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其后圖。乃可萬全。雖然。此為實熱者言也。若老人久病后。及腎元虧損者。病從陰而發。不從陽而入。前法又不可施。氣喘脈弱。喜溫惡寒。則金匱腎氣之用桂附。以牛膝車前為引。一則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所出。一則腎為胃關。開竅二陰。誰謂補中不帶瀉哉。學人擴而充之可也。
一傳鼓脹方第一服黑丑(二錢半生半熟) 沉香(五分)共為細末。酒調送。
第二服陳皮 青皮 五加皮 茯苓皮 大腹皮 萊菔子 蘇子 韭子 葶藶子 車前子(各一錢) 琥珀 沉香(各五分)黑丑(六分半生半熟) 樸硝(三分)共為細末。酒調送。
第三服檳榔 濃樸 益智仁 木通 澤瀉 白芍藥 芫花(各一錢) 沉香 琥珀(各五分) 樸硝(三分) 黑丑(六分,半生半熟)共為細末。酒調送。
舟車神 丸 去一切水濕痰飲。
甘遂 大戟 芫花(各一兩,俱醋炒) 大黃(二兩) 黑牽牛(取頭末) 青皮 陳皮 木香 檳榔(各五錢) 輕粉(一錢)為末。水丸椒目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痞悶者多服反煩滿。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一丸。快利為度。戴人每令病者先服百余粒。繼以浚川等藥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輕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藥雖峻急。為效極神。弱者當根據河間漸攻進。實者從戴人治之。
大圣浚川散大黃(煨) 牽牛(取頭末)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 芒硝(各三錢) 甘遂(五分)每服三錢。姜汁調下。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用浚川散繼之。
神芎導水丸黃芩(一兩) 黃連 川芎 薄荷(各五錢) 大黃(二兩) 滑石 黑丑(取頭末各四兩)為末。水丸。有血積者。加桂五錢。
禹余糧丸蛇含石(三兩鐵銚盛燒通紅鉗取出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 禹余糧石(三兩)針砂(五兩淘凈炒干用醋二鐘同余糧銚內煮干更用銚并藥燒紅傾凈磚地上候冷研極細) 羌活 川芎木香 茯苓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 蓬術(炒) 附子(炮) 炮姜 京三棱(炒)青皮 白蒺藜(焙研去刺) 當歸(酒浸各五錢)共為末。入前三味拌勻。蒸餅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湯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前三味。非甘遂芫花之比。又有各藥扶持。虛人老人。亦可服也。是忌鹽。一毫入口。發疾愈甚。服藥后。即于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每日三服。
更以溫補藥助之。
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已成蠱癥。其效如神。此癥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癥者。非此藥不能救。
白茯苓(三兩) 附子(五錢制) 牛膝 桂 澤瀉 車前子 山萸肉 山藥 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上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如梧子。每服三錢。空心米飲下。
積聚論
越人謂五臟為積。六腑為聚。積屬陰故靜。聚屬陽故動。靜則易伏。而動則易散也。然有所征驗于外謂之 。假物而成謂之瘕。痞塞不快謂之痞。藏于幽辟謂之癖。或云 主食而瘕主血。痞主氣而癖主痰。四者分而言之可。合而言之亦無不可。惟在療之者。察其臟腑之陰陽。部分之高下。氣血之多寡。新久之淺深。元氣之濃薄。或十攻而一補。或半攻而半補。或十補而勿一攻。握一定之算。然后能取決于必勝也。近時士材立國中末三法。
未嘗不善。而余則尤有商焉。積聚之生也以漸。匪朝伊芳夕之故。使茍元氣充。臟腑調。分布周列。何隙可容其蹯踞。令積聚實逼處此。妨礙于升降往來。惟其萌于有漸。始尚不覺。日以益大。漸至猖狂而不可遏。斯時緩攻之邪不去。峻攻之邪亦不去。即去矣。而邪之聚者。復散而變他癥。蓋攻積之藥。必由臟腑腸胃。而后達病所。其清純之氣。有不傷乎。余立一法。以攻積丸累累加用。倍入人參湯監之。貧者以白術膏代之。必使元氣勝乎邪氣。
而邪自無容留地。否則專補元氣。復其健運之常。則所積者。所聚者。將不攻而自走。又必須其人。善自珍攝。愛護生命。而后可與施此術也。茍不然者。亦終無如何矣。
攻積丸人參 京三棱(醋煮) 蓬術(醋煮) 菟絲子(酒煮) 桃仁 當歸 香附(醋煮) 黃連(土炒) 青皮(醋炒) 枳實(麩炒) 茯苓 半夏(各一兩) 炮姜(五錢) 澤瀉(七錢) 肉桂(一兩不見火)上為末。神曲為丸。濃煎人參湯下。每服二錢。不拘時服。
一肝之積曰肥氣。左脅下。如覆杯。嘔逆。脅痛。引小腹。宜扶脾抑肝。
逍遙散加連制吳茱萸醋制鱉甲青皮撫芎桃仁以破其血。
一肺之積曰息奔。右脅下。如覆杯。氣逆。背痛。喘咳。宜人參茯苓廣皮蘇子款冬花半夏旋復花桔梗炙甘草。兼脾弱。六君子以補其母。
一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煩心。用人參川連遠志菖蒲茯神肉桂柏子仁丹參干姜。
一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吐瀉。不為肌膚。用四君子湯加麩炒枳實山楂炮姜藿香黃連蓬術神曲麥芽。
一腎之積曰奔豚。棱于少腹。上至心。若豚狀。上下無時。久則骨痿少氣。宜安腎丸。地黃膏子丸。八味丸。或茯苓肉桂澤瀉苦楝子杜仲玄胡索香附茴香桃仁。
安腎丸肉桂 桃仁 烏頭(各一分) 白蒺藜 巴戟 山藥 茯苓 白術 石斛 肉蓯蓉 萆 補骨脂(各三分)蜜丸。每服三錢。鹽湯下。
地黃膏子丸血竭 沉香 木香 廣術(泡) 玄胡索 人參 蛤蚧 當歸 川芎 白術(土炒) 續斷(酒炒)川楝子(麩炒) 全蝎 茴香 柴胡 沒藥 青皮 吳茱萸 桂(以上分兩無定數隨癥加減用)為末。地黃膏子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痿痹
痹之與痿。二者近似而實不同。蓋痹者從外而入。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是也。痿者自內而出。經謂諸痿皆生于肺熱是也。痹從外入。則風寒濕之三氣。由皮膚。而筋骨。而臟腑。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入臟者殆。然風寒濕之中。又分風勝為行痹。則走注疼痛。風自火出也。濕勝為著痹。則重著而關節不利也。寒勝為痛痹。則周身疼痛無已時也。三者之邪。既以雜合而至。即以雜合治之。又云痛屬火。腫屬濕。
尤須察其所勝。而散風之中。間以清火。除濕之內。間以養血。理氣之中。間以豁痰。丹溪不一其治。殆深得病情者與。雖然。此未入于五臟也。若久而不已。內舍五臟。則喘嘔上氣。尻腫脊蜷。筋急肢懈諸癥見焉。則邪已侵入陰分。而非復風寒濕之可驅除也矣。經所以即繼之曰。陰氣者。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雖不言及治法。而已明示陰氣將欲消亡。不可復躁動之。而當靜養之。則所存一線之陰氣。不幾危且殆哉。且又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又明示患痹者須薄滋味。以飲食居處為其病本故也。若痿則不然。當其發也。非有風寒濕之三氣為患。而唯一本于肺熱。又不獨一肺熱。而心肝脾胃四臟之氣。亦皆熱而上熏于肺。肺由是葉焦而生痿 。原其由來。皆因于思想無窮。所求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或遠行勞役。坐臥濕地。
種種侵犯。五臟之陰日耗。五臟之熱日熾。于是而為脈痿。為筋痿。為肉痿骨痿。而肺失治節之令矣。然治之獨取陽明。又何也。陽明總宗筋之會。主束骨而利機關。為五臟六腑之海。合沖脈而滲灌溪谷。又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蓋陽明屬燥金喜潤。手太陰屬兌金。惡燥。明乎此則知治痿之法。
以潤燥為第一義。試以天時觀之。秋令主燥。則草木黃落。地坼風勁。非假雨以潤之。則亢旱可虞。所以五臟之痿不同。未有不因精血虧損而得。非此痹癥有風寒濕之雜合也。故以治痿之法治痹。則初終不同。以治痹之法治痿。則斷乎其不可。孰謂痹之與痿。可一視之哉。
按余向患行痹。每過勞及飲酒。便肢節腫痛。屈伸不利。手臂痛。用威靈仙當歸秦艽。酒芩枳殼生地陳皮干葛茯苓甘草。足脛痛。加牛膝木瓜米仁黃柏蒼術。投一二劑即減。以之治諸患痹者。有紅腫甚。入連翹花粉。痛甚。入羌活獨活。便閉。加桃仁紅花。出入加減。亦罔不效。至戊申初春。二人患此。痛不可忍。用前法。足能伸縮。獨手臂拳攣不開。周身大痛異常。非人撫摩。便不能安。如此者四五旬尋愈。余自二月中旬。亦構此疾。其痛倍甚。諸藥罕應。惟玄武膏瘥妥。痛至五十日。肌肉盡去。日飲粥數盞。若進人參葷菜則反劇。一友以木通湯進。服之腹中 悶。小便不利。大便反瀉。當晚昏昏默默。氣與俱脫矣。越二日。手足拘攣。有死無生。
會一友原梅曹子。先數日詣余商定膏脂藥。以痛傷精血。用蓯蓉枸杞當歸生地遠志茯神棗仁石斛麥冬五味桂圓肉煎就。入玄武膏收貯。
此時幸已煎成四五日矣。亟索飲之。連進三四盞。筋脈頓舒。其痛稍定。
又煎三料。每日清晨飲一大盞。自后飲食倍增。閱月而起坐。又閱月而起立。又閱月而始步。肌肉方長。后進八味加蓯蓉為丸。調理半載余乃痊。此雖周痹癥而以痿法治。向使不與峻補。焉能有更生之日哉。嗣后永不再發。
虎潛丸龜板 黃柏(各四兩) 知母 熟地黃(各二錢) 牛膝(三兩半) 芍藥(一兩半) 鎖陽 虎骨(酥炙) 當歸(各一兩) 陳皮(七錢半) 干姜(五錢)為末。灑糊丸。加附子更妙。
蠲痹飲秦艽(一錢) 酒芩(一錢) 羌活(六分) 蒼術(七分) 酒柏(一錢) 獨活(八分) 威靈仙(一錢酒炒)木瓜(一錢) 米仁(一錢) 紅花(三分) 當歸(一錢) 桃仁(七粒研) 枳殼(一錢)加姜三片。水煎。
消癥
聞之一毫竅中。皆有生氣。所云生氣者。則津液也。皮毛得之以潤。肌肉得之以滑。筋骨得之以柔。血脈得之以和。其所以充周一身者。固無乎不至也。然以含而不露者為生氣。出而不反者為死氣。故東坡謂涕淚汗溺皆咸。而惟舌下廉泉則甘。故藏而不竭。以灌溉于五臟六腑。則何上中下三消之有。然從何而生。從何而發源乎。或曰腎主五液。則生之者腎也。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則發之者三焦也。而不知越人所謂腎間動氣者是。乃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是氣之動。則上而蒸津液。肺得之而不渴。胃得之而不饑。膀胱得之而氣化。惟真火衰而真水竭。則不能上輸于肺。而肺反欲借救于水矣。不能中養于胃。而胃反欲借助于食矣。不能下調膀胱。而膀胱反欲擾動于精府矣。于是引飲無度。多食肌虛。小便如膏。皆水火之不能相濟。乃至此將至自焚而死矣。故治之者。急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兼進生脈散。滋其化源。此大法也。而尤恐寒水不能上達。立齋以大料六味。內肉桂一兩。益水中之火。使之蒸動而上布。所謂地氣上為云。天氣降為雨。而后甘霖沛遍。
生氣盈宇矣。又何必分肺消膈消腎消。紛紛求治為哉。總之津液者。人之所賴以生。一日而不可竭者。人亦何苦自焦自煩。百計以竭之。迨竭矣。而假資放藥餌。又不窺其原本。譬之樹之滋膏既竭。欲灌其枯萎而復生之。
不亦難之難哉。
上消麥門冬湯人參(一錢) 麥門冬(一錢) 葛粉(一錢) 炙甘草(三分) 五味子(九粒) 知母(一錢) 天花粉(一錢) 原蠶繭(三個)水煎服。
中消黃 湯黃 (二錢) 人參(二錢) 石膏(二錢煨熱) 炙甘草(三分) 知母(一錢) 粳米(一撮)竹葉五片。水煎。
下消六味湯懷熟地(三錢) 牡丹皮(一錢) 澤瀉(一錢) 山茱肉(一錢半) 山藥(一錢半) 茯苓(一錢) 牛膝(一錢半) 車前子(一錢半)水煎。火衰加肉桂五味。
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