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兵政七兵法上(5)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4476字
- 2015-12-20 19:21:34
書破地雷事
李元度
粵寇之陷全州也。穴城寘火藥。潛爇之。聲若迅雷破地出。城塌十數丈。守陴者雜磚石擲空中。賊隨以入。號地雷。及踰嶺涉湘。道郴桂。掠業煤礦者數千人。益叱嗟立辦。墮名城。不可選紀。發而未破者。惟長沙南昌二城耳。若武昌廬州吉安杭州及義寧諸城。主者明知賊用此技。不能御。坐汔于亡。死數十萬人。烏虖。豈數不可回歟。咸豐八年七月。余以平江軍三千分守玉山廣豐常山三縣。賊自建寧出二杜關。猝犯廣豐。守者裁五百人。聞警。濟師千人往援。賊圍之三。我軍嬰守不能下。賊诇知援豐者率自玉山來。玉城虛可襲也。十五日。賊二萬掩至。守卒僅七百。城外民櫛比。日七里市。三里街。百貨所輳。余親逆戰十里外。斷賊浮梁。賊以步隊綴我軍。騎賊趨上游跐水渡。將薄城。余急入拒守。賊踞西門外市為窟穴。急火之。燔三十余戶。賊撲火熄。聚殘甓為壘。穴壁施火。平擊城上人。我軍堅守兩晝夜。賊忽罷攻。鉦鐃聲雜作。有老卒驚曰。賊今穴地。用鉦鐃掩鋤镢聲耳。昔破吉安義寧。皆此術也。乃懸賞。令壯士縋城破賊壘。余立埤堄間督戰。飛中左頰。仆。流血升余。幸斜擊得不死。時十八日曰昳候也。越日。軍士來告地道已逼城。計安出。余裹創城。知縣袁君翼相顧失色。余忽悟拒之之法。急下令起小西門。汔北門。計城百丈最受敵。每二丈挖洞一。廣二三尺。深五尺許。橫出城根下。勿傷其址。土皆內輦。城以外勿透風。每隊穴洞一。計洞五十。限半日成。違者斬。眾未喻其法也。逾時工竟。問且何為。余曰每洞選壯士。持短兵。晝夜蹲伏其中。飲食溲溺皆更代。賊穿隧至。勿驚。鏦以短兵。可立斃。眾如法行。袁君猶疑畏。余諗于介眾曰。賊之為地雷也。必緊貼城根。忌偏斜。偏則不相直。忌旁泄。旁泄則力殺。計鑿隧必橫長十余丈。我先伏隧以待賊。是賊隧十丈而與吾遇者五。其尚能逞乎。眾皆噪曰善。十九日日晡。賊穿隧道。將及城。親卒來告。戒勿聲。磨刃以待。俄斜穿及洞。眾躍起。立殪二賊。隧為賊尸所壅。不能出追。乃灌以水。隧道破。越日。賊渠登南門外塔山隔江望城中。新土累累如蟻蛭。知術敗。又三日竄德興。玉山圍解。余上其法于鄂撫胡文忠公。公飛書報曰。子法信善矣。然我軍亦用此制賊。若武昌若吉安九江。皆著成效。今方搗安慶。法為賊得。則吾術亦敗矣。其秘之。余遂絕口不復道。其后安慶及江寧卒用此法下。巨憝殲焉。益服公之遠識也。嘗遍閱兵家言。古法鑿地道。止用以撼城基。或出奇兵掩敵。無潛納火藥轟城者。故備御之法。于古未聞。嘉慶中王師平滑縣。地雷法始大著。粵寇竊其緒余。所過多殘滅。然卒以是自斃。天道誠好還哉。是役余情急智生。千慮中偶一得。以所守至約。故立談破賊而不勞。今粵賊已盡殄。反復思之。無以易此法也。筆之以告當事者。
兵計
何邦彥
昔岳飛將有事。必召諸統制與謀。謀定后戰。故有勝無敗。旨哉武圣也。故滅天下之大寇。必計防守遏絕之所。必知沖截攻圍之所。必熟策應掩覆之所。至于大寇利走利守利分利合。皆了然心目之間。故曰治軍之道。為計三十有二。一曰和。二曰息。三曰量。四曰忍。五曰弱。六曰強。七曰致。八曰畏。九曰防。十曰需。十一曰久。十二曰激。十三曰斷。十四曰聽。十五曰詭。十六曰信。十七曰課。十八曰間。十九曰內。二十曰釁。二十一曰偪。二十二曰與。二十三曰善。二十四曰脅。二十五曰假。二十六曰名。二十七曰辭。二十八曰備。二十九曰法。三十曰同。三十一曰本。三十二曰保。
何謂和。上下一心是也。自古未有權奸在內。而大將能成功于外者。未有將相協和。而敵不破者。大將在外。權貴在內。斯時也。稍與權貴忤。彼將肆然掣肘。敵不可。故權其輕重。則君父滅敵為重。賂事權貴為輕。吾寧貶小節以抒滅國之患也。然承平無事。則必名節為重。爵祿為輕。貶節權也。守正經也。昔者杜預行之。后儒譏之。未嘗不為之悲悼不已也。
何為息。息民而用之是也。吳夫差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是以滅于楚。秦隋已得天下。用兵不息。底于敗亡。故息民者。善守國者也。
何謂量。知己知彼是也。敵強而己足抗之。則可以勝可以不勝。敵弱而己之謀臣不足敵之。則可以不勝不可以勝。敵實而備之者勝。敵弱而攻之者勝。敵勇而計困之者勝。敵之所利。吾則害之。敵之所長。吾則避之。吾之所利。吾慎行之。吾之所短。吾善濟之。故之曰。君主孰明。將帥孰賢。地宇孰廣。士卒孰精。先于君將之。次之地利。之天時。之軍令國政。而廟堂勝負矣。此孫子始計也。何謂忍。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是也。書曰。必有忍。乃有濟。故能大忍者。可大有為于天下。觀忍之大小以英雄大小而已。臥龍之智。無耦者也。司馬懿以不戰屈之。至受巾幗而不辭。于虖。蜀轉瞬為晉滅矣。夫非忍之為功也歟。至身抱奇。披發陽狂。遯草野。甘心不悔者。知時也。知時則保身。保身則韜晦。忍之為功大矣哉。
弱者。強而示之。弱以驕之。文公退三舍以驕子玉是也。伯比請羸楚師以張隨。匈奴匿壯士健馬。而漢高被圍之。三者示弱之道也。
強者。弱而示之強也。立軍之道。變幻不測。有以我之散卒敵之健卒者。以我之健卒敵之散卒者。始雖一敗。繼必二勝。
何謂致。敵所不戰。致而戰之是也。攻敵所必救。掠敵所必趨。裸體以辱罵。辱書以激怒。佯降以相誘。佯北以相覆。拘使以激忿。伐鄰以來救。之八者激敵之道也。
何謂畏。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也。恃強者敗。戒強者勝。恃勝者敗。畏敗者勝。恃險者敗。保險者勝。敗而畏者勝。敗而忘者敗。隨時隨地。無不設防者勝。隨時隨處。不致畏謹者敗。故觀將帥有三道焉。一曰才大小。二曰膽勇怯。三曰心畏怠。
非兵而如兵之謂防。水軍防火。陸軍防圍。軍行防覆。軍追防伏。晝戰防敗。宵戰防。敵降防詐。險阻防失。退軍防追。遠襲防截。遠行防饑。久攻防援。戰防寨。困防死。臥防刺客。飲防下毒。至于守城防敵。則必每二軍。一主外視敵軍。敢有回顧者斬。攻伐防敗。則必有截。有伏。有誘。有援。有夾攻。有奇兵。有正戰。敢有違軍者殺。未已也。大敗防乘。大勝防襲。軍眾防潰。軍少防圍。大風雪。大雨露。防掩入。錫詔書。飛羽檄。防偽致。一地不防。為敵所陷。一刻不防。為敵所算。之四語者。軍志之鑰。
遲而待之之謂需。德不足。則增修。糧不足。則積儲。軍不足。則修補。此需之己者也。雄各起。必有傷者。吾俟其疲而攻之。敵人遠來。利在速戰。吾深溝高壘以困之。遇敵可滅不滅之。兵可乘不乘之。坐失事機。貽國家害。此需之失也。何生曰。需有利有害。急而乘之之謂疾。敵援未至。吾急攻之。險阻之地。吾先據之。有輕車捷馬。一日馳二百里者。有師利兵。一軍而襲國都者。有乘勝擊之。使不得合謀者。有席卷乘威。而剿滅后患者。有乘勝急進。而敵不知備者。有先需而后疾者。需為疾輔。疾為需輔。宜需則需。宜疾則疾。
久者何。持久以要之是也。敵無外援。敵無降志。必度我之力足以制敵。可為之。不然。鮮有不敗者。
激者何。自激以作怒是也。速杞之役。季梁請下之以怒楚師。楚伐庸。師叔曰。彼驕我怒。而后可克。激將必稱敵之勇焉。激士必辱己之名焉。
斷者何。決也。好謀無斷。每戰必敗。得策行。每戰必勝。斷者必合彼之利害衡之。必合己之長短衡之。計之已決。不為小敗沮。不為君命止。不為言惑。或誘或截。或伏或援。或追或遏。是之謂軍司。當斷不斷。反受其殃。不當斷而斷。亦受厥咎。奉詔班師。中原不復。君子曰。惜哉。岳飛之無斷也。
何謂聽。集思廣益是也。聽于眾則受諫。聽于賢則謀決。聽于能則謀勝。聽于貴則令行。聽于私則大敗。聽于讒則軍離。聽者必以萬勝萬敗計之。半勝半敗計之。不勝不敗計之。計之已熟乃行之。豈中心無主者可幾哉。詭也者。行軍要道也。故聲東則擊西。聲西則擊東。班師則偽進。急戰則偽退。敵畏吾強。則示之強。敵欺吾弱。則示之弱者。詭道也。敵畏吾強。則示之弱。敵欺吾弱。則示之強者。亦詭道也。知己之所以詭人。而不知敵之所以詭我。一勝一敗。知己之所以詭人。而知敵之所以破我詭者。而我別行所詭。每戰必勝。知人之所以詭我。而知敵之所以防我詭者。而我別行所詭。每戰必勝。不知己之詭人。人之詭我。每戰必敗。迂儒治軍。而曰吾以詭道行之。吾弗屑。是欲滅君父天下也。
何謂信。治軍誓將。賞罰必信。信之在己也。不誅降卒。不掠婦女。曩者有此言矣。而反之。天下將不信而叛我也。帝王之軍。有詭有信。殘賊之軍。有詭無信。迂儒之軍。有信無詭。余曰治國者。信為重。詭不可用。治軍者。詭為質。信為輔。
至于間諜何為哉。有仕于其國。蹈釁以圖之者。有餌其臣仆。漏言于我者。有離其君臣將相之交者。有使人入其境。諜其事以相告者。是謂用間。秦諜襲鄭而晉知之。子元伐鄭。諜告曰。楚幕有烏。是謂用諜。諜者。軍之耳目也。間者。軍之心腹也。吾有謀矣。敵不能間。機密也。故行軍之道。心腹有所未知。臨戰有所不漏。其神哉。
何謂內。奸之在內者也。欒盈之入晉也。因魏獻子伯有之入鄭也。因馬師頡莒嫠婦紡焉以度而破紀鄣。楚子建之母。召吳人而啟之以入郥。今夫謀人之國。而使心腹為之內焉。國必敗。故金人之用秦檜以相宋。而宋遂滅矣。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何謂釁。或以內亂。或以外侵。或以年饑。或以遠襲。
何謂偪。孟獻子請城虎牢。諸侯戍焉以偪鄭。晏弱城東城以偪萊。環城堙之。而傳于堞以入萊。是知偪之為道。可不戰而屈人之兵者。
何謂與。與國是也。漢武欲厄匈奴。而攻西域。取車師。以斷匈奴之臂。可謂能軍矣。或遠交而近攻。或左交而右攻。或翦之使微弱。或間之使孤黨。或取所惡以取入。
何謂善。與國雖眾。吾能操縱之也。何謂不善。借敵之兵強我有余。則為噬矣。
何謂脅。晉伐鄭。秦伐晉以救鄭。宋圍曹。鄭侵宋以救曹。此攻其國者也。晉伐齊。楚伐鄭以救齊。晉伐鄭。楚侵陳侵宋以救鄭。此攻其與者也。魏質徐庶之母。而徐庶降。楚質太公而漢兵退。若是者。脅之道也。
何謂假。假于意。假鬼神吉征。假物象瑞應。以收天下之人心。是一道也。
何謂名。繼統者利正位矣。放伐者利聲罪矣。草澤利安民矣。名不正。未有能成者也。成之未有可久者也。
何謂辭。作為明示。昭告天下。敵苦稅斂。則曰薄征。敵苦君虐。則曰除暴。敵苦軍興。則曰息民。于是履之以信。天下感之。此辭之大也。至于說敵。亦曰禍福譬之。利害蔽之而已。雖然。恃辭者敗。有辭者勝。
何謂備。未戰備戰。將戰備敗。已戰備敗。軍行備戰。軍止備敗。散地備敗。險地備敗。何子曰。無時不備敗。無地不備敗。有備無敗。無備有敗。太公復起。不易吾言矣。
何謂法。法莫急于講習。法莫大于賞罰。法莫大于賞舉能而罰蔽能。法莫大于任將。
何謂同。一曰與士卒同甘苦。二曰與蒼生同憂患。
何謂本。修德息民是也。知本者。知天下靈蠢。莫不貪生惡死。故遇敵則攻之。遇民則生之。孟子曰。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人。皆引領而望之矣。故治亂世者。以殺為輔。以不殺為本。
何謂保。既以武定天下矣。而不修文德以柔之。未易保也。是故攻勝易。保勝難。取國易。保國難。知其難以圖其易。厥圣哉。
何邦彥曰。不嗜殺人為得天下之本。鑒別智勇。為選將帥之本。爵秩尊卑。為馭英雄之本。賞罰必信。為軍政百司之本。清心寡欲。為修身出治之本。慈化廉讓。為天闔殺運之本。先才后德。為平亂世之本。文武并重。賢能各任。為收人心之本。內外相制。官民遞授。為保天下之本。懼失人心。不得罪于天下。為萬年辟基之本。能知此者。可為王佐。于虖。敬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