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雜癥二(2)
- 古今醫徹
- 懷遠
- 4951字
- 2015-12-20 15:27:46
一風毒牙痛。或大寒所犯。用獨活散。
荊防湯 治畏寒畏熱。
防風 荊芥 生地 枳殼 葛根(各一錢) 細辛(三分) 蔓荊子(七分焙研) 黃柏(五分酒炒黑)水煎。
清胃湯 治齦腫潰爛。
生地(一錢半) 石膏(二錢) 升麻(五分) 丹皮 防風 枳殼(各一錢)水煎。
下齦甚者。加芍藥、黃芩。
涼膈散 治胃有實熱。
大黃(酒蒸) 樸硝 甘草 山梔(炒黑) 黃芩 薄荷(各一兩) 連翹(四兩)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獨活散獨活 川芎 羌活 防風(各五分) 細辛 荊芥 薄荷 生地黃(各二錢)每服五錢。水煎。
丹溪治小兒走馬牙疳。床一齊腐爛即死。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錢。入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效。
立齋治中氣虧損。牙齒作病。用補中益氣、歸脾二湯。加酒炒黑黃柏。
喉痹
龍潛于海。雷藏澤中。則天以清。地以寧耳。及其發也。陰霾四際。光焰燭天。天氣閉塞。
地氣冒明。所謂龍雷之火。迅不及掩。其勢疾暴可畏。一至風恬雨霽。則無所施其威矣。人之喉主天氣。咽主地氣。為身中之橐 。水谷之道路。使無風火相扇。則金空而鳴。谷虛而納。何窒塞之與有。惟火發于內。風郁于外。水波洶涌。而聚為痰。在外則喉風。纏絡胸膈。在內則喉痹。
壅結兩傍。疼痛而食不得入。聲不得出。旦夕之際。危亡可待。斯時也而以陰寒藥投之。則其勢愈甚而火彌熾。痰彌盛矣。急須驅風豁痰。開通郁結。糾纏頓釋。閉塞立開也。故喉風。僵蠶、半夏為君。佐以疏理。喉痹。射干、甘、桔為主。佐以辛涼。撤其風而火自息。祛其痰而風自寧。
縱有龍雷之相火。安足患乎。此治之之要。首則探吐。次則解散。甚而從治。嚴用和蜜餞附子片。
令吮其汁。因火不歸元。而足冷脈微。已成危險之候。有不得已而用者。
一喉痹。俗名乳蛾。生于兩傍。紅紫如錢。中黃如豆。或左或右曰單。左右俱有曰雙。嗌以上者可見。嗌以下者不可見。水谷難下。急須點破咯吐之。或以鵝翎蘸燈油腳攪吐之。
一喉痹。屬外感者。發散藥入射干。屬七情所傷者。歸脾、逍遙去 、術。加射干、桔梗、薄荷開之。陰虛火動者。
六味湯入薄荷。
一喉痛久不愈。甚至潰爛。素曾患時瘡者。用萆 散。
一喉風痰涎壅盛。聯布心胸。腫大紅赤。喘息難舒。用巴豆油染紙作捻子。點火吹滅。取煙透鼻內。實時口角流涎。并觸患處。急服僵蠶散。
射干湯 治喉痹。
射干(一錢) 防風 荊芥 桔梗 薄荷(各一錢) 大力子(錢半焙研) 廣皮(八分) 甘草(三分)加燈芯一握。生姜一片。水煎。火甚。加玄參、天花粉。肺虛。加川貝母、茯苓。
僵蠶散 治喉風。
僵蠶(二錢湯凈) 半夏 防風 前胡 荊芥 桔梗 葛根 枳殼 玄參 薄荷(各一錢) 大力子(一錢半焙) 甘草(三分)生姜一片水煎。
萆 散 治楊梅喉癬。
土茯苓(別名萆 五錢) 當歸 金銀花 皂角刺 米仁(各二錢) 白鮮皮 白芷 木瓜 木通(各七分) 甘草(五分)水煎。
瘰
經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言治法也。而余取以治瘰 。尤不易之法也。
東方者。木也。足厥陰肝足少陽膽屬之。陰不足。則陽有余。肝膽主節。筋無血養。則火自甚而金不能平。木反侮之。于是喉之兩傍。厥陰少陽經筋之所過。則郁給成核。始則一二。繼則三五。
或左或右。累累如貫珠。久則潰爛。膿血淋瀝。以致月消而敗矣。南方者。火也。實則瀉其子也。
如夏枯草、連翹、黃芩、貝母、玄參之屬。清火消痰。使火不得以乘金。而金得以平木。將少陽之火。不復熾矣。而厥陰之血。從何養乎。則補北方是也。北方者。水也。水乃生木。乙癸同源。
肝氣不宜助而肝血宜滋。況腎水既旺。而不盜金之氣。西方不虛。東方獨得實乎。故瀉南方者。
治瘰 之始。補北方者。救瘰 之終。余因是而悟古人立法之巧。非后人所幾及。類如斯。
一瘰 女子多見之。男子間有。有血虛內熱所致。有郁怒傷肝而作。或感大行暑熱。或啖煎炙醇酒。熱生痰。痰成核。初則瀉火消痰。開郁解毒。潰則補中益氣。滋養腎水。庶成者可消。
而潰者可斂也。
夏枯草湯夏枯草(三錢) 玄參 黃芩 土貝母 金銀花 連翹 天花粉 薄荷 桔梗(各一錢) 甘草節(三分)燈芯一握。水煎。郁怒。加香附、柴胡、鉤藤、遠志。血虛。加當歸、白芍藥。血熱。加生地、牡丹皮。氣虛者。加味歸脾湯入夏枯草。或逍遙散加貝母、夏枯草。飲食不入者。四君子湯加廣陳皮、香附、陳神曲。飲酒太過者。前方內加葛根、澤瀉、青皮。去香附。腎陰不足者。六味地黃丸。
肺癥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位居于兌為燥金。時列于秋為燥令。燥者火之余氣也。所藉乎有以潤之。而不至于竭其液。則清肅下行。將天氣降而云物不為之擾矣。肺位至高。風寒易侵。郁火于中。使復加之辛熱。則柔脆之金。一經消爍。有不損壞者乎。而肺癰于是乎作矣。又主元氣。治節一身。茍勞動喘乏。用而不息。將肺氣日促。口吐涎沫。無氣以動。而肺痿于是乎成矣。蓋二癥者。一本外感。一本內傷。外感者。
非遽至于癰也。良由治療失宜。過于解散。而以保之潤之為急。多有得生者。雖破殘之肺。可以復完。內傷者。則因酒色過度。酒入氣分。色傷陰分。辛熱之性。既以耗于上。又以竭于下。日漸月累。每成于不自覺。久乃痿 聲嘶。肺氣敗壞而不復支。使欲噓其既槁而潤之。誠難為功。
孰謂二癥可不辨哉。
一肺癰能食者生。賴有胃氣。土為金之母也。其癥咳唾稠痰。腥穢如膿。黃赤間雜。甚則咳出白血。白血者肺之葉也。手掌干澀。皮膚不澤。脈數而疾。急以栝蔞仁湯。連進數劑。或一二十劑。未有不愈者。余屢治神驗。不易仆數。
一肺痿。咳唾涎沫。胸中隱痛。四肢乏力。無氣以動。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阿膠、桑皮、麥冬、五味、白芨。
治驗一男子冬日咳嗽。自用發表。至春咳出臭痰。已七八日矣。晝夜不絕。脈得細數。展側不能。
手如枯掌。但飲食猶進。余用栝蔞、貝母之屬。連進八劑。減半。又八劑。全愈。以六味丸調之。
一人夏月飲火酒。患赤痢。脈洪數。與芍藥湯服之。未愈更醫。至冬。漸變咳嗽臭痰。瘍科作肺癰治。延至于春。日吐紅血盂許。上結白沫。臭穢異常。又經月余。咸謂必死。復延余診。脈猶洪大帶數。見其食雞子。連進七八枚。無恙。余因謂曰。可治。肺雖壞而胃氣未敗也。亦與前湯。服十六劑。
果愈。繼以膏子藥。調理而痊。
栝蔞仁湯栝蔞霜 米仁(各二錢) 川貝母(去心) 天門冬(去心) 金銀花 麥門冬(去心)百合(各錢半) 甘草節(三分) 桑白皮(蜜炙) 桔梗(各一錢)水煎。久而不斂。加白芨、阿膠。去桑皮。寒月。加款冬花、紫菀。夏月。加生地、牡丹皮。
若脾虛不食。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但喘未除者。不可驟補。真陰不足。繼以六味丸加阿膠。
乳癥
經云。怒則氣上。思則氣結。上則逆而不下。結則聚而不行。人之氣血。貴于條達。則百脈暢遂。經絡流通。茍或怫郁。則氣阻者血必滯。于是隨其經之所屬而為癰腫。況乎乳房。陽明胃經所司。常多氣多血。乳頭。厥陰肝經所屬。常多血少氣。女子心性偏執善怒者。則發而為癰。
沉郁者則漸而成巖。癰之為患。乳房紅腫。
寒熱交作。宜化毒為主。栝蔞、忍冬之屬。可使立已。巖之為病。內結成核。久乃穿潰。宜開郁為要。貝母、遠志之類。不容少弛。若男子則間有。不似婦人之習見也。陳氏則云微有異者。女損肝胃。男損肝腎。肝虛血燥。腎虛精怯。血脈不得上行。肝筋無以榮養。遂結痛腫。似亦有見。
至既潰之后。氣血必耗。惟以歸脾、逍遙、人參養榮無間調之。又必患者怡情適志。寄懷瀟灑。
則毋論癰癥可痊、而巖癥亦庶幾克安矣。倘自恃己性。漫不加省。縱有神丹。亦終無如何也。
一乳癰。惡寒發熱。乳房紅腫。用橘葉散。
一乳吹。乳房作脹。枳殼散。乳汁不通。膨悶。王不留行湯。
一郁怒傷肝。左乳結核。加味逍遙散。入貝母、金銀花、青皮、香附。思慮傷脾。右乳結核。
加味歸脾湯。入貝母、金銀花。
一乳癤潰后不斂。人參養榮湯、歸脾湯、八珍湯。調養之。余毒未解。入忍冬花。
一乳巖潰后。須前方久服勿輟。調和情性。若郁結不舒者不治。
橘葉散金銀花 栝蔞 青皮 當歸 皂針 連翹(各一錢) 橘葉(十片) 柴胡(七分) 甘草節(三分)水煎。心思不遂者。加遠志、貝母。
枳殼散枳殼 木通 生地 當歸 廣皮 金銀花(各一錢) 甘草(三分) 鉤藤(二錢)燈芯一握。水煎。
王不留行湯穿山甲(炒) 麥門冬(去心) 王不留行(炒) 當歸 白芍藥(酒炒) 熟地黃茯苓 通草(各一錢)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用豬前蹄煮汁二碗煎藥。食遠服之。以熱木梳梳其乳房。其乳立至。
蓬術湯 治乳核。
蓬術(七分醋煮) 甘草節(三分) 遠志肉(甘草制) 人參 金銀花 貝母(去心研)香附(醋炒) 白芍藥(酒炒) 當歸身(各一錢) 水煎。
麥 湯 消乳膨。
麥芽(一兩炒研)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熟地 當歸(各一錢)水煎服。外用布緊束兩乳。以手揉按。乳自消退。
一方用栝蔞兩個。炒熟搗爛。酒水各半。煎服。癰腫初起者立消。
一方用蒲公英二兩。連根帶蒂。酒煎服。亦效。
治驗一女子發熱七八日。脈數身熱口干。諸醫作傷寒治。用發表消導藥。其勢益甚。延余診之。
疑其陰血虧損。及細叩其有無痛處。則曰左乳紅腫作疼。余乃笑曰。此乳癰癥。而誤認傷寒。焉得不至于此。急與米飲。兼進栝蔞、貝母、忍冬、茯神、遠志、鉤藤、麥冬、甘草。生津解毒。三劑而愈。
一女子產后乳癰。三四旬余。反發寒熱。延余診之。脈得 弱。氣血二虧。用八珍湯數劑始痊。
脅痛
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蓋左屬陰而右屬陽也。陰為血而陽為氣也。左者肝也。肝藏血。
性浮。喜條達而上升。有以抑之。則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紅花、鉤藤、青皮之屬。虛人及季脅下疼者。六味湯滋其水以潤之。乙癸同源之意。亦由房勞所致也。右者肺也。肺主氣。性沉。喜清肅而下降。有以逆之。則肺苦氣上逆而為痛。治之宜降氣消痰。前、桔、枳殼、陳皮之屬。虛人歸脾湯去 、術加延胡主之。以補其母。若香燥破血之藥。非其治也。
且于中州無礙。不可克代。與外感無涉。不可發散。犯之則汗出發喘。促其斃矣。余每怪時流。
一遇脅痛。不分左右陰陽。不別氣血痰火虛實閃挫之因。動稱肝經受病。及用藥。又以外感法治之。致死不悟。深可悲憫。殊不知脅痛之候。治之一逆。貽禍甚速。即有知者。亦守痛無補法。
害亦相等。幸臨癥者慎焉。
王宇泰先生治一人。患左脅痛。外發紅丹數十顆。有投以龍膽瀉肝等湯。竟不效。先生曰。
肝性燥苦急。宜甘以緩之。用單味栝蔞二兩。研霜煎飲。取其甘緩潤下。紅丹可一洗而愈也。果如先生言。余凡遇左脅疼。煩躁面赤。脈數痰色綠者。每加之輒驗。若無痰而陰虧脈虛數。汗出無氣以動。六味湯加鉤藤。屢獲奇效。若血凝氣滯。以桃仁、紅花、枳殼、醋制青皮、香附、延胡等。或加生地、芍藥、鉤藤佐之。實火。左金丸亦可選用。
一友右脅痛。以自知醫。用發散藥。痛愈甚。氣息難布。余診其脈則微弱。特慮其不受補。
以單味貝母一兩。
研細煎湯飲之。保其肺氣。使清肅下行。痛即如失。蓋栝蔞色綠入肝。有解毒之功。貝母色白入肺。有保殘之力。故治各不同也。夫貝母亦能解毒。用之以平肝則無濟。栝蔞亦能潤肺。用之于誤汗則太寒。學人不可不知。
一人患右脅痛。凡旬日。醫者誤用香燥。致不得坐臥。又延一友。不能治。反曰胸中有滯。
止宜消導。若痛止。必不可救。及服其藥。果愈甚。病者求死。比余適止。見其苦。慰之曰。不難療。可一劑而愈。病者喜。伊芳兄云。痛未可止。余怪問其故。則曰。頃醫者有是言。故云。余笑曰。令弟苦痛不止欲死。醫者又苦痛止不治。何大相背也。檢其藥。仍用消導加半夏等燥劑。
余即取素所歷效自制推氣散。加延胡索。命煎飲之。又適友人楊子武修至。余告其故。欣然同意。
少頃。病者數日不解帶。不轉動。忽下榻曰。痛愈大半。欲解衣而睡矣。當晚遂安臥。越三日。
痛雖愈。但因前久坐。氣不歸原。不能安枕。余以六味湯加杜仲引氣下行。二劑知。四劑已。繼六味丸調理而康。蓋右脅痛者。肺氣之逆也。以其真陰虧損。肺不能歸藏于腎水之中。故理肺之后。繼以滋陰。亦一法耳。
一人患右脅前岐骨下軟肉處痛。醫者用破氣血藥加酒煎。投三四劑。遂叫號不絕。余亦以推氣散加延胡飲之。瘥緩。但面赤脈數口干。加入生地、茯苓。去前、桔。痛稍止。又因勞心。后加遠志、當歸、鉤藤、杜仲。去枳殼。乃愈。或問之曰。病名為何。余曰。此名閃肭痛。肭在臍之旁。季脅之前。曰何以知之。
曰。膃肭臍乃海狗腎之別稱。則肭之命名。當在臍與腎之間也。若勞倦不節。色欲不謹。氣血有阻。則軟脅前痛。宜補而調之。勿投燥劑可也。
疏肝飲 治左脅痛。
柴胡 當歸 黃連(各七分茱制) 青皮(醋炒) 枳殼(麩炒) 白芍(各一錢酒炒)川芎 紅花(各五分) 桃仁(九粒研如泥)姜一片。水煎。如兼痰喘者。不用此藥。
推氣散 治右脅痛。神應勝原方。
枳殼(麩炒) 前胡 山楂(各錢半) 鉤藤(二錢) 甘草(三分) 廣皮 葛根 桔梗(各一錢)
中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