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 廣群芳譜
  • 劉灝
  • 4935字
  • 2015-12-20 16:53:03

|原|稻一名稌,有稉,有穤,與稬同,爾雅云,稌,稻。注云,今沛國呼稌。疏云,案說文云,沛國謂稻為糯,秔稻屬也。字林云,穤,黏稻也,秔稻不黏者,本草以粳米、稻米為二物,秔,古稉字,然秔、穤,甚相類,黏、不黏為異耳,本草云,黏者為穤,不黏者為稉,穤者,懦也,稉者,硬也,又云,稻稌者秔穤之通稱,本草則專指糯以為稻也,其性黏軟,故謂之穤。堪作飯、作粥,南方以為常食,北方以為佳品,禮記祭宗廟之禮謂稻為嘉蔬,周禮地官有稻人,漢有稻田使者,蓋通稉糯而言也,稉之熟也晚謂之晚稻,稉之小者謂之秈,秈熟早謂之早,稻有早、中、晚三熟,水、旱二類,南方土下泥涂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澤土,宜旱稻,種類甚多。

|增|本草|孟詵曰淮、泗之間最多,襄洛土稉,米亦堅實而香,南方多收火稻,李時珍曰,西南夷有燒山地為囗田種旱稻者,謂之火米,真臘有水稻,高丈許,隨水而長。

|原|其谷之紅、白、大、小不同,芒之有、無、長、短不同,米之堅、松、赤、白、紫、烏不同,味之香、否、軟、硬不同,性之溫、涼、寒、熱不同,大要北粳涼,南粳溫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葉與梗似小麥,穗似大麥,稃與實不相黏,溫中益氣,止煩渴,和腸胃,合芡實作粥,益精強志,聰耳明目。其類為香囗囗,一名香子,粒小色斑,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數升,炊之芬芳香美。小香稻,赤芒,白粒,其色如玉,食之香美,凡享奠延賓以為上品,出閩中。雪里揀,粒大色白,稈軟而有芒。三穗子,一穗三百余粒,出湖州。箭子,粒細長而白,味甘香,九月熟,稻之上品。臙脂赤,香柔而甘,舂煮之作,純赤色,晚稻上品,有一種性不畏卥,可當咸湖、近海口之田不得不種。蓋下白,正月種,五月刈,其莖根復生,九月再熟,理生玉鏡云,一名再熟稻,又謂之再撩。麥爭場,三月種,六月熟,此種早熟,農人甚賴其利,食新者爭市之,價倍貴。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此三種,出益州,大而長,米半寸,亦嘉種也。木香秔,粒小而性柔,七月熟,有紅芒、白芒之等。虎掌稻、赤穬稻,蟬嗚稻,俱七月熟。早白稻,一名小白,一名細白,粒赤而桴芒白,五月初種,八月熟。九月熟者謂之晚白,一名蘆花白,一名大白。中秋稻,粒白而大,四月種,八月熟。八月望熟者,謂之早中秋,又謂之閃西風。一丈紅,五月種,八月收,能水,水深三、四尺漫撒之,能抽芽出水。勝紅蓮,粒長色斑。擺柳稻,性硬,皮、莖俱白。紫芒稻,粒白,殼紫。紅蓮,粒大,芒紅,皮赤。三朝齊,一名下馬看,秀最易。矮白,又名師姑,粒白,無芒,稈矮,俱五月種,九月熟。摭稻,春種,夏獲,七月再插,十月熟。金城種,粒尖色紅而性硬,四月種,七月熟,高仰所種,松江謂之赤米,下品也。烏口稻,一名冷水結,再蒔而晚熟,色黑而耐水與寒,稻之下品。他如黃稻、黃陸稻、豫章、青赤芒,白米。青甲等稻,未可枚舉。

|增|本草|秈稻,一名占稻,種出占城國,故名。似稉而粒小,各處有之,品類亦多,有赤、白二色,與稉大同小異。

|理生玉鏡|自占城來,作飯差硬,宋氏使占城,珍寶易之以給于民者,六旬稻,一名拖犂歸,粒小色白,四月種,六月熟。又有八十日稻、百日赤毗陵,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秈之品,百日赤、百日秈俱白稃而無芒,七、八月熟,其味白淡而紅甘。烏秈,粒大而芒長,秸柔而韌,可織履,飯之香美,浙中以供賓客及老疾、孕婦,三月種,七月收,其田以蒔晚稻可再熟。

|廣志|稉有烏稉、黑穬、青幽、白夏之名。

|齊民要術|案今世有尾紫稻、青杖稻、飛青稻、赤甲稻、烏陵稻、白地稻、孤灰稻。

|原|糯稻一名秫稻,苗葉莖穗與粳稻同。

|增|本草|宋馬志曰,秫稻米,即糯米也,其粒大小似秔米。宋寇宗奭曰,今造酒糯米也,其性溫,故可為酒。明李時珍曰,南方水田多種之,其性黏,谷殼有紅白二色,或有毛,或無毛,米亦有赤白二色。

|原|米可粆食,可釀酒,可熬湯,可作粢,可煮糕,可蒸糕。水稻赤色者,酒多糟少,一種粒白如霜,長三四分,性黏滯難化,多食令人身軟,擁諸經絡氣,發癰疽瘡癤中痛,合酒食醉難醒,小兒及病人最忌,孕婦雜肉食之,令子不利,小貓、犬食之,腳屈不能行,馬食之足重,其類為蘆黃糯,一名泥里變,言不待日之曬也,粒大色白芒長,熟最早,其色易變,釀酒最佳。金釵糯,粒長而釀酒倍多。烏香糯,黑烏氣香。秈糯,一名趕陳糯,一名趕不著,粒最長白,稃有芒,四月種,七月熟。小娘糯,不耐風水,四月種,八月熟。青稈糯,稃黃芒赤,已熟而桿微青,最宜良田,四月種,九月熟。矮糯,一名矮兒糯,尖大而色白,四月種,九月熟。朱砂糯,一名臙脂糯,芒長而谷多白斑,五月種,九月熟。羊脂糯,色白性軟,五月種,十月熟。虎皮糯,白斑,五月種,十月熟。 鐵梗糯,稈挺而堅。馬骔糯,芒如馬骔色赤。秋風糯一名瞞官糯,一名冷粒糯, 粒圓白而稃黃大,暑可刈,易種多收,農人喜種之,飯則糯,釀則粳,糶則減價,多以代粳輸租。

|齊民要術|秫稻有九格秫、雉木秫、大黃秫、常秫、馬身秫、長江秫、惠成秫、黃滿秫、方滿秫、虎皮秫、薈奈秫。

|匯考|

|原|詩幽風|十月獲稻。

|增|周頌|豐年多黍多稌。|傳|稌,稻也。

|禮記王制|冬薦稻。

|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稻,先薦寢廟。

|周禮地官|稻人掌稼下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瀉水,以涉揚其芟,作田,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旱暵,共其雩斂。|注|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稻人共雩斂,稻急水者也。|疏|以下田種稻、麥,故曰稼下地,但水鍾曰,澤有水及咸卥皆不生草,即不得芒種,故曰草所生,余官不言共雩斂,于此官特言共者,以稻是水谷,急須水,故旱時特使共雩之發斂也。

|周禮夏官|東南曰揚州,其谷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谷宜稻。

|左傳|鄅人藉稻。|注|其君自出藉稻,蓋履行之。|疏|服虔云,藉,耕種于藉田也。

|戰國策|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徃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稻,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

|史記夏本紀|令益與眾庶稻,可種卑濕。

|后漢書郡國志|廣陵郡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注|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羣,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獲,其收百倍。

|張堪傳|堪拜漁陽太守,開稻田八千余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

|魏志夏侯惇傳|惇復領陳留,濟陰太守,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吳志鍾離牧傳|牧少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余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爾,遂以稻與縣人,縣長聞之,召民系獄,欲繩以法,牧為之請,長曰,君慕承宮,自行義事,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何得寢公憲而從君耶,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故來蹔住,今以少稻而殺此民,何心復留,遂出裝,還山陰,長自往止之,為釋系民,民慚懼,率妻子舂取稻得六十斛米,送還牧,牧閉門不受,民輸置道旁,莫有取者,牧由此發名。

|晉書陶侃傳|侃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爾,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勸于農殖,家給人足。

|原|晉書孝友傳|孫晷,吳國富春人,年饑谷貴,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見而避之,須去而出,既而自刈送與之。

|隱逸傳|郭翻居貧無業,欲墾荒田,先立表題,經年無主,然后乃作,稻將熟,有認之者,悉推與之,縣令聞而詰之,以稻還翻,翻遂不受。

|增|晉書藝術傳|幸靈者,豫章建昌人,父母常使守稻,羣牛食之,靈見而不驅,待牛去,乃往理其殘亂者,其父母見而怒之,靈曰,夫萬物生天地之間,各欲得食,牛方食,奈何驅之,父愈怒曰,即如汝言,復用理壞者何為,靈曰,此稻又欲得終其性。

|南齊書孔琇之傳|琇之補吳令,有小兒年十歲,偷刈鄰家稻一束,琇之付獄治罪,或諫之,琇之曰,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何所不為,縣中皆震肅。

|南史范云傳|文惠太子嘗幸東田,觀獲稻,云時從,文惠顧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時之務,亦甚勤勞,愿殿下知稼穡之艱難,無徇一朝之宴逸也。

|陳伯之傳|伯之年十三四,好著獺皮冠,帶刺刀,候鄰里稻熟,輒偷刈之,常為田主所見,呵之曰,楚子莫動,伯之曰,君稻幸多,取一擔何苦,田主收執之,因拔刀而進曰,楚子定何如,田主皆反走,徐擔稻而歸。

|南史隱逸傳|晉陶潛為彭澤令,公田悉令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百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 顧歡家貧,父使田中驅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稻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

|增|新唐書郭元振傳|元振為涼州都督,遣甘州刺史李漢通辟屯田,盡水陸之利,稻收豐衍。

|于頔傳|頔為湖州刺史,部有湖陂,異時溉田三千頃,久廞廢,頔行縣,命修復堤閼,歲獲秔稻蒲魚無慮萬計。

|李百藥傳|百藥七歲能屬文,父友陸乂等共讀徐陵文,有刈瑯邪之稻之語,嘆不得其事,百藥進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預謂在瑯邪,客大驚,號奇童。

|南蠻傳|環王稻歲再熟。 牂牁無城郭,土熱多霖雨,稻粟再熟。 墮婆登在環王南,種稻月一熟。

|宋史仁宗本紀|慶歷四年五月,幸玉津園,觀種稻。

|禮志|紹興七年七月,張浚等言,雨澤稍愆,乞禱,上曰,朕患不知四方水旱之實,宮中種稻兩區,其一地下,其一地高,高者其苗有槁意矣,須精加祈禱,以救旱暵。 景德四年十月二十九日,詔皇太子、宗室、近臣、諸帥赴玉宸殿翠芳亭觀稻,賜宴,仍以稻分賜之。

|食貨志|言者謂,江北之民雜植諸谷,江南專種秔稻,雖土風各有所宜,至于參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于是,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長吏,勸民益種諸谷,江北諸州,亦令就水廣種秔稻,并免其租。 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土多秔稻,須霜降成實,自十月一日始收租。 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兩淛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后又種于玉宸殿,帝與近臣同觀,畢刈,又遣內使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山海經|箕尾之山,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祀之禮,糈用稌米。|注|稌,稌稻也。 廣漠之都,后稷葬焉,爰有膏稻。|注|言味好,滑如膏。

|淮南子|江水肥仁而宜稻。 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瀨之流。

|伏虔古今注|惠帝三年,桂宮、陽翟俱雨稻米。

|春秋說題辭|稻之為言藉也,稻冬含水,盛其德也,故稻太陰,精含水,漸洳乃能化也,江旁多稻,固其宜也。

|原|孝經援神契|污田宜稻。

|蔡邕月令|十月耯稻,人君嘗其先熟,故在季秋九月熟者,謂之半夏稻。

|增|括地志|自昆侖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濕。土肥良,多種稻,歲四熟,留役駞馬,米粒亦極大。

|會稽典錄|夏香,有盜刈稻者,香助收之,盜者慚,送以還香,香不受。

|博物志|下泉宜稻。

|華陽國志|江州縣北,有稻田,出御米。

|風土記|稴稻之青穟,米皆青白也。

|原|抱樸子|南海晉安有九熟之稻。

|增|拾遺記|樂浪之東,有背明之國,在扶桑之東,見日出于西方,其國昏昏常暗,宜種百谷,名曰融澤,方三千里,五谷皆良,食之后天而老,有浹日之稻,種之十旬而熟,有翻形稻,言食者沒而更生,夭而有壽,有明清稻,食者延年也,清腸稻,食一粒歷年不饑。

|原|異物志|交趾稻夏熟,農者一歲再種。

|安成記|安成郡毛亭,田疇膏腴,厥稻馨香,飯若凝脂。

|淵明別傳|淵明嘗聞田水聲,倚杖久聽,嘆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時剖胸襟,一洗荊棘,此水過吾師丈人矣。

|增|世說|簡文見田稻不識,問是何草,左右荅是稻,簡文還,三日不出,云,寧有賴其末而不識其本。

|水經注|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犂,俗化交土,風行象林,知耕以來,六百余年,火耕水耨,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

|述異記|大禹時,天雨稻。古詩云,安得天雨稻,飼我天下民。

|廣雅|稻穗謂之未稻,已割而復抽曰稻孫。

|原|西域記|天竺國土溽熱,稻歲四熟。 摩揭陀有異稻,巨粒,號供大人米。

|增|唐歷|開元十九年,揚州奏稆生稻二百一十五頃,再熟稻一千八百頃,其粒與常稻無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州市| 苍梧县| 监利县| 江陵县| 思南县| 灵丘县| 凤城市| 西华县| 安义县| 进贤县| 镶黄旗| 富裕县| 保德县| 宜兰市| 得荣县| 宁南县| 麻江县| 饶阳县| 温泉县| 临邑县| 稷山县| 深水埗区| 西华县| 察哈| 高州市| 孟村| 湘乡市| 绍兴市| 文山县| 时尚| 广州市| 玉龙| 任丘市| 盱眙县| 左贡县| 迁安市| 昌乐县| 靖边县| 新巴尔虎左旗| 威信县|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