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治體六治法下(1)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3955字
- 2015-12-20 19:21:34
與魁蔭庭太守言新寧善后事宜書
鄧瑤
蔭庭郡伯閣下。新寧之役。首逆李沅發就禽。余黨悉平。制府 奏辦善后事宜。瑤以末秩微員。奉憲檄隨赴新寧。襄辦其應辦諸條。業經執事與夏亭觀察部署妥協。顧尚有愚蒙之見。愿為執事陳之。一縣令必令其嚴行保甲。不可稍行懈弛也。新寧毘連粵西。民猺雜處。山深僻。匪徒易于藏。縣官縱精明敏練。何能遍訪周知。惟有嚴行保甲。鄉清其鄉族清其族之一法。為能行之久遠。今之言保甲者。特胥吏紙墨之費耳。烏能望有實效。此次憲令森嚴。立十家連環保結法。一家有罪。九家連坐。百姓知有連坐之罪。故族中素行不軌者。不敢匿。爭相縛送。或自置之死。且有本人自知罪不容逭。負石投井沈淵者相望。蓋此輩之敢于猖獗。由鄉族之不加約束。鄉族不加約束。由官長之不加嚴禁。故皆隱忍容默。不敢舉發。畏其修報復之怨。而被殺戮之慘也。今官吏稍一振作。而其效彰彰如是。然后嘆保甲實為古今制治良法。有萬全而無一弊也。雖然。從古有治人。無治法。始雖勤。后或漸弛。此雖倡。彼或難繼。則么魔丑類。仍難保其不接踵并出。譬之一人之病。明醫治之能洞見膏肓。二豎無敢為祟。庸醫治之。無所措手足。百病又將叢生。在用醫者之精于審擇耳。太守者牧令之表率。而 國家所倚為共理者也。以執事為長官。屬吏皆樂為之用。是用醫之人也。于保甲之法。宜督令實力奉行。終始如一。庶奸究無所縱。善良得以安枕。而久安長治之道。無外是矣。一教官宜令其嚴束士子。不可稍事寬容也。士子者四民之首。鄉里所最尊奉也。教官能為其邑勤造善士。即可默化莠民。使一邑陰受其福而不知。新寧都計二十八村。使村得端正老成。為鄉民素所信服之秀才一二輩。日取其鄉之桀暴子弟。教以孝弟忠信之道。曉以禍福順逆之理。懃懃。出以至誠。聞者必知感服悔悟。而日遷于善。此秀才居鄉之可貴也。邇年新寧竟有秀才為會匪者。如已故生員陳某。及見在系獄之生員陳遇楚。其證也。鄉愚無知。以為秀才亦復為此。我輩顧何所憚。此紛紛入會之益眾也。此種罪惡滔天之秀才。原不多有。然宜責令教官嚴加訪察。如有其人。即詳明上官。加等治罪。庶惡者知所懲儆。善者益相勸勉。而士習端。民俗自變。此居官移風易俗之微權。而教官之不可妄自菲薄。上官之所以待之者。亦不宜過于菲薄也。
要之會匪之多由于讀書明理者少。宜遵 奏案。于各鄉建立義學。收召村中子弟讀書其中。而擇端正老成者為之師。使之講正學。辟邪說。童子以先入之言為主。長成自不致流為邪僻。雖不敢保其必無。然必寡矣。頃議者謂宜增益書院膏火。俾生徒廣集。顧不如多設義學之妙。蓋書院多存講學之虛名。義學猶有蒙養之實效。但擇師不可不慎。亦令教官于本地士子中。博訪遴選。告之令以禮延請。每歲教官親各學。課其師之勤惰與其弟子之賢不肖。而懲勸之。令以事赴鄉。亦可便至塾中。殷懃獎勞。如是有不禮讓日隆。習俗日變。良淑鼓舞。邪慝消者。無是理也。一猺民之宜撫馭教化。當責縣令與教官交相稽也。縣境有八。猺所居也。其地為邑要隘。逆匪前欲竄入勾結。猺拒不納。是其曉明忠義。深可嘉尚。彼時猺民若為所誘。負隅抗拒。撲滅豈易言哉。今喪亂既平。宜加犒獎。示恩德。至保甲之法。猺民多居寨。零星散處。勢難比戶編排。宜遵 奏案。責令苗長猺總。妥為約束。核其功過。明示賞罰。而八中舊有猺生。每歲科試取入二名。歸教官管束。猺生雖不甚通曉文義。然粗識字。假能以孝弟忠信之道。禍福順逆之理。化導其類。猺必益知馴順向化。漢奸自不得輕相誘惑。聞猺生自隸學籍后。往往終身不謁學師。教官亦以異類視之。不愿接見。偶見之亦不屑與多言。如是烏望其明大義而善猺俗。宜令教官與猺生習。歲必傳見數次。溫言巽語。宣講 圣諭。俾之歸喻其黨。其益有不可勝言者。若猺生不率教。立予斥革。居恒常諭民猺雜處之地。但使縣令能禁漢奸入。凌虐煽動。教官能令猺生在。勸諭董戒。民猺必能相安無事。一旦有故。亦可收敵愾之功。而絕從逆之志。似亦馭苗至論也。已上三條。前在新寧時曾以諄切面陳。頃復以書達。蓋書生偶有所見。便如村媼絮語刺刺不休。知其不免厭。然不能已于言也。若會匪余黨。經此次搜辦。殆已凈盡。其中或有形可疑之輩。加以窮求。既虞瓜蔓之旁引。全行寬釋。又恐莠類之滋。求其恩全法備。使民畏威懷德。而不敢稍動。是在賢長官之善為斟酌。非迂生所敢妄議。至新寧縣缺。經前撫部馮公奏明改繁。則其要尤在于縣令得人。孔子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詩曰。樂只君子。民之父母。牧令果能視民如子。實盡為民父母之道。天下豈有以子而叛其父母者乎。此義可深長思矣。昔漢明帝時。天下患盜。廷臣議欲治以重法。帝曰吾欲擇賢廉之吏治之。乃悉易置牧令。盜患遂息。此治本清源之道也。吾郡當屢次用兵之后。民之元氣傷矣。新寧尤甚。非得賢牧令撫綏而鎮定之。亂其遄已乎。悠悠我里。亦孔之痗。是尤不得不重望于太守長官也。冒昧陳詞。伏惟裁鑒。不宣。瑤再拜。
覆潘四農書
魯一同
枉書首尾三千言。所舉六說委備曲折于天下之故。如良醫視疾。望色聞聲。洞癥結察腠理。又善用古方出新意。與病者強弱時氣寒燠相副。誠經世之宏謨。練事之老識。雖世之病者。未必假藉一試。然善吾方。謹藏吾樂。必有抄撮薈萃獲效者毋限。溫繹統覽。又嘆今之病在經脈有見端矣。而起居燕笑。充好如常但覺筋骨緩散。善睡而惡藥。此其證未甚深而特難治。何則。外實則庸醫不知所從受。惡藥雖有國醫奇方。廢格不施。且天下病者多而率相類以同自證。謂人生常然。不復是患苦。今無故執康強安逸之人。謂且大病。制方投劑。強使立飲。強者必怒。弱者謂此妄醫中風狂走人耳。然則醫者既苦于不信。病者又苦于不知。而病又不可久待。久待益深益不信。醫獨宜委之而去乎。天下之所以惡藥者。惡聞病也。其惡聞病者。由于言病者少。言不病者多。舉世拱手相慶。而一人奮臂狂呼號。此賈生所以見逐。而陳亮所以不免囚伍也。方今 圣天子宵旰求治。大臣恭儉在位。而天下惡言病者何也。天下有氣有習。二者相乘鼓蕩。還轉一世于不自知。今天下多不激之氣。積而為不化之習。在位者貪不去之身。陳說者務不駭之論。學者建不樹之幟。師儒不高之墻。尋尋常常。演迤庸之中。叨富貴。保歲暮而已矣。他莫敢誰何。今鄉里愚人雖其長老。與其子弟暖暖姝姝。若恐驚怪燥發。尚有莫敢規督過失。卑屬對尊官。謙屈無度一字不敢駁復又況對揚。 天子之大廷。冒雷霆犯斧鉞以見豐采。論當世之事者乎。至于作奸犯科。則敢為之。非勇于彼而怯于此也。天下卑賤之于尊貴。必有所自伸。[不]伸于正。必伸于邪。不伸于剛直。則機巧伸焉。善治天下者。務伸其氣于振厲激發之中。而杜其旁出于陰之門。伏見有明之世。綱維法度。康和豐美。不及 本朝遠甚。又多邪臣巨奸。苛法弊政。然且支持二三百年。禮樂不廢。文質炳然。無他。士氣伸也。今 國家太平度越百。而所未復于三代之隆者。獨士氣萎薾不振。嫗孺咕囁。容容自安。海內升平。晏熙風烈不紀。獨恐一旦猝有緩急。相顧莫敢一當其沖。今之隱憂。蓋在于此。而士大夫方容與委蛇。順風波靡。溫言浮說。更相欺諛。雖無大患苦。而營衛擁塞。神志惛偷。所謂病在經。骨節緩散。又善睡者可一藥而愈。而舉世不以為病。或稔病不敢言。豈非昔深氣錮使之然耶。
愚以為習氣牢固于下不可破。則上當有以激之。風之發也。伐木蹶石。毀山動屋。及其離披渙散。不能揚腐灰。故氣之始盛也。刀鋸水火。不能沮于前。其衰也。張目而視之。縮首而退氣。倡于一二人。而應于天下。鼓舞蕩風矞。久則合天下為一氣。漢宋黨人明三案諸公。豈必皆英豪蓋世君子哉。一夫大聲。眾人奮響。忽不知其勇之何從生也。 國家恩禮大臣。未嘗誅一言者。雖大罪止黜削而人懷觀望。莫敢激發。或毛舉細故。無關痛癢。一違忤即終身結舌。此張目而視之之說也。今欲返其書。一作其氣。獨宜尊勸敢言之士。設不諫之刑。廣上書之路。削頌諛之章。起退廢之人使天下明知 朝廷風旨所在。示中外無拘禁。以震動一切之耳目。內至部郎。外至郡守州縣吏。皆得言事。 天子取其善者而恐其失中。則方直之士來矣。居諫垣者不以時規切 主上。究當世利病。徒師小說為巧避。即置之刑典。則庸懦之風革矣。山野布素之士。有深識遠略者。許其獻納。雖未必稱旨。其言多樸拙。藉以風天下。如此則耳目廣矣。上封章者必取裁經義。陳要道。茸阘依違。沿習陋詞勿采。則情理之說伸矣。往御史上疏有婞直獲戾者。其人至難得。雖言失當。投棄草野。非所以觀天下也。宜加甄錄。始終保全之。則忠讜之心固矣。惟陰詞告訐。在所必禁。以杜澆風。兼閎雅道。如此則大化光矣。或曰。 宸躬萬幾。豈得人人垂省。愚以為不然。自三代漢唐洎宋明盛時。皆言禁疏闊。不聞煩瀆。 皇上圣明天縱。達聰自易。且今法大吏用一丞倅畿輦。斷小小一獄。動請 旨引條。牽例千百為詞。改抹涂。盡失本真。徒費精神。無裨大化。而 朝廷不以為煩。若少減庶事一二。垂聰獻納。其為閎益。豈有際量。前年一舉人論事。言多迂直。 皇上恕而容之。后即有一舉人條上封事。言涉妄濫。旋蒙錮斥。此皆白面書生。未悉時務。宜見擯逐。然天下深沈闊達之士。必不輕于一試。其冒險始進者獨此輩耳。脫少寬此人。麤加顏色。誘引豪杰。必有通才魁士。接踵而來。在位窺見意旨。亦將矯厲振奮以自顯。善羅鳥者必設媒。迂妄者豪杰之媒也。天下習于庸淺。見崸目論事。粲然皆笑。宜激一二人以變其心。漸激漸變。筋骨緩散者強。睡者醒。滯者通。人人思自伸。而不忍盡棄于陰之途。雖復手足皮膚。小有病痛。隨發隨醫之言病者多。惡聞病者益少。然后斟酌當世之利弊。而來書所謂六說。可得而行也。天下事深遠切至者。非吾輩所宜言之。善及身親多齟齬。不易措手。然其大端。要可閉門而定。臨事變通。在苦持而力行之耳。然使惡藥諱病不改。雖言亦不必從。所謂無故而制方投劑。強人立飲者也。丈人今醫之良者也。制方善矣。合古宜今。一同竊推方之意。又加引焉。其稱說近煩。駁更審定。束之高閣上。如其施用。以君子。論快手滑。瀆冒道嚴。伏惟飭正。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