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4章 卓魯魏劉列傳(2)

  • 后漢書
  • 范曄
  • 3035字
  • 2015-12-20 17:33:51

永元九年,征拜議郎。八月,飲酎,齋會章臺,詔使小黃門特引恭前。其夜拜侍中,敕使陪乘,勞問甚渥。冬,遷光祿勛,選舉清平,京師貴戚莫能枉其正。十三年,代呂蓋為司徒。十五年,從巡狩南陽,除子撫為郎中,賜駙馬從駕。時弟丕亦為侍中。兄弟父子并列朝廷。后坐事策免。殤帝即位,以恭為長樂衛尉。永初元年,復代梁鮪為司徒。

初,和帝末,下令麥秋得案驗薄刑,而州郡好以苛察為政,因此遂盛夏斷獄。恭上疏諫曰:

臣伏見詔書,敬若天時,憂念萬民,為崇和氣,罪非殊死,且勿案驗。進柔良,退貪殘,奉時令。所以助仁德,順昊天,致和氣,利黎民者也。

舊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永元十五年以來,改用孟夏,而刺史、太守不深惟憂民息事之原,進良退殘之化,因以盛夏征召農人,拘對考驗,連滯無已。司隸典司京師,四方是則,而近于春月分行諸部,托言勞來貧人,而無隱惻之實,煩擾郡縣,廉考非急,逮捕一人,罪延十數,上逆時氣,下傷農業。案《易》氣月《姤》用事。經曰:“后以施令誥四方。”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陰也。行者尚止之,況于逮召考掠,奪其時哉!

比年水旱傷稼,人饑流冗。今始夏,百谷權輿,陽氣胎養之時。自三月以來,陰寒不暖,物當化變而不被和氣。《月令》:“孟夏斷薄刑,出輕系。行秋令則苦雨數來,五谷不熟。”又曰:“仲夏挺重囚,益其食。行秋令則草木零落,人傷于疫。”夫斷薄刑者,謂其輕罪已正,不欲令久系,故時斷之也。臣愚以為今孟夏之制,可從此令,其決獄案考,皆以立秋為斷,以順時節,育成萬物,則天地以和,刑罰以清矣。

初,肅宗時,斷獄皆以冬至之前,自后論者互多駁異。鄧太后詔公卿以下會議,恭議奏曰:

夫陰陽之氣,相扶而行,發動用事,各有時節。若不當其時,則物隨而傷。王者雖質文不同,而茲道無變,四時之政,行之若一。《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據皆夏之時也,其變者為正朔、服色、犧牲、徽號、器械而已。故曰:“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易》曰:“潛龍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陽氣潛臧,未得用事。雖煦噓萬物,養其根莇,而猶盛陰在上,地凍水冰,陽氣否隔,閉而成冬。故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言五月微陰始起,至十一月堅冰至也。

夫王者之作,因時為法。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順物性命,以致時雍。然從變改以來,年歲不熟,谷價常貴,人不寧安。小吏不與國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賊,不問曲直,便即格殺,雖有疑罪,不復讞正。一夫吁嗟,王道為虧,況于眾乎?《易》十一月“君子以議獄緩死”。可令疑罪使詳其法,大辟之科,盡冬月乃斷。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報囚如故事。

后卒施行。

恭再在公位,選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數十人。而其耆舊大姓,或不蒙薦舉,至有怨望者。恭聞之,曰:“學之不講,是否憂也。諸生不有鄉舉者乎?”終無所言。恭性謙退,奏議依經,潛有補益,然終不自顯,故不以剛直為稱。三年,以老病策罷。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以兩子為郎。長子謙,為隴西太守,有名績。謙子旭,官至太仆,從獻帝西入關,與司徒王允同謀共誅董卓。及李傕入長安,旭與允俱遇害。

丕字叔陵,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遂杜絕交游,不答候問之禮。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世名儒。后歸郡,為督郵功曹,所事之將,無不師友待之。

建初元年,肅宗詔舉賢良方正,大司農劉寬舉丕。時對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為議郎,遷新野令。視事期年,州課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務在表賢明,慎刑罰。七年,坐事下獄司寇論。

元和元年征,再遷,拜趙相。門生就學者常百科人,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趙王商嘗欲避疾,便時移住學官,丕止不聽。王乃上疏自信,詔書下丕。丕奏曰:“臣聞《禮》,諸侯薨于路寢,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學官傳五帝之道。修先王禮樂教化之處,王欲廢塞以廣游宴,事不可聽。”詔叢丕言,王以此憚之。其后帝巡狩之趙,特被引見,難問經傳,厚加賞賜。在職六年,嘉瑞屢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遷東郡太守。丕在二郡,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數薦達幽隱名士。明年,拜陳留太守。視事三期,后坐稟貧人不實,征司寇論。

十一年復征,再遷中散大夫。時,侍中賈逵薦丕道藝深明,宜見任用。和帝因朝會,召見諸儒,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帝善丕說,罷朝,特賜冠幘履襪衣一襲。歪因上疏曰:“臣以愚頑,顯備大位,犬馬氣衰,猥得進見,論難于前,無所甄明,衣服之賜,誠為優過。臣聞說經者,傳先師之言,非從己出,不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規矩權衡之不可枉也。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浮華無用之言不陳于前,故精思不勞而道術愈章。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覽詩人之旨意,察《雅》、《頌》之終始,明舜、禹、皋陶之相戒,顯周公、箕子之所陳,觀乎人文,化成天下。陛下既廣納謇謇以開四聰,無令芻蕘以言得罪;既顯巖穴以求仁賢,無使幽遠獨有遺失。”

十三年,遷為侍中,免。

永初二年,詔公卿舉儒術篤學者,大將軍鄧騭舉丕,再遷,復為侍中、左中郎將,再為三老。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魏霸字喬卿,濟陰句陽人也。世有禮義。霸少喪親,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

建初中,舉孝廉,八遷,和帝時為巨鹿太守。以簡樸寬恕為政。掾史有過,霸先誨其失,不改者乃罷之。吏或相毀訴,霸輒稱它吏之長,終不及人短,言者懷慚,譖訟遂息。

永元十六年,征拜將作大匠。明年,和帝崩,典作順陵。時盛冬地凍,中使督促,數罰縣吏以厲霸。霸撫循而已,初不切責,而反勞之曰:“令諸卿被辱,大匠過也。”吏皆懷恩,力作倍功。

延平元年,代尹勤為太常。明年,以病致仕,為光祿大夫。永初五年,拜長樂衛尉,以病乞身,復為光祿大夫,卒于官。

劉寬字文饒,弘農華陰人也。父崎,順帝時為司徒。寬嘗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寬車中認之。寬無所言,下駕步歸。有頃,認者得牛而送還,叩頭謝曰:“慚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時,大將軍辟,五遷司徒長史。時、京師地震,特見詢問。再遷,出為東海相。延熹八年,征拜尚書令,遷南陽太守。典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克責。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父老慰以農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

靈帝初,征拜太中大夫,傳講華光殿。遷侍中,賜衣一襲。轉屯騎校尉,遷宗正,轉光祿勛。熹平五年,代許訓為太尉。靈帝頗好學藝,每引見寬,常令講經。寬嘗于坐被酒睡伏。帝問:“太尉醉邪?”寬仰對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責大,憂心如醉。”帝重其言。

寬簡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師以為諺。嘗坐客,遣蒼頭市酒,迂久,大醉而還。客不堪之,罵曰:“畜產。”寬須臾遣人視奴,疑必自殺。顧左右曰:“此人也,罵言畜產,辱熟甚焉!故吾懼其死也。”夫人欲試寬令恚,伺當朝會,裝嚴已訖,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寬神色不異,乃徐言曰:“羹爛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內稱為長者。

后以日食策免。拜衛尉。光和二年,復代段飃為太尉。在職三年,以日變免。又拜永樂少府,遷光祿勛。以先策黃巾逆謀,以事上聞,封逯鄉侯六百戶。中平二年卒,時年六十六。贈車騎將軍印綬,位特進,謚曰昭烈侯。子松嗣,官至宗正。

贊曰:卓、魯款款,情愨德滿。仁感昆蟲,愛及胎卵。寬、霸臨政,亦稱優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两当县| 衡山县| 余干县| 滦平县| 北辰区| 陕西省| 壶关县| 务川| 颍上县| 綦江县| 来凤县| 佛学| 北票市| 攀枝花市| 建始县| 汉阴县| 屯门区| 宜宾市| 卢龙县| 响水县| 呼伦贝尔市| 含山县| 吉林省| 云和县| 临夏县| 凤翔县| 百色市| 武乡县| 芦山县| 商都县| 威信县| 洛扎县| 库伦旗| 漳浦县| 仁寿县| 洪湖市| 丽水市| 湄潭县| 全南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