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馬援列傳(3)

  • 后漢書
  • 范曄
  • 3088字
  • 2015-12-20 17:33:51

臣案前世詔令,以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故元帝罷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樂府。然而侈費不息,至于衰亂者,百姓從行不從言也。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傳曰:“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戲,有切事實。前下制度未幾,后稍不行。雖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今陛下躬服厚繒,斥去華飾,素簡所安,發自圣性。此誠上合天心,下順民望,浩大之福,莫尚于此。陛下既已得之自然,猶宜加以勉勖,法太宗之隆德,戒成、哀之不終。《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誠令斯事一竟,則四海誦德,聲董天地,神明可通,金石可勒,而況于行仁心乎,況于行令乎!愿置章坐側,以當瞽人夜誦之音。

太后深納之。朝廷大議。輒以詢訪。

廖性質誠畏慎,不愛權勢聲名,盡心納忠,不屑毀譽。有司連據舊典,奏封廖等,累讓不得已,建初四年,遂受封為順陽侯,以特進就第。每有賞賜,輒辭讓不敢當,京師以是稱之。

子豫,為步兵校尉。太后崩后,馬氏失勢,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豫遂投書怨誹。又防、光奢侈,好樹黨與。八年,有司奏免豫,遣廖、防、光就封。豫隨廖歸國,考擊物故。后詔還廖京師。永元四年,卒。和帝以廖先帝之舅,厚加趓賻,使者吊祭,王主會喪,謚曰安侯。

子遵嗣,徙封程鄉侯。遵卒,無子,國除。元初三年,鄧太后詔封廖孫度為潁陽侯。

防字江平,永平十二年,與弟光俱為黃門侍郎。肅宗即位,拜防中郎將,稍遷城門校尉。

建初二年,金城、隴西保塞羌皆反,拜防行車騎將軍事,以長水校尉耿恭副,將北軍五校兵及諸郡積射士三萬人擊之。軍到冀,而羌豪布橋等圍南部都尉于臨洮。防欲救之,臨洮道險,車騎不得方駕,防乃別使兩司馬將數百騎,分為前后軍,去臨洮十余里為大營,多樹幡幟,揚言大兵旦當進。羌候見之,馳還言漢兵盛不可當。明旦遂鼓噪而前,羌虜驚走,因追擊破之。斬首虜四千余人,遂解臨洮圍。防開以恩信,燒當種皆降,唯布橋等二萬余人在臨洮西南望曲谷。十二月,羌又敗耿恭司馬及隴西長史于和羅谷,死者數百人。明年春,防遣司馬夏駿將五千人從大道向其前,潛遣司馬馬彭將五千人從間道沖其心腹,又令將兵長史李調等將四千人繞其西,三道俱擊,復破之,斬獲千余人,得牛、羊十余萬頭。羌退走,夏駿追之,反為所敗。防乃引兵與戰于索西,又破之。布橋迫急,將種人萬余降。詔征防還,拜車騎將軍,城門校尉如故。

防貴寵最盛,與九卿絕席。光自越騎校尉遷執金吾。四年,封防潁陽侯,光為許侯,兄弟二人各六千戶。防以顯宗寢疾,入參醫藥,又平定西羌,增邑千三百五十戶。屢上表讓位,俱以特進就第。皇太后崩,明年,拜防光祿勛,光為衛尉。防數言政事,多見采用。是冬始施行十二月迎氣樂,防所上也。子鉅,為常從小侯。六年正月,以鉅當冠,特拜為黃門侍郎。肅宗親御章臺下殿,陳鼎俎,自臨冠之。明年,防復以病乞骸骨,詔賜故中山王田廬,以特進就第。

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資產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亙街路,多聚聲樂,曲度比諸郊廟。賓客奔湊,四方畢至,京兆杜篤之徒數百人,常為食客,居門下。刺史、守、令多出其家。歲時賑給鄉閭,故人莫不周洽。防又多牧馬畜,賦斂羌胡。帝不喜之,數加譴敕,所以禁遏甚備,由是權勢稍損,賓客亦衰。八年,因兄子豫怨謗事,有司奏防、光兄弟奢侈逾僣,濁亂圣化,悉免就國。臨上路,詔曰:“舅氏一門,俱就國封,四時陵廟無助祭先后者,朕甚傷之。其令許侯思愆田廬,有司勿復請,以尉朕《渭陽》之情。”

光為人小心周密,喪母過哀,帝以是特親愛之,乃復位特進。子康,黃門侍郎。永元二年,光為太仆,康為侍中。及竇憲誅,光坐與厚善,復免就封。后憲奴誣光與憲逆,自殺,家屬歸本郡。本郡復殺康,而防及寥子遵皆坐徙封丹陽。防為翟鄉侯,租歲限三百萬,不得臣吏民。防后以江南下濕,上書乞歸本郡,和帝聽之。十年,卒。

子鉅嗣,后為長水校尉。永初七年,鄧太后詔諸馬子孫還京師,隨四時見會如故事,復紹封光子郎為合鄉侯。

嚴字威卿。父余。王莽時為楊州牧。嚴少孤,而好擊劍,習騎射。后乃白援,從平原楊太伯講學,專心墳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覽百家群言,遂交結英賢,京師大人咸器異之。仕郡督郵,援常與計議,委以家事。弟敦,字孺卿,亦知名。援卒后,嚴乃與敦俱歸安陵,居鉅下,三輔稱其義行,號曰“鉅下二卿”。

明德皇后既立,嚴乃閉門自守,猶復慮致譏嫌,遂更徙北地,斷絕賓客。永平十五年,皇后敕使移居洛陽。顯宗召見,嚴進對閑雅,意甚異之,有詔留仁壽闥,與校書郎杜撫、班固等雜定《建武注記》。常與宗室近親臨邑侯劉復等論議政事,甚見寵幸。后拜將軍長史,將北軍五校士,羽林禁兵三千人,屯西河美稷,衛護南單于,聽置司馬、從事。牧守謁敬,同之將軍。敕嚴過武庫,祭蚩尤,帝親御阿閣,觀其士眾,時人榮之。

肅宗即位,征拜侍御史中丞,除子鱤為郎,令勸學省中。其冬,有日食之災,嚴上封事曰:

臣聞日者眾陽之長,食者陰侵之征。《書》曰:“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言王者代天官人也。故考績黜陟,以明褒貶。無功不黜,則陰盛陵陽。臣伏見方今刺史、太守專州典郡,不務奉事盡心為國,而司察偏阿,取與自己,同則舉為尤異,異則中以刑法,不即垂頭塞耳,采求財賂。今益州刺史朱醫、楊州刺史倪說、涼州刺史尹業等,每行考事,輒有物故,又選舉不實,曾無貶坐,是使臣下得作威福也。故事,州、郡所舉上奏,司直察能否以懲虛實。今宜加防檢,式遵前制。舊,丞相、御史親治職事,唯丙吉以年老優游,不案吏罪,于是宰府習為常俗,更共罔養,以崇虛名,或未曉其職,便復遷徙,誠非建官賦祿之意。宜敕正百司,各責以事,州郡所舉,必得其人。若不知言,裁以法令。傳曰:“上德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故火列則人望而畏之,水懦則入狎而玩之。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如此,綏御有體,災眚消矣。

書奏,帝納其言而免醫等官。

建初元年,遷五官中郎將,除三子為郎。嚴數薦達賢能,申解冤結,多見納用。復以五官中郎將行長樂衛尉事。二年,拜陳留太守。嚴當之職,乃言于帝曰:“昔顯親侯竇固誤先帝出兵西域,置伊吾盧屯,煩費無益。又竇勛受誅,其家不宜親近京師。”是時,勛女為皇后,竇氏方寵,時有側聽嚴言者,以告竇憲兄弟,由是失權貴心。嚴下車,明賞罰,發奸慝,郡界清靜。時京師訛言賊從東方來,百姓奔走,轉相驚動,諸郡遑急,各以狀聞。嚴察其虛妄,獨不為備。詔書敕問,使驛系道,嚴固執無賊,后卒如言。典郡四年,坐與宗正劉軼、少府丁鴻等更相屬托,征拜太中大夫;十余日,遷將作大匠。七年,復坐事免。后既為竇氏所忌,遂不復在位。及帝崩,竇太后臨朝,嚴乃退居自守,訓教子孫。永元十年,卒于家,時年八十二。

弟敦,官至虎賁中郎將。嚴七子,唯續、融知名。續字季則,七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博觀群籍,善《九章算術》。順帝時,為護羌校尉,遷度遼將軍,所在有威恩稱。融自有傳。

棱字伯威,援之族孫也。少孤,依從兄毅共居業,恩猶同產。毅卒無子,棱心喪三年。

建初中,仕郡功曹,舉孝廉。及馬氏廢,肅宗以棱行義,征拜謁者。章和元年,遷廣陵太守。時谷貴民饑,奏罷鹽官,以利百姓,賑貧贏,薄賦稅,興復陂湖,溉田二萬余頃,吏民刻石頒之。永元二年,轉漢陽太守,有威嚴稱。大將軍竇憲西屯武威,棱多奉軍費,侵賦百姓,憲誅,坐抵罪。后數年,江湖多劇賊,以棱為丹陽太守。棱發兵掩擊,皆禽滅之。轉會稽太守,治亦有聲。轉河內太守。永初中,坐事抵罪,卒于家。

贊曰:伏波好功,爰自冀、隴。南靜駱越,西屠燒種。徂年已流,壯情方勇。明德既升,家祚以興。廖乏三趣,防遂驕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津南区| 祁门县| 玉龙| 萨迦县| 香港 | 芜湖县| 汉阴县| 盐池县| 平罗县| 都江堰市| 阜新市| 万荣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沙洋县| 沁阳市| 石泉县| 万盛区| 临高县| 巴南区| 龙海市| 新郑市| 紫云| 内江市| 永宁县| 清镇市| 乌兰浩特市| 武城县| 漳平市| 会理县| 平顶山市| 邵阳市| 洞头县| 哈尔滨市| 昌江| 友谊县| 海林市| 金沙县| 海宁市| 洛宁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