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傷寒(3)

  • 古今醫徹
  • 懷遠
  • 4933字
  • 2015-12-20 15:27:46

傷寒熱癥煩躁口干。耳聾目昏。唇焦舌赤。甚則發斑發黃。譫語狂妄。皆火為之芩連梔柏大黃之屬。非正治之藥乎。然而未可以驟也。如太陽表未解而脈浮數。火郁則宜發之也。少陽寒熱嘔而口苦。木郁則宜達之也。陽明胃實而熱者。上郁則宜奪之也。惟邪熱已深。蓄而不解。脈洪且數。長而有力。上焦。涼膈散。中焦。白虎湯。三焦。黃連解毒湯。虛煩。梔子豆豉湯。斑毒。

三黃石膏湯。發黃。茵陳梔子湯。導赤散。皆治火之劑也。殊不知有虛火實火之分。上焦虛渴。生脈散。中焦血虛發熱。癥類白虎。當歸補血湯。下焦真水已竭。屢清不解。六味地黃湯。仲景恐腎水干。急下以存津液。何不亟亟滋陰。尚恐不及。反用承氣以下之乎。余每治傷寒發熱不止。脈來虛數。大便或行或結。口燥咽干。耳聾目瞀。胸中覺饑無所脹滿。即股六味地黃大劑飲之。無不應手獲效。真百發百中之神劑也。若以芩連梔柏。大苦大寒。

反傷真氣。趙氏所謂以有形之水。沃無形之火。適足以傷生耳。安見其有濟也。

按清火。有直折。從治。升散。甘緩。壯水諸法。須看其形色脈候虛實。及進寒涼而彌甚者。不可不知變計也。東垣升陽散火。內經導火歸元。固有采其微者矣。

涼膈散大黃 樸硝 甘草 黃芩 山梔 薄荷(各二兩) 連翹(四兩)各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白虎湯石膏 知母(各三錢) 甘草(五分炙) 粳米(半合)水煎服黃連解毒湯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水煎。

梔子豆豉湯肥梔子(四枚) 香豉(五錢)水二鐘。煎梔子一鐘。入豉煎至七分。去渣服。

三黃石膏湯黃連 黃芩 大黃 石膏水煎。

茵陳梔子湯茵陳(三錢) 山梔 大黃(各二錢)水煎。

導赤散生地黃 木通 甘草(炙各一錢)為末。每服一錢。竹葉湯調服。

升陽散火湯升麻 獨活 羌活 防風 柴胡 葛根 人參 甘草 白芍藥水煎。

生脈散人參(二錢) 麥門冬(一錢半) 五味子(三分杵)水煎。

當歸補血湯黃 (六錢蜜炙) 當歸(四錢)水煎。

舌論

凡看傷寒傳變。首辨舌色。則寒熱虛實之理。昭然可見。如口之渴與不渴。

津之有亡枯潤。色之紅赤淡白。苔之黃白焦黑。刺之多少。或易刮。或刮不去易生。腫之大小濃薄。伸縮之難易。飲之喜熱喜冷。皆不可不細審也。仲景云。邪在表不渴。傳里則渴。直中三陰則口不渴。蓄血者口亦不渴。此渴與不渴之宜辨也。汗多則液亡舌干。燥熱妄投。舌亦干。濕家氣不化。舌亦干。熱甚則津枯。陰竭津亦枯。此津之有無枯潤宜辨也。心火旺。則舌色赤。

脾氣虛。則舌淡白。此色之紅赤淡白宜辨也。胸中有寒。則苔白而滑。有食。

則苔黃。熱甚則苔黑。腎水竭。則苔亦焦黑。此苔之黃白焦黑宜辨也。邪熱淺則刺少。深則刺多。真陰衰亦刺多。又刺易刮者可治。刮不去易生者難治。此刺之多少難易宜辨也。濕熱甚。則舌腫大。腎液亡。則舌亦腫大。若干且濃語不清者難治。此腫之大小濃薄宜辨也。舌雖干。易伸如常者可治。

舌縮不能伸不能言者不治。此伸縮之難易宜辨也。實渴則喜冷凍飲料。恣而無厭。虛渴則喜熱飲。少與即止。此飲之寒熱多少宜辨也。以上分別。最宜詳細。而其尤要者。在兼脈與癥。而察其虛實。施其補瀉。他不具論。只如舌黑焦枯。或腫或刺。群工視之不辨。而知其熱癥。非黃連解毒。則大小承氣下之也。殊不知脈虛數。或微細。胸腹無脹滿。舌雖黑雖焦枯。雖腫雖生刺。

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惟以六味地黃大劑飲之。虛寒。加桂附五味子。則焦黑腫刺。渙若冰釋。若芩連花粉。愈投愈甚。此予所屢見。而親信其必然者也。又嘗治二人。入水發熱。濕氣大勝。舌干無津。與平胃散加葛根飲之。

舌遂生津。乃知脾胃受濕。則氣不化。津無以生。用蒼術以燥其濕。則氣化而津生耳。

治驗一婦人發熱旬余。舌干生刺。診其脈。微細而軟。按其胸腹無苦。予曰。此過用克伐而胃氣虛也。急進米飲。俟三日胃氣當復。枯者可潤。而刺自去矣。且聞藥則嘔。若復攻之。死在旦夕。其母從之。遂以米飲進。覺甘美而嘔止舌稍和。三日而津果生。原醫者來視。猶囑曰。未可與米湯。尚宜消導。真所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此輩是也。

一柴客往上海取帳。勞役而過啖。遂發寒熱。及歸。醫與消導藥三劑。舌干而不得臥。胸中如芒刺。比余診之。脈細而數。予曰此得之勞后使內。非關食邪也。與六味湯二劑頓愈。

附金鏡錄辨舌黑治法曾禧治鄭汝東妹婿。患傷寒得黑舌。謂當用附子理中湯。人咸驚駭。遂止。亦莫能療。困甚。曾往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理。其家拼從之。數劑而愈。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呃逆不止。眾猶作火治。幾至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立齋曰。舌黑之癥。有火極似水者。即林學士所謂薪為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克火者。即曾醫士所療之人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夫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至于火極似水之癥。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為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平胃散蒼術(米泔浸透切炒) 濃樸(姜汁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四分)水煎。

附子理中湯人參 白術(土炒) 甘草(炙) 附子(炮) 干姜(炒各等分)水煎。

結胸論

結胸痞氣。二者皆曰下早而成。但有輕重之分。實無陰陽之別。仲景以大小陷胸及瀉心湯主之。余不能不致疑其間也。夫既曰下之早。則邪或在表。或在上皆未可遽下者也。未可下而下之。則邪氣反結于胸中。有痛有不痛。或痞滿而不快也。試思所下之藥。必大黃芒硝峻厲等味。茍失其宜。

則外邪內陷而不復出。中氣下陷而不復運。故為結為痞。豈有誤下乃結。

因結復下之理乎。然則仲景大小陷胸等湯。何為而設也。仲景云。大結胸。

手不可按。用大黃芒硝入甘遂末。名大陷胸湯。乃蕩滌之劑。恐為失下者立。小結胸。用黃連半夏加栝蔞實。名小陷胸湯。乃痰熱為患。又豈曰下早所致乎。水結胸。半夏茯苓湯入姜汁。乃水停心下也。心下痞。腹鳴下利。半夏瀉心湯。人參半夏干姜甘草大棗。因中氣傷也。同黃連黃芩。或熱猶未解乎。若然則結胸何法以治之。曰邪氣尚實仍與內消。中氣傷殘。只應溫補。理中湯加枳實主之。或藿香半夏甘草人參加炒枳實。隨癥施之可耳。

斷無復下陷胸之法也。

大陷胸湯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甘遂末(二分)水煎入甘遂末調服。

小陷胸湯黃連(一錢五分) 半夏(三錢) 栝蔞實(二錢)水煎服。

半夏茯苓湯半夏(四錢) 白茯苓(二錢五分)水煎。入姜汁服。

半夏瀉心湯人參 半夏 干姜 甘草 黃芩(各一錢) 黃連(五分)加姜五片。棗五枚。水煎服。

枳實理中湯枳實(麩炒) 干姜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或為末。蜜丸彈子大。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

濃樸半夏甘草人參湯濃樸 半夏(各一錢) 甘草 人參(各五分)姜五片水煎。

發狂譫語

狂者。陽明邪熱所發。有實無虛也。譫語。則虛實參半焉。鄭聲。則虛多而實少矣。何以言之。陽明多氣多血。邪又乘焉。則亢陽無制上亂神明。躁擾狂越。不可名狀。故為大實大熱也。圣惠方。用大黃五兩。醋炒微赤為散。以臘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五匙。冷水下。蓋取其駿快之性。定 亂以致太平。

非此不能。譫語者。亦屬胃邪所致。然有熱入血室。或蓄血停痰。郁結驚恐。

種種不一。則虛實參之。鄭聲者。止將一事一物。重復諄諄。乃因心有所寄。

情有所偏。兼以火邪。則虛多而實少矣。昔攖寧生治一人發狂。視人為鬼其脈累累如薏苡子。且喘且摶。曰此得之陽明胃實。以三化湯三四下之愈。此陽明發狂也。治一女患心疾。狂歌痛哭。裸裎詈罵。問之則瞪視默默。

脈沉堅而結。曰得之憂憤沉郁。食與痰交積胸中。涌之皆積痰裹血。復與火劑清上膈。此兼郁痰而狂也。橘泉翁治吳檢討子。年十八。眩暈狂亂。醫以為中寒。已而四肢厥逆。欲自投火中。有欲用烏附回陽者。翁曰。此心脾火盛。陽明內實。非熱藥可療。以瀉火解毒三劑得減。此兼火而狂也。汪石山治一婦。三十余。忽病狂言。披發裸形。不知羞惡。其脈浮緩而濡。曰此必忍饑或勞倦傷胃而然耳。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者胃與大腸也。忍饑過勞。胃傷而火動矣。延及心脾。則心所藏之神。脾所藏之意。皆為擾亂。

失所根據歸。安得不狂。此陽明虛也。法當補之。遂用獨參湯加竹瀝飲之痊。

此因內傷而狂也。壺仙翁治發狂譫語。歌笑不倫。手足厥逆。身冷而掌有汗。兩手脈沉滑有力。曰陽勝拒陰。火極而伏。反兼勝已之化。亢則害。承乃制也。熱勝血菀。故發狂譫語。火性炎上故歌笑不倫。陽極則反。故身冷厥逆。泄其血則火除。抑其陽則神寧。乃用桃仁承氣湯下血數升。益以黃連竹瀝石膏之劑。大汗而解。此兼血而狂也。要知狂為危候。醫者到此。未便措手。輒曰下之。豈知有如是變幻。吾故表而出之。丹溪治一少年。秋初熱病。口渴而妄語。兩顴火赤。醫作大熱治。翁診之。脈弱而遲。告曰此作勞后病溫。惟當服補劑自已。今六脈時見搏手。必涼藥所致。竟以附子湯啜之。

應手而瘥。又治憲幕傅氏子。病妄語。時若有所見。翁切其脈。告曰。此病痰也。然脈虛弦而沉數。蓋得之當暑飲醉。又大驚。傅曰。然。嘗夏因勞而甚渴。

恣飲梅水一二升。又連得驚數次。遂病。翁以治痰補虛之劑處之。浹旬愈。

此二癥又譫妄之異者。并載附焉。

二化湯濃樸(姜汁炒) 大黃 枳實(麩炒) 羌活(各三錢)水煎服。

獨參湯人參(不拘多少分兩隨癥)拍破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桃仁 肉桂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半) 芒硝(一錢半)水煎服。

蓄血

蓄血一癥。治之非難。而辨之為難。辨之非難。而辨之之早為難也。當其發作時。與外感無異。醫者從而治之。竟不得愈。何故。蓋血病而氣不病也。其人或勞倦。或跌撲。或閃挫。或郁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蓄之久必發而寒熱乃作。節庵謂表邪當汗不汗。熱毒內積所致。則未必然也。又曰。

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眩冒。健忘。煩躁。漱水。驚狂。譫語。鼻衄。吐紅。背冷。

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滿。大便黑。小便數。皆瘀血癥。雖有多般。不必悉具。

但見一二。便作血癥主張。此言最為得之。非節庵心體熟識。烏能辨此。治之維何。實者桃仁承氣湯加肉桂。虛者六味地黃湯加肉桂。蓋瘀血。死血也。寒則凝。熱則行。自然之理。又或用破血理氣之藥而效者。又或用犀角地黃湯治上焦。抵當丸治下焦。總之下盡黑物則愈爾。

按蓄血癥。面色削瘦。白而無神。四肢無力。遍身發熱。用他藥不效者。必是此癥。以小柴胡湯加丹皮生地澤蘭鉤藤治之。甚則加桃仁紅花。如血去多而中氣寒者。以理中湯加歸芍調之。

治驗一徽商年十八。從遠歸。當晚忽暈倒。遍體俱冷。醫一作火治。一作痰治。俱不效。余診之。脈虛而芤。動則眩暈。不能起坐。忽吐出紫血。予曰。此瘀血癥也。下出為順。用人參二錢。肉桂一錢。澤蘭二錢。丹皮當歸廣皮各一錢。一劑而血下行。三劑而身漸暖。數劑乃痊。

一男子發熱。面白無神。脈得微澀欲絕。大便黑。時頭眩。余曰此瘀血癥而脈如此。何敢攻之。連進地黃湯四劑覺安甚。又加桂四劑。所去瘀血不計。但口干舌燥。加五味子四劑。又下瘀血。腹中安舒。而脈與舌猶故。痰中見血。以門冬貝母生地丹皮等漸愈。蓋此癥兼內傷元氣。賴溫補而效。肺經未免受克。故以保肺收攻。

和血導瘀湯澤蘭(一錢五分) 牡丹皮(一錢) 當歸尾(一錢) 陳皮(一錢) 鉤藤鉤(一錢)懷生地(一錢) 桃仁(七粒研) 紫濃樸(七分姜制) 炙甘草(三分) 紅花(五分)加生姜一片。水煎。甚者加蘇木。虛者去桃仁紅花。

干姜湯 治去血而嘔逆肢冷。

炮姜(一錢) 茯苓(一錢) 炙甘草(三分) 當歸(一錢) 澤蘭(一錢)廣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鉤藤(一錢五分)大棗二枚。水煎。

犀角地黃湯犀角(一錢) 生地黃(四錢) 牡丹皮(一錢) 芍藥(一錢)水煎。

抵當湯水蛭 虻蟲 桃仁(各十枚) 大黃(八錢)水煎。

者。陽明胃經邪熱所化。不發于表而發于里。不發于初而發于后。故陽明當汗不汗。當下不下。不當下而下。其蓄熱皆能成 。點有大小稀密。色有紅淡紫黑。或隱或現。或易出易收。或不易出不易收。總以熱之微甚。為毒之輕重。無論粗者為 。細者為疹。稀少為蚊跡。必須葛根托透為主。若仲景治赤 。用阿膠大青湯。豆豉為君主發。而大青阿膠甘草。乃解毒化熱者也。治溫毒發 嘔逆。用黑膏。生地倍豉。又加豬膏。純于解毒。入雄黃麝香為使。則又兼乎發者也。學人雖不可執其方。得此意而通之。則 之宜托與化。治法從可推矣。余治一婦。夏月飲火酒。發 面赤煩熱。診其脈絕無。予曰。此火郁而熱極。用梔子豆豉湯加葛根濃樸黃連清之。 大出而脈遂見矣。又一人傷寒。過經不解。遍體黑 。唇口焦枯。脈大便結。以三黃石膏湯飲之痊。又一婦熱入血室。后發 點。以小柴胡湯加生地丹皮獲愈。又一友嗜煙酒。常腹痛嘔逆。身發大塊。余以枳殼濃樸等平其濕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上思县| 图们市| 武义县| 西城区| 怀宁县| 偏关县| 榆社县| 乌拉特后旗| 松江区| 澎湖县| 缙云县| 鹤壁市| 桦甸市| 姜堰市| 富宁县| 浦县| 冀州市| 阳泉市| 拜城县| 鄢陵县| 竹溪县| 河津市| 新化县| 溧阳市| 张家口市| 彩票| 汶川县| 塔河县| 三亚市| 任丘市| 哈密市| 信阳市| 江源县| 东乡| 嘉黎县| 泌阳县| 同心县| 灌阳县| 健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