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一梅實,別見果譜。
|原|梅,先眾木花,花似杏,甚香,杏遠不及,老干如杏,嫩條綠色,葉似杏有長尖,樹最耐久,性潔喜曬,澆以塘水則茂,忌肥水。種類不一,白者有綠萼梅,凡梅花跗蒂皆絳紫色,惟此純綠,枝梗亦青,特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綠華,吳下又有一種,萼亦微綠,四邊猶淺絳,亦自難得。重葉梅,花頭甚豐,葉重數層,盛開如小白蓮,梅中奇品也。消梅,花與江梅、官城梅相似。玉蝶梅,花頭大而微紅,色甚妍可愛。時梅、冬梅。異品有墨梅,花黑如墨,或云以苦楝樹接者。他如侯梅、紫梅、同心梅、紫蒂梅尚多,而重葉、綠萼、玉蝶尤今人所尚也。
|增|
|范成大。梅譜|
江梅,遺核野生,不經栽接者,又名直腳梅,或謂之野梅,凡山澗水濱,荒寒清絶之趣,皆此木也,花稍小而疎瘦有韻,香最清。
早梅,花勝直腳梅,吳中春晚,二月始爛漫,獨此品于冬至前已開,故得早名。錢塘湖上亦有一種,開尤早,余嘗重陽日親折之,有橫枝對菊開之句。
官城梅,吳下圃人以直腳梅擇他本花肥者接之,花遂敷腴,唐人所稱官梅,止謂在官府園圃中,非此官城梅也。
百葉緗梅,亦名黃香梅,亦名千葉香梅,花葉至二十余,瓣心色微黃,花頭差小而繁密,別有一種,芳香比常梅尤秾美,不結實。
|花鏡|
照水梅,花開皆向下而香甚濃,奇品也。
品字梅,一花三實。
麗枝梅,花繁而蒂紫。
九英梅,此花為杜子美、白樂天所賞鑒。
臺閣梅,花開后,心中復有一蕊心放出。
|原|賈思勰曰,梅花早而白,杏花晚而紅,乃知天下之美有不得兼者,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若荔枝無好花,牡丹無美實,亦其類也。
|匯考|
|增|
|詩。曹風|鸤鳩在桑,其子在梅。
|小雅|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宋史。隱逸傳|林逋結廬西湖孤山,不娶無子,多植梅畜鶴,因謂妻梅子鶴。
|說苑|越使執一枝梅遺梁王,梁王之臣曰韓子,顧左右曰,惡有一枝梅,乃遺列國之君乎。
|山海經|靈山有木多梅。
|原|
|西京雜記|漢上林苑有侯梅、紫花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
|荊州記|陸覬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因贈以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金陵志|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
|增|
|江陵記|洪亭村下有梅回村,舊云是梅槐合生成樹,是以名之,今音訛,謂之梅回。
|原|
|杜甫詩注|何遜為揚州法曹,廨舍有梅樹一株,時吟詠其下,后居洛,思梅,請再徃,從之,抵揚,花方盛開,對花傍偟終日。
|增|
|梅妃傳|梅妃,姓江氏,名釆蘋,開元中侍明皇,大見寵幸,性喜梅,所居欄檻悉植數株,上榜曰梅亭,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妃有梅花賦。
|云仙雜記|李白游慈恩寺,寺僧乞詩,白為題訖,僧獻綠英梅、檀香筆格、蘭縑袴、紫瓊霜。
|原|
|龍城錄|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暮于松林間酒肆傍舍,見美人淡妝素服出迎,時已昬黑,殘雪未消,月色微明,師雄與語,言極清麗,芳香襲人,因與扣酒家門共飲,少頃,一綠衣童子笑歌戲舞,師雄醉寐,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起視,大梅花樹上有翠羽,剌嘈相顧,月落參橫,惆悵而已。
|常朝錄|元稹為翰林承旨,朝退,行至廊下,時初日映九英梅,隙光射稹,有氣勃勃然,百僚望之曰,豈腸胃文章,映日可見乎。
|白帖|大庾嶺上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開。
|增|
|倦游錄|大庾嶺上有佛塔廟,有婦人題云,妾幼年侍父任英州司囗,既代歸,父以大庾本有梅嶺之名而反無梅,遂植三十株于道之右,因題詩于壁,今隨夫之任端溪,復至此寺,前詩已污漫矣,因再書之云,英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見梅,輟俸買將三十本,清香留與雪中開,好事者因以夾道植梅矣。
|談苑|王曾布衣時,以梅花詩獻呂蒙正,云,而今未問和羹事,且向百花頭上開,蒙正曰,此生已安排狀元宰相也。
|程氏遺書|早梅冬至已前發,方一陽未生,然則發生者,何也,其榮其枯,此萬物一個陰陽升降大節也,然逐枝自有一個榮枯,分限不齊,此各有一乾坤也,各自有個消長,只是個消息,惟其消息,此所以不窮,至如松柏,亦不是不凋,只是后凋,凋得不覺,怎少得消息,方夏生長時,囗囗有夏枯者,則冬寒之際有發生之物,何足怪也。
|談撰|卉木皆感春氣而生,獨梅開以冬,葢東方動以風,風生木,故曲直作酸,則酸者木之性,惟梅之味最酸,乃得氣之正,北方水為之母,以生之則易感,故梅先眾木而華。
|邵氏聞見錄|呂文穆大隱莊梅,葢早梅也,香甚烈而大,云從大庾嶺移其本至此。
|癸辛雜識|梅花無仰開者,葢亦自能巧避風雪耳,驗之信然。
宜興西地名石庭,十余里皆古梅,苔蘚蒼翠,宛如虬龍,皆數百年物也,有小梅僅半寸許,叢生苔間,著花極晚。
|祖秀。華陽宮記|政和初作艮岳,于禁城之東,鑿池為溪澗,因其余土積而為山,曰飛來峰,腰徑百尺,植梅萬本,曰梅嶺。
|原|
|張镃。梅品|花宜稱,二十六條,為淡云,為曉日,為薄寒,為細雨,為輕煙,為佳月,為夕陽,為微雪,為晚霞,為珍禽,為孤鶴,為清溪,為小橋,為竹邊,為松下,為明囗囗,為疎籬,為蒼厓,為綠苔,為銅瓶,為紙帳,為林間吹笛,為膝上橫琴,為石枰下碁,為掃雪煎茶,為美人澹妝囗囗戴。
|增|
|梅品|花榮寵,六條,為煙塵不染,為鈴索護持,為除地徑凈落瓣不緇,為王公旦夕留盻,為詩人閣筆評量,為妙妓淡妝雅歌。
|十二月燕游次序|正月玉照堂賞梅,湖山尋梅。二月玉照堂西緗梅,堂東紅梅。十二月湖山探梅,玉照堂看早梅。
|萬花谷|曾端伯以梅花為清友。
|金城記|黎舉常云,以梅聘海棠,但恨時不同耳。
|劍南詩注|成都合江園葢故蜀別苑,梅最盛,自初開,監官日報府,報至開五分,則府主來宴,游人亦競集。
|曲洧舊聞|許洛中有江梅、椒萼梅、綠萼梅、千葉黃香梅四種。
|原|
|范成大。梅譜|古梅會稽最多,四明、吳興亦間有之,其枝樛曲萬狀,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又有苔須垂于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翫,初謂古木歷久風日致然,詳考會稽所產,雖小株亦有苔痕,葢別是一種,非必古木,余嘗從會稽移植十本,一年后,花雖盛發,苔皆剝落殆盡,其自湖之武康德者,即不變移,風土不相宜,會稽隔一江,湖蘓接壤,故土宜或異同也,凡古梅多苔者,封固花葉之眼,惟罅隙間始能發花,花雖稀而氣之所鍾,豐腴妙絶,苔剝落者,則花發仍多,與常梅同。
去成都二十里,有臥梅,偃蹇十余丈,相傳唐物也,謂之梅龍,好事者載酒徃游。
清江酒家有大梅如數間屋,傍枝四垂,周遭可羅坐數十人,任子嚴運使買得,作凌風閣臨之,因遂筑大圃謂之盤園,余生平所見梅之奇古者,惟此兩處為冠。
洛都賣花者爭先為奇,初冬折未開枝,置浴室中熏蒸,令坼,強名早梅,終瑣碎無香,余頃守桂林,立春,梅已過,元夕則嘗青子,皆非風土之正,杜子美詩云,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惟冬春之交,正是花時耳。
項里出古梅,老干奇怪,苔蘚封枝,疎花點綴,夭嬌如畫,殊令人愛,翫不忍舍。
|增|
|誠齋江湖集詩注|余既得麾臨漳,朝士餞余,高會于西湖上釗寺,滿谷皆梅花,一望無際,絶頂有亭,榜曰錦屏,余獨倚一株,醉極,摘梅花嚼之,同舍張監簿,蜀人,名珖,字君玉,相顧曰,清勝如許,謂非謫仙可乎。
|輟耕錄|紹興行宮中有玉質亭,梅繞之。
由繹已堂過錦臙廊,百八十楹,直通御前廊外即后苑,梅花千樹,曰梅崗,亭曰冰梅亭。
道士張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嘗從王溪月真人入京,初,燕地未有梅花,吳閑閑宗師全節,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匾曰潄芳亭,伯雨偶造其所,恍若與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覺熟寢于中,伯雨覺,日已暮矣,閑閑笑曰,伯雨素有詩名,宜作詩以贖過,雨遂賦詩,有風沙不憚五千里,將身跳入仙人壺之句,閑閑大喜,送翰林集賢嘗所徃來者,袁學士伯長,謝博士敬德,馬御史伯庸,吳助教養浩,虞修撰伯生,俱和之。
|廣客談|龍廣寒,江湖異人也,事母至孝,六月一日其母壽旦,方啟北牖舉壽觴,忽梅花一枝入牖,香色絶佳,人遂以孝梅稱之,士大夫贈詩者甚多,惟張存菊一絶最為人膾炙,其詩曰,南風吹南枝,一白照萬綠,歲寒誰知心,孟宗林下竹,厥后孝梅年百有五歲,猶童顏綠發,人以為孝感所致。
|韻府|張景修以梅花為清客。
|原|
|玉壺冰|王冕隱九里山,樹梅花千株,桃、柳居其半,結茅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
|學圃余疏|京師許千戶家,見盆中一綠萼玉蝶梅,梅之極品,不知種在何處,當詢而覓之,余薋園中一綠萼梅,偃葢婆娑,下可坐數十人,今特作高樓賞之,子孫當加意培壅。
|增|
|事詞類奇|水陸草木之花,香而可愛者甚眾,梅獨先天下而春,故首及之。
|潛確類書|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
|袁宏道。吳郡諸山記|光福一名鄧尉,與元墓、銅坑諸山相連屬,山中梅最盛,花時香雪三十里。
|具區記|梅花莫盛于洞庭山之后堡下鎮東山之長圻、豐圻,舟輿壺觴,累累不絶。
|西湖志|永興寺庭前有綠萼二樹,古囗囗扶疎,為河渚、西溪之冠。
西溪居民數百家,聚為村市,姚安春日游西溪詩,梅花引我入溪深,半繞青松半翠林,已耐歲寒成好友,還將春色伴幽岑,蒼煙踏破鞋無跡,明月挑來杖有心,贏得清芬盈客袖,莫愁歸路暮云侵。
|西湖志余|淳熙五年二月初一日,孝宗過德壽宮起居,太上留坐冷泉堂,至石橋亭子看古梅,太上曰,苔梅有二種,一種出張公洞者,苔蘚甚厚,花極香,一種出越上,苔如綠絲,長尺余,今歲二種同時著花,留此少觀,復命內史宣史浩至,賜坐,用內人動樂進酒,君臣皆沾醉而退。
淳熙八年正月二日,孝宗遣太子恭迎二殿至南內,初就凌虛閣排當三盞,后至萼綠華堂看梅,是日大雪,太上大喜,盡歡而罷。
孤山梅花以和靖著名,然白樂天去郡有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詩,三年悶悶在余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里麗如妝云云,則自唐時已賞鑒于名公矣。
|原|
|桂林志|袁豐宅后有六株梅,開時曾為鄰屋煙氣所爍,乃團泥塞灶,張幕蔽風,久而又拆其屋,曰,氷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
|花史|唐梅仙祖師,學道于白云山,篤戒行,夏月偶坐化于梅下,數里聞梅花香,經旬不息,遠近異之。
宋憲圣后,每治生菜,必于梅下取落花雜之。
宋趙必連,刻苦讀書,開慶間,以文蔭當補官,辭不就,晚植梅數百株,名其居曰梅花莊,與弟若槸日吟詠其中。
鐵腳道人,常愛赤腳走雪中,興發則朗誦南華秋水篇,嚼梅花滿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腑。
陳英,隱居江南,種梅千株,花時落英繽紛,恍如積雪。
廣西桂林府,滿山皆梅,開時作梅瘴,易染人。
|增|
|花史|嘉魚人陳從龍,少嗜學,每夜讀書至曙,能詩,環居栽梅,倚樹而臥。
孤山放鶴亭,林逋隱此,蓄二鶴,每泛舟湖中,客至,童子縱鶴飛報,即歸,后人題句云,種梅花處伴林逋。西湖志,至元間,儒學提舉余謙復,補植梅數百本于山,構梅亭于其下。
|湖州府志|煙霞塢,武康劉颕士別業,谷口梅花十余里。
紫梅溪,在歸安縣東北三十里,上多生梅,每歲或開紫花一枝,故名。
|開封府志|梅花堂,在許州治北,蘇軾建。
|饒州府志|余干縣藏山上,趙汝愚嘗讀書于此,理宗為題梅巖二字。
|黃州府志|春風嶺多梅花。
|成都府志|成都府東閣,即杜甫招裴廸登東亭觀梅處。
|泉州府志|南安縣梅花山下多梅樹。
|建寧府志|崇安縣梅亭,趙抃作令時,手植梅于后圃,因名。
|興化府志|城東南谷城山舊有梅隱、松隱、竹隱三精舍。
|南雄府志|大庾嶺即五嶺之一,漢武帝擊南粵,楊仆遣部將庾勝屯兵于此,因名大庾,其初險峻,行者苦之,自張九齡開鑿,始可通車馬,其上多植梅,又名梅嶺。
|惠州府志|梅花村,羅浮飛云峰側,趙師雄遇美人,即此。
|平樂府志|城東梅花園,宋鄒浩記。
|羅浮山志|沖虛觀殿階古梅,傳是葛洪手種,芳烈異于凡梅,鐵干虬枝,堅瘦如削,真千余年物也,嶺南嘉樹惟此與智藥所植訶子樹并傳。
|原|長干之南七里許曰華嚴寺,寺僧蒔花為業,而梅尤富,白與紅植相若,惟綠萼、玉蝶植倍之,率以絲縛,虬枝盤曲可愛,桃本者三、四年輙膠矣,不善縛則抽條蔓引不如不縛者為佳,以故收藏難,每歲開時,但取一、二本,落后則歸之。又靈谷之左偏曰梅花塢,約五十余株,萬松在西,香雪滿林,最為奇絶。
|集藻|
|序|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