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雜癥二(4)

  • 古今醫徹
  • 懷遠
  • 3535字
  • 2015-12-20 15:27:46

囊癰者。厥陰肝經濕熱所注。兼以陰虛而邪襲之也。故 酒色者恒患此。

蓋肝主疏泄。腎主閉藏。過飲醇酒濃味。則濕熱聚于宗筋。而肝者筋之合。

下注為癰。紅腫疼痛。治之者。宜瀉肝經之濕熱。滋腎陰之不足。切勿投香燥藥。反助其邪。甚至潰爛。睪丸懸掛。如法療之。無有不痊。

治驗一老人素好飲近色。一日囊中腫痛。瘍科醫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溫藥。

以火濟火。遂叫號不絕。身發大熱。余以山梔丹皮龍膽草等挽之。后兼滋陰尋愈。

清肝滲濕湯當歸 白芍藥 生地 柴胡 龍膽草(酒炒) 澤瀉 山梔(炒黑各一錢) 川芎 甘草(各五分)燈芯一握。水煎。

滋陰內托散 囊癰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黃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熟地(各錢半) 皂角針 穿山甲 澤瀉(各五分)水煎。

癰癥

臀者。足太陽經之所屬。太陽一經。從足走頭。行身之背。所統者大。風寒暑濕。其邪易感。何獨于道遠位僻之地。氣血之所不及周者。而發為癰。不知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兼之寒濕。外郁內凝。遂覺 腫。究之起而不易成。成而不易潰。潰而不易斂。故其初時。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獨活利其關節。當歸茯苓杜仲秦艽續斷等。活血通經。使不至于壅滯。外以蔥熨法。導引其氣。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諸部分氣血周到。可托可攻。臨是癥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治驗一人年五旬。體肥嗜酒。偶因作勞。忽發寒熱。尻臀腫疼。余先與解散一劑。

寒熱止而腫未消。按其脈則空軟不數。余曰。氣血雖阻。斷不成癰。用滋補中。佐行經絡藥。氣和血行。則自散也。二旬余果如常。

行經活血湯羌活 獨活 當歸 牛膝 茯苓 秦艽(各一錢) 熟地(二錢) 杜仲(一錢半鹽水炒) 紅花(五分)加生姜一片。水煎。用二劑后。減羌活入酒炒續斷一錢。

癰癥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腎主骨。下部發地。三陰主之。則腰足是也。茍或勞乏罷極。傷筋骨皮肉而風寒濕乘間入之。則腿中作疼。發于肌肉者淺。入于筋骨者深。使復加以風藥。則愈耗其陰。進以寒涼。則愈傷其氣。將至于穿潰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補勿瀉。仍溫勿寒。仍托勿斂。非比上三癰之喜攻喜瀉喜消也。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經藥。氣血充裕。筋骨堅強。則易潰易斂也。若沾沾于解毒。則敗矣。

治驗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濕。腿中疼痛。半月余。除濕解散藥太過。腿腫成癰。叫號不絕。余因謂曰。陳氏云此癥從腎經受寒非桂附不能通關節。非羌活防風牛膝。不能行閉滯。非參術甘草。不能使脾氣達四肢。非四物紅花。不能養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膿潰而痊。

大防風傷人參(二錢) 防風 白術(土炒) 附子 當歸 白芍(酒炒) 川芎 杜仲(鹽水炒) 黃 羌活 牛膝 熟地(各一錢) 甘草(五分)姜一片。水煎。

按癰屬陽而外發。疽屬陰而內陷。陽緩而陰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陽癥過寒涼。則毒不外發而反危。陰癥能溫托。則毒反克化而得緩。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陽癥者。疏散為上。解毒繼之。調補繼之。勿犯苦寒。

致令倒戈。治陰癥者。升托為主。溫補繼之。調養繼之。勿過辛熱。致令液竭。余雖不與是科。間嘗參觀其際。見有大溫大補。乃得膿成易斂。若血脈空虛。疼痛之久者。須氣血兼補。佐以養育心神。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膿血去多。必藉資養。不可一味熱藥以復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瘡瘍一科。競執解毒之名。不論其發于何部。屬于何經。或陰或陽。或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概以解毒為辭。即用芩連花粉苦寒藥。致令毒不化而邪內伏。變異頃刻者有之。終不起發者有之。故敗毒散中。惟人參敗毒散為良。不知火郁發之開之。蘊毒托之化之。血熱涼之。氣虛補之。水衰益之。火衰溫之。種種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參敗毒散人參 茯苓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殼(各一錢)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水煎。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 治七情怫郁而發。

遠志肉(甘草制) 當歸 甘草節(五分) 連翹 川貝母(去心研) 金銀花(二錢) 白茯神 鉤藤(二錢) 牡丹皮(各一錢)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穿山甲(蛤粉炒黃) 白芷 防風 赤芍藥 沒藥 甘草 當歸尾 乳香 貝母 天花粉 角針 陳皮(各一錢) 金銀花(三錢)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人參(錢半) 黃 (三錢) 當歸 川芎 穿山甲 白芷 廣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姜一片水煎。血虛。加熟地白芍藥。脾弱。加白術茯苓。虛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銀花。

加減八味丸 治瘡疽發渴神效懷熟地(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牡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五味子 肉桂(各一兩)為末。地黃和丸。薛氏書。五味用四兩。恐酸收太過也。

續腫脹論

嘗觀腫脹之疾。必發喘急。而喘病則有腫而不脹。脹而不腫者。又有先腫而后喘。先喘而后腫者。病情既殊。則治之者何可不為之別耶。試究詳之。

大抵腫脹在脾。喘滿在肺。脹甚于腫。屬肝乘脾。腫甚于脹。屬腎乘肺。故治脹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則氣調。而不中滯。次用補脾斂肝。土旺則能健運。

土中瀉木。白芍藥酸以收之。若過于快氣。則中州亦傷。而不能復其職矣治腫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則氣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滲益陰。淡滲則能利竅。金藏水中。生地黃苦以堅之。若過于疏泄。則有陽無陰。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腫脹而至于喘者。則求其腫脹之因而調之。不治喘而喘自寧。若由喘而至于腫脹者。則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腫脹而腫脹自愈。木火之與金水。易而為治。比之操刃。況乎土位于中。四氣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審臟腑所屬。而以苦欲補瀉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膠于成法也。

治驗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氣喘癥。身發腫脹。他醫療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診之。

脈細帶數。行動喘乏。所服破氣藥無遺。余見其腫甚。用大腹皮陳皮茯苓澤瀉車前中。獨入生地白芍藥牡丹皮。以陰濟陽。上收其逆氣。而下得以化。不三劑減半。數劑乃愈。繼以八珍調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癥。余與發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過慎。止與陳米湯飲。至二十日。復延治。上則發喘。下則發腫。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腫。其色紅赤可怪。及按其脈。則微細。問其胸。覺饑甚。與粥飲入口便喘。余因謂曰。五氣養陽。五味養陰。今半月余。止用陳久米飲。有氣無味。陰不濟陽。其何能化。然兩足通紅奈何。余乃謂曰。

此必過食咸味。咸走血就下。隨其水而外發。故至此。詢之。乃因口淡。任啖腌菜而然。余以為不必治。急索飯及葷菜。與之半盞竟安。病者歡甚。

少頃又進半盞。易以他葷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調理。約旬日陰漸旺則陽化而腫自退果然。

續膈噎論

諺云。風勞鼓及膈。四證一犯。即難為療。噫。病則病矣。何遂至于若是耶。余請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為上膈。由胸至心為中膈。由胃至肝為下膈。上膈者。稟上焦之氣而主納。中膈者。稟中焦之氣而主腐熟。下膈者。稟下焦之氣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納腐熟之司。如天之運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長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順令而布化也。茍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則云雨不施。而孤陽濁治。水澤為枯矣。茍或太澇而失之卑監。則沉霾閉塞。而凝陰慘淡。生氣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則食而噎。犯于上焦。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將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猶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中焦。雖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則吐痰水。

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則味變而酸。脾陰既竭。則納而不化。天氣愈不降。地氣愈不升。乃見痞塞之狀矣。則食不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氣漸消。孤陰獨存。陰陽不相為濟。五臟之液既竭。六腑無以資稟升降。出納俱廢。所云天氣地氣者安在哉。乃至絕粒而亡矣。

然則絡無法以治之耶。曰。初須別其七情之所偏。繼須審其氣血之所竭。

水火之所勝。唯在補其中氣。調其怫郁。開其痰氣。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使協于平。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淺深。而為之斟酌焉。安見其不可療哉。獨所難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將迫。而反復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終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間。反則直從下而上矣。越人謂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臍下。內經則以左附上。候肝與鬲。右附上。候脾與胃。則鬲之屬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猶三焦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而所云如霧如漚如瀆者。不以其用哉。矧內經止言膈。而不及噎與反。則以膈統上中下。又復何疑。然妙在與肝為配。蓋膈之一癥。多由郁怒傷肝而作。郁則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不得通行。腸胃之陰。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從此求之。思過半矣。

開郁湯 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梔(炒黑) 陳神曲(炒) 桔梗 香附(醋炒) 川貝母(去心研) 茯苓 廣皮(各一錢) 撫芎(五分)姜一片。荷葉蒂三個。水煎。

遠志湯 第二用。

遠志肉(甘草制) 茯神 白芍藥(灑炒) 熟半夏 廣皮(各一錢) 棗仁(一錢半) 人參(二錢) 鉤藤(三錢)桂圓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熱加山梔。寒加炮姜。氣加木香。燥加丹參柏子仁。

此中焦藥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广平县| 闸北区| 大冶市| 潜山县| 佛冈县| 南郑县| 满洲里市| 南雄市| 万源市| 德保县| 九龙坡区| 迭部县| 湄潭县| 安阳县| 厦门市| 微山县| 抚州市| 湖口县| 图们市| 高淳县| 大同县| 双辽市| 阿合奇县| 古浪县| 缙云县| 和田市| 钟祥市| 政和县| 达尔| 威远县| 内乡县| 朔州市| 谷城县| 昭通市| 嘉祥县| 崇信县| 嘉善县| 儋州市| 宽城|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