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條議
丁日昌
一練兵。原奏稱陸路之兵。固宜益加訓練。外海水師。尤當益事精求。各口岸固須設防。然非有海洋重兵可迎剿。可截擊。可尾追。彼即可隨處登岸。使我有防不勝防之苦等語。是所注意者。在于要口設防。不效從前零星散漫。即兵法所謂致人而不致于人之意。查十余年來。泰西凡三大戰。一曰英法照士攻俄之戰。開之初。英法即以重兵守黑海口。使俄不能出入。其后俄卒求成于英法。一曰花旗南北之戰。開后。北花旗即將所有兵船駛往南花旗各海口。全行堵塞。俾不能乞援鄰國。購辦戰械。南花旗卒致殲滅。一曰布法之戰。布人自聞法國動兵。即將通國勁旅。先堵禮吳河口。而法亦卒為布所困。即如中外用武以來。兵非不多。餉非不足。然彼族不過數千人。今日擾粵。而粵之全省疲于奔命矣。明日擾閩。而閩之全省疲于奔命矣。我則備多力分。彼則擇瑕而蹈。是皆未練重兵屯札。徒蹈處處設防之弊故致此也。外國之有戰事也。力與力相敵。則器精者勝。器與器相等。則先下辣手者勝。故今日擇要練兵。以備攻剿尾擊之用。尤不可須臾緩矣。今以天下大勢言之。法國占據安南之胥江及南天省。既與我廣西云南貴州之邊境毗連。英國占據五印度。既與我云南四川之邊境毗連。俄國染指新疆。聯絡回部。已與甘肅陜西之邊境毗連。其占據黑龍江以北者。又且與我盛京等處邊境毗連。至東南七省之逼近海洋。為洋船所可朝發夕至者。又無論已。從古中外交涉。急于陸者恒緩于水。固未有水陸交逼。處處環伺。如今日之甚者也。然以理與勢揆之。凡外國陸地之與我毗連者。不過得步進步。志在蠶食。而不在鯨吞。其水路之實逼處此者。則動輒制我要害。志在鯨吞。而不在蠶食。故東北為最要。東南與西北為次要。西南又次之。此四要者。若分緩急。選練重兵。水則首尾互應。陸則各自為戰。庶幾漸息平敵人覬覦之心。或有可稍固吾圉之一日也。中國旗綠各營。數非不多。口糧太薄。器械太窳。斷難恃以制敵。年來雖有減兵增餉之議。而餉仍薄。汛兵未裁。終難化散為整。徹底改觀。臣在江蘇時。曾將撫標數營舊兵。一律裁汰。易以新勇。撤去汛地。改操洋鎗洋。當時輿論。頗得撤汛之難。經臣密奏以和議不可長恃。自強必須早計。仰蒙 圣恩。特允照辦。迄今并未聞汛地撤后。稍有流弊。若使各省均以勇易兵。減額優餉。分別練為隊鎗隊。雖不增帑增費。而十萬勁兵。固可星羅碁布。而其要則在于裁汛并營。分汛則兵斷不能練。不練則雖優餉減額。而兵何自而精乎。至于各省沿海水師。但知安泊內港。不能拒御外洋。積習之深。非一日矣。然使水師即精。而所用乃艇船舊。則仍以予敵也。沿海漁人[蜑](蜃)戶。熟習風濤之險者。其根柢較內地之兵。為能耐勞。次則挑選水師之得力者。易其船械。勤其操演。教以測量規算。漸練漸熟。使其常以水為家。而且當令沿海全洋。統籌兼顧。不可稍分畛域。何則。風濤馳驟。一息千里。若分各省疆界。則彼此推諉。寇盜終無殄滅之日。故化散為整之法。不特陸師宜然。而水師尤為切要。日本彈丸小島。不過夜郎靡英之倫。而年來發憤自雄。變更冠博帶之舊習。師法輪船飛之新制。其陰而有謀。固屬可慮。其窮而無賴。則更可憂。以北境之塞希輪地與俄。而日俄之交固。用李太國開火車鐵路。而多借英國之債。其國主常見英使巴夏禮。與之潛謀密計。而日英之交固。用黎展遠密查臺灣情形。資為指臂腹心。而日美之交固。彼其低首下心。伈伈俔俔以求悅于各國者。豈有他哉。其覬覦臺灣。已寢食寤寐之不忘。中國倘棄之如遺。固既從心所欲。萬一勢出于戰。則又交昵各國。為之解鈴說合。不致能發而不能收。此其所以敢肆然無忌快志于一逞也。臣任蘇藩司時。曾于議覆修約條內。陳明日本陰柔而有遠志。中國所買鎗。皆彼國選余之物。宜陽與之好。而陰為之備。其時李鴻章深以臣言為然。當即代為密陳。今日本雖小有所償。然彼之所費。既不啻十倍此數。死于是役者復五六百人。萬一他日復藉端發難。以數舶橫于黃海黑水洋之間。則津滬之氣不通。事事為之棘手。而臺灣之患。猶其小而且緩者也。故今日馭遠之法。內則力圖整頓。不可徒托空言。外則虛與委蛇。不必稍涉虛憍。不惟與泰西各國開誠布公。示之以信。即日本亦宜暫事羈縻。使目前不致決裂。俟我水陸各軍均既精練。自可潛消其窺伺之心。萬一不能。彼出于驕。而我應之以正。亦為薄海之所共諒。此練兵之當務速務實。不可得過且過者也。
一簡器。原奏稱凡臺及水臺所需巨。應如何購辦。水陸各軍所用洋鎗。應如何一律購用最精之器。及以后應如何自行鑄造精益求精之處等因。查外洋火器。至今日如此之精。非惟唐宋元明之所未有。抑亦堯舜禹湯之所不及料。總理衙門所稱知效彼之長。已居于后。然使并無此器。更何所恃。誠為洞見癥結之論。惟火器一項。不外鎗火箭等物。有宜于攻者。有宜于守者。有攻與守并宜者。英國之大。有曰阿勿斯郎。有曰巴留西。有曰安司脫浪。有曰回得活特。法國大曰墨迭兒魯士。布國大曰克虜伯。美國大有曰巴勒得。有曰四得臥得。有曰布魯嘎斯。有曰得里氏嘎。諸國之。以阿勿斯郎。德里氏嘎為最大。以克虜伯布魯嘎斯為最精。大者吃子至六百磅。聞其鑄造時。內用生鐵。外套熟鐵。釘以螺絲。既成之后。多用火藥轟放。使內外二層。漲力勻透。生鐵與熟鐵相切已緊。然后以之施用。阿勿斯郎在其本國購買。已須一萬九千圓。買價既大。即運費亦當不輕。精者二十四磅之彈。能與百磅彈同其銳力。從前后開門。僅用左右雙劈。近則用整塊圓劈。又用藥演放千數百次。腹內始加鋼圈鋼底。彈則加以鉛殼。比膛略大。腹有螺旋三十二轉。必使彈由腹中相蕩相摩。宛轉而后出口。此漲力之所以加大。速率之所以加快也。但無論如何大。其命中須在一里內外。過遠則彈子本體之墜重力與空氣之阻攔力皆足以累之。恐攻堅不能有勁矣。至美國之格林管多放速。有同魚貫蟬聯。布國之聯珠鎗。兩人肩負而行。若中國之鎗。一分杪可放數十次。亦為陸戰行營之所必不可少者。或欲擊近。則用馬口鐵盒。實以群子。以漆固之。出口后亦能四散撲人。如風雨之驟至。但須圓滑合膛。方能得力。其欲越山越城。而擊不能望見之物。則用十五寸徑口以上之么打。昂其首而用高弧之庋。自上而下。可以炸物焚營。南花旗臺。為北花旗所毀多受此種子之害。至洋鎗一件。外國不三十年。而已屢變其制。初用火石引火鎗。繼用鋼夾引火槍。最后以來復槍為第一等。自南北花旗交戰。北花旗始用林明敦槍。南花旗始用果倫比槍。自布法交戰。法國始用篩師撥槍。布國始用尼一根槍。經一次之戰爭。則必增一番之慘酷。造物至此。亦幾無以供其雕鐫。其槍腹背有來福。皆從后門進子。循環迭放。無堅不摧。然而機簧太繁。用久則漸失挺力。而不能盡如人意。而且銅卷子藥。購艱難。子罄則鎗為廢物。故只能用于臨陣。操演只可仍用舊槍。其抵御馬隊。則用能炸之火箭。倘兩軍相接。我占順風。則用噴筒毒以迷敵目。使其洋鎗不能施放。器械既利。則又在平時心定與手熟。總之機器及前敵之軍械。必須精于腹地各省。庶得以重馭輕之法。至于臺。則宜建于地險水曲。敵船必宛轉而后能馭行者之處。方能使敵船多受數。又可從前面后面為通行之圍。若臺設于水路徑直之地。則敵船瞬息即過。豈能中其要害。北海惟大沽之水道最曲。大江自鎮江以下。惟金山前水勢回環。均可建筑臺。焦山四面受敵。似不如也。造臺之法極內一層。須用灰墻。外墻則用磚石。不如用三合土。其厚總須在二十尺以外。高低則視地勢之低昂。及水路之中偏。護墻必須成交角。而不可成正角。斜至五股之一勾。敵若來。自可斜拂而過。不致顯與為抵。其臺及火藥倉上。必設太平。以御自上而下之子。下必設高陽堆。以御橫掃之子。其最下層之地隧。必須加筑堅固。四面俱通。溝外之小臺。大沙堆。亦必須迤邐照應。即使敵用陸兵闖入。尚可側轟橫截。然而北花旗之鐵甲船。為南花旗臺之所轟傷者僅三只。為水雷所轟沈者十余只。專用臺而無水樁水雷浮壩等物阻于前。則臺斷不能得力。而敵船之游駛。可以自如而無忌。若臺中大。則自六百磅以至二十四磅之。無不可用。惟放地步。愈寬則愈可轉移。愈密則愈受敵彈。此在位置者先事之綢繆。與臨時之變通耳。外國寓兵于工。即寓工于士。故制造與行兵。概可歸于一貫。中國兩離之則兩缺。此其所以不能以格致為自強之本也。若夫機器局之設。必須在煤木集五金易采之處。尤為便易。江西之鄱陽湖邊。有數大山阻水環。敵船所不能入。而南贛汀建之水。亦可乘漲而至。上達楚蜀。而下逮皖吳。于此建一大機器廠。氣易通而料易集。臣上年曾以此事商之曾國藩李鴻章。皆以為可。只以無費而止。今機器之役。事方經始。有進境而無止境。若精華全在海濱。勢同孤注。萬一彼族變生不測。先下辣手。豈不深費經營。是則欲制器又必先制器之地。為尤切而且要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