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哉其宜寢也。若其后改為杜患于流。不如杜患于源之說。則實實可行。大意謂高一帶之下河。地勢極卑。堰堤泄下之水。不得不以下河為壑。所幸東系大海。則下河之水。自當以大海為壑。然臣堅主筑堤束水。并開一百六十丈大河之說。而不敢專言開海口者。以下河形如釜底。開海口。則海潮有內灌之患也。且以水性而言。方其奔赴之時。必循地形之高卑。盡其平滿之量。然后遞流而前。所謂盈科而后進也。方淮流盛漲之際。高堰水洶涌而來。勢必先盈釜底之科。而后漸達于海。即使海口等于內地。然俟其遞流到海之時。釜底之禾苗。未有不化為烏有者也。至于淮揚之人。又有謂開浚小河。自可導水出者。殊不知河之貯水猶器之貯水也。有一石之器。斯受一石之水。若有一石之水。而僅設五斗之器。則水之入器者止五斗。而此多余之五斗。必溢于器外矣。下河既如釜底。而今所開之河。勢亦就釜底開挖。夫止就水底開挖。則徒增釜底之深而已。究之盈科漸進之勢。斷不能飛越民田以入海。則仍不能救及禾苗之淹沒也。是以臣前疏請筑堤束水。藉堤之高以助其出海之勢。則自無旁溢。且開一百六十丈之河。則寬足以容。自可安行而出海。但慮興工艱難。而所費浩大。正在躊躇。今蒙 皇上面諭臣子。問臣作何設法修治。因令幕客陳潢曲為籌劃。潢思今歲正月。廷議閉塞壩之時。 圣諭謂水出高堰壩上。特諭并閉高堰之壩。潢因念杜患于流。不如杜患于源。則欲治下河。莫若設法徑治高堰之為得也。今查高堰堤外之直東為下河。而東北則為清口。今若自翟壩起歷唐 古溝周橋閘高良澗高家堰等處。于高堰堤內東首離堤一百二十丈處。筑大重堤一道。束堰壩減下一千方之水。使之比出清口。實為便利。又念清口為黃淮交匯之區。若無設法分泄之策。而遽添此千方之水。則當二交漲之時。必有旁溢之患。今幸黃河北岸。新挑中河一道。其寬大足以容受。擬于黃河北岸。建閘四座。約可泄水五百方。又從王家營大壩約可泄水三百方。此八百方之水。皆可由新開之濟運中河。徑直歸海。又山陽南岸。草灣以下。向挑運料小河一道。今應將小河拓寬。俾成大河。約可泄水三百方。又鹽河一道。原資中河之水以濟運者。亦可泄水一百方。如此則清口雖增水一千方。而此諸河實可水一千二百方。至天長旴山澗之水。遇淫雨之時。約尚有二百方。此則俟高堰重堤竣工之日。引之由人字河灣頭閘二處。一經芒稻河入江。一經串河入海可也。如此則洪澤湖下之水。可涓滴不浸下河。下河可永免水患。且為約略估計所筑之堤。約高一丈七八尺至二丈不等。共長一萬六千丈。每丈牽費三十兩。共需銀四十八萬兩。并拓寬南岸運料河。即以所拓之土筑堤。并建石閘六座。約又費銀三十萬兩。而此工一成。則洪澤湖雖遇異漲。而水由高堰兩堤之中北注。不復東侵下河。下河汪洋十余萬頃之地。盡可變為沃產。一善也。且不特下河可免水患。高諸湖。俱可涸出田畝數千頃。二善也。高堰一帶。原系最險之地。今增此堤。可為重門之障。三善也。洪澤湖廣非常。風起舟多覆溺。今就此堤內之河出入。則避湖險而就安流。四善也。
陳潢系臣幕客。姓名早已上達 圣聰。并未見之章疏。臣于今日不得不據實奏聞。不特居功閉賢之念不敢萌。即引嫌避忌之私亦不敢計也。按此為釜底抽薪之策。所見實高絕于人。然堰堤減下之水。束出清口。正可藉以敵黃刷沙。而必分流于北岸之濟運中河。南岸之運料小河者。殆以此時河未太深。又兩岸新筑束水縷堤。逼之太緊。恐或。故不如分流之為愈。亦禹貢疏為九河之遺意也。疏下部議。如所請。并加陳潢僉事道銜。時于成龍為直隸巡撫。 上以公疏示詢。成龍力言下河宜開。重堤不宜筑。 上遣尚書佛綸。侍郎熊一瀟。總督董訥。總漕慕天顏孫在豐會勘。天顏在豐。議與公左。佛綸以應從公議。還奏。遂仍下九卿會議。先是公嘗奏生財裕餉三疏。一為開水田。一為通洋。一為毀銅器。其開水田疏也。言天下有三大弊。一曰水利不修。二曰賦輕而民隋。三曰生者寡而食者眾。其說援引古今。纚纚至數千言。謂此三弊關系民生國計。至切至深。須早圖以救其失。圖之之道。惟在修明水利。臣前任安徽巡撫時。目擊鳳陽府屬地方荒蕪。曾陳溝田之法。以期墾荒實效一疏。蒙 皇上飭部議覆。后值軍興孔亟。至今尚未舉行。然在今日而欲求實在生財之道。斷宜仿此溝田之法。隨地制宜而亟行之。惟臣從前止閱鳳屬。而未歷淮徐。止知水患之由于積霖。而不知鳳兼受黃河之害。且更不知河患之不特可除。而并因之以為大利也。今日受任總河以來。朝夕奔馳。深知江南鳳徐淮揚四府州逼近黃淮。實有無窮之利。倘蒙 皇上不以臣為不肖。準臣將江南徐鳳淮揚四府州。并山東州一府荒地畝。會同各該撫臣隨時斟酌。盡力經營。則先用墾本銀五十萬兩。照臣前疏溝田之法。量加更改。招募無家無業之人。計口授食。督令墾土開溝。引水滋溉。并照大修河工之例多用監理分管等官。每分管官一員。募夫二百四十一名。田一百二十頃。其所收之粟。更為來歲加墾之資。以五年為率。展轉經營。五年以后。不復計口授食。竟將所墾之田。給與開墾之人為業。止量其所產。每歲科什一之稅。交有司征收。除經始一年不計外。約計六年之后。可為國家歲增賦米三百萬石。 國家既于五府州地方歲增賦米三百萬石。則盡可就近運赴京通二倉。將江浙等省遠處漕。盡行改征折色充餉。其每歲漕造經費等銀。亦可酌量節省。誠一舉而數善備焉者也。此疏竟議行。行之已有緒矣。至是御史郭琇。給事中劉楷等交章劾之。慕大顏孫在豐。亦疏屯田累民。及阻撓下河事。詔俟于成龍至會議。公隨入覲。先疏論于成龍慕天顏孫在豐朋謀陷害。又自辨受命治河之日。黃淮情形如彼。今日深通如此。方臣未任之初。部臣估費六百余萬。臣任事后。苦心節省。今一概加修竣工。統計所費。僅及部臣所估之半。而臺臣郭琇劾臣糜費帑金數百萬。不知何所見。而誣臣至此極也。其曰題道題廳。未聞得人。則河員必自河臣保題。定例已久。其曰奪田屯墾。則臣絕不以納糧民田分厘入屯。
自康熙二十二年。兩河歸故。運道通行。而郭琇必以洪水狂瀾罪臣。科臣劉楷則曰惟見年報沖。臺臣陸祖修則曰清丈隱占。非額外多遺地畝。諸臣合力攻臣。必欲陷臣而后已。絕不顧民生大計。倘蒙 圣駕再巡。親閱河工。更命大臣清[丈](重)隱占地畝。則臣與諸臣之是非功罪立分矣。疏入。 上諭閣臣曰。自靳輔被劾。論其過者益多。靳輔若不陳辨朕前。復何所控告耶。然卒允九卿議罷公職。不惟屯田策不行。并重堤亦不筑矣。昔元虞集嘗在講筵諭京師恃東南運為資。竭民力以航不測。非所以寬遠人而因地利也。京師之東。瀕海數千里。海潮日至。淤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為田。聽富民欲得官者。合其眾分授以地。官定其畝以為限。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之田。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視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額于朝廷。以次漸征之。可遠寬東南海運。以紓疲民。實為百世良規。為議者所沮而寢。其后明代徐貞明本文靖之意。著潞水客談。銳意行之。而卒中止。論者以為古今一大憾事。文襄之疏。取河旁棄地行之。亦可歲得米三百萬石。以省東南之漕。使其竟行。則不惟寬民力。并可以紓國計。策無善于此者。乃臺諫諸臣。必昌言排之。或因小不便而棄大利。是何異因噎而廢食耶。夫建都于北。而必轉粟于南。轉粟又不用海運而用河運。是為舍近而求諸遠。舍易而求諸難。此皆情理之不可解者。文襄公屯田若成。吾知他日必奏行海運。從云梯關下放洋。云帆雪浪。不旬日即達天津。朝野熙熙。皆含哺鼓腹。以樂太平。何致如今日之百計經營。官民交困。民間為官吏所剝削。既以數石而輸一石。官府又為役徒所侵欺。必費銀數兩。而后可致一石耶。且屯田察民所隱占。過刻過嚴。誠有不便之處。若筑堤則無絲毫之損于民。而有邱山之利于國。乃公卿亦必奏議停之。謂之何哉。吾是以嘆文襄公實有體國經野之才。而當時尚不盡其用。為可惜也。公罷。王新命代為總河。會中河工竣。學士凱音布。侍衛馬武往勘。還奏中河商賈舟行不絕。漕運可通。 上命廷臣曰。前于成龍奏靳輔開中河無益。反為民累。河道已大壞。今凱音布等往勘。則云數年以來。河道未嘗。漕船亦未有誤。謂靳輔治河。全無益。不惟靳輔不服。朕亦不愜于心矣。若王新命順從于成龍說。將原修工程盡行更改。是各懷私意。必致貽河工。乃命尚書張玉書等往勘。確議還奏。河身漸次刷深。黃水迅流入海。其已建閘壩堤埽。并應如靳輔章程。無庸更改。二十八年。 上南巡閱河。見靳輔浚河深通。堤岸堅固。實心任事。勞績昭然。乃復其原職。三十一年。王新命罷。復以輔為總河。公以病辭。 上命順天府丞徐天璽同往協理。疏言黃河全體情形。謬抒善后一得之愚。則高壩再為籌劃萬全。以資捍御。中河再宜加幫筑遙堤。以固金湯也。蓋以黃河自滎澤縣起。至江南之清河縣止。兩岸各二千余里。臣等嘗設一必不然之慮。以為制變之宜。如南岸險工之在開封者有疏虞。其水乃入淮河。歸德以下宿遷以上之險工有疏虞。其水乃全入睢河。桃源清河之間險工有疏虞。其水總入洪澤湖以侵高堰。使高堰能自保固以敵其疏虞。則凡南岸沖之水。仍由清口而出。止于民田受淹。而于運道無礙。倘高堰一有不固。則黃水仍舊內灌山清高。數百里之運河。其為淤墊無疑矣。
故臣等以為高堰尚應籌劃萬全也。北岸險工之在河南者有疏虞。其水乃由張秋入運河。再由天津入海。險工之在山東者有疏虞。其水乃由濟魚臺豐沛之間入運河。總歸駱馬湖以入黃中二河。亦止于民田受淹。而于運道無礙。若在宿遷以下清河以上者有疏虞。則黃中二河之水建瓴北瀉。勢必奪河。而宿桃清百四十里之運道淤墊無疑矣。然此特就險工之特有疏虞者言也。再以伏秋長水言之。如本年黃水長至八尺。清水長至六尺。皆未出漕。即或如長至數尺以至丈余。有減水壩可恃。總不足虞。康熙二十四年之成可見也。特是氣化不齊。旱潦難定。倘遇異常大水之年。宿遷以下。則添山東諸水。清河以下。則添淮河之水。一時清黃皆漲。勢若滔天。雖有水壩而宣泄不及。誠恐中河難以支持。不能無淹沒決之患。故臣等以為中河之尚宜講求也。其講求之法。在中河則宜加筑重堤一道。再開夾河一道。以作重門之障。更于堤工之上。每二十里設立洞一座。以溉民田。則北岸自萬萬無虞矣。在高堰亦須筑前此停止重堤以作外藩。以防意外。則南岸亦萬萬無虞。但此兩岸重堤。為費甚大。臣等俱不敢議及。惟查高堰前開運料小河一道。即以河土筑成堤工。見高八尺。應如寬至三丈。高至二丈余尺。則事半而功倍矣。中河亦有河溝一道。因之挑浚深通。俾令分泄暴水。即以所挑之土。將見在遙堤加高三四尺。如是則南北兩岸。凡遇照常伏秋。自有壩宣泄。倘值異常大水。亦藉重門鞏固。而有備無患。永保無虞矣。又疏言黃河堤工。莫重于既成之后。隨時修補堤根。積水易致油刷。惟于上流量控一溝。引沙直注使停。再于下流量挖一溝。引水分泄漸去。其低洼處自然淤平。臣前任時。相度董家龍窩險工。曾設洞。引黃灌注于月堤里。使水流月堤外。洼地遂成平陸。今邳州舊城西 地。周圍約有百里。水無去路。宜仿已之法行之。或慮掘堤難以修防。則建小閘以酌量引灌可也。當公革職時。陳潢亦革去道銜。旋病歿。至是公念其十載助己之勤。辦事之忠。稱為義友。具疏歷數其大功有五。皆足發前人心思之所未及。仰求特沛 天恩。準復其僉事道銜。以光泉壤。其文尤悱惻纏綿。可歌可泣。潢其可瞑目于地下矣。公亦旋卒于任。遺疏至下部議。 賜祭。謚文襄。三十三年。 上召見河道總督于成龍。及原任署督董訥。責其排擊靳輔。并責河道總督董安國。以江南人士。吁請捐貲建祠。祀輔河干。入奏下部議行。四十六年。 上追念輔功。加太子太保。加騎都尉世職。雍正五年。 詔追贈工部尚書。 命江蘇巡撫尹繼善擇地建祠祀輔。祠在清河縣城內。八年入祀賢良祠。李祖陶曰。易于乾坤之后。次以屯。其象詞曰。元[亨](享)利貞。隨后次以蠱。其象詞亦曰元[亨](享)。謂必遇艱難險阻。始可以見才。必敗壞之極。而后可以更新也。文襄公任河督于大敗極壞之后。又值軍興孔亟之時。貲費難籌。人夫難募。卒能因勢利導。績底于成。其才力有過人者。然非遇 圣祖仁皇帝之明。則其初請餉不應。雖巧婦不能為無米之炊。其后讒口交攻。雖慈母不能無投杵之慮。尚何望功成身泰。 恩禮始終哉。此古人所以云有一代之君。始有一代之臣也。陳潢具經世大才。而無人賞識。當其落魄。邯鄲道上題詩呂祠。慨然遐想。其旁若無人之態。亦如馬周之命酒新豐。文襄一見而奇賞之。延入幕中。樂同魚水。大丈夫得遇知己。遂竭力贊助以成功名。當其代草溝田之奏。祇欲教稼。而非以治水。迨移以治水。而亦如其所素習。是為潢之幸遇文襄歟。抑亦文襄之幸遇潢也。若乃重堤之筑。為保障奇謀。屯田之興。為生財大策。兩皆為人所尼。二公當并不滿于心。然而賈誼分封之策。文帝不能行。而武帝行之。王樸平邊之策。周世宗不能行。而宋太宗卒能行之。事固有鈍于一時。而利于后世者。二公其亦何憾之有哉。予讀其奏疏八卷。一如楊勤公督漕之奏之可為后世法程。而又憾諸家之文。不足以見其全也。為聯綴而論次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