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戶政十五倉儲下(2)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3384字
- 2015-12-20 19:21:34
飭屬勸辦積谷備荒札
惲世臨
為通飭事、照得湖南為宜稻之鄉谷米素稱饒裕、近因鄰近各省及各路軍營、紛紛販運、米價長落無常、貧民每多受累、良由家鮮蓋藏、事無遠慮、不預籌于平日、遂致告歉于臨時、舊今兩年、前車可為鑒、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雖有旱潦、民無菜色、蓋積其有余、故能防其不足也、現屆谷將登、亟應捐積義谷、以備不虞、凡有業之家、毋惜微資、共成盛舉、非祇濟人之急、亦即保甲之謀、合行出示、并列章程曉諭、為此示仰各屬軍民人等知悉、務各按照條、就地方情形、趕緊合力公捐、共成善舉、眾擎易集、圖匱于豐、異日之所裨實大、本部院為吾民計長久、慎無虛應故事、徒托空言、其各懔遵、毋違、特示
一各州縣都團區里名目不同、大扺以甲為斷、一甲之內、周圍不過十余里、其中田畝雖多少不同、均應按照租數、據實查明、每租谷一石捐谷二升或三升、不得徇隱、如有山多田少、煙戶稠密之處、應各就地方情形、酌量增加、總期一甲之谷、足備一甲之用、無論官紳公私莊業一律捐收
一所用捐積谷應擇甲內公地或最為殷實之家、建立義倉、憑眾收存、其倉祇期結實、不可過費
一各甲寄莊田業田主、隔居窵遠、即著佃戶照算扣留、送交經管歸倉、不得違抗
一各縣地方向有社谷一項、準其歸并積谷收存、無容另立社長、其有侵吞不繳者、準甲內公正紳耆官、從嚴追繳、以歸畫一
一各處神廟、向有公田、多系迎神演戲之用、凡遇荒年、視此嗷嗷、神靈亦必不安、此次捐谷、應于廟內公田、每石捐谷一斗、以示區別、其余各項公田。仍照每石二三升之例
一經管積谷、應舉甲內殷實老成二三人輪流分管、認真收放、或三年一換、五年一換、一經公舉、毋得有所推諉
一收捐積谷、歸倉之后、由經管造立清冊、憑眾核算、報地方官立案、遇有輪換經管之年、憑眾照算核交、亦官立案、如有侵蝕、準甲內公正神耆、官嚴追究辦、至于胥吏人等、不得下鄉需索、以免擾累
一收放積谷、應先知會通甲、示期憑眾收放、以免疑議
一當谷賤之年、出陳易新、以小暑為期、佃種之家、憑眾書立字據借領谷石。限定秋分、每石加失耗二三升、挑送歸倉、其并未佃種與無業者不與、若遇荒歉、或減價平糶、或借或賑、隨時辦理、仍于豐年捐還
一此次捐谷原為各州縣備荒起見、其地方情形不同、有與前開各條、必須因地制宜、變通辦理者、亦聽其便
除出示曉諭并行各州縣遵照外、合行札飭、為此札仰該 即便轉飭遵照、刻日傳集、各都公正紳耆、剴切勸導、務在必成、仍飭將各都某甲捐谷若干、務于本年十一月內、造冊送縣院、以備查考、總期核實存積、不準以紙上空文、敷衍塞責、儻不實力奉行、定將該州縣從嚴參處、切切
籌鄉社倉米議
劉汝璆
昔人問湯文正潼關之政如何。曰社倉保甲鄉約而已。沈端恪公錄其語入所箸勵志錄中。然社倉別無良法。儀封張清恪公撫吳。有社倉之奏。 圣祖以為此雖良法。而為之甚難。須善其后。毋托空言。清恪覆奏亦以為但求得人。有治人。無治法。夫社倉為朱子之善政。必須得賢以理。則知古來仁政存乎其人。乾隆嘉慶間。疆吏關心民瘼者。亦屢上章言之。 廷議亦每以民食為詢。然辦理不得其人。則墨吏苛派猾胥擾民。欲以利民。反為民害。故欲行社倉之法。必須官民相輔。以時稽其出納。庶流弊可免。而利賴無窮。則不為青苗之擾累。而為周官之良法。干嘉以前人民富足。每遇荒歉。以所存民捐之余。存之于鄉。所在多有積蓄。庚申以后焚掠一空。官儲蕩然無存。民間何有藏。查亂后舉辦社倉。惟以長沙為最善。而安慶之倉。亦因曾文正公駐師日久。故能行實政。二處產米雖多。然督率無人。亦將視為具文。官倉尚為虛設。況民倉乎。故社倉之法。莫如計田分派民辦。而以官董之。必須明定章程。不得因公借用。寬以時日加以獎勸。樂輸之家。小者給以匾額。大者請以官階。俾富者知安貧所以保富。命脈所系。有備無患。孔子論政必先足食。誠有以也。
勸成都省城內商民積谷示
王廷植
為勸諭積儲。以備不虞事。照得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川省被賊擾害。業已四年。現在發匪又竄川疆。城守亟宜預籌。昔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不能守也。省城為根本重地。人稠密。城內外竟無糧行。惟恃肩挑米販進城。各鋪戶隨時買食。竟無旬日之藏。偶遇城門有警。難免束手無策。現奉
總督部堂。札飭本署道清查舊存倉谷。并以本署道前在川東任內辦理積谷。甚為妥善。省城可以仿照辦理。本署道竊查明周臺公積谷之法。系查照家業貲本。分別上中下戶。積谷若干。即在本家收儲。報官查驗。其米仍系各家私物。官不得取用半粒。謂之官督私藏。一遇有警。城門關閉。即可自食。并準其照常價出糶。立法誠為至善。現經會商 藩臺暨首府兩縣。并委員局紳等仿照辦理。已將章程另行刊刻頒示。為此示諭闔城商民人等知悉此。系民間自積自藏自食自用。儲之于家。并非輸之于官。須人人樂從。家家愿辦。藏之多者可以獲厚利。存之少者可以活家口。務必遵照章程認真舉辦。毋負地方官為民謀食之意。是為至要。切切。特示。
章程開示于后
一辦理積儲。即歸福建館團練局官紳。分派各街首人經理。毋庸另行設局。以節縻費。
一城華兩縣倉谷及去年發銀采買之谷。原為有警時。守城兵勇團民。計口分食。其余商民俱令自行置備。因恐彼時無米可買。所以此時勸令商民。自行積儲。
一此次積儲。專備警急之用。如賊匪逼近。米不能進城。方準食用。俟軍務告竣。地方一律肅清。撤局時。或食或賣。悉聽自便。
一各衙門食口最繁。如遇有警時。盡在城中購買。則民食不免缺乏。此次積儲。應由各衙門先為之倡。
一此次積儲。惟以鋪戶為大宗。向來囤積居奇。本干例禁。原恐奸商射利。民間食貴。此次積儲。不在例禁之列。凡鋪商本金多者分十成之一二。販買積石。倘遇兵荒有警。米價必昂。聽其照昂價出賣。若兵不足。官向買用。必須照時價。先給銀兩。不得短欠分文。米多時存。米少時食。米賤時買。米貴時賣。雖是官督。實則商民自為買賣。至于儲谷多者。須置備畾子多架。以便臨時應用。
一積谷積米應聽民便。惟谷則便于存儲。而食賣不便。米則便于食賣。而存儲不便。此次積儲。不如俱用粗米。凡過畾而不碓之米。無事之時。有力之家。多不吃食。若至警急時。則粗米亦成珠顆矣。平時存之。可以經久。臨時食之。可以經飽。是一舉兩便也。
一富商大鋪及坐擁重資者。或積數十石積數百石。另為開單勸諭。酌定數目。注冊存查。
一計口積米。每一市石斗。可作兩人二月之食。大戶積二十石。可食四十人。次戶積十石。食二十人。中戶積五石。可食十人。其小戶以及窮民不能自食者。聽其自便。
一積米數石。至二十石以內者。為數尚少。務須積存粗米。
一積米在二十石以外。存放本家本鋪者。或積米在二十石以內。如愿合街放存公倉者。準其加倍積谷。
一各省會館地方。俱極寬廠。應責成公建倉多所。本省紳商谷米。即可匯總存儲。即公同雇人看管。如存在本鋪本家者亦聽其便。
一城內各廟宇庵觀寺院。地方寬廠。均可囤積米石。應由本街商民公舉首人。自向看守之人借租。毋令多索錢文。
一每街聯合各戶谷米共儲公倉。如大街戶多即分段儲倉。悉聽其便。
一鋪戶住戶谷米。或存在本家。或存在會館。或存在廟宇公所。俱須于票內注明。應派本街紳首。照票查驗。不與各衙門書差相干。
一附城并無寨堡。鄉間戶。多有搬運谷米進城者。應分別積米若干石。食米若干石。其所積之米如不能久儲。隨時食用。必須隨時補足。
一每人每日約食鹽三錢。計一百日需鹽三觔。應議成華兩縣鹽商。儲鹽十萬觔。不過需銀二三千兩。臨警時。按照時價接濟守城兵勇團民之食。至于各鋪各戶。須先自行買備。應每人儲鹽二觔。家有十人。儲鹽二十觔。家有二十人。儲鹽四十觔。照此遞推。免至臨時缺食。
一油蠟甚關系要。應議城內各當鋪。每家儲菜油桐油一萬觔。白蠟一千觔。不過約銀六七百兩。臨警時準其增價發賣。
一煤炭柴草。各戶各鋪宜多買備。以免臨警缺乏。
一以上積米積谷積油蠟積鹽煤。俱限于五六月內。勸定數目注冊。于七八月內買運進城。
一周臺公積法。有坐以數目。限以時日。嚴以稽查三條。此次各鋪各戶積儲或自認數目。或勸添數目。俱依限注簿。依限買備。由各街紳首照簿查驗。如城門有警候官出示。方準食用。倘有積不照數。遲不如限。用不稟官。查出照所欠之數。罰入義倉。以充守城團民。并鰥寡孤獨之人食用。仍勒限催補完數。
以上章程二十條。如有不便于商民之處。仍可到局會商。變通辦理。萬勿因循自誤為要。現奉 督憲面諭。飭令城內安設碓房。所有谷囤米販。俱令搬移進城。則民食更為充裕。應即迅速舉辦。切切。再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