日費緡錢飯食。而能多除地方一分之蝗蝻。即可多保民間一分之苗稼。所得不既多乎。或者謂費無所出。然每聞今之為苦缺者。動曰賠累。試思孰有急于此者乎。且天下亦末有實能盡心民事而不獲民情之愛戴者。官以民為一體。民自與官為一心。能收獲則有租賦矣。能撫字即易催科矣。豈非誠動于此而機應于彼乎。不然。有蝗而百姓不敢上聞此意良苦。而為父母者亦若知而不知。聽其自生自滅。自來自去。而不為之所。迨至殘食將盡。勘已成。民愈窮而官愈困。豈不悔之已晚哉。某現足不出戶。所見聞。固知關心民瘼者。不乏循良。而略詢各邑情形。大概如此。可否移行道府。嚴札各屬。務令督率地方紳民。設法補救。如逐寇氛。如拯焚溺。于以除民害而保民生。豈非幸事。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有一邑倡之。定有數邑效之。既非壑鄰。又免波及。古之人修德弭。有蝗不入境者。殆未可以為偶然也。不揣冒昧。敢獻芻蕘。

備荒議

陳庭經

從來救荒之良法多矣。然有通有塞。必視其地。有利有弊。必視其時。又或行或不行。必視其人。蓋無定法也。善治天下者。籌當事之策。必籌先事之策。先事之策。莫要于開水利。而立義倉次之。設砦筑堡又次之。昔禹之治水有三。始泄之以去害。則導川入海。繼蓄之以興利。則潴水為澤。終乂之以播種。則浚畎及川。故夫子稱其盡力乎溝洫焉。溝洫之法。即周官遂人之法也。今之江南水利也。有合于遂人之法矣。三江之兩旁。或十里。或五里。則有縱浦。縱浦者。江之支流也。縱浦之兩旁。或三里或二里。則有橫塘。橫塘者。又浦之支流也。塘之兩旁。又有港。港之兩旁。又有溝渠。而凡江浦涇塘之上。莫不有岸。萬夫有川。三江也。川上之路。則江岸也。千夫有澮。縱浦也。澮上之道。則浦岸也。百夫有洫。橫塘也。洫上之涂。則塘岸也。十夫有溝。港也。港上有畛。則港岸也。夫間有遂。則溝渠也。遂上之徑。則塍圩也。此即遂人之法也。按禹貢揚州之域。所稱厥田上下。而至今皆成饒沃者。得水之利故也。堰以潴之。壩以壅之。堤以束之。圩以衛之。閘以時而啟閉之。水至有以泄橫流之潰。水退有以溉高仰之田。所以雨則不溢。旱則不涸。田有秋而財賦甲于天下。然而東南水多。而不盡得水利。西南水少。而恒不免水害者。何也。則溝洫不修故也。是故溝洫之制。無地不宜。而西北尤亟。考西北諸郡邑。或支河所經。或澗泉所出。皆可引之成田。以殺水勢。其淀之最下者。皆可留以潴水。淀之稍高者。皆可如南人成圩之法。水利興。而水害亦除矣。大抵天下形勢。近山者在乎辟泉吐溜。濱河者在乎穿渠引流。至高山平原。水利所窮之處。在乎多開池塘水庫。多鑿井以資灌溉。隨地制宜。或瀹之使通。或渟之使匯。或滌之使暢。或障之使。不限方圓。不定多寡。不拘曲直橫斜。因地勢而利導之。因古法而變通之。總以水之蓄泄為度。旱澇均必可資也。夫西北地廣人稀。而歲入無多。家無蓋藏。惟水利興。將饒沃無異東南。大利一也。東南轉輸一石。費至數石。昔人謂西北有一石之收。則東南省數石之賦。大利二也。河南防河堤。湖廣防江堤。南直浙江防海堤。有溝洫以容之。漲發不憂沖決。堤岸搶筑歲費。漸次可裁。大利三也。軍政莫甚于屯田。溝洫通利。荒土開墾。悉可耕種。因此召募開屯。不費餉而兵額充足。大利四也。邪教之起。多由游民。百姓皆從事于隴畝。風俗自靖。大利五也。溝涂縱橫。戎馬不能踰越。足資阻固。大利六也。以此推之。豈復有堯災湯旱之虞哉。

雖然。義倉之法。不可以不立也。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倉人藏粟。遺人委積。皆預為先備。以為散利之地。故朱子設立社倉。所以保富安貧。與王安石青苗有異。為法至善。后世行之。有病于挪移者。有利于豪強武斷。而不及窮黎者。有出息而遇歉歲。則其本難償者。非立法之弊。行法者之弊也。其法在每鄉勸諭為之。或一鄉自建一倉。或數鄉共建一倉。紳耆有愿助者。不拘定數。以濟其施。豪富不昔助者。視所應出。以重其罰。登記有司。戶口有冊。出入有掌。開閉有時。散領有簽。斛斗有式。次年春夏。推陳出新。因子多少。貸與農人。息取加二。小荒則貸貧而減其息。必公議而酌行之。大荒則盡捐而賑其窮。必計眾而均分之。雖有公事急需。不得輕移。以致耗散。如有豪強強糴。不得寬縱。以起紛爭。日月積之。歲歲積之。斯民無大饑之患矣。官之為民計。不若民之自為計。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則吏胥無由滋蠹。城之專為備。不若鄉之多所備。故貯于鄉而不貯于城。則散斂可以隨時。其法可久行而無弊者也。雖然。砦堡之制。則又不可不設也。周官救荒之政。除盜賊居其末。后世備荒之策。防盜賊居其先。義倉之置于鄉。無城郭足恃。或有奪騷擾。則義谷蕩耗。斷難復聚。是所以固守御者正未可少也。往時北方居民。恒葺砦而棲。恃樓為固。十里五里之地。三家五家之村。并入團居。互相捍衛。內圉既固。外患不侵。計無有善于此者。大抵村鎮之有墻濠。猶州縣之有城池。挑濠之法。一宜深。使不易填。二宜。使不易越。三宜暗。使不易渡。濠內所取之土。便可筑墻。形勢宜險要。基址宜堅。修筑宜厚。墻濠之外。柵門以扃之。角樓以巡之。瞭臺以望之。吊橋以開拽之。無事則力田興作。有事則閉門守御。至其中清查戶口。則于保甲專其責成。督率工程。則與水利同其策浚。可以固生聚。可以保積貯。可以行清野之法以困敵。所謂一舉而眾善備者也。此皆備荒之大要也。然而愚者可以樂成。難以圖始。此議一出。必有難之者。一則笑其迂緩。而不知成大事者。必不可求近功也。一則慮其費大。而不知有大利者。必不可惜小費也。一則畏其煩難。而不知天下無難成之事。患無任事之人也。為長上者。與其焦慮于征賦無從。罪黜將至何如集父老而謀于先時。為富室者。與其咨嗟于租課弗登。寇盜愈熾。何如消鄙吝而圖其長策。為小民者。與其滌場無望。呼貸無門。轉徙流離。囹圄溝壑。何如悉筋力于畚挶。忍疲勞于井里乎。此三者之宜講。昭然可者也。至于禁遠糶。禁游民。教他往豫糶。教多畜別種。隨其時其地而善用之。則存乎其人。良法具在。可按而行也。

荒政全策

彭世昌

為敬輯荒政全策。恭呈  欽定。并擬請 飭發各省。次第舉行。恭折仰祈  圣鑒事。臣維荒政者。 國家之仁政也。有豫備于未荒之前者。有補救于已荒之后者。全在大小官吏因時制宜。多方籌辦。庶有裨于民生。然非博采旁詢。確有成見。則布置難期其周妥。且非準今酌古都為一編。則查考恐惑于紛歧。用不揣冒昧。謹遵我 朝成憲。廣取古今之說。悉心融萃。期于篇幅不繁。而綱目悉備。輯為備荒事宜十有四條。救荒事宜四十有二條。另繕進 呈。恭候  欽定。擬請 飭發各省。循照辦理。不但已荒之區。宜力圖補救。即未成地方。亦宜先事豫防。有備無患。固非止為一時計也。是否有當。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鑒訓示施行。謹 奏。

備荒事宜十四條

一曰重農事

自古為政。莫先足食。足食不外務農。我 朝念切民依。重農貴粟。屢頒  諭旨。誠二帝三王之用心。而萬世兆民所永賴也。有司牧之責者。凡夫勸課之方。先宜實力奉行。并講求區田代田諸法。以厚民生。毋得徒事虛文。此為備荒第一義。

一曰勤開墾

生齒日繁。待食者眾。向之所耕田畝。可食千人者。今以之食萬人。或慮其不給矣。欲求充裕之法。不若于各省閑曠之處。令民擇地開墾。其無力者。官為貸給牛種。而不遽行升科。則民有所利。而愿往者多。既歲可增百萬之粟。且無人滿之患。亦一舉兩善之道也。

一曰興水利

水利之興。所以資蓄泄。備旱潦。變歉歲為樂歲也。各直省大吏。宜飭查各屬境內形勢。細加籌度。何處可以疏渠。何處可以筑堰。何處可以穿井開塘。或勸民自為。或動用公款。官為辦理。務期事在必行。則效有必致。豈止一時之利哉。

一曰急補種

昔人謂地方遇有水旱。種植必不得時。即須先察地利。如水多則急以不忌水者種之。旱久則急以不畏旱者種之。失彼得此。尚可支持其半。此誠備荒之急著也。

一曰備雜糧

雜糧如豆蕎麥芋薯等物。其種甚多。不論南方北方。皆宜廣為之備。雖地氣或有不齊。但能隨時種。多寡必有所獲。其足以資接濟一也。大抵南人以稻谷為大糧。北方以粟麥為大糧。此外往往多不留意。一遇歉歲。遂不可支。是宜預為之籌也。

一曰治菜圃

民不可有菜色。不可不兼治菜圃。蘿葡萵苣菠薐瓜瓠之屬。平時可以佐食。荒歲亦足以充饑。其法以數畝之地。繚以短墻。或限以枳離。先種長生韭二三十畦。余蒔時蔬一二十種。惟務勤加灌溉。每種菜一畝。八口之家。四時皆可取給。若近城市。其利尤倍。

一曰廣樹植

樹谷之外。可以供食用。備饑荒者。莫如樹木。雍正二年。   上諭舍旁田畔及荒山不可耕耘之處。度量土宜。種植樹木。桑柘可以飼蠶。棗栗可以佐食。柏桐可以資用。即榛楛雜 木。亦足以供炊爨。仰見   圣慮周詳。無微不至。地方官宜責成鄉耆里長。廣為勸諭。就所宜之木隨處種植。勿視為不急之務。

一曰裕倉儲

積儲者天下之大命也。常平之制善矣。此外如義社各倉。并宜一律興舉。凡立倉不論若干家。若干人。總以鄉村附近聯絡者。公設一倉。如鄉村零戶有難于聯絡者。或每族各設一倉。或一族中每房各設一倉。均聽其便。如建議之初。倉未立。或神廟。或公祠。或殷實之家。倉屋有余者。暫行借儲。一俟積谷稍充。便可另自置倉。又募谷不拘一法。總以無抑勒。無假手為要。宜于秋熟時。州縣官設立印簿。遣紳衿耆老數人。轉相勸諭。聽捐戶自登姓名。谷數多寡。各量其力。銀米悉從其便。出者毋吝。勸者毋勒。或每年一捐。或數年一捐。或一捐不復再捐。均酌度情形。隨宜辦理。捐谷既有成數。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更有推廣勸募之法。如稱壽開筵酬神演戲等事。節其糜費。捐入義倉。此祝壽酬神之上術。亦即備荒之長策也。又司出納。宜擇老成殷實者一人總管。再擇一二人逐年分管。仍設立四柱冊。登記明晰。互相稽查。不經官吏之手。州縣官核實轉報而已。至遇歲歉。即以本地所積之谷。散給本地之人。先盡極貧。次中貧。至家計稍可自支者。不必散給。仍以歲之上下。分別賑貸賑糶賑濟。又積谷尚未充盈。不妨變通辦理。創質谷法。于東作方興之時。聽農民以物質押。資其工作。秋后加利清還。于倉儲有益。于民亦便。臣父大忻。道光年間。曾仿此法。捐谷千余石于族。并置倉一座。擇人經理。今行之數十年。積谷頗裕。不但本族可無匱乏之虞。且逐漸可以及遠矣。至于日積日多。谷不勝用。又宜劃分若干為恤嫠育嬰等會。以廣任。此亦計慮之所必及也。

一曰禁種罌粟

栽種罌粟。大為農田之害。例禁綦嚴。民間倘有仍前栽種者。應從重議罰。以備里社之荒。并責成該族長里長。直令拔除。改種五谷。如有頑梗不遵者。該族里長稟究。少一廢谷之地。即多一產谷之地。不得以積習難除。致妨民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墨脱县| 固阳县| 洪江市| 岳阳县| 苏尼特右旗| 涡阳县| 开鲁县| 班戈县| 昭觉县| 台湾省| 新巴尔虎左旗| 衡阳县| 天门市| 威海市| 永嘉县| 丰原市| 龙门县| 许昌市| 福鼎市| 荣昌县| 绥棱县| 康平县| 南和县| 定结县| 习水县| 茌平县| 晋宁县| 博湖县| 白玉县| 沁源县| 屯留县| 新营市| 当涂县| 海城市| 应用必备| 张北县| 历史| 东乡族自治县| 水富县|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