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濱海七省整飭海防。使萬全無患。以待暴客而固金甌也。竊維通商島夷。多至四十余國。族類各殊。其心必異。制馭之道。總以海防為先。海防密。則夷人息其窺伺之謀。而和可恃。海防。則夷人長其覬覦之志。而交不終。今日之域中視海防之密為安危。其可不加意整飭歟。整飭海防。其策有五。一曰募善泅膽勇以便用奇。二曰制平原戰車以備陸戰。三曰筑壘駐兵以護臺。四曰教習用測量法以期必勝。五曰講明攻擊海船法以期必破。所謂募善泅膽勇以便用奇者何也。軍旅之事。有正兵必有奇兵。夷船堅大。非火攻不可。火攻非用奇不可。善出奇計者。不測如鬼神。或暗送水雷。至夷船下轟之。或夜挨火舟。釘夷船木上焚之。或當正兵攻打夷船首尾時。使奇兵駛火舟。從兩旁入。皆半身在水。挨槳以行。使身低而不能及。一經攏近夷船。即將火船釘在夷船木上而毀之。若是者皆藉善泅膽勇以成功。僅善泅而無膽勇。不敢挨近夷船也。有膽勇而不善泅。不能挨近夷船也。往者福建之役。夷船泊于南澳。督臣鄧廷珍以所募水勇。佯作商舟。乘無風攻之。而焚其帆索。傷其柁師水手矣。粵東之役。官軍失利。城外武舉梁體夜以火舟三隊。截攻其后。轟其火藥艙。而全艘俱毀矣。乍浦之役。夷艘踞鎮海招山。有委員某雇閩勇三百。用大油簍各裝火藥。載以小竹筏。以鐵索拴筏四角套于項頸。貼水行。遠望不及。迨至夷船后。掛柁上。火發轟烈。全船俱毀矣。此用善泅膽勇之明驗也。查奉天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七省皆濱海。各有水師防海寇。若汰去弱卒。另募善泅膽勇以補之。則出奇無窮。百戰百勝矣。舉人又思天津切近畿輔。尤宜嚴防。本地雖不無善泅之人。恐未必實有膽勇。難以制勝。嘗見督臣林則徐答將軍臣奕山防御粵省書云。漳泉潮三郡。人性強悍。能出死力。較之本地弁兵顧惜身家者。相去遠甚。至于能在水里伏之人。查本省陸豐縣之高良鄉饒平縣之井洲。福建澎湖之入早鄉。其人多能久伏水中。似亦可以募用云云。由此言之。天津欲招致善泅膽勇。其惟閩粵乎。若 該省各選五十名。交直隸總督差遣。則用奇制勝。無堅不破矣。此整飭海防之一。所謂制平原戰車以備陸戰者何也。天津地勢平坦。防堵水路易。防堵陸路難。查夷人行軍。慣用小舟。渡兵登岸。即撤去其舟。置之死地。夷兵自知退無生路。故人人拚命進戰。其鋒不可當。惟是海濱泥涂坡坎。未能運動大。所用者鳥鎗火箭而已。堵剿之法。莫如用。載必須用車。嘗考歷來車戰之法。惟督臣林則徐為最善。林則徐前剿青海番。創制陸戰車。仿轎車式而略小。不用木箱而用生牛皮。以鐵架撐之。倒安威遠一位。用抽屧分藏火藥炸彈。其箱內可放衣械行糧。駕以一馬。雖沙陸之地。皆可長驅而進。臨敵則卸馬用人。以后為前。兩人倒推而進。連環開放。一如排鎗之用。地狹列小陣。前環十余車。地廣列大陣。前環數十車數百車。以鎗鳥鎗夾護左右。我軍既有憑恃障蔽。自然心定膽壯。發無不中。夜間下營。則以數百車環列向外。即成營盤。不用鹿角。此車戰良法可守可戰而不可敗也。
竊謂天津陸路御夷。似宜兼用車騎。若仿其法。制戰車數百兩。教習車戰。遇陸路有警。則以車營為正兵。而當其前。以騎兵伏兩旁。而攻其左右。必無不勝。蓋我有以擊彼。而彼無以擊我。以血肉之軀。當我猛烈之。而加有騎兵夾擊之。孰勝孰負。不待智者能辨矣。此整飭海防之二。所謂筑壘駐兵以護臺者何也。防夷者恃臺之堅固。一遇有警。必以專守臺為事。詎知專守臺。而臺究不可恃。蓋夷船之攻我者。先用大飛。遙注臺轟擊。以驚潰我兵。一面撥小舟渡兵登岸。旁繞臺后夾攻。使我腹背受敵。道光間。虎門門定海上海竇山失事情形大概如此。議者謂宜于臺后面旁面。伏地雷以轟之。設暗溝以陷之。方為有備無患。此固良策。守臺者不可不知。但恐夷人于被轟被陷之后。又遣后隊冒死而進。且或以牛馬弱卒先行嘗試。而后以精銳續進。其時地雷既發而難繼。暗溝又露而可填。情見勢屈。何以御之。竊謂宜先于臺后路一二里外。筑壘駐兵以為犄角。夷若分兵登陸攻臺。俟其被地雷暗溝轟陷。而后壘中張左右翼馳出截剿。俾進不能戰。退無可逃。若先攻壘。則閉壘勿戰。俟其饑倦退歸。而后追擊之。若偪壘奮攻。則壘中以大作彈轟之。轟敗之后。復以精兵銳卒窮追而痛剿之。如此。則不惟臺無虞。即登陸夷兵。亦靡有孑遺矣。此整飭海防之三。所謂教習用測量法以期必勝者何也。西夷包藏禍心。初于東洋南洋印度等國。買地建立埔頭。繼則憑借火之利。震驚而侵奪之。人之畏夷者。特畏其耳。其實不足畏。夷有二。一大。一飛。夷極大者。不過三千觔。我有五千觔。八千觔者。豈五千觔八千觔之。反不能當彼三千觔之乎。惟是西洋教練火器有學。教官教授各藝。十日一考。演動合度數。所以多中。我軍顧惜火藥。大多未演試。所以鮮中。道光間夷變。將軍臣奕山曾 奏呈福建監生丁拱辰用測量法。果能如其法操演。則發必多中。中必碎船。安見我大之不如夷耶。夷人飛。久為我軍所畏。嘗見道光間各省章奏。廈門虎門竇山。皆為夷船飛而潰。蓋其彈所到。炸裂飛擊。軍士所以望風膽裂也。然督臣林則徐。前剿番青海。講求火器。鑄成飛炸彈。較西夷飛彈。用瓣合成者。更為圓巧適用。且聲如霹靂。勢如風潮。錐刃橫穿。人多傷斃。火光四射。眾悉駭奔。實為破敵奇器。而往年天津之役。未聞取以制夷。則諸將輕敵之過。豈得謂我之不如彼飛耶。又查夷變以來。江南制有輕。系用熟鐵打成。身薄而胸膛寬。可容大彈。其重一百二十觔者。可抵千二百觔之用。其重一百觔者。可抵千觔之用。一人可以挽放。兩人可以扛。最便于陸戰。如果操演純熟。以大擊敵船。則用實心之彈。而船無不沉。以大驚敵陣。則用空心之炸彈。而陣無不潰。以輕陸戰。則專用炸彈。佐以鎗鳥鎗。而戰無不克。夫如是則我用我。可操必勝之權。又何畏乎夷。此整飭海防之四。
所謂講明攻打海船法以期必破者何也。夷人有輪船。有夾板船。用輪船以哨探。用夾板船以戰。夾板船大者。長十五丈。寬二丈。次者長十二丈。寬一丈九尺。體勢笨重。非風不行。若昏夜暗令善泅膽勇數人。乘無風時伏其舵后。用斧鋸斷。系船巨纜。舵必上仰。風作而船自覆。即不覆亦不能動。此時用小船裝載柴草油料松香等物。夜往焚之。該船雖有銅皮包裹。而上面之篷席繩索一燒。船亦坐困。此時再以戰船偪之。則全船俱為我有。此其可破者一也。夾板船上。前后四桅。相依為用。若用擊壞其空中桅盤。則四枝搖動。寬松轉側。不堪駕駛。又其尾后多窗欞。木板脆盤。大一擊。無不裂散。若輪船比夾板加長。而無中桅。內藏機械。包裹蒸氣。處處緊秘。張縮動。經過各輪。始達船旁。激水大輪。其質薄輕。尤易擊壞。壞其一扣。則蒸氣外散。船不能行。擊破筒。則滿船昏黑。迷目難堪。若壞其長筒。則全船裂散。再難補修。此其可破者二也。夾板船位安設兩旁。多者七十二門。次者五六十門。頭尾皆高仰不能安。我船迎戰之法。當避其兩旁。而專注其頭。尾假如頭東尾西。有東風則攻頭。有西風則攻尾。若頭南尾北。亦以北風攻尾。南風攻頭。既占上風。又避兩旁火。雖夷兵皆伏艙內。勢難從外攻打。而挽鼻掌索拉篷之夷。均立船面。無所遮掩。何能當我火。若經幾轟斃。則船上無人。不能自動。即大皆為我得矣。前督臣鄧廷珍在廈門。曾以水勇夾攻其頭尾獲勝。又督臣林則徐兩次接仗獲勝。皆系斷其頭鼻。此其可破者三也。特三軍之士。看見其船高大堅厚。未免心驚膽怯。智勇俱窘。惟在帶兵官員。于無事時。將如何破船之法。面同諸軍逐一備細講究明白。使人人皆知其可破。則對敵時自然心雄膽大。鎗發必多中。而敵船無不破矣。此整飭海防之五。所有舉人請濱海七省整飭海防緣由如此。
以上四策。舉人目擊中外情形。思為未雨綢繆。總冀治而益治。安而益安。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大人 奏呈 皇太后 皇上圣鑒訓示。
上都察院海防策光緒二年四月初四日呈
廖連城
為遵 旨陳言。懇據 代 奏事。上年十二月十六日。舉人由原籍起程。進京會試。舟經大江。見江岸設有臺。知為海防起見。不揣愚昧。再四思維。覺防海萬全之策。莫如筑塢。可與現在新立臺。并行不悖。爰撰江南海防策一道。陳明筑塢十利及筑塢事宜。并繪塢圖一件。于本年正月十八日。呈兩江總督部堂沈沐收存覽。第思此策不獨宜于江南也。奉天直隸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皆濱海。皆宜設防。而設防之法。亦惟筑塢為便。蓋濱海之省。內地無庸多兵。須厚聚諸海岸海口。約計一塢駐兵二千五百人。而每省額兵。不下二三萬人。又募勇不下萬人。濱海之地。不過數百里。若距五十里而立一塢。其尤要害處。則按照形勢并立二塢或三塢。計一省不過數塢十數塢而止。現在水陸兵勇。足以分布。如此則營壘既堅。兵力又厚。雖有外侮。必惶恐退縮。無敢妄生覬覦。兵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舉人在京應本年 恩科會試。伏見邸抄。三月十六日。 上諭內外臣工。直言無隱。而舉人前在江南所撰策圖愚昧之見。冀有裨于海疆軍務。理合進呈 御覽。以備采擇。為此抄呈江南海防策一道繪圖一紙。敬懇大人據詞 奏呈 皇太后 皇上圣鑒訓示。舉人草茅下士。罔識忌諱。冒昧陳言不勝戰栗隕越之至。舉人連城謹呈。
江南海防策
竊維江南事勢。當以海防為先務。長江水師森列。未雨綢繆。所以防海也。第寇以水師沖來。我以水師御之。交鋒于煙波浩蕩中。勝負未可測。兵法云。古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按江口蓼角嘴營前沙南北相對。海面闊百四五十里。為大江第一重門戶。江北周家橋。與江南岸圖山相對。江中有順江洲。為兩岸分界。周家橋南至順江洲。江面止六七里。順江洲南至新洲夾。江面止七八里。新洲夾南至圖山。江面不過十四五里。為大江第二重門戶。京口瓜洲。南北相對。江面不過七里有奇。為大江第三重門戶。明嘉靖間。因倭寇充斥留意江防海防。沙洲浦堵。非不節節設立營堡。而東南卒糜爛者。營堡未得法。無以制寇而奪其氣也。方今欲先為不可勝之計。莫若于濱海門戶要害之地。對岸各筑小塢。廣輪五十丈。計可屯兵二千五百。將戰船火船火藏入塢內。守江邊之塢。以御海中之寇。計似迂。利有十焉。自古無必勝之兵。而為將有自全之術。營壘不固。則猝為賊乘。潰敗不可收拾。小有挫動。逃竄無所依歸。筑塢則賊少擊之。塢外賊多。避入塢中。勇夫重閉。縱有小挫。必無大。立于不敗之地。其利一也。塢內筑造倉庫房屋。多積糧米火藥。守御有資。久持不困。軍需無匱乏之患。糧臺無剽掠之憂。士卒安逸。不至土處而病。四圍墻壁。堅固方整。隱若內城。便于巷戰。其利二也。水軍登岸。有棄船之虞。陸軍臨河。有過涉之患。故寇擾于陸。則水師束手。寇擾于江。則陸軍裹足。今筑此塢。水戰則戰船放入江中。陸戰則戰船收入塢內。水軍陸軍。一人兩用。既為岸上之虎。即為水中之龍。其利三也。兵之為用。匏系株守。多亦見少。變動周流。少亦見多。查江蘇安徽兩省。額兵數逾五萬八千八百。不為不多。乃往年粵匪入寇。當事常以無兵為憂。投閑置散者多。馳驅力戰者少也。塢小而固。但留五百人足以固守。其二千兵無內顧之憂。得以窺伺利便。沿海邏。忽水忽陸。忽去忽來。如飄風急雨。游駛馳驟于蘇松淮揚數百里之間。不致坐困一隅。虛麋糧餉。是養一兵而得數兵之用。其利四也。塢小則閑諜無從混。虛實賊無從知。猝有寇警。五百兵憑營堡之固。恃械之利。所守者約。所備者寡。定可相持數日。以待回師救援。寇雖數萬。留攻數日。足資守御。以應無窮。守兵雖少。而有多兵之勢。其利五也。江口第一重門戶。南北相對。并立四塢。第二重門戶。周家橋南至順江洲。對立兩塢。順江洲南至新洲夾。對立兩塢。新洲夾南至圖山。對立兩塢。第三重門戶。京口與瓜洲。對立兩塢。星羅碁布。聲勢聯絡。呼吸相通。戰船有所依據。進退自由。我之江路通,海寇之江路塞。長江形勢在我而不在寇。其利六也。各塢屯守重兵。示之以必守。曉之以必援。則附近居民各有固志。可以堅辦團之心。而褫從逆之魄。團練得手。漸有成局。兵力愈強。猛虎在山。藜藿不采。大江既斷接濟。鄉間無從擄掠。寇雖傾國而來。將有不攻自困之勢。其利七也。寇弱則南北并出戰船以撲之。寇強則塢內以大擊之。寇惰歸。則戰船迅追之。寇越塢而入江。則諸塢之船。各出而圍剿之。我步步為營。彼面面受敵。雖有悍賊。必懷戒心。視為畏途而不敢犯。其利八也。或謂寇舟迅疾。日來則可施。夜來則難中。況江口南北。海面闊百四五十里。寇舟由中流入江。兩岸遼遠。塢內不能及。何以御之。此實不足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