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刑政二律例上(1)
- 皇朝經世文續(xù)編
- 饒玉成
- 2446字
- 2015-12-20 19:21:34
對用刑說
管同
世皆謂今之用刑輕于古昔。故民不畏而犯法者多。其說曰。漢高之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今之律例。有故殺。有誤殺。有下手加功之殺。故殺者死。而誤殺者未有或死者也。下手加功者。仍以致命不致命為分。致命者或幸不死。而不致命者。未有或死者也。其法如此。用法者大抵避重而就輕。故殺人者往往不死。民見殺人者之猶可以不死也。彼何憚而不殺人。故不畏而犯法者多。今當一效漢法。直曰殺人者死可也。奚用多律為。是論也。愚請折之。今士大夫之家。有器皿焉。一奴故壞之。一奴誤壞之。一奴謀壞焉。而一奴助之。是數(shù)奴者。主人將以一例處之乎。故壞與謀壞者。笞而逐之可也。助而壞之。其輕譙足矣。
彼誤壞者。遇牛宏。則且曰爛女手。遇韓琦。則爇須無言。而俾執(zhí)燭如故。何罪之有焉。人命之重。固非若器皿之輕也。然其中實有故殺誤殺之分。實有下手加功之異。情事懸殊。用法者安得以一例處之。漢高之興。庶事草創(chuàng)。約法三章。然未幾法不足用。故必命蕭何造律。設使初法可行。漢有天下。后奉行三語足矣。造律何為。若是者豈徒漢為然。尚書呂刑。孔子錄以垂教者也。其言五刑之屬。至于三千。古之明王。豈其不樂于簡哉。世故日降。人情日紛。不多為科條。不足以盡天下之情。而窮天下之變。今不問其情事為何如。第曰殺人者死。是荒陋之說。不應經典者也。天下之事。名實而已矣。今之制法。緩既死之辜。重失入之罪。仁厚邁乎前世。要之殺人者死。必有主名抵罪者。是名實在也。名實在。則民已知懼矣。何慮乎不畏之多。即使幸而不死。人命株及。亦必遭毒刑。入牢獄。拘禁如犬豕。少者一年。多者二三年。然后為徒流。或竟逢赦宥。雖不死而懲之者極矣。如此而仍犯法。非人情也。謂此可以僥幸不死。而樂效其犯法者。尤非人情也。世固有桀驁兇悍不畏死者。然如此人。雖峻法豈能使其變更哉。蓋經有之。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是自古賢圣皆言省刑。未有或言峻法者也。漢以文景為盛。漏網吞舟之魚。宋以仁宗為盛。所用者或止于鞭樸。惟商鞅治秦。王猛佐苻堅。皆教之峻法以殺人。致二秦之祚不長。
國家慎重人命。曠古未聞。蓋古者富俠酷吏者。操生殺之權。今雖宰相不能妄殺一人。古者人命系于刑官而已。今自州縣府司督撫以內達刑部。而奏請勾焉。殺一人而文書至于尺許。民之感激也深。天之垂佑也至。社稷延長。端賴于此有識之士。不當于此時而議嚴刑也。
修例宜慎
宋邦
謹按律文四百五十七條。歷代相因。至雍正五年。刪改增并。定為四百三十六門律。垂一定之法。例則因時制宜。定限五年增修一次凡。歷年欽奉 上諭。及議準內外臣工條奏應纂為例者。并舊例內應修應刪者。刑部悉心參考。分為修改修并移改續(xù)纂刪除各名目。開列本例之首。并逐條加具按語。繕冊進 呈。恭候 欽定。是 圣世祥刑之典。莫慎于修例。一經修定。永遠遵行。關系最大。一字一言。必參酌盡善。寬嚴得中。庶有合于欽恤之意乎。
經訓
易先王以明罰法。
書呂刑輕重諸罰有權。權一人之輕重刑罰世輕世重。權一世之輕重惟齊非齊。法之權也有倫有要。法之經也 又明啟刑書胥占。咸庶中正。胥占。與眾占度也。
獄貴有斷制
宋邦
斷制之義甚廣。而大旨不外準情配理。得審處之權衡而已。嘗聞治獄有四要。公則不偏。明則能照。慈則不刻。斷則能。竊謂惟公與明與慈。然后可以善吾斷。否則吾不知所謂斷者何如也。
經訓
書呂刑非折獄。惟良折獄。罔不在中。
禮王制有旨無簡。不聽。附從輕。赦從重。有發(fā)露之旨意。而無簡核之實跡。則難于聽斷矣。于是有附焉。有赦焉。附而入之。則施刑從輕。赦而出之。則宥罪從重。又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所犯雖同。而有輕重淺深之殊者。不可概議也。故別之。所謂權也。
至誠開導令愚民悔悟
宋邦
小民狃于習俗。不知禮讓。往往激于一時之忿。遂成不解之。此險彼健。訐訟不已。一口之氣未伸。全盛之家?guī)灼啤楣匍L者。遇有此等詞訟。必須多方開導。使兩造及早和息。則所以保全愚民者不少。又有于饑寒。偶罹法網。懲處之余。尤貴深其訓誡。人茍悔罪。雖惡人許其自新。所貴吾至誠惻怛有以感動之耳。凡人具有天良。鮮有不可以勸化者。勿概以若輩為不屑教誨也。
經訓
書大禹謨刑期于無刑。民協(xié)于中。 康誥民罔迪不適。適。從也。言民無導之而不從者也。
詩魯頌匪怒伊教。
受訴不可成見
宋邦
徇受請托。稍存直道者不為。惟先入之言最易惑人。兇徒挾仇誣攀。訟師刀筆漁利。往往憑空捏造。淆亂黑白。偶爾訪察。則袒原告者。說原告之詞。袒被告者。說被告之詞。又或別衙門業(yè)已有供。亦難據(jù)為信讞。一為偏向。遂至抑莫伸。
經訓
書君陳殷民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
呂刑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無或私家于獄之兩辭。
平反獄
宋邦
謹按。律載若犯人自行反異原招。或家屬代訴稱。審錄官即便再與推鞫。若囚犯明稱抑。不為申理者。以入人罪故失論。見有司囚等第又例載法司如遇一應稱調問。及各衙門奏送人犯。如有枉及情罪有可矜疑者。即與辯理。具奏發(fā)落。又法司遇有重囚稱。原問官員難辯理者。許該衙門移文會同三法司堂上官辯理。又凡處人犯。有臨刑時呼者。奏 聞覆鞫。見辯明枉又犯人果有濫。許管獄官據(jù)實申明。見獄囚衣糧 圣代欽恤之仁。惟恐或有枉。立法至為周密。誠慎之也。竊謂人之含待雪。無異溺者之待援。凡遇案情重大。或罪囚反招。必須反復詳究。不可輕率定讞。若已確得其情。萬不可委之上官之主持。同寮之審定。傍徨瞻顧。不為辯理。誠以前此之。誤于他人之失入。今日之。即成于我之故入也。忍心害理。莫此為甚。
經訓
書康誥丕蔽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要囚。獄詞之要者也。服念。服膺而念之。旬。十日。時三月為囚求生道也。蔽。斷也。
左傳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禮月令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毋或枉撓。枉撓不當。反受其殃。
周禮肺石[遠](達)窮民。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
請飭刑部增改條例疏
給事中王憲成
竊惟明刑所以弼教。立法貴乎持平。查刑部每屆纂修條例之年。增刪出入。必逐條厘正。務期寬嚴協(xié)中。輕重得所。茲當修例之時。有應行參酌者。謹以臣愚見所及。臚陳四條。伏候 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