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6章 戶政十六荒政一(1)

荒政

李因篤

蓋聞國托本于民。民仰資于食。食聽命于歲。國托本于民。民之不能有聚無散者。食為之也。民仰資于食。食之不能有盈無詘者。歲為之也。食聽命于歲。歲之不能有備無患者。政為之也。愚嘗歷觀周漢。以至今日。所謂兇年饑歲無代無之。獨怪今之議荒政者。何多夸辭鮮實用也。其言率多歸重根本。是宜圖諸未然。舉昔賢已效。如常平。當社。社倉。恤流事。皆迂目之。夫平居未能修明王制。權天下之旱干水溢。不至有害。不幸耕稼未豐于前。歲兇適值于后。救荒如戢焚。火已燎原。則赴之惟恐不及。必曰爾何不曲突徙薪也。不已晚乎。情勢既迫。安得不疾呼請賑哉。且常平。當社。社倉。恤流之法。非以為行之。即事事盡善也。亦視其人何如耳。雖然。行而未善。其視格而不行者。必有辨。且非以為姑設此數者。是亦足矣。平時墾田薄斂之政。可置不講也。竊意并行不相悖。權其緩急。徐圖恒足耳。考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總計天下之口。雖有兇年。民無菜色。所謂講于平日也。又考周禮遺人掌委積曰邦曰鄉。曰門關。曰郊里。曰野鄙。曰都縣。自民之艱阨老幼。至客旅。皆在所恤。廩人掌九谷之數。曰匪頒。曰赒賜。曰稍食。自民之四三至二。不足則令移民就谷。詔王減用。大司徒更以荒政十二聚萬民。曰散利。曰薄征。曰緩刑。曰弛力。曰舍禁。曰去幾。曰青禮。曰殺哀。曰蕃樂。曰多。曰索鬼神。曰除盜賊。司救又以節巡郊野。救其疾疫。胡安國又加為粥湯以救饑。興工作以聚失業之人。夫遺人所掌。乃國家常時收諸委積。以待兇荒施惠之法也。廩人所掌。乃國家每歲計其豐兇。以為嗣歲移就之法也。荒政十二。乃國家遇兇荒之時。救恤之法也。其未荒也。預有以待之。將荒也。先有以計之。既荒也。又大有以救之。此所謂講于平日。與講于臨時者也。由是觀之。足以見三代之政。并行不悖矣。若夫常平之法。始于漢耿壽昌。請令邊郡筑倉。谷賤則增價糴以利農。貴則減價糶以利民。名曰常平。邱浚曰。年之豐歉不常。谷之種類不一。故斂散之際。必斟酌而上下之。兼行李悝之平糶。中饑。發中熟之所斂。大饑。發大熟之所斂。則糴不貴。而民不散矣。當社之法。始于隋長孫平。奏令民間。每秋戶出粟米一石。以下輸之當社。委社司權量。以備兇年。名曰義倉。胡寅曰。義倉取民不厚。而置之當社。于民猶便。后世移于州郡。則文案之反復。吏胥之侵沒。其受惠者。大抵城郭之近力能自達者耳。遠者惡能及哉。必以隋為法。而任其事者。不必見任之官。散之民者。不必在官之屬。責以大義。加以殊禮。則上不勞而民享利矣。

社倉之法。始宋朱子。初建崇安開耀鄉。有社倉一所。朱子請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夏受粟于倉。冬則加息償之。自后隨年斂散。小歉。則捐其息之半。大歉。則盡捐之。凡十四年。得息米造倉三間。及以元數六百石還府。而以見儲米三千二百石為社倉。不復收息。每石止收耗米三升。以是鄉有兇年。人不缺食。孝宗時。下其法于諸路。邱浚曰里社不能皆得。朱子主之。又不能皆得。劉如愚父子為助。恐或計私害公。則弊不勝言。雖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茍有司擇長者付之。實心囗囗。安在其不可行也。流之法。莫善于宋富弼。按慶歷中河朔大水。流民就食京東。不可勝數。弼知青州。勸所部出粟。益以官廩。擇公私廬舍十萬余區。散處其人。而官吏待缺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擇老弱病瘠廩之。書其勞。約為奏請。率五日。持酒肉慰藉。出于至誠。人皆盡力。又山林陂澤之利。聽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明年大熟。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募為兵者萬計。邱浚更欲折衷其法。立為定規。頒布天下。凡遇荒年。或散粟。或給粥。所在長吏即下所屬。凡所部有致仕官。及待選官監。與夫耆。夙重于鄉者。以名起之。待以士大夫禮。給以印憑。目為公直。俾其量領官粟。各于所在。因人議賑。官不遙制。事竣。其疏上聞。量加懲勸。則吏胥不得乘機肆侵漁。此不但可施之流民也。發賑之法。當本周禮之散利薄征。遺人之施惠民。兼采唐宋之善者。如唐貞觀二年。遣使賑饑民。鬻子者出金帛贖還之。邱浚又謂待其鬻而后贖。則不售而死者必多。莫若責令有司。遇年饑鬻子者。官為買之。每一男一女。五緡以上為率。量給身直。贍其父母。余以為調養之費。傳送邊郡。編為什伍。是于救荒之中。寓實邊之效。若費無所出。則請暫貸官錢。俟江南罪人謫戍西北二邊者。俾其納五百緡。許除籍。納二百緡。許改近衛。所得緡取補前貸。彼南人隸極邊。勾丁補伍。甚以為苦。必有樂從之者。如此。則除一軍得百軍。移一軍得四十軍。倘行于今日。諸徙尚陽寧古之人。將引領恐后。莫之能御矣。如代宗朝劉晏掌財賦。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豐歉之狀白。使司貴入賤出。兼以谷易雜貨。俱官用。知院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若干蠲免。某月須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縣申請。即奏行之。應民之急。未嘗失時。倘行之今日。專責一府佐董其事。并知院官。可以不立矣。如周顯德中。淮南饑。世宗令以米貸之。不責其必償。胡寅曰。稱貸所以惠民。亦以病之。病其責償也。或嚴其期。或征其耗。或與米而取錢。或赤貧而重督。或胥吏以詭貸。而征諸編氓。弊不勝言。倘行之今日。散倉廩。頒帑金。權其被災之厚薄。而不責其償。則其惠溥矣。如宋真宗大中祥符間。歲歉民流。命侍御史乘船安撫。出粟賑貸。如仁宗遇災。則避殿變服。恐懼見于顏色。哀矜形于詔命。被災之所。必發倉廩。平糶不足。則轉漕他路以給。又不足。則誘富人入粟。秩以官爵。災甚。則出內帑金帛。或鬻僧牒。或留歲漕。免租寬賦。休役弛禁。饑民不能自存。則官養之。死得其死。則官瘞之。倘行之今日。而又責督撫大臣。如趙抃之書問屬縣。如曾鞏之先期賜貸。如隆興中之特立賞格。如辛棄疾之痛懲首惡。相兼而求濟。則民困其有豸乎。此又不特專資之于發帑者也。

然愚更揆時審勢。有切方今之碩畫而多與時議相背者。一曰寬就食之禁。夫安土重遷。人之情也。茍非大不得已。孰肯捐親戚。違墳墓。甘為亡民哉。多藏而備具。則固無患矣。若不幸蓄積無素。與夫雖有蓄積。而連歲洊饑。請之官無可發。勸之民無可貸。乞諸鄰無可應。將視其坐而待斃。不如縱其隨處餬口以求生也。于是嚴檄郡縣。考其有無。量其多寡。或移民就粟。或轉粟就民。或高市估以招商。或發官錢以市糶。又不幸而公私乏絕。計無所出。則亟聞朝廷多遣官屬所在招綏。給以公儲而不責償。故有以護送之。使不至潰散失所。有以節制之。使不至奪生亂。有以還定安集之。使彼之室家。已破而復完。我之版藉。已渙而復聚。富弼青州之政。可踵而行也。一曰嚴遲報之罪。孟子曰。民當饑歲。老弱死而少壯散。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朱子嘗稱蘇軾與林希。論熙荒政之弊。費多而無益。以救之者遲也。嘗見州郡。每有兇荒。朝廷未嘗不捐租發粟。往往行之后時。緩不及事。上有巨萬之費。下無分毫之益。其故遲而已矣。所以遲者。緣有司急簿書而緩撫字。遇有水旱災傷。非其不得已。不肯申達。比其申達。則州縣上府道。府道上督撫。批撥往還。動經旬月。及聞諸朝廷。而令下已往矣。然此非有司之罪。其失在國家也。何者。國家不能慎簡守令于平時。及其災荒入告。則鰓鰓疑之。豈惟守令。并其司道督撫。素倚安危者。亦莫不鰓鰓疑之。是以不得不遣官勘。而所遣者。又多以文法為拘。后患為慮。因一人之詐。疑眾皆然。惟己之便。不人之。彼實能沾惠者有幾哉。夫朝廷于督撫司道諸臣。固前日所擇于諸臣之中。知其賢能而后任之者也。今一告災之故。而不足信。則國家所倚重何如也。況今之遣官。又能保其廉而且才。一一稱上德意乎。請如邱浚所言定奏災限期。頒行天下。八分以上馳傳。五分以上差人。二三分以上入遞。后不及期者。重治其罪。劉晏知院之說。可踵而行也。一曰厚勸輸之典。邱浚云。鬻爵非國之美也。然用之他事則不可。用之救荒。則是國家為民無所利之也。故宋人謂之崇尚義風。不與進納同。自今以往。茍遇歲饑。民有多粟者。輸以濟荒。則定為等第。授以官秩。給與璽書。俾有司優禮。與見任同。茍非大故。亦不追奪。如此則平歲爭積。而兇歲爭輸矣。仁宗誘富人入粟。秩以官爵之事。可踵而行也。至于勸農課桑。必如錯所言。地無遺利。民無余力。而后邦本固。慎擇長吏。必如司馬光所云。簡公正者為監司。俾察被災郡邑。其守令不勝任者易之。而后吏治肅。寬減租稅。必如漢文景或全蠲。或免半。及于四海。而后民氣蘇。善乎呂祖謙曰。備荒。總而論之。先王有預備之政。上也。修李悝之政。次也。所在有可均使之流通。移民移粟。又次也。咸無焉。設糜粥最下也。邱浚曰。周宣王所以中興者。以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也。晉惠帝所以分崩離析。而迄不復振者。以六郡洊饑。流民入于川者數萬家。不能撫之。而有李特之首亂也。然則荒政之所關。詎細故哉。吾愿今日廟堂之上。求其實勿其名。綏治其本。急治其標。以徐圖其至善。俾國常藏富于民。而民無待哺于歲。昔賢之成憲具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有可行不可行也。

論令廢員修興水利折子

陳用光

臣伏讀正月二十三日  上諭。因姚文田之奏。  通諭直省督撫各飭所屬州縣官。務體朝廷貴粟重農之意。以勸課農桑等因。欽此。仰見我  皇上念軫民依。惟欲海內戶有蓋藏民無失所。此實心實政之所發揮。而堯舜禹湯之所同揆也。臣聞耕九余三。國之常經。自古不能無水旱之災。而可使民無饑寒之患者。惟其蓄積之足恃也。臣伏思  皇上特沛之殊恩。自嘉慶四年以來。凡  賜賑之費。不下三百余萬。其蠲免之費。又不下一百余萬。以閭閻之生計。而至特頒 國帑之赒。十余年間累數百萬。 皇上如天之仁。至優極渥。無可復加矣。然而一遇偏災。百姓仍不免于饑寒者。臣嘗探究其故矣。東南之民火耕水耨。其堤圩之防蓄泄之宜。民知自力。故一遇偏災。沐賑蠲之  恩。而民力易蘇。西北之民。惟知恃天。而不知恃人。人力不盡。故雨少則憂旱。雨多則憂潦。其幸遇豐年。雖相安于無事。而一遇偏災。則惟 國家之賑蠲是賴。夫以歲之不可恃。而賑蠲之不能已也。雖  皇上愛惜蒸黎。不惜歲縻帑項。以奠其生。然使百姓每歲惟恃蠲賑之  恩。而不能自為蓄積之策。則是百姓徒為不終歲之計。而使 國家有難以為繼之  恩也。臣思欲使民富。惟在務農。而欲務農。必先水利。然水利之興。驟欲使民自為之。則西北之民。其習于恃天者。既罔知措力之處。雖使州縣官日張示曉諭。而民未必知于樂從。則亦徒有具文而鮮獲實效。若欲自官為之。則 國家現當經費未裕之時。遽須先出 帑金以事疏浚堤防。斷屬難行之事。臣愚以為或可仿照營田。以廢員力之例。令直省廢員。有能任此事者。令其自行招募。興修水利。而以官職之大小。分落之多寡。始于一二州縣。易于興修處試為之。二年之后。著有成效。即予開復原官。如此則有三利。 國家不須先出帑金。而可使閭閻實受旱潦無憂之利。其利一也。廢員知有此出路。則不甘自廢棄。而于所辦農桑水利。又即他日服官要務。悉心于此。則推而行之。于他日亦駕輕就熟。而 國家又可以為造就人才之策。其利二也。各省督撫飭所屬州縣。勤務農桑。不過通行札論。以為具[文](女)。固由于因循之積習。亦由于興利之成規。無從著手。是以畏難茍安。今見有行之著效者。則仿而行之。亦易于儲力。而督撫察吏之虛偽。即其自為督撫之賢否。亦于此可見。其利三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卢龙县| 元江| 榆社县| 台南县| 康定县| 连南| 永安市| 岳阳县| 巴青县| 张家口市| 同心县| 梅河口市| 祁连县| 澳门| 云安县| 文山县| 阿尔山市| 曲沃县| 永嘉县| 嘉定区| 五河县| 乾安县| 阿图什市| 新昌县| 确山县| 东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漯河市| 灯塔市| 若羌县| 承德县| 奇台县| 会东县| 武宁县| 深泽县| 邵阳市| 巴里| 郧西县| 台东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