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河北流議
李祖陶
黃河所行之道。歷代不同。考之禹貢錐旨禹河。自大伾以下北載之高地。過洚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夾右碣石入于海。碣石在今直隸永平府。北流也。至周定王時。禹河東徙出直沽口入海。直沽口在天津直隸與山東交界處也。歷漢至王莽始建國三年。河徙從千乘入海。是為再徙。千乘今山東地也。歷宋至慶歷間。河決商胡。東北分流。迭為起閉。下逮金章。宋明昌五年。河決陽武。至梁山濼分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至利津入海。南派由南清河至淮安府入海。北清河為濟水。南清河為泗水及淮水也。元代會通河成。北派漸微。至明宏治中。河沖張秋劉大夏筑大行堤以御之。而北流遂絕。僅以清口一渠。承萬里長河之水矣。夫黃河所受之水。幾半天下。以神禹之力。大陸以下。猶必播為九河。然后同為逆河以入海。后人之力。萬萬不及于禹。而欲束黃盡歸于淮。意謂借清水以刷濁流。實則引流流而為倒灌。不惟黃壞。而運道亦壞矣。我 朝治河之臣。以靳文襄公為首。以當大弊極壞之后。全體更張。不數年黃治淮治。而運亦治也。然積久總不能無決。朝議紛紛。囂如聚訟。而合河孫文定公嘉淦乃獨陳減河之議。謂北之大清河為濟水。南之大清河為淮水。皆能滌河之淤。宋熙二年。河決澶洲分為二。一由南清河入海。一由北清河入海。南北分流。歷久無弊。南渡以后。河遂南徙。金人閉北流以禍宋也。元初河屢北決。復堵塞。論者謂地勢南高北下。宜順水之性。導之北行。不可引之南下。至正初金堤等處。命賈魯治之。大開黃河故道。水遂安流。賈魯稱善治河。乃導之北行。未嘗令南徙也。明洪武初河決陽武。東過開封。南入于淮。而河之故道遂淤。正統十三年河決張秋。東流入于海。景泰時又決張秋。宏治時又決金龍口。趁張秋沖會通河以入海。張秋之東。不及百里。即東阿之山。山下即大清河。黃河決水。不能踰山東走。自必順河北行。故凡言決張秋者。皆由大清河以入海也。自劉大夏筑大行堤二百余里。逼河南行。河遂全入于淮。逆水性而禍民生。可謂拙于謀矣。我 朝運道河流。皆沿明舊。順治康熙間。決北岸者十之九。決南岸者十之一。北岸決后。潰運道者半。不潰運道者亦半。凡其潰運道者。皆由大清河以入海者也。以大清河之東南。皆泰山之支。故其道古不壞。亦不遷移。從前分流之時。已受黃河之半。嗣后張秋潰決之口。復受黃河之全。并未有沖城郭壞田盧之事。則此河之有利而無害。亦百試而足征矣。至于運道尤易為力。即從張秋入海。順河北行。五六日可至利津。距天津之海道。不過五六百里。且在登萊之上。并無阻隘。計大清河所經州縣。不過東阿濟陽濱州利津等四五縣。即有漫溢。不過偏災。忍四五州縣之偏災。即可減兩江二三十州縣之積水。并解淮揚兩府之急難。此其利害之輕重。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文定之言如此。豈不深切而著明哉。予按放行北行。錐旨中即有此說。謂封邱以東。地勢南高而北下。河之北行。其性也。徒以有害于運。故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南行非河之本性。東沖西決。迄無歲。設會通有時不用。則河可以北決。先期戒民遷徙。官給其費。然后縱河所之決金堤注張秋東北。由大清河入渤海。殊不煩人力也。其言與文定之疏。若合符節。特錐旨作于康熙之朝。而孫疏上于乾隆之初。故雖有即從張秋入海之言。可不須更藉會通河者。而亦不及采錄耳。予故據之為河可改流歸渤海之詩。為濟時第一條云。文定之意。在南北分流。予則謂全河皆可北徙。以順其性。所謂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也。
覆奏黃運兩河情形疏
李鴻章
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一日。奉 上諭前因喬松年奏籌辦黃運兩河情形。文彬丁楨奏請仍挽復淮徐故道。并御史游百川奏河運并治。宜詳籌妥辦等情。當經降旨交軍機大臣六部九卿妥議具奏等因欽此。仰見 圣慮周詳。實事求是。欽悚莫名。臣自少壯南北奔走。嗣督師追賊。往來河上。迭就黃運兩河。筑圍圈賊。雖于河務非所素習。而閱歷變遷。討論掌故。采擇眾議。略有見聞。奉 命后復遴派干練耐勞之員。分投前往。訪察測量。茲謹悉心妥議。為我 皇上詳細陳之。伏查治河之策。原不外恭親王等所奏審地勢識水性酌工程權利害四語。而四語之中。尤以水勢順逆為要。
現在銅瓦鑲口寬約十里。跌塘過深。水涸時深逾三丈。舊河身高口以下水面三丈內外及三丈以外不等。如其挽河復故。必挑深引河三丈余。方能吸溜東趨。查乾隆年間。蘭陽青龍岡之役。費帑至二千余萬。大學士公阿桂奏言引河挑深一丈六尺。人力無可再施。今豈能挑深至三丈余乎。十里口門進占合龍。亦屬創見。 國初以來。黃河決口。寬不過三四百丈。尚且屢堵屢潰。常閱數年而不成。今豈竟能合龍而保固乎。且由蘭儀下抵淮徐之舊河。身高于平地約三四丈。因沙成堆。老淤堅結。年來避水之民。移住其中。村落漸多。禾苗無際。若挽地中三丈之水。跨行于地上三丈之河。其停淤待潰。危險莫保情狀。有目者無不知之。而歲久干堤。即加修治。必有受病不易見之處。萬一上游放溜。下游旋。收拾更難。議者或以河北走則穿運。為運道計。終不能不挽之南行。以會清口。臣查嘉慶以后。清口淤墊。夏令黃高于清。已不能啟壩送運。道光以后。御黃竟至終歲不啟。遂改用灌塘之法。自袁浦泄黃入湖。湖身頓高。運河水少。灌塘又不便。遂迭次奉行海運。彼時河務運務。實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蓋自明末迄 國初。借清刷黃。頗蒙其利。厥后河淮不能合流。天時地利人事。三者皆窮。今即能復故道。亦不能驟復河運。非河一南行。即可僥幸無事也。恭讀道光八年十二月初五日 上諭。江境御黃壩上下一帶。黃河積年淤墊。以昔證今。已成不可救藥之勢等因。欽此。 圣慮周詳。早已洞悉無遺。此淮徐故道勢難挽復。且于漕運無甚裨益之實在情形也。河臣喬松年所擬就東境束黃濟運一節。臣查當年清口淤墊。即是借黃濟運之病。乾隆二十三年八月 諭河臣白鐘山曰。引黃入運。黃水多挾泥沙。一入運河。易至淤墊。非甚不得已。不可輕為此遷就之計。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諭河臣陳鳳翔曰。因利漕先已病河。權其輕重。使暫時剝運渡黃。必不可復用借黃濟運之計各等因欽此。道光五年。洪湖潰泄。兩江督臣孫玉庭等復議引黃濟運。數渡之后。即見填淤起剝磨淺。卒至未終其事。是 歷朝圣訓昭垂。至明至確。往事覆車。可為永鑒。今張秋運河寬僅數丈。兩岸廢土如山。若引重濁之黃。以閘壩節宣用之。水勢抬高。其淤倍速。人力幾何。安能挑此日進之沙。且所挑之沙。仍堆于積年廢土之上。雨淋風蕩。河底日高。閘亦壅塞。久之黃必難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