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花間集新注
- 佚名
- 4970字
- 2015-12-20 16:01:14
【注】小山句——小山:屏風上繪的山景。金:金色的曙光。明滅:日光浮動,忽明忽暗,閃爍不定。又解:小山謂發形高聳,金謂頭上妝飾品。又《夏盛選本》解:唐代女子畫眉,有一種叫“小山眉”,隔夜的眉黛有深淺,好像山峰重疊。唐代的婦女喜歡在額上涂上黃色,叫做“額黃”,隔了一夜,黃色有明有暗,所以說“金明滅”
鬢云句——鬢云:形容鬢發細柔烏黑。度:飄度,這里形容頭發蓬亂,絲絲裊裊,半掩著面容,如飛飄之狀。腮:面龐。雪:白嫩,或指敷粉
蛾眉——或作娥眉,揚雄《方言》:“娥,好也,秦晉之間好而輕者謂之娥。”枚乘《七發》:“皓齒娥眉。”弄妝——打扮、妝飾
照花句——照鏡戴花,前后各置一鏡,方能瞻后影。花:頭上的妝飾品
花面句——雙鏡之中,花朵與人面交相輝映,更顯得人面如花
新帖句——帖:貼金,用金線繡好花樣,再貼縫在衣服上。襦:短上衣
古樂府詩《陌上桑》:“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雙雙句——指羅襦上有金線繡成的雙雙鷓鴣。鷓鴣(zhègū這姑):鳥名
《本草綱目?禽部》:“鷓鴣性畏霜露,夜棲以木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其形如鳩,頭頂紫紅色,背灰色,嘴紅,腹帶黃色,腳紅色,外形較美觀
【析】溫詞為《花間集》之首,此詞又為溫詞之首,足見其為典型的花間之作
詞中首句寫了室內的曉景:屏風上金光時明時暗,在重重疊疊的山景間浮動。第二句寫閨婦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亂如云的鬢發。在如雪的面龐上飄動。三、四句寫她起床后的行動:懶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著一“懶”字和“遲”字,其惆帳倦怠之情,生動可睹。五、六句承上寫妝扮的具體情形,她簪花時,置放雙鏡,是那么細致、講究,花容與人面交相輝映,更覺人面如花,愈增艷麗。既然前面寫了“懶”和“遲”,而此處又寫她這樣“細致”、“認真”地打扮,這正是她內心矛盾的真實反映,因情人不在而懶起遲妝,但少婦的愛美本能又促使她細致地妝扮。最后兩句寫她更換新衣時,忽見衣上有雙雙鷓鴣,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通篇寫閨怨之情,但又含而不露。本詞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使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與語音形式完美的結合起來了。“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兩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聲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詠唱時,就更顯得跌宕飛動、頓挫抑揚了
其二水精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注】水精——水晶石,可作妝飾品,一般透明無色,但也有因含物質成分不同而呈現灰、黑、黃、紫等色
暖香句——這里說鴛鴦錦被中,既香且暖,最易引人入夢境。惹(rě):逗引,撩起。《花間集》詞中用“惹”字共25 處,多為此意。鴛鴦:水鳥名,常成對共游,羽毛美麗,故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匹偶。《文選?古詩十九首》:“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錦:錦緞,此處指錦被
江上句——寫初春將曉時的景色:細柳如煙,殘月朦朧,鴻雁北飛
藕絲句——衣裙染為藕絲色,像秋日藍天之淺色。藕絲:青白色,這里借代為衣裙。李賀《天上謠》:“粉霞紅綬藕絲裙。”人勝句——意思是剪成參差不齊的彩勝戴在頭上。人勝:即彩勝、花勝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這里是指頭上的妝飾品。李商隱《人日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采為人起晉風。”參差剪:剪成長短不一的樣子
隔香紅——分戴鮮花。因花分戴于兩鬢,所以用“隔”字。隔:分開
香紅:鮮花
玉釵句——釵(chāi),古時婦女的首飾,常以金玉制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頭上風:指頭上所飾花勝之類,隨步迎風而微微顫動
【析】這首詞是寫懷人之情,與前首一樣,沒有明白說出,需要細致體會
上片的一、二句,是寫室內的陳設,接著兩句是寫室外的景象。室內是水精簾、玻璃枕之類晶瑩澄徹的器物,構成一派清明的環境;而暖香的鴛鴦錦,卻又喚起人一種極華麗的意象。“江上”二句,境界更為開闊:殘月朦朧,江天一色,柳絲如煙,并點以飛雁,景象由前面的華艷轉為清麗。背景雖只是羅列了一些現象,但人物的思緒已微微透出。“暖香惹夢”的“惹”字,與前首的“度”字一樣,極為生動傳神。“惹”出什么夢呢?詞人沒有明寫,但在鴛鴦錦被之中所做的夢,自然是懷人的春夢了;同時,鴛鴦也反襯了女主人公的孤獨。這兩句把孤單之情織進華麗的畫面中,別有情趣。“江上”二句,實為她夢醒之后,所見室外的一派清麗之色,這正好與她凄寂的情懷相融合
下片寫女主人公夢醒后的形象。“藕絲”句狀其服飾之色,“人勝”句寫其首飾之麗。最后兩句,使女主人公的神情全出,簪花如畫,在和風駘蕩之中,微微顫動
上下兩片,似乎是沒有聯系,但細尋而脈絡具在其中,正因為年輕美麗,才有“暖香惹夢”;“玻璃枕”、“暖香”與“玉釵”、“香紅”前后映照,極為濃麗。俞平伯說:“通篇如縟繡繁弦,惑人耳目,悲愁深隱,幾似無跡可求。”(見《讀詞偶得》)其三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
【注】蕊黃句——蕊黃:額黃,因色如花蕊,故也稱蕊黃。六朝時,婦女打扮時,額間涂黃,唐五代時,還存此習。無限:沒有界限,言黃色已模糊不清了。山額:舊稱眉為遠山眉,眉上額間故稱山額。或曰,額間的高處
宿妝句一一寫隔著紗窗所見的情形。宿妝:指隔夜的妝飾
牡丹——花名,暮春開放
股——釵的組成部分,如羽。《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蝶雙舞——釵頭飾雙蝶形,顫動時如飛舞狀
心事二句——意思是面對明月下的花枝,心中的隱曲又有誰知呢?【析】這首寫相見恨遲,相別怨速的情景。詞的一、二句寫閨中人的形象:雖是舊妝,但還可見額間點黃的痕跡,隔著紗窗還可以看得見她的笑意已消失了,略帶愁容。“相見”二句,補充刻畫她“隱笑”的原因:她與其所愛者相見在牡丹花開之時,即暮春時節,暗喻相見之晚;“暫來還別離”點明共處時間之短,離去匆匆。一個“隱”字,深藏著無限情致,將其沉浸于幸福的回憶轉為怨恨相聚短暫的那一剎那的神情,淋漓寫出
下片“翠釵”二句,乍看只是寫了妝飾的雙蝶金釵,但在閨中人眼里,卻大有人不如物的感慨,這與第一首見到“雙雙金鷓鴣”一樣,隱含著對人情冷寂的喟嘆!最后兩句,總攬全章:她此時的心情,有誰知道呢?特別是對著那默默無語的窗外明月和滿樹花朵,她的幽怨便更可知了
全詞融情于景,給人以玩索無盡的情趣
其四翠翹金縷歡囗囗,水紋細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繡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注】翠翹句——描寫囗囗的外形。翠翹:鳥尾上翠色的長毛。金縷:金色的花紋。囗囗(xīchì西敕):水鳥名,又稱谿鵡,形如鴛鴦,頭有纓,尾羽上翹如船舵,俗名紫鴛鴦
水紋句——寫雙雙囗囗,游于春池碧水上,泛起細細的波紋
池上二句——寫雨后初晴,梨花滿枝。海棠梨:即棠梨,落葉喬木,一般開白花,這里說“紅滿枝”,是一種藝術的粉飾。又解,即海棠花
笑靨——靨(yè夜):俗稱酒窩兒。曹植《洛神賦》:“靨輔承權。”煙草句——煙草:輕煙細草。粘(nián 年或zhān 沾):粘連,這里形容蝴蝶緊緊地附著在輕煙細草上
青瑣句——青瑣:古代門上的雕花妝飾。杜甫《秋興八首》之五:“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周祈《名義考》:“青瑣,即今之門有亮隔者,刻鏤為連瑣文也,以青涂之,故曰青瑣。”芳菲:花草芬芳繁茂
玉關——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西北,唐時西邊重鎮。唐五代閨情詩詞,寫婦人思念久戍邊疆的征夫,常用“玉門”、“玉關”這個詞,泛指邊遠的國土。李白詩有“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之句
【析】這首詞為懷舊思遠之作
上片追敘往日歡會的情景:用囗囗在平靜的春水中嬉戲起興,以喻兩情的和諧融洽;又用雨后池上海棠花的紅艷滿枝,來烘托歡樂的氣氛
緊接著下片開頭“繡衫遮笑靨”一句,點出了女主人公的美麗嬌羞情態
“煙草粘飛蝶”承前啟后,煙籠芳草,飛蝶雙雙,既關合前面的春日幽會,是虛寫;又是后兩句“青瑣對芳菲”的伏筆,是實寫。最后二句揭出本意,芳菲景物依然,而人則音訊稀疏,一種懷舊念遠的幽怨情緒,溢于紙上
其五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燈在月朧明,覺來聞曉鶯。玉鉤寨翠幕,妝淺舊眉薄。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
【注】杏花句——寫杏花含著露水,仿佛凝聚的團團雪花。團:凝聚,動詞
香雪:如雪花帶香
綠楊句——有綠柳的陌上,自古多為離別之處
燈在——燈還亮著
覺來——醒來
玉鉤句——玉鉤:精美的帳鉤。寨(qiān 千):扯掛。翠幕:翠色幃幕
妝淺句——妝淺:早上未試新妝。舊眉薄:原來畫的眉色已經淡薄
春夢二句——正留連著夢境,不禁臨鏡而自憐,覺得鬢發也稀疏了。蟬鬢:鬢分兩側,梳成如蟬之兩翼。《古今注》:“魏文帝宮人莫瓊樹始制為蟬鬢,望之縹緲如蟬翼然。”【析】這首詞也是寫閨閣懷人
首二句點明夢中再現的離別之時的情景:正是杏花帶露開放,陌上楊柳依依的芳菲季節。以美景烘托離情,深含不忍之意,一個“多”字,已微露哀怨,那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已孕在其中。“燈在月朧明,覺來聞曉鴦”,是緊接上兩句而來,因別而憶,因憶而成夢,這兩句就是一夢醒來的鏡頭:以往在一起的時候,華燈相照,情意纏綿,而今所用的燈還在,月色也還是那樣的朦朧,大有物在人去,人去室空之感,而曉鶯的啼叫更加惱人,增加了無窮的惆悵
下片從主人公的行動中,顯示了她的迷離恍惚、百無聊賴的情態。過片二句,寫女主人公晨起之象,接上片的夢醒寫起,人雖起床,掛起帷幕,但因夫君遠出,故也無心梳妝打扮了。末二句是寫晨妝之象。這兩句是倒敘,意思是對鏡一看,覺得自己消瘦了許多;再想到昨宵春夢,更頻添相思之情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指出:“末兩句十字皆陽聲字(鼻韻尾字),可見溫詞聲韻之響亮。”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末二句凄涼哀怨,真有難言之苦。”兩家從不同的角度評論了末二句,都很精當。8其六玉摟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萎萎,送君聞馬嘶。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注】玉樓——建筑精美的樓閣
裊娜(niǎonuó鳥挪)——柔軟細長的樣子
門外二句——追憶昔日相別的情景。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嘶:馬鳴
畫羅句——羅幃上繪繡著金色的翡翠鳥。翡翠(fěicuì匪脆):鳥名,生活在水邊;毛為藍色和綠色,異常鮮艷,可做妝飾品。《埤雅》:“翠鳥或謂翡翠,雄赤曰翡,雌青曰翠。”香燭句——蠟燭燃而流淚。香燭:一種含有香料的蠟燭。銷:銷融、燒燃
子規——即杜鵑。《埤雅》:“杜鵑一曰子規,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凡始鳴皆北向,啼苦則倒懸于樹枝。”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析】這首詞抒寫女主人公夜間長久相憶之情
首二句以明月楊柳為外感因素,籠罩全篇,鮮明地表達了相憶之深,懷念之切。每當明月高掛在玉樓的時候,女主人公總是深深地懷念起遠在他鄉的丈夫;而當春風楊柳之時,則更為感傷。詞中將主人公因相思而無力的感覺,外射到柳絲上,此即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顏色”。接著二句,承相憶而來,追敘分別時的情景。“門外草萋萋”,既是分別時的具體環境,又是用春草隨處生長來比喻深長的離恨別愁。“送君聞馬嘶”,是佇立遠送的形象。行者漸漸遠了,看不見了,而送者還呆立在那里遠望,好像還聽見了行者的馬叫聲。這與上句的萋萋芳草,組合成了一幅離恨綿綿的圖畫
下片又轉入描寫眼前的情事。“畫羅”二句是寫室內景象的凄寂。“畫羅金翡翠”只是室內環境的展示,而“香燭銷成淚”一句,則筆墨凝重,既有顯示長夜時間進程的作用,又有女主人公內心的無言表白,與開頭“長相憶”相呼應。末二句是美人遲暮之意:鳥啼花落,殘夢迷離,是“長相憶”的又一表現形式。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詞簡釋》中說這首詞“通體景真情真,渾厚流轉”,李冰若在《栩莊漫記》中也說此詞“清綺有味”
其七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畫摟相望久,欄外垂絲柳。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
【注】鳳凰句——衣上用金線繡成相對的鳳凰圖案。盤:盤錯,這里是盤繡在衣上,動詞。金鏤:金絲線
壯丹句——這句說閨中人妝成后,如牡丹經雨,更為艷麗
明鏡二句——寫新妝后照鏡自憐,覺得鬢薄臉瘦,形容憔悴
畫樓——飾有彩畫的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