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風

唐書載許允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允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周時可瘥。遂造黃囗防風湯。煮數十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蒸之而得語。遂超拜義興太守。

震按書稱允宗醫術若神。曾曰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即此條思慮巧矣。然僅可治真中風內經所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也。邪從汗解故得語。若概試諸不能言者決無效。又按羅謙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爐左側。覺面熱。左頰微汗。旋出外。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囗于右。脈浮緊。按之洪緩。羅用升麻湯加桂枝、白芷、艽、防。兼灸地倉頰車穴。此治風中陽明經之表證也。趙僧判半身不遂。語言不出。神昏面紅。耳聾鼻塞。六脈弦數。羅謂中藏者多滯九竅。中府者多著四肢。今臟腑俱受邪。先用三化湯行之。通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安心養神。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

惟行步艱難。又刺十二經之井穴以接經絡。隨四時脈癥加減用藥。百日方愈。此治中腑兼中臟之里證也。皆風邪實證也。張安撫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自汗惡風。痰嗽不寐。羅謂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經云。形樂志苦。病生于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動無常處。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用加減沖和湯。汗加黃囗。嗽加五味。其晝夜不睡。因心事煩冗。心火上乘陽分。衛氣不得入于陰。用朱砂安神丸。遂得寐。諸證漸減。惟右肩臂痛。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下陷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肩膊痛不能動。宜以火導之補之。乃于右肩臂上肩井穴。先針后灸。隔一月。再灸肩井。次于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

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遂能運動。仲夏用清肺飲子。秋分用益氣調營湯。全愈。此治中經兼中腑。本虛標實之癥也。許允宗所治亦系本虛標實者。但病起于暴。故用蒸法。亦如通關散之取嚏。稀涎散之探痰也。

丹溪治浦江鄭君。年近六旬。奉養膏粱。仲夏久患滯下。又犯房勞。一夕如廁。忽然昏仆。撒手。遺尿。目上視。汗大出。喉如拽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陰虛而陽暴絕也。急令煎人參膏。且與灸氣海穴。艾壯如小指。至十八壯。右手能動。

又三壯。唇微動。參膏成。與一盞。至半夜后。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

盡五斤而利止。十數斤全安。

震按此種病。今常有之。醫所用參不過一二錢。至一二兩而止。亦并不知有灸法。無效則諉之天命。豈能于數日間用參膏至十余斤者乎。然參膏至十余斤。辦之亦難矣。惟能辦者不可不知有此法。

趙以德云。余嘗治陳學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間。就倒仆。汗如雨。診之脈大而空虛。年當五十。新娶少婦。今又從跪拜之勞役。故陽氣暴散。正若丹溪治鄭義士之病同。急煎獨參濃湯。連飲半日。汗止。神氣稍定。手足俱縱。喑而無聲。遂于獨參湯中加竹瀝。開上涌之痰。次早悲哭。一日不已。以言慰之。遂笑。復笑五七日。無已時。此哭笑者。為陰虛而勞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藏。氣相并故耳。正內經所謂五精相并者。心火并于肺則喜。肺火并于肝則悲是也。加連柏之屬瀉其火。更增荊瀝開其閉。八日笑止手動。一月能步矣。

震按此條與前條大同小異。而所以治其小異處。立言用藥。綽有精義。可見古人善能模仿成法又不蹈襲成法也。

以上所選實癥虛癥。分途異治。誤用則死。李士材所謂治中風者。必須分別閉與脫。二癥明白。此下手第一要著。

丹溪治一婦人。年六十余。手足左癱。不言而健。有痰。以麻黃。羌活、荊、防、南星全蝎、乳香、沒藥、木通、茯苓、桔、樸、甘草、紅花為末。酒下。未效。時春。脈伏而微。又以淡鹽湯入韭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茯苓、白術、陳皮、甘草、濃樸、菖蒲。日進二服。又以川芎、豆豉、山梔、瓜蒂、韭汁、鹽湯。吐甚快。后以四君子湯服之。

另以川歸、酒芩、紅花、木通、濃樸、粘子、蒼術、南星、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服。十日后。微汗。手足微動而言。

震按前條脫癥。脈大無倫。此條閉癥。脈伏而微。非有確見。敢用此兩路重藥乎。須知癥與脈宜合參。如此條左癱不言矣。而健又有痰。其得間在此。與浦江洪宅婦病瘧無脈條相似。

又按丹溪治肥人中風。囗囗。手足麻廢。左右俱作痰治。以蔞、貝、南星、橘、夏、二術、芩、連、柏、荊、防、羌活、桂枝、威靈仙、甘草、花粉等。好吃面。加附子煎。入竹瀝、姜汁。更加少酒行經。此大法也。故治中風二十六案。用此加減者甚多。其余以四君、六君。或合四物。或再加連、柏、囗、防、天麻、僵蠶、竹瀝等。或合風藥。更有加全蝎、地龍者。又有用小續命湯、搜風湯、羌活愈風湯、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者。皆不載脈象若何。何以效法。故不并錄。

虞恒德治一婦年五十七。身肥白。春初得中風。暴仆不知人事。身僵直。口噤不語。喉如拽鋸。水飲不能入。六脈浮大弦滑。右甚于左。以藜蘆末一錢。加麝香少許。灌入鼻竅。

吐痰升許。始知人事。身體略能舉動。急煎小續命湯倍麻黃。連進二服。覆以衣被。得汗漸蘇醒。能轉側。但右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復以二陳湯加芎、歸、芍藥、羌、防等。合竹瀝姜汁。日進二三服。若三四日大便不利。則不能言語。即以東垣導滯丸。或潤腸丸微利之則言語復正。如此調理。至六十余。得他病而卒。

震按此條與上丹溪案。俱以實邪治而效。可見辨證宜真。不得專守景岳非風之論。先有成見在胸也。如薛立齋善于用補。而治艾郭武牙關緊。不能言。左體癱。口眼牽動。神昏欲絕。六脈沉細而澀。謂此中寒濕。非中風也。亦用吐痰藥及至寶丹。繼以五積散加木香、南星、附子而人蘇。后大便洞利痰積而全愈。臨斯證者。治虛寒。治風痰。固宜對勘。

薛立齋治一人。年六十余。素善飲酒。兩臂作痛。服祛風治痿之藥。更加麻木發熱。體軟痰涌。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流涎。身如蟲行。癢起白屑。立齋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不能升也癢起白屑。脾氣不能榮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劑。諸癥悉退。

又用參術膏而愈。

一婦人懷抱郁結。筋攣骨痛。喉間似有一核。服烏藥順氣散等藥。口眼囗斜。臂難伸舉痰涎愈甚。內熱晡熱。食少體倦。立齋云。郁火傷脾。血燥生風所致。用加味歸脾湯。二十余劑。形體漸健。飲食漸加。又服加味逍遙散十余劑。痰熱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陽益胃湯數劑。諸證漸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經血少。用地黃丸而愈。

秀才劉允功。形體魁偉。不慎酒色。因勞怒頭暈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飲六脈洪數而虛。薛以為腎經虧損。不能納氣歸源而頭暈。不能攝水歸源而為痰。陽氣虛熱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用補中益氣合六味丸。治之而愈。其后或勞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藥隨愈。

憲幕顧斐齋左半身并手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涌。王竹西用參囗大補之劑。汗止而神思漸清。頗能步履。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腫脹甚大。重墜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

肝脾腎脈洪大而數。重按則軟澀。立齋朝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麥冬、五味。煎送地黃丸。晚用地黃丸料加知、柏。數劑諸證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

震按此四案。理精法密。學人所當熟玩。

車駕王用之。卒中昏憒。口眼囗斜。痰氣上涌。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立齋曰。若遺尿撒手。口開鼾睡為不治。

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前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

震按此治中寒寒痰壅塞氣道之藥。肥人脈沉伏。無火象者。可用之。若脈微細者。必加人參。實非中風藥也。折肱漫錄云。三生飲施于中風之寒癥。妙矣。或有虛火沖逆。熱痰壅塞。以致昏憒顛仆者。狀類中風。恐烏附非所宜服。立齋治王進士失于調養。忽然昏憒。謂是元氣虛。火妄發。挾痰而作。急灌童便。神思漸爽。更用參、囗各五錢。芎、歸各三錢。元參、柴胡、山梔、炙草各一錢。服之少定。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治之而安。予從弟履中。年方強壯。以勞心憂郁而得斯證。痰升遺溺。眼斜視。超時不醒。竟類中風。亦灌以童便而蘇。此等證候。皆火挾痰而作。斷非三生飲所可治者。并姜湯亦不相宜也。同一卒然昏憒。而所因不同。須細審之。

太平廣記載唐梁新。見一朝士。診之曰。風疾已深。請速歸去。其朝士復見囗州高醫趙鄂。診之。言疾危。與梁說同。惟云只有一法。請吃消梨。不限多少。咀嚙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根據法治之而愈。此亦降火消痰之驗也。

孫東宿治程曉山。年四十。誕辰慶賀。宴樂月余。忽謂孫曰。近覺兩手小指及無名指。

掉硬不舒。亦不為用。口角一邊常牽扯引動。幸為診之。六脈皆滑大而數。浮而不斂。其體肥。其面色蒼紫。乃曰。據脈滑大為痰。數為熱。浮為風。蓋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君善飲。故多濕。近又荒于色。故真陰竭而脈浮。此手指不舒。口角牽扯。中風之兆也。

所喜面色蒼紫。其神藏。雖病猶可治。切宜戒酒色以自保愛。立方用二陳湯加滑石為君。芩連為臣。健脾消痰。撤濕使從小便出。加膽星、天麻以定其風。將竹瀝、姜汁三拌三曬。仍以竹瀝糊丸。取竹瀝引諸藥入經絡化痰。外又以天麻丸滋補其筋骨。標本兩治。服二料。幾半年。不惟病痊。且至十年無恙。迨五十歲。賀壽如舊。召妓宴樂亦如舊。甘酒嗜飲。荒淫而忘其舊之致疾也。手指掉硬。口角牽引尤甚。月余中風。右體癱瘓矣。再邀孫診之。脈皆洪大不斂。汗多不收。呼吸迫促。孫曰。此下虛上竭之候。蓋腎虛不能納氣歸元。故汗出如油。喘而不休。雖和緩無能為矣。閱二十日而卒。

震按醫書謂凡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者。三年內須防中風。當遠房幃。絕嗜欲。戒酒戒濃味。以杜其患。觀此案可為養生者之金鑒矣。

東宿曰。潘見所年四十七。微覺陽痿。其脈上盛下虛。上盛為痰與火。下虛為精元弱。

宜戒色慎怒。恐痰生熱而熱生風。將有中風之患。次年中秋。連宵酒色。渠于色后。慣用鹿角膠三錢。人參一錢。酒送下。至是加倍服之。十七日。左手陡然顫動。重不能舉。十八日左邊半體手足皆不用矣。予始觀面色赤。口微囗向右。唇麻。左癱。診之左弦大。右滑大先用烏藥順氣散一帖。服后昏睡半日。醒覺面更加赤。囗亦稍加。知痰盛使然。即以二陳湯加全蝎、僵蠶。天麻。黃芩、石菖蒲、紅花、秦艽。煎沖竹瀝、姜汁。一日兩進。晚更與活絡丹。服至第六日。手指稍能運動。足可根據棹而立。予喜曰。機動矣。改用歸芍六君子湯加紅花、鉤藤、天麻、竹瀝、姜汁。服二十帖。行可二十步矣。手指先麻木不知痛癢。至是能執物。繼用天麻丸、五子全鹿丸調理。幸其斷酒絕欲。百日全愈。此證予歷治歷效者。良由先為疏通經絡。活血調氣。然后以補劑收功。惟經絡疏通。宿痰磨去。補之必效。此治類中風之法也。

震按此條先散后補。亦緣病初無卒仆昏憒之癥。且脈滑大。故可從容施治耳。若云必先疏通經絡。磨去宿痰。然后補之得效。又屬呆板方法矣。

楊季衡稟豐軀偉。年近七旬。得半身不遂證二年矣。病發左半。口往右囗。昏厥遺溺。

云間施笠澤以參附療之。稍安。喻嘉言曰。其脈軟滑中時帶勁疾。是痰與風雜合之癥。又內熱與外寒雜合之癥。房幃不節。精氣內虛。膏粱蘊熱。久蒸脾濕為痰。痰阻竅隧。而衛氣不周。外風易入。是以雜合而成是癥。及今大理右半脾胃之氣。以運出左半之熱痰虛風。此其間有微細曲折。非只溫補一端所能盡也。或曰。痰熱先宜中右。何以反中左。既已中左。何以反治右耶。喻曰。此正病機之最要者。向為丹溪等說病在左血多。病在右氣多。教人如此認癥。不知內經但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夫左右既為陰陽往還之道路。何嘗可偏執哉。

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故病在一偏者。治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譬之樹木有偏枯者。將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榮茂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此證之脈。軟為虛。滑為痰。勁疾為風。病因雜合。

必須用雜合之藥。而隨時令以盡無窮之變。參、術是主藥。冬月佐干姜、附子。以暫撤外寒而內熱反得宣泄。春夏秋則佐以羚羊角、柴胡、知母、石膏。使內蘊之熱不與時令之熱相蒸灼。再刺手足四末以泄榮血而通氣。恐熱痰虛風。久而成癘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安庆市| 铅山县| 连山| 张家口市| 龙井市| 鄂尔多斯市| 保靖县| 永城市| 泸水县| 罗定市| 南丹县| 黔江区| 十堰市| 龙井市| 石泉县| 新津县| 嵊泗县| 乳山市| 峨边| 台南市| 扎兰屯市| 明星| 日喀则市| 清河县| 紫金县| 洮南市| 措美县| 砀山县| 古丈县| 米泉市| 观塘区| 略阳县| 通州区| 双牌县| 得荣县| 年辖:市辖区| 广元市| 阳信县| 阳江市|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