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傷寒(2)

  • 古今醫徹
  • 懷遠
  • 4989字
  • 2015-12-20 15:27:46

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輒爾遽下。遺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滿燥實堅。有上中下三焦氣血水谷之別。不精求其理。則其法不可得而施也。何以言之。上焦者。氣分也。主納而不出。病則不能主納矣。于是為痞。在上者因而越之。然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吐后不減者須枳桔陳皮之屬。泄上焦之氣則得矣。中焦者。主腐熟水谷者也。病則不能主腐熟矣。于是為滿。腸胃為市。無物不受。宜各隨其所受而消之磨之。加以苦溫等藥。

是泄中焦法也。下焦者。陰分也。主出而不納。病則不能主出矣。于是為燥實堅積。蘊熱既久。津液必亡。不能傳導。須以蕩滌之。劑下之。斯愈矣。由是觀之。則上中下三焦。自有淺深次第。有治上焦而中焦得快者。或治中焦而下焦得通者。斷未有不泄上中二焦。而遽用承氣以下下焦之理也。觀其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實濃樸。恐傷上焦元氣。以甘草和中。名曰調胃。豈芒硝大黃。獨不傷元氣乎。又豈甘草一味所能調之乎。觀其曰上焦受傷。

則痞而實。去芒硝。名小承氣。謂不傷下焦真陰。豈枳實濃樸大黃。果不伐其根本乎。觀其又曰。三焦俱傷。痞滿燥實堅俱全。用大承氣湯。將謂上不傷元氣。下不伐真陰乎。又豈可一概浪投者乎。必須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少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不得已而施之可耳。雖然。其間有至理存焉。人之所借以有生者命門也。其所以稟命而營運者。三焦也。命門為生氣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三焦者。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寒邪侵犯。獨賴此火以御之。使不得深入肌膚。即發壯熱。而出納腐熟之司。則不能如平人令矣。所以傷寒獨不可食。食亦不化。正謂邪熱不殺谷也。宜用甘苦溫之藥助之方可。奈何反用苦寒以伐其生氣哉。否則此火一衰。寒邪直犯則為純陰癥矣。豈能發熱乎。

按予一日讀東垣脾胃論。其詮解黃 。謂除躁熱肌熱之圣藥。又云溫肉分。益皮毛。實腠理。以益元氣而補三焦也。似乎勞倦發熱。亦本之三焦。則余以傷寒發熱。歸于三焦。益非無據。然內傷不能食而可食。傷寒獨不可食。何歟。一則本氣自病。利用補。一則客氣來乘。利用攻也。

附時珍三焦辨時珍曰。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熱之司。蓋一以體名。一以用名。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

兩腎之間。二系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于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胡桃仁頗類其壯。而外皮水汁皆青黑。能入北方。通命門。利三焦。愚按即胰脂也。聯系臟腑。

充周一身。皆藉此。

謂胃承氣湯大黃(六錢酒洗) 芒硝(四錢) 甘草(一錢)水煎。

小承氣湯大黃(四錢) 濃樸(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水煎。

大承氣湯大黃(五錢) 濃樸(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 芒硝(四錢)水煎。

陰證論

陰寒一癥。向謂寒邪直中。便爾四肢厥逆。陽氣頓竭。身如被杖。腹中絞痛。

下利清谷。脈微欲絕。急投四逆理中輩以溫之。猶恐不及。竊思人之一身。

有衛氣營氣。宗氣元氣。春升之氣。水谷之氣。種種護持。發源于三焦命門。

以為生生之用者也。何寒邪一犯。輒爾深入至此。不知此非外中之寒。乃本身無火。命門真原。早已衰絕。即不受寒。而陰慘之象。已具于身中。偶或觸之。而遂至是也。或以為陽氣暴絕。或以為生冷內傷。或以為大寒侵犯。

皆言其標而不言其本。所以仲景取方。止曰救里。意可知矣。況此癥生氣索然。變異頃刻。非姜桂參附。不足回垂絕之元陽。猶得借口于外中也哉。

一少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

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生附子一錢。炙甘草一錢。干姜一錢五分。溫服。面赤。加蔥。腹痛。加芍藥。嘔。加生姜。咽痛。加桔梗。

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一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也。仲景用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三錢。炮附子二錢補之。黃 建中湯。亦可用。

一傷寒下后。又發其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癥。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溫之。

一傷寒陰盛格陽。其人必躁熱而不飲水。脈沉手足厥逆者。是此癥也。孫兆用霹靂散。附子一枚。燒存性。為末。蜜水調服。節庵用回陽返本湯更勝。李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面紅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入。兩服之。得汗而愈。此則神圣之妙也。

一夾陰傷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陽衰陰盛。六脈沉伏。小腹絞痛。四肢逆冷。嘔吐清水。不假此藥。無以回陽。人參炮姜各一兩。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煎分服。脈出身溫而愈。吳綬曰。附子乃陰癥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癥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元。佐以附子溫經散寒。拾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按陰寒之癥。為害迅速。余所以詳列之者。蓋欲臨是癥者。加意焉而不敢忽也。

通脈四逆湯四逆湯加甘草一倍干姜附子湯干姜(二錢) 附子(三錢)水煎服回陽反本湯熟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臘茶 陳皮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煎。臨服。入蜜五匙。頓冷凍飲料之。

黃 建中湯黃 (蜜炙一錢五分) 芍藥(二錢炒) 肉桂(一錢去皮) 甘草(五分炙)加姜棗水煎。去渣。入餳一大匙。煎一沸服。若大便溏利。或嘔者。不用餳參附湯人參(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分作三服。姜水煎。

陰虛論

夫陰寒者。腎中之真火衰也。陰虛者。胃中之真水虧也。真火衰。則有寒而無熱。真水虧。則有熱而無寒。經曰。陰虛則發熱是也。世或不察。見其發熱。

動曰傷寒。舛誤悖謬。莫可言狀。殊不知與傷寒二字。絕不相干。試診其脈。

則不緊而數。不實而虛。驗其癥。或頭目眩暈。或引衣倦臥。或腰腿酸疼。或渴喜熱飲。身雖熱而未嘗惡寒。不喜食而未嘗脹滿。詢其因。非酒色過縱。

必大勞大病后。不能謹欲。乃致此。急與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則熱退而病卻矣。或畏寒口渴。則用七味湯。足冷脈弱。則與八味湯。或有畏其泥膈而不敢輕嘗者。蓋不知六味八味等湯。皆是腎經本藥。直達下焦。使果陰虛。急借以益水補火。必不可缺。必不可緩之劑。更何疑之有。

治驗一人年五旬。得發熱癥。已曾服藥七八日矣。比予診之。脈來虛數。目赤唇焦。舌腫大無津。余曰。此腎陰水衰之候也。宜進地黃湯。彼家猶豫。復延醫者曰。脈虛甚矣。乃所用藥。則芩連梔粉清火之劑。余曰。若服此而津生。所不待言。服此而更甚。則非此藥所能療也。及服之愈甚。始信予言。

遂進地黃湯一劑。覺少寐而舌和。二劑而津果生。后與生脈散相間服之得痊。

一人年五旬余。素不謹欲。冒寒發熱。他醫曾與解散。及余視之。則脈微細。

面色通紅。目赤唇焦。舌黑而枯。予曰。此真陰衰竭。水火兩虧。宜以八味湯加五味子峻補方可。其家雖信。未肯輕投。余曰。不用此藥。則無救矣。

急延吾友唐子松聲驗之何如。比至診之。謂余曰。此八味湯加五味子候也。其言若合符節。遂取而進服之。果舌有微津。連劑焦枯頓釋。又加人參。調理而安。后不守禁。半載后。犯房戒。用他藥以殞。

一徽商年二十八。病后不謹發熱。彼家以過啖濃味故復。醫者投小柴胡湯三劑。體倦。腰胯痛。不能轉側。余診之。脈微弱。曰此女勞復也。以七味湯加五味杜仲。連進二劑。即能轉側。又數劑。兼人參而痊。

六味地黃湯懷熟地(三錢) 山茱萸(一錢五分去核) 茯苓(一錢) 淮山藥(一錢五分炒)牡丹皮(一錢) 澤瀉(一錢)水煎。

八味地黃湯(即前方) 加熟附肉桂(各五分) 去附子名七味湯

內傷論

內傷一門。東垣先生辨之詳矣。或勞役無節。或饑飽失時。或思慮過度。皆足傷其中氣而發熱焉。此與傷寒亦絕不相干。而治之者輒借口而妄治。

真大可嘆矣。診其脈。不辨其氣口弦大無力也。察其癥。頭疼。不辨其時作時止也。惡寒不辨其得就溫暖即解也。發熱。不辨其四肢乏力無氣以動也。不食。不辨其口淡無味也。惡風。不辨其惟惡些小賊風也。喘急。不辨其氣耗而乏也。不寐。不辨其心血不足也。神昏。不辨其神氣浮越也。及用藥。

又烏信東垣補中益氣湯。可止頭疼。可除寒熱。可進飲食。可定喘促。烏信濟生歸脾湯。可益心神。可調榮血。身雖大熱。而投之輒應。其神妙有如是乎。彼猶且揚揚驕人曰。此太陽癥也。此陽明少陽癥也。汗之不愈。表未解也。下之不愈。里未清也。直至敗壞。而醫者病者。終不覺悟。尚忍言哉。尚忍言哉。但東垣補中益氣湯。其加減法最詳。獨兼外感者。則慎用黃 兼停滯者。則漸進參術。惟在用之得宜耳。

按內傷癥。必自汗。必體倦。必唇口淡白。必飲食無味。必脈大無力。縱使發熱。即與補中。倘兼風食。則先與解散。而后補之。若驟補。則邪反熾而難為療矣。此又不可不慎也。

補中益氣湯人參 黃 (蜜炙) 白術(土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當歸(一錢)陳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加姜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歸脾湯人參 白術(土炒) 白茯神 黃 (蜜炙) 棗仁(炒研各二錢)遠志肉(甘草湯泡凈焙)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龍眼肉(二錢)加姜棗水煎服

表癥論

傷寒之用表藥。固其常也。而余獨鰓鰓慎之。何歟。蓋藥性有剛柔。人質有濃薄。喜用之則昌。不喜用之則危。匪細故也。即以麻黃論。味輕而浮。長于驅寒者也。而失之太熱。羌活獨活。利關節為最勝也。而失之過燥。如太陰之蒼術。陽明之白芷。厥陰之川芎吳茱萸。少陰之細辛。太陽之 本。氣味辛烈。亦復如是。故仲景立麻黃湯。潤以杏仁。和以甘草。果足敵麻黃桂枝之辛熱乎。易老九味羌活湯。匯諸燥味。以黃芩生地監之。寡不勝眾。又豈制方之善者乎。余獨不然。漫立一方以平易易之。紫蘇味之辛溫者也。足以去寒。防風荊芥。味之辛散者也。足以去風。柴胡性升。能除表熱。葛根性潤。長于解肌。廣皮辛苦。能散能降。甘桔味甘。合以生姜。辛甘發散。如是而寒有不除。風有不解者乎。如是而有耗其津液。損其真陰。亡其元陽者乎。

若果脈緊無汗。則加麻黃羌活。脈細濕勝。則用蒼術獨活。如吳茱細辛白芷本之屬。倘或對癥。暫投則可。否則感冒輕者。稟質薄者。及病后。勞后。

產后。酒色后。即惡寒發熱。豈可一概不審。而漫執古方以恣浪投者邪。即予所定之方。亦未必中肯綮也。

紫蘇飲紫蘇(一錢五分) 防風 荊芥 柴胡 葛根 廣皮 桔梗(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山楂(一錢五分)加生姜三片水煎。頭痛。加川芎五分。夾食。加濃樸一錢姜制。枳殼一錢麩炒。如咳嗽。去柴胡。加前胡一錢。

按此方雖平易。虛者猶不能當。慎勿泛用多用。得汗即止。

里癥論

傷寒傳里。發熱口干。胸滿。煩躁。甚則譫語揭衣。皆里實也。攻之無疑。又何慎焉。不知攻里之法。宜緩不宜速。宜平不宜峻。宜專不宜雜。宜升不宜降。

宜潤不宜燥。何以言之。飲食入胃。消之者脾。腐之者中焦易易者。唯一為所阻。而藉藥以化之。則不能朝飲夕效。部分有上中下。用藥有深淺次第。

如邪在上中二焦而遽下之。成結胸痞氣是也。所謂宜緩不宜速也。人之所籍以生者胃氣耳。既為風寒飲食所傷。而復藥以克之。是重傷也。惟用辛溫苦平之劑。令其克化足矣。非比大積大聚。必得蓬術大黃等峻厲以蕩之。庶胃氣不大壞。而完復可俟也。所謂宜平不宜峻也。既傷于食。必審何物受傷。何藥能制。如山楂制肉。萊菔制面與豆。陳皮制蛋。杏仁制粉。葛根制酒。茗制谷氣之類。一物一治。用的為君。以他藥佐之。庶易見功。不然泛投取應。豈可得乎。所謂宜專不宜雜也。凡物之理。有升必有降。若降令太過。則壅塞而不行。胃氣喜升。葛根能鼓舞之。膽氣欲升。柴胡能條達之。

而后加以內消之藥。則升降之道得。而物易以化矣。所謂宜升不宜降也。

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腎為胃關。又主五液。其所以能變化傳導者賴此耳。

若辛熱躁烈之藥。有以竭之。則煩躁斑黃譫妄之所由作也。如平胃散中。

濃樸。苦溫者也。同以葛根則潤。青皮枳實。苦而下降也。緩以甘桔則不峻。

楂肉味酸。能調五味而化油膩。廣皮枳殼。能理氣而快膈。若婦人多怒。加香附以調之。故傷寒里藥。發表在前。汗液外泄。不可又用蒼術木香草果豆蔻之屬。復竭其液也。觀其燥結。獨用膽汁蜜導。又可知矣。所謂宜潤不宜燥也。

枳樸湯枳殼(麩炒) 濃樸(姜汁炒) 桔梗 柴胡 廣皮(各一錢)山楂 葛根(各一錢五分) 甘草(二分炙)加砂仁生姜。水煎。如寒未除。加紫蘇一錢。傷面。加卜子一錢。邪在下。加青皮枳實各一錢。去枳殼服四五劑。邪已變化。如未大便。用豬膽或蜜煎導之。

按上表里二法。最為穩當。惟不竭其津液也。豈待清火而后愈乎。蓋寒涼一早。食便不消。其熱愈熾。所謂點沸不如抽薪也。

熱癥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勒县| 资兴市| 岳池县| 平果县| 晋州市| 缙云县| 嘉黎县| 精河县| 文安县| 新兴县| 康乐县| 本溪市| 宿州市| 奉节县| 克拉玛依市| 文山县| 鄂温| 宜良县| 泾阳县| 绥德县| 台湾省| 石门县| 武清区| 敦煌市| 夏河县| 竹山县| 天峨县| 湘乡市| 鄱阳县| 黄山市| 集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 交口县| 山阳县| 定兴县| 织金县| 泰州市| 府谷县| 赤城县| 万安县|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