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4章 禮政五宗法上(2)

間嘗榷而論之。禮者人心之堤防也。稍或不謹。則決裂將無所不至。情者。又典禮之樞機也。稍或過執。則拘泥亦無以自行。惟人主必欲伸情。而大臣則以禮裁之。人主不能守禮。而大臣亦以情通之。庶權衡至當。而其事可以通行。蓋議禮必準于古。而事或不盡同于古。且古之處此者。亦或有遺憾。如之何其可執古以御今也。如宋濮王之議。王珪等本司馬溫公為人后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之說。其論韙矣。前幅據儀禮為人后者。傅本于經。后幅言陛下親為仁宗皇帝之子。動以情。故歐陽公別為異議。人皆以邪說目之。然細玩歐陽公為人后議。其說亦未可厚非也。其意謂古人于所生之親。降而不絕。引禮為人后者。降其所生父母三年之服為期。而不絕其父母之名以為證。諸公皆無以難之。趙瞻則謂詞窮。直書豈足援以斷大義。黃氏日抄亦謂所生父母者。蓋本其初而名之。非有兩父母也。未為人后之時。以所生為父母。既為人后之時。以所命者為父母。立言者于既命之后。而追本生之稱。自宜因其舊。以父母稱。未必其人一時稱兩父母也。其說辨矣。然五禮通考中。載方尚書觀承之說。則曰。濮議諸人皆君子也。但所見各有偏處。一時遂如水火。溫公專重承統之義。而未嘗謂宜薄其所生。歐公雖據禮經之文。而未嘗謂宜亂其所統。但以皇伯考之稱無據。故欲正其名耳。趙瞻謂禮文詞窮。直書不可援以斷大義。然既曰詞窮。可知理屈。既云直書。何容曲諱哉。愚意英宗賢君。不同明世宗之剛愎自用。茍斟酌盡當。無不允行。惜程子大賢。其代彭思永奏亦欲改稱皇伯考。卒至王陶擊。韓琦。蔣之奇擊歐公。而濮王亦歸于兩無所稱。自今觀之。其于仁宗稱考稱子。亦如父子相繼之常。固為定典。彼此原無別議。而于濮王則當稱本生考濮國大王。而不稱皇。自稱降服子皇帝某。而書名。則既不蔑所生。而亦不亂所統。豈不恩義兩全。名實俱正。而可為萬世為人后者。至公至正之常法乎。尚書蓋助侍郎輯通考者。侍郎力主司馬光彭思永兩奏。而以歐陽公為非。尚書則謂濮議皆君子。但各有所偏。因斟酌折衷而為此說。可以為此事之斷案矣。

至于明之世宗。雖亦以旁支人承大統。而以遺詔行之。與英宗親為仁宗子者不同。又其屬于武宗為兄弟。而不為子行。故遺詔言皇考敬皇帝親弟與獻王長子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于宗廟。請于慈壽皇太后。迎嗣皇帝位。則其立與英宗不同。而追崇興獻之禮。自宜與濮王異。乃當詔議時。楊廷和檢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授尚書毛澄曰。是足為據。宜尊孝宗為皇考。興獻為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大妃。自稱侄皇帝。名別立。益王次子崇仁王為興王奉獻王祀。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是祇知定陶議出于師丹。濮議出于司馬公程子。為兩代大賢名儒。其說為不可悖。而不知定陶王實成帝在時。即征立為太子。與仁宗之撫英宗為太子者同。而世宗并與之不類。故張璁桂等。遂得窺見帝旨。為繼統不繼嗣之說以中之。夫禮為大宗立后者。重其統也。重其統不可絕。乃為之立后。至于小宗不為之后者。統可以絕。則嗣可以不絕。是則以繼統故繼嗣。繼嗣正所以繼統也。故禮為人后。言繼嗣也。后大宗言繼統也。統與嗣非有二也。薛蕙撰為人后辨。固足折璁等之邪說矣。然世宗為興獻王之子。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一旦征為天子。遂不父其父。而父他人。此固禮之不得不然。而于所生竟若未生己者。則亦難乎其為情矣。故張璁桂等之說。較冷褒猶為更巧。而楊廷和蔣冕毛紀等之爭。實較司馬光范純仁呂誨等更鈍。無怪其冰炭之不相入也。使當時斟酌情理。如方尚書之說而稍通之。稱興獻王為本生考興國大王。自稱降服子皇帝某而書名。并許其立一別廟于奉先殿側。以遂其瞻慕之私。則可以平世宗剛愎之性。而張桂等亦無以售其奸矣。至其后改稱孝宗為伯考。而興獻王至入廟稱宗。躋其主于武宗之上。則繼統之君。等于創業。世宗實為千古罪人。然亦始議過執。有以激而成之。故倒行逆施。雖拂天下后世之公論。而亦不惜也。

夫秦漢以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無所為私親也。至漢則一見于宣帝。以武帝曾孫繼昭帝。有所后祖。無所后父。故魏相奏悼園宜稱皇考。而即園立廟。再見于哀帝。以定陶共王為成帝后。即位之年即追尊共王為共皇帝。立廟京師。序昭穆。三見于平帝。以中山孝王子為哀帝后。于本生無所追尊。至后漢光武以布衣崛起。而中興于父子之次。于成帝為兄弟。于哀帝為叔父。于平帝為祖父。皆不可為之后。雖祖高祖。而為皇考南頓君以上。立四親廟。無不可者。然卒從張純之議。承大統而不顧私親。其后安帝以清河王子后。殤帝質帝以勃海王子后。沖帝桓帝以蠡吾侯子后。質帝靈帝以解亭侯子后。桓帝雖云追尊父為皇。而不稱帝。亦不立廟。至魏明帝。乃特下詔曰。禮王后無嗣。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纂承正統。以奉公義。何得復顧私親哉。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為戒。后嗣萬一有諸侯入奉大統。則當明為人后之義。敢為邪說導諛。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請妣為后。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故其后高貴常道援立。皆不外尊。可謂卓然。據其所言。皆禁其稱皇稱后。而不禁其稱考稱妣。以稱皇則于大統。不稱父母則無以達私情也。英宗宋之賢君。嘗曰朕自數歲。即養于宮中。豈可稱濮考。然皇太后手詔則已許其稱親矣。即剛愎如世宗亦曰。朕起親藩。承宗祀。豈敢踰越。然本考寢園。遠在安陸。于卿等安乎。味其所言。則后之入廟稱宗。亦非本意。但生長藩邸。一旦為天子而忘之。實不能恝。故私情較英宗為更摯耳。故愚得臆斷于此。濮議祗可爭其稱皇。而不必爭其稱親。歐陽公之說。固未為過。興獻王但當爭其入廟稱宗。而不當爭其稱皇稱考。即張桂之言。亦非全然不是。蓋父固不可有二。而別之以本生則無嫌。皇固不可漫加。而吝之以帝名則有閑。且漢宣帝于悼園已有皇考之號矣。豈必如通考之說。皇為美大之稱。而非如后世之稱皇乎。宋之失在人臣過于執禮。不容一毫過情。故其后濮園竟無所稱。如歐陽公所云未嘗生己之說。所謂拘泥而不能行也。明之失在人主必欲伸情。而人臣又以難從之禮激之。故其后興獻竟至入廟稱宗。較哀帝僅僅立廟于京師為更甚。所謂決裂遂無所不至也。愚故反復通考之文。而有取于方敏恪公之說。以為可標之以斷濮議。即可推之以定興獻之議。蓋明事與宋事微不同。固不可執古以御今也。后之覽者。其或有取于斯言。

又按興獻之議。至今爭者未已。毛西河。李穆堂。若膺諸先生。皆各持一說不相下。明史楊廷和。蔣冕諸人傳論。則直曰。諸公第見先賢名儒成說可據。不敢得罪于天下后世。而不知天性之親之不可割也。于張桂等傳論。則曰。諸人第藉以干進。而非實欲以明禮。兩邊都見。可以為此事之斷案矣。方尚書曰濮議皆君子。則興獻議之不皆君子可知。言以人重。詎不信哉自記

酌中定論。足以破千古之疑。篇幅雖長。郄無閑字剩句。由其理明詞達故也。 中庸父為士。子為大夫。以士。祭以大夫。可見古人禮制。自有一定權衡。后人嘵嘵致辯。總未免偏。以偏字折之。其論自確。李镕經讀

宗祠規條序

管同

古者自天子諸侯大夫至于士官師皆有廟。惟庶人乃祭于寢。自宋以后。士大夫之有家廟者希矣。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廟。遞降至于官師。一廟而已。后世雖身為庶人。其家堂木主往往積十余世而不祧。春秋時祀上及高曾遠祖。而國家不為之厲禁。古今異時。其禮制不容強合也。然愚嘗論之。后世有家堂而少家廟。其家堂或置于中閨。人神雜糅。且古者宗廟之禮以序昭穆。序事以辨賢。燕毛以序齒。自家廟之禮廢。而五服之親有終歲不相謀面者。尊祖之道衰。收族之情遂失。此家運所以凌夷。而有志之士。必汲汲以宗祠為務者也。吾管氏自明世宗時敬所府君。自蘇州東洞庭山遷于江寧。傳一世而分兩支。至于今將二百年。兩支分為數十支。見存者可序為五世。亦云盛矣。竊聞之。自乾隆中。諸祖諸父即欲創建宗祠。而力有不逮。道光七年夏四月。族人相會建議。以為事獨任則難成財分。出則易集。吾宗雖多貧。請各量其力以勉成是舉。皆曰善。于是共捐白金。得若干數。市宅于漢西門內。鳩工庀材。粗加繕飾。訖明年而祠屋成。祭有所矣。昔者成周之制卿以下必有圭田。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蓋祭必有田。而后粢盛始絜。牲殺器皿始可完。今吾宗之力。未足以置祭田魚菽之薦。不能備禮。且懔懔乎懼無以善后焉。雖然。吾宗三百年無宗祠。一倡議而遂有之。庸詎知今之無田者。他日不且連阡累陌乎。宗祠之外。置義田以恤孤嫠。設義學以教童稚。取余財以給貧宗之薶嫁娶。吾宗人皆有志焉。庸詎知他日之不一一盡成乎。以尊祖為心。以收族為念。人人不私其財。民所欲。天有不從者哉。若夫就今言之。則始易家堂之制。略為家廟之規。以稍明夫尊祖收族之誼。視為始事而勿視為成事可也。謹與合族共議。酌為規條。勒書于[壁](璧)。而序其緣起如此焉。

郭氏族譜序

楊彝珍

昔蘇明允為族譜引云。情見于親。親見于服。無服則親盡。親盡則相視如途人。幸其未至于途人也。使之無至于忽忘焉。此譜之所為作也。意蓋謂以一人之身。分而為兄弟。又分而為兄弟之子。再遞分而衍為不可紀極之支屬。其中豐悴不齊。勢每播遷散處。多茫然不能悉其世次。遂至喜不慶。憂不吊。且不惟喜不慶憂不吊。或因睚之釁積不相能。即剚刃于其腹中。而其怨毒猶不可解。何天性至于是之忍哉。蓋由服屬蕃。則勢日離。情日。常不得綢繆相渥洽。復用茍道以各營其私。故忍而至于斯極也。由是言之。則欲維系畔散乖異之情。莫若為之譜以紀其世系。使之日取而省覽焉。知若者為昭屬。若者為穆屬。等而上溯之。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以一人之身。循其趾至頂。少有所創。則痛必徹心。其全體亦皆為不適。若欲引刃以自殘其肢體。是雖獷悍猛勇如賁育成軻之徒。有斷然不忍為此者。匪惟不忍為此。茍猝遇水火盜賊之變。與夫猛鷙毒螫之戾近于前。無不亟引手捍蔽之。使無災及其體也。然等體也。豈愛同體不如愛其體哉。故曰觀于譜而孝弟之心油然而生者。謂此也。桃邑郭氏。久為方雅之族。其蘭生孝廉。又族望也。夙慨末俗宗法之敝。嘗以輯眭之義勉其宗人。茲因修家譜成。問序于余。余因取明允之旨發明之。以弁于首。使郭氏之宗人覽之。益當油然而生孝弟之心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孝义市| 淮南市| 衡阳县| 江山市| 镇康县| 阜新| 丰县| 日照市| 田东县| 阿勒泰市| 如皋市| 新泰市| 黄平县| 疏勒县| 西乡县| 和硕县| 富源县| 台江县| 蓝山县| 珠海市| 溧阳市| 武山县| 盐山县| 洪洞县| 聂拉木县| 尚志市| 玉龙| 修武县| 朔州市| 达拉特旗| 六安市| 盐亭县| 外汇| 开封市| 丰宁| 永德县| 侯马市| 亳州市| 璧山县|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