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4章 戶政十五倉儲下(1)

擬籌積貯書嘉慶三年代人作

管同

臣聞京師者。天下之大本。積貯者國家之大務。今海內飛芻挽粟。歲至京師。意京倉所積谷。多備數十年。少亦宜支數歲。而以臣所聞。不過僅支一歲而止。臣甚駭之。記曰。國無六年之畜曰不足。無三年之畜曰急。以 國家之全盛。積貯止此。設不幸東南有水旱。漕不克繼。或淮徐兗濟之間。有大盜如王倫者阻于途。俾不得達。或畿輔倉卒有事。用谷倍常時。三者有一焉。雖有卜桑。不知計所從出矣。且夫一州一縣之大。倉庫空虛。則事至而無以辦。于煌煌 帝都。 宗廟乘輿之所在者乎。以 國家之威。 皇上之仁圣。曩所云三患。固萬萬不當有。然而思患豫防。勢之所及也。患既至而后為之所。勢之所不及也。此臣之所以大憂也。臣竊惟 國家富強。本踰前代。當乾隆中歲。京倉之粟。陳陳相因。以數計之。可支二十余歲。乾隆之去今。時既未遠。加以數十年內。未闕一州。未損一縣。未加一官。未增一卒。何以曩者備二十歲而有余。今則僅支一年而不足。論者皆謂邇年以來。苗賊迭起。水旱間作。  高宗皇帝屢施豁免之恩。 皇上數沛停征之惠。坐是積貯虧缺不能復舊。臣以為是固然矣。而抑猶未盡。伏查京倉所放米曰官俸。曰兵糧。二者去通漕不過十分之六。其一養工匠。歲賜之粟。名曰匠米。匠米在當時。去京食百分之一。今則人數百倍于前。而米去京倉十分之一矣。其一 國家定鼎宗臣封親王者六。曰豫睿禮鄭肅莊。封郡王者二。曰順承克勤。 世宗皇帝之弟。封親王者一。曰怡賢。此九王者。皆世襲罔替。七親王之世子。世封親王。其它子則封鎮國將軍。二郡王之世子。世封郡王。其它子亦封鎮國將軍。凡鎮國將軍之子。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之子。封奉恩將軍。凡俸親王萬斛。郡王五千。公一千。以次降合而名曰恩米。夫九王之初封。其子孫不過數人。后則愈衍愈眾。至于今枝繁葉盛。其人已數倍于前矣。而 國家封爵賜米。必一一如其人數。是以 國初恩米。去京倉不過百分之一。今則不啻十之三四矣。以通漕十分。官俸兵糧去其六。匠米去其一。恩米去其三四。是故一歲之漕。僅敷一歲之用。漕一不足。則必抽舊積。舊者日絀。而新者無贏。然則京倉之粟。日減日虛。二十年而大變于前者。無足怪也。

夫 國家之大。所賴以辦事者官。所賴以捍患者兵。官俸兵糧。勢不可減。而我 朝于滿兵。盡人而養之。自乾隆時論者已憂焉。無善計耳。至于工匠。則事不同矣。經曰既廩稱事。又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然則古之工匠。食稱其事。初無虛養之時。今之匠役。無事而食者過眾。為今日計。莫若裁汰散遣。僅留其魁若干人。俟有興造。然后及時召募。計其工而賜之食。如此則下無游食之民。上無虛縻之賜。而所謂匠米者。可以復減如前矣。九王之子孫。爵祿豐厚。此自 國家追念前勛。恩德至渥。然臣聞之親親有殺。尊賢有等。以人臣之嗣世。同 皇昆弟 皇子之封。其酬勛已至極。而其它子孫。又人人食王公之祿。則待之毋乃過優乎。 國家祚億萬年。諸王子孫日眾。海內物力。必有不給之時。人臣與國同休戚。 主上匱乏。而私室豐盈。諸王之靈。抑恐未安于地下也。為今日計。爵則仍之。祿則減之。彼其人果才賢。自可為國當官。別受在官之俸。而愚不肖者。不得濫叻厚賜。如此則宗室皆知奮勵。而所謂恩米者。可以復減如前矣。夫匠米恩米。復減如前。則京倉所積。歲已有余。以數計之。三年則可余一年之食。九年則可余三年之食。然則不出十年。而京倉之積貯已多矣。論者或謂匠米可減也。減恩米。恐非 圣世所宜行。臣請有以折之。昔周之初。大封同姓。而武王昆弟五叔乃無官。矧其子孫。豈容不辨別賢否。而概以王公之祿予之。宋相王安石。議減宗室恩例。宗室伺其出。嘩馬首。安石厲聲。斥曰。祖宗親盡則祧。何賢輩諸人。遂無辭而退。至哉言乎。不可以人廢也。臣愚以為此事也行有五利焉。京師積貯有余。一利也。匠民散于民間。畿輔谷賤。二利也。諸王子孫不驕惰。三利也。積谷有余。則徑可停運一二年。而用其閑以大治河工。四利也。旗丁但予坐糧。則所云幫費者省。而州縣之虧空可彌矣。五利也。變一事而興五利。補救之謀。無加于此。若夫興水利。議屯田。裁減滿兵糧額。事體重大。非旦夕所可行。臣今未敢議焉。

積谷章程

魁聯

一按畝攤捐。 十畝之家。每畝出谷一升。以次遞增。二十畝二升。三十畝三升。至百畝每畝一斗而止。其田逾百畝者。每畝一斗以上不為限制。聽其樂輸。

一照例議敘。 田多則捐谷亦多。亦有不按田數。慨然多捐者總以捐至二百石。則照例詳請議品級職銜。捐谷愈多。議加優。既以利濟鄉里。又邀 朝廷褒寵。尚何顧惜不為。

一慎擇首事領管。 每都所捐之谷。分作二十起。擇公正殷實首事二十人。分領分管。一年一換。稟請官給印簿。載明所領谷數。憑眾車揚凈盡。斗量多少實數。每年冬月。約日憑眾算量移交。不得戀充。初捐時寄貯私倉。三年后將息谷變價。擇地起倉。一切出納不準書差干預。

一嚴定收放程規。 每年夏至前后。分三期發借。每石二分收息。借者照戶牌冊所載家口需谷若干。邀里殷戶的保。親書借券。秋分前后。三期用原斗。量還歸倉。不得以私賬抵賴。其違者保人賠還。否則鳴官追究。

一預限積谷定數。 積谷太多。難于收管。且易起侵蝕之弊。今通計一都上中下貧戶。大歉之年。約需谷若干。俟積滿其數后。每歲算明。除留存此數。仍舊收放。將所剩余變價。置本都義學義冢。及造橋修路。視所當為之舉。憑眾估算動用。另行起息。歸下年估用。但不得以作僧道寺觀。一遇荒歉。將所貯本谷按上中下貧戶。照牌冊所載家口。或行賬貸。或酌量賑。所存無幾。下年仍照前次按畝攤捐。如法積貯收放。

一推廣各項公積。 查所屬氏族有祭田墓田。都甲有文昌會有團總田。又有燈會醮會茶亭田。其類不一。皆屬義舉。然其動用或亦不無過費。今特勸諭其各節省妥為掌管。遇荒歲一族所貯。可濟族中之貧。一團所貯可濟團內之貧。此與前項積谷可并行不悖。又足以濟其所不及者。尚愿推廣行之。總在得人得法耳。

重建長沙府倉記光緒元年

涂宗瀛

賈生有言。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權輕重而斂散之。其法始于齊管仲魏李悝。管仲之意兼為富國。李悝之意。專主濟民。蓋以農人服田力穡之嬴余制之。使不以甚貴甚賤為患。乃仁者之用心。然漢五鳳中髣之為常平倉。而劉般已言其弊。豈不以法待于人。人待于時乎。 國家子惠元元。各府州縣治皆有常平倉。其在鄉者則稱之社倉。又有預備儲備等倉以為之輔。劭農恤民可謂至矣。而歷久不能無虛耗之弊。即或儲緡錢以相當。亦管子所謂以幣藏之者。然歉歲無以應糶。弊亦與虛耗等。余奉 命旬宣楚南每念民食之重。嘗檄令各屬。請所存價易谷實儲。而省會長沙府倉。顧久廢弗復。且失其基址。長沙善化二縣之谷。寄貯漕倉者存不及半。屋多朽壞。乃慨然曰。廢興之故。豈非時哉。自軍興以來。饟食(車)之需借資倉廥。而交替轉輾。以虛數上其籍而已。其倉與谷之全廢者。興復尤絀于力。比歲軍務告蕆。頻書有季。修廢舉墜。為吾民計長久而圖匱于豐者時哉。勿可失已。同治十有三年。甲戌之秋。乃率僚屬嚴府倉之舊址而復之。鳩工庀材。落成于光緒紀元乙亥秋九月。屋堂宇皆備。約可儲谷六萬石。而二邑之倉。欹者正之。圯者易之。缺者增之。亦同時竣工。繚以墻垣。皆砌今。既周既固。則移沅州軍谷益以采購。共增谷五萬六千余石。舊存者四萬余石。合之共十萬余石。其義倉之不領于官者。又四萬余石。于是省垣之內可積儲谷二十萬石有奇。庶略得有備無患之意。顧郡縣事繁冗。不能不假手胥役。久之且又有弊。因略髣朱子用鄉人。劉晏用士人法而變通之。于佐貳及需次人中。擇謹愨者。專筦其事。而以二鄉人襄之。司中則歲考其成。規模亦分鹿備矣。雖然權輕重時斂散分鹿行之有利而無弊。亦存乎其人耳。昔朱子建安社倉得常平谷六百石。以經始數年。乃三千石。因請以是行于司倉。其后真文忠帥長沙亦髣行之。然則視民事如家事。以實心行實政。亦何有在鄉在官之異耶。惟愿后之人勤省而力擴之。谷貴則減價而糶以利貧民。谷賤則增價而糴以利農。以常平之成法。參朱子社倉之意。積之愈多。行之愈遠。其利益豈有涯哉。是則余之所厚望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宁远县| 浦城县| 无锡市| 肇东市| 新野县| 永仁县| 南涧| 调兵山市| 忻城县| 金川县| 通渭县| 轮台县| 承德市| 手机| 深水埗区| 秦皇岛市| 张家口市| 洛扎县| 易门县| 白沙| 图木舒克市| 鞍山市| 宁陕县| 罗甸县| 惠州市| 东明县| 海林市| 特克斯县| 白山市| 嘉义县| 阿城市| 富蕴县| 竹山县| 维西| 郧西县| 阿瓦提县| 庆安县| 永泰县| 遂宁市| 汉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