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治體四政本下(2)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4615字
- 2015-12-20 19:21:34
愚嘗考明道和靖之說書。西山仲深之衍義。而約舉其最切于時君者。則效法宜明也。伊尹之訓太甲。周公之期成王。稱先德。不軼于湯武。述前徽。不出于夏商。何者。事非其所近。雖大不親。言非其所能。雖高弗涉也。今執孟子我非堯舜不敢告王之語。若殷周已不足為。矧降而漢唐乎。然則伊周豈薄視其君哉。自宋以來。孰不以堯舜待君。孟子自待。而究其所成。比太甲成王者何人。愚以為學者。效也。以后覺效先覺。近則祖宗之家法。遠則先朝之實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其虛實必有辨矣。則日講宜切也。今之講筵。類以十三經二十一史。匯而進讀。愚以為世之儒者。窮年下帷尚不能竭一經之用。如二十一史。卒業者益難其人。人主宮寢之內。燕居之時。未必時時皆學。驟受以經。則捍格而不人。泛投以史。亦駁雜而無從。曷若曰。講經義數條之外。大臣有識者。集漢文本記貞觀政要。及慶歷宏治諸篇。共為一書。置之上前。講臣敷陳而條晰之。俾無有高遠難行之患。而凡稗官野乘蠱惑君聽者皆屏如鴆毒。聞之共庶幾矣。則侍從宜簡也。程子有云。人君一日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則道積厥躬。德修而罔覺。吾觀立政之篇。自三事大臣。下及承仆侍御虎賁綴衣之屬。凡朝夕在上左右者。皆三致意焉。故曰。出入起居。罔有不欽。今世主之御經筵不數數也。其對賢士大夫端人強諫之士。不數數也。而其所最狎者。顧所謂承仆侍御虎賁綴衣之屬。畋獵聲歌玩好之端。茍慎求賢者而任之。亦安往非學矣。則節儉宜敦也。傳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漢諺曰。城中好高髻。四方至一尺。所謂踵其獘而甚也。今天下之獘極矣。其患在奢。其風自上。愚謂公侯之家。世祿之冑。一馬之。費至數千。一食之須。費至數百。珠徑寸。則不可為價。石色丹。則不可為值。以至籠賂公行恬不知愧。害將有不可勝計者。令非不嚴禁之。然驕奢之源不杜。貨賄之流不息。而欲清其源。則必自上始也。齊高祖曰。吾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故后宮有大練之服。而下之衣彩者不安其身。宰臣有脫粟之餐。而下之食旨者不甘其味。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聽矣。則風俗宜厚也。吾觀周公之處頑民始終凡八誥之。反復二代興亡之故。忠厚悱惻。溢于言表。而卒之東遷以后。天下諸侯起而叛周。而服事不二。以迄于亡者。則向之頑民何則。所以結之者深。感之者至。故久而不可變也。目人主之權。賞足以褒天下之善。刑足以止天下之奸。然皆治其已然者耳。若夫消患于未萌。勸誡于未立。發其羞惡之良心。而恃為根本之遠計。則非有曠舉不可。武王代商封舜禹之苗裔。尊微箕而不臣。興滅繼絕。若于勘亂之謀無與。此所謂曠舉也。獨不可仿而為之乎。夫好生而惡殺者。天道也。先禮而后刑者。君德也。先后之序。今既不能盡合。而內之臺省外之節鎮。一切入告之章。皆有劾無舉。以為舉出于徇私。安知劾不出于報怨耶。夫大臣。國家所與共治者也。一薦賢之事。疑不敢信。則天子為孤立矣。傳曰。大臣以人事君。又曰。人君勞于求賢。而逸于得人。今之論者。率以刻薄猜忌之道待其下。而下亦以粉飾因仍之政事其上。上下相蒙。坐匱之術也。亦反其本矣。則功令宜信也。語曰令出如四時。又云布令如金石。古之賢王或用一人下一令。非有大不便于民者。守之不易。何哉。易之而大善。則民受其利。易之而小善。則民兼受其利與害。茍易之而不善。即其害未有窮也。今一令之行。上嘗數變矣。夫數變以求其善。未必得善也。令在甲而移之乙。則甲之害。人已受之。令在乙而移諸丙。在丙而移諸丁。則乙丙之害。而人又受之。假使專守其甲。僅害之一耳。今且以三易得三害。善者不可知。而害者未有已。何如政有徒循舊章者之為得乎。夫明效法。切日講學之事也。非學無以要其成也。嚴侍從。敦節儉厚風俗。信功令。不盡學之事也。非學無以悉其故也。天子而必學。則道與法皆自上而操之。天下之儀型乃端。天子必學為圣人。則制行與立說皆自上教之。而天下之視履不惑。故主敬以立其基。克勤以擴其慮。存誠以俟其積。無倦以期其終。迪德以正其本。發政以觀其施。原于稼穡艱難以定其志。推乎禮樂修明以達其才。體諸尊賢敬士以作其孚。極之配天饗祖以盡其蘊。而學之能事于是乎畢。然此皆載于史傳。備于經筵。近而求之有余師矣。
實心任事以收乂安
楊素蘊
題為太平非文員可致。圖冶以力行為先。請內外臣工。大破積習。實心任事。以收乂安之效事。臣一介豎儒。七年外吏蒙 皇上不次掄擢。拔置臺班。即瀝肝披膽。總不足以仰報高深于萬一。臣言官也。宜以言為事。然今天下所患者。正在乎議論多而成功少。中外鮮實心任事之臣耳。臣故不敢剿襲陳言。浮泛列。敬以力行之說。痛切為 皇上陳之。 國家建官分職。內設卿寺各部院衙門。外設督撫藩臬按諸。司一官各有一職也。一人各有一事也。事事振起。則天下立見強固精明之象。若稍有叢脞。則茍且偷安。廢棄必多。今天下。怠玩成習有不止于一二人一二事者乎。前此雖屢經 天語申飭。言官條奏。然而諸臣悠忽之習。已成一極重難返之勢。總視為紙上之空言。終未有勉圖之實績。伏乞再行嚴內外大小臣工。各修職業。共殫謀猷。操黜陟人才之權者。當實實以進賢退不肖為務。屏絕苞苴。郄除情面。勿徒以循資挨俸。遽了衡鑒之能事。司足國裕民之柄者。當實實以生財節用為務。如何而軍無庚癸之呼。如何而民無逃亡之慮。勿徒以分數考成。遂畢持籌之心計。責任封疆者。當思兵惰將驕。何計可以制其跋扈。寇警盜竊。何計可以靖其妖氛。職司本反者。當思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兇惡不至漏網。而無辜勿令含。如此用人理財大兵大獄各得其道。而平天下無余事矣。至于督撫[巡]按。或仗鉞臨戎。或秉憲巡方。均有懲貪勸廉之典。以察吏安民者也。當實實鋤奸除暴。扶善安良。俾貪墨之徒望風解綬。而循良之吏共慶彈冠。不得舍豺狼而問狐貍。獎奔兢而抑恬退。則大法小廉。民生其有瘳乎。推之庶司百職。人人振起精神。大破從前推諉之積習。事事求其整頓。一洗向來因循之陋規。此所謂有治人無治法。太平之效可立矣。更愿 皇上推誠御物。于大臣則優以禮貌。于小臣則寬其微生月。俾人人得展才見長。是尤端本澄源之要術也。若夫政治得失。生民利病。容臣次第條陳。有聞必告。以仰副 皇上孜孜求治之意。伏惟 睿鑒采擇施行。
體論
李楷
為國者貴于識國體。善乎橫浦之言曰。一都一邑亦自有體。第識之者鮮耳。夫國體猶身也。人之圣愚不同。而體略同。國之治亂不同。而體遂大遠。識體固難。為體者尤難。是故君子不可以不慎。古之為國者。以開創之人為鼻祖。以守成之人為肖子。以中興者為神孫。以末季者為敗類。何也。國體立于祖宗。守于臣工。信于天下。雖有善者。不得有所變更。此一定之體也。祖宗忠厚。易之以聰察。則流為忍。祖宗勤勞。變之以端拱。則趨于弱。祖宗節儉。不可以好大而喜功。祖宗仁恕。不可以煩苛而慘忍。席前人之業者。為體所束而不敢肆。即在開創之君。不敢妄一言動。茍一立法者。何為若是之鰓鰓也哉。今日偶一為之者。后世將指以為口實。蓋上顧于天命。下視乎輿情。酌于前代。商于臣工。而后乃著之為令。憲之為律。我之不敢睢恣者。祖宗之道固當然。祖宗之體亦所當然。嗚呼。豈易言哉。體有小大。有貴賤。人之所宜辨者也。體有修短。有強弱。天之所不移者也。國家之體亦然。周之奄有四海也。一道德。同風俗。固宜天下之國。無不象指。而周公之魯。太公之齊。治法一判。而后世之強弱修短以之。此可以知兩公之國體焉。齊人之功利夸詐與魯人大異。強者先亡。弱者后亡。天道之所在。亦大可知矣。而昧者驚葵邱之盟主。以王霸并稱。至于秉禮之邦。惜其孱于三桓。幾以弱者之延。不如強者之赫奕。孟夫子必扶王以黜。羞桓文而卑管晏。愚嘗推其意。知國體之光明磊落者。尤宜以可久可大之道。端其始。而戒其終。圣賢之于國體也蓋如此。迨乎七雄之時。或強或弱。亦各有其體焉。秦之體虛恢而不堅。耗竭而不永。似強而不強。其強陽也。乃其所以為羸也。愚謂圣賢之道。與國家之體。必相須以有成。體則其規模氣象。道則其精神命也。體厚不如氣厚。國強不如君強。何以明其然也。厚于氣者貌雖清而壽。嗇于氣者貌雖肥而夭。是故為論國者。言人心言天命。而國體次之。此主氣之說也。夫亦不敢狃祖宗之法。而天人之際也歟。或曰身藉手足。國藉同姓。一體之誼。不可削也。觀于往事。莫不皆然。以此推之。休戚與同之臣。亦同體之義也。天下一家。其為之士民者。皆同體也。同體之中不可以暌異。善為國者。其勿恃祖宗之盛。而忘天下之人哉。
請進日講疏
倭仁
奏為敬瀝下忱。請進日講。恭折具 奏仰祈 圣鑒事。竊聞考古可以知今。慎終必先圖始。自來求治之君。或于便殿涉覽書。或于經筵講求古訓。本集思廣益之心。為勤學好問之事。豈過為是勞苦哉。是非悉昭于千古。法戒即判于一心。心以有所慕而思奮。舍己乃可以從人。心以有所畏而知警。思艱乃可以圖易。古之人主。所以致治太平者。其道由此。去年秋間京師盛傳 皇太后特簡廷臣進講通鑒。風聲所布。中外欣欣。罔不以手加額曰。此帝王所不數見之盛事。 皇太后垂念及此。此誠社稷生民之福也。一時士大夫同心向道。爭自濯磨。咸謂 皇太后圣明天縱。猶孜孜好學如是。我輩宜何如砥礪。勉為 國家有用之才。爭向書肆購求通鑒。所有善本。為之紙貴。可見上行下效。感應之機。捷于桴鼓。若使見諸實事。著為令典。其鼓舞更不知何如矣。乃自去秋至今。未見舉行。自以政務殷繁。暫為停緩耳。以 皇太后求治之誠。豈有始勤終怠之慮哉。但今天下望治情殷。美意爭傳于萬口。實政未舉于一朝。論者以 朝廷有此善舉。而諸臣不克成其事。誠可惜也。或謂今日之務。宜求實濟。不必沾沾于具文。 實濟不分于而分于心。心之不存。雖帝典王謨。皆可視為具文。而無關體要。心之所屬。雖衢謳巷議。皆有資于實濟。而為益身心。通鑒一書備詳治忽之由。足定從違之準。尤治天下者所急宜留意者也伏愿 皇太后明降諭旨。諏日進講。以 天亶之聰明。 日新之學問。不惟 圣治彌增美備。中外共仰精勤。而我 皇上好學之心。日聞 慈訓。亦必益思奮勉矣。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鑒。謹 奏。
再通鑒一書。卷帙浩繁。似可擇其有關治亂得失者。日講一二事。此外無庸及。以歸簡易。至致治之理。莫備于經。若取四書五經中切要之言。俾講官衍為講義。敷陳推闡。與史鑒互相發明。則裨益 圣德尤非淺鮮。附片謹 奏。伏候 圣裁。
經筵講義二篇
倭仁
學而時習之至不亦君子乎
臣謹案論語首章言學。是圣人吃緊為人語。世上無人不當學。帝王之學。為天下治亂所關。宗社民生所系。尤為緊要。朱子恐人不知所學何事。注中提出一性字。始能盡人性。盡物性。堯舜禹湯文武皆是先覺。湯之日新又新。文之緝熙敬止。皆是時習樣子。今日必須立起志來。以古圣先賢為法。未知必求其知。未能必求其能。如此日有孜孜。雖與堯舜禹湯文武比烈可也。望 圣明勉之。 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即學于古訓乃有獲之意。師心自用。斷不能明善復初。
道千乘之國至使民以時
臣謹案此言治國之要。亦是治天下之要。敬為萬事之綱。一言一動。尚不可忽。國事乎。事無論大小。動于一念。便思及治亂所關。行于一時。便念到安危所系。如何敢不兢兢業業。至于信乃上下相孚之樞紐。法令一。使人有所率循。賞罰公。使人有所激勸。布一詔旨。四方諒其不欺。創一制度。百年守而不變。是之謂信。國用奢儉。不但關乎經費。并且系乎君心。一有不節。即為敗度敗禮之根。如寡嗜欲。省工作。止游畋。皆是節用之事。必如此則財有余裕。而國用不至匱乏。民者國之本也。古之人君視民如子。一民饑如己饑。一民寒如己寒。必使無一夫不得其所。書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讎。可不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