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漏刻:四十八六分 夜漏刻:五十一四分 昏中星:畢五少弱退三
旦中星:尾七半弱退三
◇雨水
日所在:室八度二十八分進三 黃道去極:百一強 晷景:七尺九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八分 夜漏刻:四十九二分昏中星:參六半弱退四
旦中星:箕大弱退三
◇驚蟄
日所在:壁八度三分進一 黃道去極:九十五強
晷景:六尺五寸晝漏刻:五十三三分 夜漏刻:四十六七分
昏中星:井十七少弱退三旦中星:斗少退二
◇春分
日所在:奎十四度十分 黃道去極:八十九強 晷景:五尺二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五八分 夜漏刻:四十四二分
昏中星 鬼四 旦中星:斗十一弱退二
◇清明
日所在:胃一度十七分退一 黃道去極:八十三少弱 晷景:四尺一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八三分 夜漏刻:四十一七分 昏中星:星四大進一
旦中星:斗二十一半退二
◇谷雨
日所在:昴二度二十四分退二 黃道去極:七十七大強
晷影:三尺二寸晝漏刻:六十五分 夜漏刻:三十九五分
昏中星:張十七進一旦中星:牛六半
◇立夏
日所在:畢六度三十一分退三 黃道去極:七十三少弱
晷景:二尺五寸二分 晝漏刻:六十二四分 夜漏刻:三十七六分
昏中星:翼十七大進三 旦中星:女十少進一
◇小滿
日所在:參四度六分退四 黃道去極:六十九大弱 晷景:尺九寸八分
晝漏刻:六十三九分 夜漏刻:三十六一分 昏中星:角大弱
旦中星:危大弱進二
◇芒種
日所在:井十度十三分退三 黃道去極:六十七少弱 晷景:尺六寸八分
晝漏刻:六十四九分 夜漏刻:三十五一分 昏中星:亢五大退一
旦中星:危十四強進二
◇夏至
日所在:井二十五度二十分退三 黃道去極:六十七強 晷景:尺五寸
晝漏刻:六十五 夜漏刻:三十五 昏中星:氐十二少弱退二
旦中星:室十二少弱進三
◇小暑
日所在:柳三度二十七分 黃道去極:六十七大強
晷景:尺七寸晝漏刻:六十四七分 夜漏刻:三十五三分
昏中星:尾一大強退三 旦中星:奎二大強
◇大暑
日所在:星四度二分進一 黃道去極:七十晷景:二尺晝漏刻:六十三八分
夜漏刻:三十六二分 昏中星:尾十五半弱退三 旦中星:婁三大退一
◇立秋
日所在:張十二度九分進一 黃道去極:七十三半強 晷景:二尺五寸五分
晝漏刻:六十二三分 夜漏刻:三十七七分 昏中星:箕九大強退三
旦中星:胃九大弱退一
◇處暑
日所在:翼九度十六分進二 黃道去極:七十八半強 晷景:三尺三寸三分
晝漏刻:六十二分 夜漏刻:三十九八分 昏中星:斗十少退二
旦中星:畢三大退三
◇白露
日所在:軫六度二十三分進一 黃道去極:八十四少強
晷景:四尺三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七八分 夜漏刻:四十二二分
昏中星:斗二十一強退二 旦中星:參五半弱退四
◇秋分
日所在:角四度三十分 黃道去極:九十半強 晷景:五尺五寸
晝漏刻:五十五二分 夜漏刻:四十四八分 昏中星:牛五少
旦中星:井十六少強退三
◇寒露
日所在:亢八度五分退一 黃道去極;九十六大強 晷景:六尺八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二六分 夜漏刻:四十七四分 昏中星:女七大進一
旦中星:鬼三少強
◇霜降
日所在:氐十四度十二分退二 黃道去極:百二少強 晷景:八尺四寸
晝漏刻:五十三分 夜漏刻:四十九七分 昏中星:虛六大進二
旦中星:星三大強進一
◇立冬
日所在:尾四度十九分退三 黃道去極:百七少強晷景:丈
晝漏刻:四十八二分 夜漏刻:五十一八分 昏中星:危八強進二
旦中星:張十五大強進一
◇小雪
日所在:箕一度二十六分退三 黃道去極:百一十一弱 晷景:丈一尺四寸
晝漏刻:四十六七分 夜漏刻:五十三三分 昏中星:室三半強進三
旦中星:翼十五大強進二
◇大雪
日所在:斗六度一分退二 黃道去極:百一十三大強
晷景:丈二尺五寸六分 晝漏刻:四十五五分 夜漏刻:五十四五分
昏中星:壁半強進一 旦中星:軫十五弱進一
中星以日所在為正,日行四歲乃終,置所求年二十四氣小余四之,如法為少、大,余不盡,三之,如法為強、弱,以減節氣昏明中星而各定矣。強,正;弱,負也。其強弱相減,同名相去,異名從之。從強進少為弱,從弱退少而強。從上元太歲在庚辰以來,盡熹平三年,歲在甲寅,積九千四百五十五歲也。
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之分尚矣,乃有皇犧。皇犧之有天下也,未有書計。歷載彌久,暨于黃帝,班示文章,重黎記註,象應著名,始終相驗,準度追元,乃立歷數。天難諶斯,是以五、三,迄于來今,各有改作,不通用。故黃帝造歷,元起辛卯,而顓頊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魯用庚子。漢興承秦,初用乙卯,至武帝元封,不與天合,乃會術士作《太初歷》,元以丁丑。王莽之際,劉歆作《三統》,追《太初》前卅一元,得五星會庚戌之歲,以為上元。《太初歷》到章帝元和,旋復疏闊,征能術者課校諸歷,定朔稽元,追漢四十五年庚辰之歲,追朔一日,乃與天合,以為《四分歷》元。加六百五元一紀,上得庚申。有近于緯,而歲不攝提,以辨歷者得開其說,而其元鮮與緯同,同則或不得于天。然歷之興廢,以疏密課,固不主于元。光和元年中,議郎蔡邕、郎中劉洪補續《律歷志》。邕能著文,清濁鐘律;洪能為算,述敘三光。今考論其業,義指博通,術數略舉,是以集錄為上下篇,放續《前志》,以備一家。
贊曰:象因物生,數本杪曶。律均前起,準調后發。該核衡璇,檢會日月。
志第四 禮儀上
合朔 立春 五供 上陵 冠 夕牲 耕 高禼 養老 先蠶 祓禊
夫威儀,所以與君臣,序六親也。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儀,上替下陵,此謂大亂。大亂作,則群生受其殃,可不慎哉!故記施行威儀,以為《禮儀志》。
禮威儀,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歷,有司、侍郎、尚書見讀其令,奉行其政。朔前后各二日,皆牽羊酒至社下以祭日。日有變,割羊以祠社,用救日變。執事者冠長冠,衣皂單衣,絳領袖緣中衣,絳褲襪,以行禮,如故事。
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唯武官不。立春之日,下寬大書曰:“制詔三公:方春東作,敬始慎微,動作從之。罪非殊死,且勿案驗,皆須麥秋。退貪殘,進柔良,下當用者,如故事。”
正月上丁,祠南郊。禮畢,次北郊,明堂,高廟,世祖廟,謂之五供。五供畢,以次上陵。
西都舊有上陵。東都之儀,百官、四姓親家婦女、公主、諸王大夫、外國朝者侍子、郡國計吏會陵。晝漏上水,大鴻臚設九賓,隨立寢殿前。鐘鳴,謁者治禮引客,群臣就位如儀。乘輿自東廂下,太常導出,西向拜,折旋升阼階,拜神坐。退坐東廂,西向。侍中、尚書、陛者皆神坐后。公卿群臣謁神坐,太官上食,太常樂奏食舉,舞《文始》、《五行》之舞。樂闋,群臣受賜食畢,郡國上計吏以次前,當神軒占其郡國谷價,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動靜。孝子事親盡禮,敬愛之心也。周遍如禮。最后親陵,遣計吏,賜之帶佩。八月飲酎,上陵,禮亦如之。
凡齋,天地七日,宗廟、山川五日,小祠三日。齋日內有污染,解齋,副倅行禮。先齋一日,有污穢災變,齋祀如儀。大喪,唯天郊越紼而齋,地以下皆百日后乃齋,如故事。
正月甲子若丙子為吉日,可加元服,儀從《冠禮》。乘輿初加緇布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訖,皆于高祖廟如禮謁。王公以下,初加進賢而已。
正月,天郊,夕牲。晝漏未盡十八刻初納,夜漏未盡八刻初納,進孰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舉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興,有司告事畢也。明堂、五郊、宗廟、太社稷、六宗夕牲,皆以晝漏未盡十四刻初納,夜漏未盡七刻初納,進熟獻,送神,還,有司告事畢。六宗燔燎,火大然,有司告事畢。
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事告祠先農,已享。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種各耰訖,有司告事畢。是月,令曰:“郡國守相皆勸民始耕,如儀。諸行出入皆鳴鐘,皆作樂。其有災眚,有他故,若請雨、止雨,皆不鳴鐘,不作樂。”
仲春之月,立高礻某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帥群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郡、縣、道行鄉飲酒于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牲以犬。于是七郊禮樂三雍之義備矣。
養三老、五更之儀,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講師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為老,次一人為更也。皆服都纻大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冠進賢,扶王杖。五更一如之,不杖。皆齋于太學講堂。其日,乘輿先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天子迎于門屏,交禮,道自阼階,三老升自賓階。至階,天子揖如禮。三老升,東面,三公設幾,九卿正履,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醩,祝鯁在前,祝饐在后。五更南面,公進供禮,亦如之。明日皆詣闕謝恩,以見禮遇大尊顯故也。
是月,皇后帥公卿諸侯夫人蠶。祠先蠶,禮以少牢。
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騪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
志第五 禮儀中
立夏 請雨 拜皇太子 拜王公 桃印 黃郊 立秋 貙劉 案戶 祠星
立冬 冬至 臘 大儺 土牛 遣衛士 朝會
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
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若少。郡縣各掃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皂,興土龍,立土人舞憧二佾,七日一變如故事。反拘朱索縈社,伐朱鼓。禱賽以少牢如禮。
拜皇太子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皇太子當御坐殿下,北面;司空當太子西北,東面立。讀策書畢,中常侍持皇太子璽綬東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謁者贊皇太子臣某,中謁者稱制曰“可”。三公升階上殿,賀壽萬歲。因大赦天下。供賜禮畢,罷。
拜諸侯王公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光祿勛前。謁者引當拜者前,當坐伏殿下。光祿勛前,一拜,舉手曰:“制詔其以某為某。”讀策書畢,謁者稱臣某再拜。尚書郎以璽印綬付侍御史。侍御史前,東面立,授璽印綬。王公再拜頓首三。贊謁者曰:“某王臣某新封,某公某初除,謝。”中謁者報謹謝。贊者立曰:“皇帝為公興。”重坐,受策者拜謝,起就位。供賜禮畢。罷。
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樸蠱鐘。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日夏至,禁舉大火,止炭鼓鑄,消石冶皆絕止。至立秋,如故事。是日浚井改水,日冬至。鉆燧改火云。
先立秋十八日,郊黃帝。是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黃。至立秋,迎氣于黃郊,樂奏黃鐘之宮,歌《帝臨》,冕而執干戚,舞《云翹》、《育命》,所以養時訓也。
立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領緣中衣,迎氣于白郊。禮畢,皆衣絳,至立冬。
立秋之日,白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于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御戎路,白馬朱魆,躬執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以獲車,馳駟送陵廟。于是乘輿還宮,遣使者赍束帛以賜武官。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賜文官。貙劉之禮:祠先虞,執事告先虞已,烹鮮時,有司告,乃逡巡射牲。獲車畢,有司告事畢。
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餵之糜弱。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
季秋之月,祠星于城南壇心星廟。
立冬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皂,迎氣于黑郊。禮畢,皆衣絳,至冬至絕事。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絕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絳,至立春。諸王時變服,執事者先后其時皆一日。
日冬至、夏至,陰陽晷景長短之極,微氣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黃鐘之律間竽;或撞黃鐘之鐘;或度晷景,權水輕重,水一升,冬重十三兩;或擊黃鐘之磬;或鼓黃鐘之瑟,軫間九尺,二十五弦,宮處于中,左右為商、徵、角、羽;或擊黃鐘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謁之。至日,夏時四孟,冬則四仲,其氣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