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兵政十四海防上(10)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4251字
- 2015-12-20 19:21:34
一持久。原奏稱方今大局攸系。莫如外患。御患之道。莫如自強。非局中局外用心切籌。堅持定見。豈能有濟等因。查西人于格致一事。往往冥心孤索。父不能通其理者。子若孫必通之而后已。故事能有成。然能制一有用之物者。國家必隆其爵。子孫必世其業。以故有志之士。無不端心并力。堅忍耐苦而為之。我中國則窮理之學有余。格物之學不足。誠以所懸以為富貴功名之的者。在此不在彼。故極身心性命以趨之者。亦在此不在彼。目前已難望其事之有濟。日后能期事之久持乎。其所以不能持久之故。撮而舉之。約有二端。一曰任事不專。責重者務猬集。每日何止數百事。故只能了事之當然。而不能深求事之所以然。虛文繁。則精力疲于應酬。例案繁。則樞紐持于書吏。不惟奉行者習而不察。即倡議者亦且過而弗留。極緊極要之事。反為不緊不要之事所累。姑且以一省言之。地方報盜。上司但批會營嚴拏。而營之有兵無兵不問也。州縣報。上司但批籌撫。而之有著無著不計也。一事如此。諸事可知。一省如此。天下可知。非常之舉。黎民所懼。固非慘淡經營。苦心孤詣。不能底于有成。乃關系安危之事。與循例奉行之事。紛至而雜嘗。則何能窮其所往。使事無遁物。物無遁情乎。故必先省事而擇其至重至要者。盡瘁以圖之。然后事能有濟。此持久之一道也。一曰求效太速。泰西之謀國也。締造經營。擲金錢于無用之地者。不知幾何。一旦辟土開疆。始收效于數千百年之后。中土士人。于事淺嘗輒棄。予之甚吝。而期之甚。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無怪其業止于半途。功虧于一簣也。西人之船械本于創。創則近于捉影捕風。而耗費難計。中國之制造出于因。因則按圖索驥。而實效易求。即使初次略不中肯。而所費之省于西人者。已不可以道里計也。譬如前制之械未精。而后制者必可漸精。若因一械之未精。而即謂此械之無用。則雖日言自強。而自強終不可得而至。精衛填海。未必一石而海即成田。愚公移山。未必半鋤而山即改道。惟有不計其效之遲速。但求其效之有無。日積月累。成效必有可觀。此又持久之一道也。西國事事必求遠勝古人。故術日習而日精。中國事事必求效法古人。然辨論多而事業少。虛文多而真詣少。古人之糟粕存。而古人之實意已失矣。夫鐵船飛。古人所無之物。亦古書所未載之條。嗜古者固無怪其不欲棄我之長。效彼之長。然使彼僅以船自囿于東西。則我亦何妨以戈矛自足于中土。無如我弱一分。則敵強一分。我退一步。則敵進一步。安危禍福之間。固有稍縱即逝者。天下大變之來。方如烈火燎原。毀室家。斃人畜。在須臾之際。而一二老師宿儒。反叱水龍各機器為奇技淫巧。方且齋戒沐浴。罄折俯伏。欲以至誠。感格上蒼。使之反風而自滅。抑或擊里鼓。召胥徒。禮井泉。分長幼。持杯勺以灌之心。非不誠。法非不古。而財物之燼于火。人命之斃于火者。已不可救藥矣。御今日之外侮。而仍欲以昔日之兵器者。何以異此。沿海之機器船廠。當經開辦。旋請停止者屢矣。異議者。豈真欲敵國之日強。中國之日弱哉。不過古人所載以矛刺盾之議橫胸中。而且目未鐵船炸之利。身未嘗鐵船炸之害。故鰓鰓慮夷之變夏。欲挺然以一身當其沖。擬此后凡有指陳練兵簡器造船之失者。即令親往沿海各廠各船考究閱歷。外國之兵與器。果否勝于中土之兵與器。即將來購船制器。當必有疑為耗費過大者。亦可令指陳之員親往查核。果真有弊。自可愈加厘剔。若其無弊。言者當可釋然。其購物價錢以及一切雜用。尤必每月刊布月報。以昭核實。古今來無論大如邱山細如毫毛之事。內愈秘則外愈疑。則何必不洞開城府。使局中局外皆可共見共聞。天津一案。臣屢請和不可恃。防必須固。萬一裂。或由上海。或由胥江。以搗其后。又自請嚴議為津君邑官民贖咎。奏牘具在。可覆按也。而論者痛詆在津辦事諸臣。陷害循吏。貽誤大局。若使當時局外。得見臣與曾國藩等密陳各疏。或亦可稍息譏謗。此曾國藩之所以嘆息痛恨。長逝而不瞑目者也。故臣為欲局中局外。一力一心。為持久之計。則莫如將應辦各事。使之目擊心曉。了然于中。如慮漏泄密情。亦何妨令異議各員親到局中。詳閱原委。妥籌熟計。然后辦事者有立足之地。而定見可堅持矣。且今日人才。不患持議之異同。而患委靡之日甚。宋臣蘇軾所謂平居無犯顏敢諫之士。臨事安得有殉義死節之臣。若局外而能堅持異議。雖未必言能中肯。然其氣自可用也。倘令閱歷邊事。由麤而精。由生而熟。此時多一骨鯁之直士。即他日多一干濟之能臣。豈不大有裨益乎。然則今日而令人人之能自強。則當先示以的。而不可徒用虛言。欲事事之能持久。則當相見以誠。而不可稍分門戶。庶不致功敗垂成。半途輒止矣。
上都察院條陳光緒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廖連城
為敬陳管見。懇據詞代 奏事。竊上年四月間。舉人呈遞海防策圖。蒙 大人于二十三日代 奏。本日軍機大臣奉 旨。都察院奏江西舉人廖連城呈遞海防策圖一折。著該衙門咨行李鴻章查核是否可行。酌量辦理欽此。仰見 圣懷謙挹。邇言必察至意。舉人幸逢集思廣益之 朝。茍有所見。理合詳悉敷陳。以備采擇。謹條列其事于左。
一請嚴禁市設煙館。俾匪徒無處鉤結。以散奸黨而弭內憂也。自古天下之變。每始于教匪。如漢之張角。晉之盧循。元之劉福通韓林兒是已。我 朝干嘉間。教匪生事蔓延數省。道咸間。粵匪洪秀全等竊泰西天主教之緒余。竄踞金陵。為禍尤烈。教匪之害。昭彰如是。而今日之可慮者。又有哥老會匪。哥老會匪者。初出鄉勇應募。結盟殺賊。約以同生同死。及賊平散勇。而其黨不散。時思蠢動者也。此等久歷戎行。較教匪更為兇悍。究之教匪與會匪。往往串合為一。近日教匪生事。未有不先邀集會匪者。夫教會二匪不同道。又散處東西南北。其得串合為一者。實由煙館伙聚而然。即如同治六年湖南瀏陽會匪竄入萬載。經舉人團勇截剿。生擒逆首姜本致。供稱系與萬載教匪易細楊時孫等。在某處煙館商定起事。是煙館非奸鉤結之所乎。方今督撫大臣深以教會匪徒為可慮。檄屬嚴行保甲稽查面生不識之人。辦理極為妥善。而上年安徽等省。猶時有匪徒竊發。見諸 奏報者不一而足。則由市有煙館之易鉤結也。蓋保甲既行。匪徒自不敢聚于鋪戶中。惟煙館則無論何人。俱得屯聚。聯床吸食。一見如故。土匪鉤引外匪者在此。外匪串通土匪者在此。即遠方匪徒謀不軌而探虛實者亦在此。且忽往忽來。忽聚忽散。保甲難以稽查。而煙館之設又日見其多。大縣約有一二千間小縣亦有數百間。列各村。而城內為最。故匪徒雖相隔數千里。而呼吸相通。直同一室。如此而不生事者。未之有也。夫道光以前。匪徒之結黨者。以保甲之也。咸豐以后。匪徒之竊發者。以煙館之多也。此今日之內憂也。欲弭內憂。惟有嚴禁市設煙館。著兵役查拏。保甲捆送。嚴行懲辦。如某保甲內有暗設煙館。保甲長隱匿不報者。一經官長查明。兵役拏獲。將該保甲長一并懲責。如此則奸人不敢設煙館。匪徒自無處鉤結。其黨可離。其謀難合。其禍可消于未萌。此曲突徙薪之計也。又止禁設煙館。不禁吸煙。仍于中外通商之議無礙所有舉人請禁市設煙館緣由如此。
一請于云南等省。新立洋人埔頭之處。移兵備道坐鎮。以安民教。而固和好也。上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張貼告示。禁止民人傷害洋人。仰見 國家柔遠至意。第思民人之傷害洋人。每自洋人之侵陵民人始。曩者四川天津之案可見矣。洋人之最犯眾怒者。莫如教堂。大凡左道邪說。皆以其教詐財。惟洋人獨以財行教。一貧民入教。每歲予以十余金。而讀書識字之輩。每歲輒數十金。夫其所以賄誘而不吝者。此其志豈可測耶。內地奸人一入其教。便膽大妄為。欺陵百姓。不畏官府。以為吾洋人也。何甘受地方官之約束。夷酋亦以為此吾洋人也。何可受地方官之約束。地方官亦以為此洋人之黨也。恐持之太急。啟釁洋人。且隱忍而不敢嚴行約束。命盜斗歐之事。民教交涉者常多。而辦案者礙難直道而行。民人有妨損于夷教者。地方官皆盡法懲治。從無輕縱。至夷教之有害于民人者。夷酋則多方抗匿。而地方官無如之何。故夷教之侵陵日甚。而百姓之憤恨日深。倘率此不變。一旦憤恨之氣。積極而發。千萬人頃刻而集。雖地方官有不及阻遏者矣。英國馬嘉理前在云南被戕一案。使臣威妥瑪以為責其既往。莫若保其將來。此不為無見。然保民番將來不傷害洋人。亦宜保夷教將來不侵陵民番。若夷教之侵陵不止。則民番之傷害難禁。欲固和好。在彼此均無侵陵傷害。欲彼此均無侵陵傷害則恃有妥干大員以彈壓之。嘗見教堂之在省城者尚屬安分。有大員彈壓也。教堂之在州縣者率多犯法。無大員彈壓也。今云南等省設立洋人埔頭處。計莫如移兵備道坐鎮其間。一則彈壓洋人。使不敢侵陵民人。一則彈壓民人。使不敢傷害洋人。遇有民教交涉案件。一以 國法處之。無稍瞻徇。庶民教相安。而中外之和好可久矣。所有舉人請于云南等省新立洋人埔頭之處。移兵備道坐鎮緣由如此。
一請設臺灣水師提督。添練水勇三千。以鎮海夷。而為東南五省犄角也。竊查臺灣幅。南北約三千里。東西六百余里。內濱于廣東福建浙江江南山東五省。外羅以數十余國。東則呂宋琉球紅毛暹羅柔佛大年占城六昆。西南則交趾。直西則馬六甲咬叭啞齊英圭藜荷蘭大西洋。北則日本朝鮮。直接盛京。皆一帆可涉。遠者不過旬日。近或旦夕而至。誠東南五省之藩籬也。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僣王其地。窺伺南北。侵犯閩浙江南。及其孫克塽。二十余年之內。海疆不靖。蓋天生此土。劃分中外。曲抱東南。四通八達。故鄭氏得之。足為五省之患。然自滅鄭氏而郡縣之。迄今多歷年所。每海疆有事。皆內地之兵自平之。而未嘗得臺灣援應之力。且非惟不能援應內地。即臺灣有事。亦每待內地大兵以靖之。此豈其形勝之不足恃歟。抑兵力未厚。無以成重鎮而揚威武也。按臺灣有總兵參將。未設提督。額兵雖有七千余名。地廣而分布之。則見少不見多。保守本境已難。豈能保障東南五省乎。前經兩江督臣沈葆楨奏將福建撫。移駐臺灣半年。已奉 俞允。近閱邸抄。侍郎臣袁保恒奏請改為臺灣撫。得 旨交該衙門議奏。仰見 圣慮深遠。慎重邊防至意。舉人伏思臺灣野沃土膏。又為海中形勝。狡黠之夷。無時不在涎貪。若稍有忽。致他族偪處。則東南五省。后患無窮。為天下大局計。似宜更設臺灣水師提督。添練水勇三千。時時出洋巡邏。查海道。習水戰。俾成海上雄師。外可以震諸夷。內可以保障五省。蓋臺灣之氣勢成。斯五省之藩籬固矣。即或有海國鴟張之寇。竄入內江內河。而臺灣水師足為援應。內地之兵扼其前。臺灣之兵鈔其后。前后夾攻。勢無不克。海疆之鯨可殲。而 國家之聲靈益振矣。或謂增兵則增餉。當經費支絀之時。驟添三千兵餉。何以給之。然舉人亦嘗慮及此矣。臺灣既添三千兵。則內地之兵。可以汰去羸弱。且兵愈汰則愈精。愈精則愈強。雖少兵不啻多兵。即以汰兵之餉。為臺灣增兵之餉。則兵增而餉不增矣。所有舉人請設臺灣水師提督。添練水勇三千緣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