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雜癥二(3)

  • 古今醫徹
  • 懷遠
  • 3524字
  • 2015-12-20 15:27:46

胃脘近心之分。而與脾膜相連。故其疼也。俗指為心。而古則稱脾耳。蓋脾之脈貫于胃。而為之行其津液。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于是發為中脘痛。

方書分為九種。一曰客寒犯胃。一曰寒郁為熱。則新與久之別也。一曰痰涎在膈。一曰蟲積在中。

則嘔痰與清水之別也。一曰氣。一曰食。則脹與滿之分也。一曰血。一曰火。則喜熱與寒之分也。

一曰虛。則與實殊者。喜手按不可按之分也。然此特其大概耳。要之胃氣。人之所賴而生者。根據中焦以腐化。藉脾氣以消磨。一或阻隔。失其健運之常。則氣血食積痰飲。皆得乘之而為患。使徒知治標。而不探其本。將愈攻愈虛。雖或少寬于旦夕。實則致病于將來。以致觸而即發。久而彌劇者。未必非治之失宜故也。故凡療脾疼者。脈見 弱。中氣已虛。即宜歸脾暫去當歸、 、術。少加柴胡。或兼二陳。有食加枳實。有寒加炮姜。有熱加山梔。先固其中氣。則痛不致于傷胃。脾陰不竭。而胃陽有助。心君寧而肝不敢乘。腎獨能凌乎。一舉而諸善備焉。若夫治實之法。方書具在。

一客寒犯胃。或過食生冷。中脘疼痛。手足厥逆。脈見弦緊。用草豆蔻湯。

一心痛稍久。寒郁為熱。煩躁嘔酸。面赤脈數者。山梔仁湯。

一痰涎在胸膈。嘔逆大痛不可忍。脈來洪滑者。枳縮二陳湯。

一蟲痛時作時止。口吐清水。或如咬狀。用川楝子湯。

一心痛因怒而發。心膈脹悶。脈沉伏。四股冷者。木香湯。

一心痛因面食堅硬等味。過用不化。用萊菔子湯。

一心痛素喜食熱物者。瘀血停于胃口也。桃仁玄胡湯。

一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饑飽失時。勞役不節者。歸脾湯、六君子湯。

草豆蔻湯草豆蔻(煨) 高良姜 廣皮 陳神曲(炒) 吳茱萸(湯泡五分) 茯苓 半夏(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煨姜一片。水煎。非脈實癥寒者。勿輕用。

山梔仁湯山梔(炒黑) 半夏 廣皮(各一錢) 竹茹(一團)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黃連(七分茱制)燈芯一握。水煎。

枳縮二陳湯枳實(麩炒) 熟半夏(各錢半) 茯苓 砂仁(炒熟) 廣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姜三片。水煎。

川楝子湯川楝肉(二錢) 木香(七分) 檳榔 熟半夏 枳實(曲炒) 廣皮(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生姜水煎。入砂糖少許和服。

木香湯木香 香附(醋炒) 青皮 廣皮 枳實(麩炒) 柴胡 蘇梗(各一錢) 炙草(三分)炒熟砂仁末一錢。水煎。

萊菔子湯萊菔子(焙研) 山楂(各錢半) 濃樸(姜制) 枳實 廣皮(各一錢) 蓬術(八分醋制) 炙甘草(三分)姜三片。水煎。

桃仁延胡湯桃仁泥(十粒) 木香 炮姜(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香附(醋炒) 延胡索(醋煮)廣皮(各一錢) 鉤藤 澤蘭(各錢半)砂仁五分。水煎。

歸脾湯人參 石斛(鹽水炒) 遠志內(甘草湯凈焙) 茯神 棗仁(炒熟研) 白退術(土炒各一錢)炮姜 木香 石菖蒲(各五分) 柴胡 炙甘草(各三分) 當歸身(七分)桂圓肉五枚。水煎。

六君子湯人參 半夏 白術(土炒) 茯苓 廣皮(各一錢) 鉤藤(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棗二枚。姜三片。水煎。

腹痛

聞之背為陽。心肺主之。腹為陰。腎肝主之。人之初生。帶系于臍。通命門。屬兩腎。為生氣之原。此錢氏有灸臍之法。而獨享遐齡也。蓋腎肝居至陰。喜溫惡寒。獨賴此真火藏于中。而為生生不息之用。茍有以撲滅之。則有陰無陽。外無以御。內無以充。寒邪直犯。委頓呻吟。而臍腹絞痛矣。即或稟賦濃者。真元未衰。過傷生冷。留滯于中。亦能為患。而綿綿痛無已時。緣氣因寒則凝。血因寒則結。痰食因寒則阻。故腹疼一癥。大半從寒。而熱者間出也。至外受炎暑。

內傷辛熱。腹痛則有休止。脈必數或促。二便閉而煩躁欠寧。又彰彰已。然而大要尤在乎虛實。

虛者必寒。實者寒熱兼之虛。者分水火。實者辨氣血。食積其間。熱因寒用。寒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本緩標急。標緩本急。又在臨時變通之。如仲景用芍藥、甘草。甲與己合。以調腹痛。寒則加桂。熱則加芩。立一標準。余可類推。后學所宜取法者。

一腹痛食積停滯。脹滿不安。用濃樸、木香、青皮、枳殼、陳皮、山楂、甘草、砂仁、生姜。

一腹痛受寒。絞痛異常。或綿綿痛無增減。因肉桂、木香、芍藥、甘草、當歸、廣皮、炮姜、茯苓。

一腹痛乍痛乍止。或受暑熱。或嗜火酒。脈數或伏匿。投溫藥反劇者。用黃芩、山梔、芍藥、甘草、廣皮、葛根、澤瀉。

一腹痛觸犯穢氣。 痛不寧。作霍亂候。用探吐法。以霍亂治之。

一腹痛勞力所傷。喜手重按。困倦自汗。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芍藥。

一腹痛腰亦痛。色欲恐懼疾走所傷。六味湯加棗仁、杜仲、遠志。少入柴胡以提之。若火衰畏寒。以八味湯投之。

治驗一男子過勞。患腹痛。醫與破氣藥益甚。余按其脈。 細且弱。視其形氣。倦怠異常。竟與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男子患腹痛。五六日矣。延余侄視之。委頓殊甚。檢前所服。惟枳、樸、木香輩。毫不減可。乃連進八味湯而獲愈。

少腹痛

少腹隸于厥陰。厥陰者肝也。為陰中之至陰。中寒一癥。少腹絞痛。唇青囊縮。非桂、附、吳茱萸不為功。肝乃藏血之臟。凡閃挫跌撲。有所損傷凝結者。少用必脹滿而疼。小便利。大便黑。

非桃仁、澤蘭、紅花不為效。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火下流。小便頻數。少腹拘急。或時作疼。

非山梔、鉤藤、芍藥不為取。然而少腹之中。膀胱為之州都。故小便不利而脹者。當利其小便。

小便自利而脹者。當治其血。二癥又迥不同也。要之足三陰經太陰居上。則理中焦。少陰厥陰居下。則補下焦。大抵虛寒者十之七。實熱者十之三也。女人患此尤多。余每以桃仁、茱萸。一取其破血。一取其同氣。而調經恒效。蓋有所凝滯而然也。臨癥者辨之。

一厥陰中寒。少腹絞痛。煩躁厥逆。或嘔。用仲景吳茱萸湯。

一閃挫作痛。用柴胡、鉤藤、當歸、丹皮、茯苓、甘草、延胡索之類。若困卷甚。四物湯加白術、茯苓、牛膝、鉤藤、柴胡、杜仲。

一小腹蓄血。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桃仁承氣湯。如元氣弱者。去硝、黃。減甘草。加生地、澤蘭、紅花、丹皮。

一色欲過度而痛。六味湯加杜仲、柴胡。脈遲弱者加肉桂。

一濕熱滲注。少腹內痛。小便淋瀝者。用龍膽瀉肝湯。

一沖疝氣逆上攻。少腹左痛。用木香、川芎、山梔、吳茱萸、枳實、青皮、小茴香、廣皮。

一膀胱氣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減。

一大便秘結。少腹脹滿而痛。在傷寒脈實。用承氣湯。老人血虛而秘。或病久元氣弱者。用滋養陰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之類。虛甚。六味湯加杜仲、牛膝、蓯蓉、鎖陽。

一元氣下陷。小腹重墮。多服補中益氣湯。

一男婦奔豚氣塊。用地黃膏子丸。

吳茱萸湯吳茱萸(湯泡七次) 生姜 人參(各一錢)棗一枚。水煎。或入桂、附。

桃仁承氣湯桃仁(十個) 肉桂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半)水煎。去渣。入芒硝一錢五分。熱服。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酒炒) 柴胡 車前子(焙研) 澤瀉(各一錢) 木通 生地黃 歸尾 黃芩 生甘草 山梔(各五分)水煎。

癰癥

癰之發也。上下內外。無處不有。然發于清陽之分。危者十之八九。發于濁陰之分。危者十之一二。頭為諸陽之會。背隸心肺之野。以陰乘陽則逆。腹乃腸胃之司。足為筋骨之用。以陽乘陰則從。蓋因膏粱之子。過服丹石暴烈之性。灼耗真陰。則水不足以制火。直乾清分。腦項肩背。

任其糜爛。多至于不救者有之。辛勤之人。疲乏筋骨。四氣交侵。凝滯經絡。則血不足以輔氣。

流于肢節尻股腰膝。隨其阻逆。每至于纏綿者有之。要之發于腎元者至重。以丹石爍腦髓也。發于心脾者次之。以抑郁滯經絡也。發于筋骨皮肉者又次之。以六淫侵肌膚也。此毒之有輕重。主客之勢使然。又何疑哉。余因論列諸癥。而旁及瘍科。偶舉一二言之。緣不明乎外。不足以知內。

不別其癥。不足以為治。使非熟識而詳辨之。其遺害可勝道耶。

癰癥

腹為陰。大小腸與之俱。乃傳導化物之司。何為而成癰。良由醉飽入房。或過啖生冷。勞頓所傷。凝而不化。

因遂發焉。其癥身皮甲錯。汗出惡風。小腹滿。脈數疾。薏苡仁湯牡丹皮、栝蔞、桃仁破血排膿。

膿血大下即安。若潰而不斂。蠟礬丸護膜化毒。兼以補劑。鮮不愈者。

治驗一男子歲除過啖荸薺。遠行疾走。內傷于腎。至新節遂發寒振振然。其家以傷寒召診。往候其脈。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脈數。小腹脹疼。余曰。此腸癰。非傷寒也。故頭不疼而汗出。脈不緊而腹滿耳。投薏苡仁湯。果得膿盂許。寒熱頓止。然未透也。翌日復欲下之。會伊芳戚延他醫。

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劇。復進以人參。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產過勞。積血未除。而成腸癰。少腹疼。下膿血。經月不止。有進龍膽瀉肝湯。彌甚。后以八珍入阿膠。用蠟礬丸稍緩。服參至二三斤。兼地黃丸而愈。

薏苡仁湯 治初起。

薏苡仁 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水煎。

蠟礬丸白礬(一兩生研) 黃蠟(七錢)上將蠟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內消。已破者便合。

每日中服近百粒則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內攻。護膜止瀉。托里化膿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七賢散 治腸癰潰后疼痛。淋瀝不已。

人參 茯苓 熟地黃 山藥 山茱肉 牡丹皮(各一錢) 黃 (二錢)大棗二枚。煨姜三片。水煎。

癰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读书| 诸城市| 承德市| 廊坊市| 隆安县| 济源市| 福建省| 东乌珠穆沁旗| 阜新市| 囊谦县| 盘山县| 静海县| 太仓市| 博兴县| 利川市| 雷州市| 汨罗市| 本溪市| 陈巴尔虎旗| 盐源县| 莱州市| 江西省| 沈阳市| 红原县| 分宜县| 武乡县| 麟游县| 甘洛县| 新建县| 璧山县| 常熟市| 响水县| 永嘉县| 裕民县| 谢通门县| 浏阳市| 巴东县| 商都县| 南江县|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