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非藉北方之水。何以潤澤枯槁。故初用苦寒。繼用甘寒。正如靈雨囗。方得復其稼穡之恒震按此案其審察病機。如武侯用兵。綸巾揮扇。其發明道理。如深公說法。頑石點頭。

真名醫佳案也。原文甚長。僭為節錄。

〔附外感過汗禁食變證〕喻嘉言告門人曰。嘗治一孕婦傷寒。表汗過后。忽喚婢作伸冤之聲。知其擾動陽氣。急迫無奈。令進參湯。不可捷得。遂以白術三兩。熬濃汁一碗與服。

實時安妥。況人參之力。百倍白術耶。

崇明蔣中尊。病傷寒。臨危。求肉汁淘飯半碗。食畢大叫一聲而逝。人以問西昌。答曰向見其滿面油光。知其神采外揚。非永壽之人也。且以比頑體虛。宵征海面。其病純是內傷。而外感不過受霧露之氣耳。霧露之邪。其中人也。但入氣厘清道。原不傳經。故非發表攻里所能驅。惟倍元氣。濃谷氣。則邪不驅而自出。設以其頭暈發熱。認為太陽證誤表其汗則內傷轉增。而危殆必至矣。且內傷之人。一飽一饑。早已生患。又誤認傷寒而絕其食。

已虛益虛。致腹中餒憊。求救于食。食入大叫一聲者。腸斷而死也。如饑民仆地即死。氣從中斷。不相續耳。設果邪重。外邪與正交爭。當先昏惑不省矣。故臨危索飯之時。不以飯進而以獨參湯。尚可救之。

震按今人一有寒熱。輒吃山楂麥芽湯。甚至服內消丸。即備急丸也。攻傷其胃。外邪乘虛內入。致病變劇。不知食不為害。以邪為害。不解其邪。專消其食。謬矣。盲師治發熱。

不問外感內傷。一概禁絕飲食。尤為大謬。外感未傳陽明。仍宜進食。如桂枝湯啜熱稀粥以助汗是也。已傳陽明。自不欲食。然少進熱稀粥。亦無礙。若內傷證。始終不可禁食。禁食而又加克伐。無不殆矣。蔣中尊其前車之鑒歟。

慎柔和尚治薛理還仆。遠行忍饑。又相毆脫力。時五月初。遂發熱譫語。服過補中益氣及五苓數劑。不效。慎柔診之。六脈俱無。乍有則甚細。其外證則面赤譫語口碎。一醫曰。

陽病見陰脈。證在死例。慎柔曰。當以陽虛從脈舍證治之。用附子理中湯。冷服二帖。脈稍見。四帖則脈有神而口碎愈矣。六帖則脈如常。但譫語未已。慎柔曰。脈氣已完復而譫語不休者。胃有燥糞。以豬膽汁導之。果下燥結。譫語遂平。

張路玉治范求先。患傷寒惡寒三日不止。已服過發散藥二劑。至第七日躁擾不寧。六脈不至。手足厥逆。張診之。獨左寸厥厥動搖。知是欲作戰汗之候。令勿服藥。但與熱姜湯助其作汗。若誤服藥。必熱不止。果如其言而愈。

震按慎柔案與海藏治侯輔之同一例。與金壇治余云衢大相反。必須細玩體貼。因憶準繩敘丹溪諸案而志之曰。盧兄汗后。再發熱妄言。呂仲修汗后熱不退。亦妄言。陶明節熱退后不識人。言謬妄。皆用參、囗、術、歸、附子等補劑而愈。信哉。譫語屬虛者十居八九。

今觀此案以溫補得口碎愈。脈如常而譫語不休。仍責之胃有燥矢。與傷寒論中證象陽旦篇末云。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大旨相同。是虛寒證之譫語。與不因虛寒而譫語。其辨誠難矣匯而計之。蓋有三路焉。一系邪傳陽明。熱邪與燥矢摶結而譫語。三承氣、承氣合白虎之一路也。一系內是虛寒。外象實熱而譫語。丹溪所治、金壇所述之一路也。一系病本虛寒。

恰挾宿食。因身熱囗為燥矢而譫語。此案及陽旦證之一路也。醫者孰有燃犀之照乎。投藥一差。死生反掌。故傷寒及溫熱病。均為大病。有今日許以無害。明日忽然溘逝者。有操券斷其必死。淹延竟得全生者。不比風癆臌膈。病雖危篤。尚可從容商其緩急。所以仲景自序云若能尋予所集。思過半矣。明示天下后世以傷寒難治。傷寒論難讀也。茍非難讀。何待尋乎。張案亦六脈不至。病情又別難乎。難乎可不尋乎。

震按傷寒為大病。治法為最繁。言之不勝言也。必熟讀仲景書。再遍讀后賢諸書。臨證方有把握。仲景書為叔和編次。或有差誤。而聊攝注解。殊覺穩當。續注者張卿子、王三陽唐不嚴、沈亮宸、張兼善、張隱庵、林北海諸人。總不越其范圍。自方程喻三家。各以己意布置。而仲景原文。從此遂無定局。三注互有短長。大約程不及方。方不及喻。然喻注太陽經分三大綱。以誤汗誤下結胸蓄血發黃等證分隸兩門。似乎界限井然。誰知以之治病。全用不著。蓋病初起時。必將營衛分別。過半月后。殊難追溯。何以指其此由中風傳變。此由傷寒傳變。此由風寒兩傷傳變哉。傳變之證。虛實寒熱。猶恐模糊。又要恰合三綱。此能言而不能行者也。魏柏鄉、周禹載、沈自南等俱宗之。亦徒悅服于空言。而未嘗以之試驗耳。

盧子由疏鈔金囗。不派三綱。添出氣化、形層、標本、四大等說。愈覺支離。愈入迷網。其臟結諸案。幾如牛鬼蛇神。柯韻伯將兩家并譏。不亦宜乎。韻伯傷寒論翼。固屬出奇高論。

所謂讀書具只眼。不蹈前人窠臼者。微嫌其論六經盡翻前案。欲立異以驚人。究屬紙上談兵也。從來注傷寒論者。俱是順文注釋。若遇不可通處。或敷衍混過。或穿鑿文飾。既不明道理之是非。何以為臨證之運用。惟程扶生經注。頗明白易曉。然亦不敢直指原文之差誤。至柯氏來蘇集。始放膽刪改。雖覺僭妄。頗堪嘉惠后學。而以方名編次。又是一局。徐靈胎傷寒類方。實宗其式。簡潔明凈。以少許勝人多許。較之程郊倩之繁詞。一可當百。沈堯封傷寒論。亦以少勝多者。用六氣為提綱。將平脈辨脈。編入其中。別開生面。其論大青龍湯。

發前人所未發。一洗風寒兩傷營衛之陋說。左傳云。拔戟自成一隊。此書似之。而刪改本文非其志也。予細繹柯氏刪改處。萬不及欽定醫宗金鑒傷寒論之精當。先刊仲景原文。另立正誤存疑二篇。應改者注小字于旁。可刪者摘諸條于后。是非判然。智愚皆曉。真苦海之慈航。昏衢之巨燭也。江西舒詔傷寒集注。大半斥為偽撰。并取數方。痛加詆毀。別擬方以換之。此亦救世婆心。特未免于狂妄。以視汪琥將陰陽二候分為二編。各補后賢之方。其意均欲使初學人。不泥古方以害人。而汪猶拘謹。舒則放縱矣。此外注家尚多。如錢氏溯源集。

陳明伯集注。尚有發明處。其余碌碌因人。殊不足道。茲舉夫各立格局。各豎議論者。敘述于右。以便同志之誦習焉。要之讀書與治病。時合時離。古法與今方。有因有革。善讀書斯善治病。非讀死書之謂也。用古法須用今方。非執板方之謂也。專讀仲景書。不讀后賢書。

譬之井田封建。周禮周官。不可以治漢唐之天下也。僅讀后賢書。不讀仲景書。譬之五言七律。昆體宮詞。不可以代三百之雅頌也。故吳綬蘊要。節庵六書。王宇泰傷寒準繩。張路玉傷寒緒論。俱有裨于后人。即有功于仲景。學人誠能以所引諸書。廣為探索。則所選諸案。

皆堪尚友矣。

勞復、食復、女勞復、陰陽易

許學士云。記有人傷寒得汗。病退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

予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營衛失度。當補脾以解其勞。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合入小柴胡。或者難曰。虛則補其母。今補其子。何也。予曰。

子不知虛勞之異乎。難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虛當補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勞甚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之于心矣。此勞則當補子。人所未聞也。蓋母。生我者也。子。繼我而助我者也。方治其虛。則補其生我者。與錦囊所謂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同義。方治其勞。則補其助我者。與荀子言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此治虛與勞所以異也。

滑伯仁治潘子庸。得感冒證已汗而愈。數日。復大發熱惡寒。頭痛眩暈。嘔吐卻食。煩滿。咳而多汗。滑診其脈。兩手皆浮而緊。在仲景法。勞復證浮以汗解。沉以下解。為作麻黃葛根湯。三進。更汗。旋調理數日愈。其時眾醫以病后虛憊。且圖溫補。伯仁曰。法當如是。因違眾用之。

王海藏治李良佐子病太陽證。尺寸脈俱浮數。按之無力。謂其內陰虛。與神術加干姜湯愈后再病。海藏視之。見神不舒。垂頭不欲語。疑其有房過。問之犯房過乎。必頭重目暗曰然。因與大建中三四服。外陽內收。脈反沉小。始見陰候。又與已寒加芍藥茴香等丸五六服。三日內。約服六七百丸。脈復生。又用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

侯國華病傷寒四五日。身微斑。渴飲。海藏診之。沉弦欲絕。厥陰脈也。服溫藥數日。

不已。又以姜附等藥。陽回脈生。因渴。私飲水一杯。脈復退。但頭不舉。目不開。問之則犯陰易。若只與燒囗散。恐寒而不濟。遂煎吳茱萸湯一大碗。調燒囗散。連進二服。作大汗兩晝夜而愈。

張路玉治馮茂之。夏月陰陽易。而腰痛少腹急。煩躁譫妄。舌色青紫。而中有黃胎腫裂雖渴欲冷凍飲料。而舌卻不甚干。心下按之硬痛。噯而失氣。此挾宿食也。所可慮者。六脈虛大。而兩尺則弦。按之皆無根耳。遂以逍遙湯加大黃一劑。下黑穢甚多。下后諸證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又與燒囗散一服。煎五苓散送下而安。

〔附〕范汪方云。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囗視脈。囗曰。雖瘥。尚虛。未平復。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也。諸勞尚可。女勞即死。當吐舌數寸。獻婦聞其瘥。從百余里來省之。住數宿。因與交接。一二日死。巢氏病源論曰。婦人傷寒雖瘥。未滿百日。氣血骨髓未牢實。而合陰陽。當時雖未覺惡。經日則令百節解離。經絡緩弱。氣血虛。骨髓空。恍恍吸吸。起居仰人。飲食如故。是其證也。丈夫亦然。

千金方云。婦人溫病雖瘥。未平復。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為陰陽易。醫者張苗。說有婢得病瘥后數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震按學士攖寧二案。均為勞復而有虛實之不同。海藏二案皆女勞復。而次案云犯陰易則誤。合觀張路玉案亦有寒熱之不同。夫陰陽易女勞復。因雖同而病則異易者。以不病之人易其人之病。不過余邪乘虛而入。故燒囗散導其邪使從來路而去也。復者病方瘥。人尚虛。女勞則虛而益虛。病乃重發。故多死也。若現虛寒之象。猶可以大劑參附挽回之。若現實象熱與虛熱象。補陽則勢不相合。養陰又迫不及待。奚自求生。至如巢氏所云。乃女勞傷。非女勞復也。勢頗緩矣。張苗之婢。不死于奸之者。而奸之者皆死。是天道惡淫。又出于醫理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马龙县| 昂仁县| 莎车县| 东莞市| 泽州县| 广灵县| 宁河县| 黑水县| 苏尼特右旗| 东丰县| 滨海县| 尉氏县| 比如县| 梓潼县| 当阳市| 永安市| 尼玛县| 巴林左旗| 确山县| 成安县| 衡山县| 昌吉市| 喜德县| 彩票| 西昌市| 河南省| 鄂州市| 襄樊市| 武清区| 依兰县| 略阳县| 乳山市| 肥乡县| 淅川县| 邮箱| 闽侯县| 马龙县| 西贡区| 漳州市|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