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下朱子祠記
李中孚
今夫舉一事而朝野之風教明。崇一人而古今之學術正。則朝廷有議禮之典。廟廡有配祀之位。其次祀之于其鄉。若夫寄跡之地。遙領之官。亦肖像而祠之。則出于學士景仰之私。然君子不以其私而廢之也。何者。文章之士。登臨勝概。一觴一。猶足為山川增重。況碩儒高士之流風余韻。所關尤巨者哉。昔者華陰吾友王征君宏撰。與東吳顧征君炎武。嘗建朱子祠于云臺觀之右。而后又建白云祠于其中。以祀希夷先生。皆所以為斯道計。而厥功未竟。志弗慊也。越二十有余年。而開府鄂公海至拓而新之。財賦于祿。功周于歲。與仙觀煥然。并居勝地。于時高山在仰。景行彌新。董其事者。儒學博士。李君夔龍。求予言以記其事。余惟孟子歿。孔子之道微。至宋儒出。而始有以接不傳之稽。而朱子晦翁。乃集諸儒之成。自是致知格物之學。復明于天下。而孔子下學上達之旨。人皆知所以實用其力。而無躐等空之獘。可謂正且大矣。茲方雖非其過化之地。然熙間。嘗受主管云臺觀之命。故自號云臺真逸。則其精神志意之所存。實亦所以樂乎此也。圖南先生。傳易圖之秘文。堅臥云壑。與世偕藏。世所詫者。踵息蛻飛之說。而不知其在周行間也。觀其答宋琪之言。亦吾儒之高蹈者。尸而祝之。不亦宜乎。開府公以大臣撫軍。政治之暇。獨能留意斯文。為二子丹檻刻桷。崇飾俎豆。其于明道傳經之功。亦既遵奉而表章之。又以補祀典之所不及。非有得于孔子之道而然與。夫其意。豈不曰天下之治亂。視乎政教之盛衰。政教之盛衰。視乎學術之邪正。學術不正。則政教無所施其權。而不至率天下而充塞乎仁義者。幾希矣。吾與以法制禁令之不從。不如使之拜跪俛仰。觀感而興起之以漸也。則斯舉所以維風教。正學術。而大臣之識。與其學俱見矣。故不辨而為之記。
辨學上
朱琦
學之為途有三。曰義理也。考訂也。詞章也。三者皆圣人之道也。于古也合。于今也分。專取之則精。兼貫之則博。得其一而昧其二則隘。附于此而攻于彼則陋。有所利而為之。而挾以爭名。則偽。昔者孔子之時。道術出于一。其為教。有易書詩禮樂春秋。而人無異說。其于問仁。問政。問孝。問行。問知。所問同而答皆異。而人無異議。其設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及門有狂。有狷。有中行。而人皆得成其材。故曰道術出于一。一故合也。孔子沒。弟子以其所得。轉相授受。而學始分。至孟子出。幾幾能合之。然當是時。刑名法術縱橫。楊墨諸家競起。而又不能勝。至秦遂大壞。而漢之學者。收拾煨燼之余。去圣愈遠。而學遂不可復合矣。于是區而為六家。總而為七略。歷史所載。書目所錄。由漢迄今數千年。學之為途日雜。而辯議日繁。然綜其要。不越義理考訂詞章也。三者為義理者。本于孔孟。衍于荀楊王通韓愈。而盛于宋之程朱。為考訂者。亦本孔子。沂流于漢。沿于唐初。而盛于明末之顧炎武。其于詞章也。六經尊矣。諸子百史備矣。漢朝人莫不能文。至六代寖靡焉。而盛于唐之昌黎氏。是故專而取者。如漢之經師。專治章句。而詳于考訂。宋之諸儒。專治德性。而深于義理者也。有兼而貫者。如司馬遷之為史。鄭康成之說經。韓之雄于文。而且自任以道。朱之醇于儒。而且工于文詞。明于訓詁者也。故曰精且專也。其次則得其一失其一。專于體而疏于用。其為道隘矣。辯于義而俚于詞。其為道亦隘矣。治考據詞章者亦然。交濟則皆善。抵牾則皆病。蓋方其始為之也。無論其為義理考訂詞章也。其間必有一二巨子為之倡。其后舉天下人從而附之。附之不已。又從而爭之。爭之不已。其高者不過以為名。其下者至于趨利而止矣。故又曰陋且偽也。然則救之將奈何。曰宋之程朱。患考訂詞章之害道也。而矯以義理。以圣人為的。以居敬窮理為端。其徒相與守之。于是義理明。而是二者皆衰。至明用以取士。士之趨向亦云正矣。然陋者盡屏百家之書。不觀其為制科文者。類能依附于仁義道德之懿。而不能盡適于用。至于今學者。但以為利祿之階。又其敝也。于是樸學者。又矯之。博摭籍。參考異同。使天下皆知通經學古之為高。而歸之實事求是。意非不善也。至其敝也。繁詞累牘。捃摘細碎。專以剽擊先儒。謂說理為蹈虛。為寡用。數十年來義理詞章之習少衰。沿其說者。亦寖厭之。而考訂者亦微矣。而士之敝心力于科舉速化之學。聲病偶對字畫之間。方競進而未已也。傳曰。三王之道。若循環。窮則變。變則通。自漢以后。其學病于雜。猶可治以孔孟之道而反于。今之學者病于趨利。則雖治以孔孟之說。而不能遽止。而又未知所以救之之方也。嗚呼。此吾之言學所以不病于雜。而深惡夫言利者與。
辨學中
朱琦
或曰。子之言學。而惡夫近利似矣。其曰學不病其雜者。得毋感于卑近之說。而不繇其統乎。曰。非謂是也。夫雜者乃所以為一者也。孔子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傳曰。窮鄉多異。曲學多辯。不知而不疑。異于己而不非。公焉而求眾善者也。今夫京都。衣冠之所會也。中國政教之所出也。遠方百賈之所觀赴也。天下輻輳而至者。有二涂焉。一自東。一自西。二者皆大道也。茍循其涂。雖以萬里之遠。山砠水涯。車舉舟挽。而可以至焉。是故均之至京師也。出于東與出于西無以異也。此不待智者而也。今使東道者必與西道者爭曰。彼所由之涂非也。西者亦復之曰。彼所由之涂非也。可乎不可乎。夫道猶京師也。學者所從入之涂。或義理。或考訂。猶涂有東西之分。其可以適于京師一也。今之人不知從入之有殊涂也。執其所先入者而爭之。是東西交之類也。且今之爭者吾異焉。彼義理考訂。猶其顯殊者也。程朱陸王同一義理。同師孔孟。奚不相悅如是。為朱之徒者。未必俯首讀陸之書也。而日與陸之徒爭。為陸之徒者。未必斂己讀朱之書也。而日與朱之徒爭。夫不考其實。但惡其累己而與之爭。使他涂者得以扺巇。非第交之為患也。又如遠適者未涉其涂。但執日程指曰。某至某所若干里而已。某地所經某山某水。其間形狀險夷。弗之悉也。其有歧路。弗之知也。而況京都宮闕之壯。百官之富。所繪之圖而遙揣焉。其庸有當乎。古人有言。義雖相反。猶并置之。黨同門。妒道真。最學者大患。又曰道一而已。自其異者觀之。不獨傳說殊也。即書有伏生。歐陽。大小夏侯。易有施孟梁邱。詩則齊魯韓毛鄭。皆各為說。而唐宋以后之箋注者。悉數不能終也。自其同者觀之。則義理考訂。即識大識小之謂。程朱陸王。與分道接軫而至都邑者何異哉。朱子亦言。某與彼常集其長。非判然立異者也。是故善學者。不獨陸王可合。漢宋可合。即世所謂旁徑曲說。如申商老莊之說。其書多傳古初遺制。圣人復起。必不盡取其籍而廢之也。故曰無病其雜也。然則學將安從。曰予固已言之矣。以圣人之道為歸而已。然此又非始學所能知也。此又向者涂人交者之所笑也。
辨學下
朱琦
或曰。吾子之嚴于義利之辨。予既聞之矣。為宋之學者。不必與漢爭。為程朱之學者。不必與陸王爭。予既知之矣。然則將舉漢宋而并治之乎。曰漢以來之書。各守一師。各尊一家。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窮年積月。而不能殫也。至于宋。此一語錄焉。彼一札記焉。互相水火。迭為主奴。支出漫衍。而不能止也。學者將安從。然則又舉朱與陸而并治之乎。曰千古以來。此心同也。四海之內。此心同也。既知本矣。何更言末。既注我矣。何更解經。陸非不學者也。然其弊必至廢學。朱子則不然。其為格物之說曰。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日而格之。毋憚其瑣也。其為讀書之法曰。今日析一解。明日集一義。未究其精。則不敢遺其粗。未得其前。則不敢涉其后。孜孜焉銖積而寸累。毋畏其難也。是故為朱之學者。其弊則寡矣。而多與陸不合。與漢亦不合。不合則爭。爭則學者將安從。曰人之自為學也。與教于人者異。人之學也。其氣習有南北。其質有柔剛敏魯。其近于漢也。其治經也。或詩或禮或易。擇其一而有可守。竟其業而使之精。其于宋也。亦然。其趨于陸者。必宜正之以朱。束于朱者。吾不欲其攻陸。而不強之使為漢也。是以人無齟齬。其為說易行。其于道庶幾有合矣。雖然。自吾如學時。至于今幾四十年矣。而不敢信也。雖然。其徑途分矣。向者吾喜觀近儒薛文清。呂叔簡。陳文恭。以為未足也。進而求之程子朱子之說。若易傳。若春秋說。若或問。若小學。近思。若魯齊之私淑。若陳黃之親炙。而面語也。然猶有疑者。以為圣人之道大矣。其言無不包矣。何以其說猶多不合。蓋物有相反而相成者。于是又證之漢。又博而參之陸王。平心而求焉。希其高者而懼其肆焉。吾始而疑之。久而徐有悟焉。于是又取程朱遺書而饜飫之。而后亹乎其若有會也。雖然其敢謂爭者可息。而疑者可信乎。其能以是施于人乎。夫觀眾水必導其歸。匯眾說必折諸圣言。學至于道而止矣。言道至孔子而止矣。然而其途不能以驟辟。其微不能以遽明也。不得已而為之說者曰。宋者。階于漢者也。陸王圣之支裔。而程朱其宗子也。是故欲觀圣人之道。斷自程朱始。欲為程朱。又自去其利心始。
漢學宋學論
楊士達
以一貫之道。垂萬世之教者。圣人學術之大也。執一家之說。啟后世之爭者。后儒學術之隘也。昔者六經晦于秦火。賴漢儒以師承相授受而復明。其后數百年至于宋。真儒競出。六經之旨益明。于是訓詁義理之說分。而漢學宋學之名以立。嗚呼。學術一而已矣。果何漢而何宋哉。主漢學者曰學以深明訓詁為大。無取空談性理也。宗宋學者曰。學以治其身心為要。無取漫矜考據也。是皆不然。嘗考之諸經。漢儒重師傳。淵源有自。宋儒尚心得。研索易深。其得均。漢儒往往泥舊聞。過于信傳。宋儒或至逞臆說。果于疑經。其失亦均。故專言漢學者。其獘也。昧然于正心誠意。而戔戔于考古證今。專言宋學者。其獘也。矜言乎身心性命。而闕然于名物象數。二者皆不能無流獘。則學者其何從。自吾論之。無漢儒之訓詁。則宋儒之義理無由明。無宋儒之義理。則漢儒之訓詁無所歸。故曰學術一而已矣。鄭康成注經十誤二三。然而康成之功不可沒也。朱子廢小序。作詩經集傳。后人雖遺議紛紛。然而朱子闡述之功。尤不可及也。王弼注易。大變荀劉馬鄭之舊說。異漢學者。固不自宋儒始。且朱子之教人曰。讀經必先注疏。是宋儒初未嘗必抑漢儒以為名也。后之依附宋儒。以力排漢學者。非為學術也。求勝于毛鄭諸人而已。尚漢學者之攻程朱。亦非為學術也。不平依附宋儒者之丑詆漢儒而已。雖然程朱之學。為己之學也。非有為乎人也。近世之為漢學者。為人耳。非有為乎己也。舍為己之實。而爭勝于意氣。黨同伐異。辨端紛起。于漢儒宋儒何加損焉。夫秦越人于庭。見者救之。未有笑之者。同室而亦焉。路人皆笑之矣。漢宋學之爭。是同室之也。嗟乎昔之君子。以明道而講學。今之學者。以植黨而爭名。其患中于人心者。可勝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