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慨天地人。三才也。天地一日夜。凡二息。則亙古不弊。人一日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則度百歲乃去。何若是之相懸哉。蓋天地之氣合。而人之氣分。天地之于人。又未始須臾而離。彼春之溫。為夏之熱。彼秋之忿。為冬之怒。人在氣交中。一呼則以天之氣而接人之氣。一吸則以人之氣而接天之氣。所謂天食人以五氣是也。況呼出心與肺。在上為陽。吸入腎與肝。在下為陰。脾居中州而調之。故徐而不迫。則合其一萬三千五百息之常度也。若有所勞倦。則氣耗而喘出于肺。有所憂慮。則氣結而喘出于心。有所饑飽。則氣餒而喘出于脾。有所暴怒。則氣逆而喘出于肝。有所縱欲。則氣竭而喘出于腎。故在脾肺者益其氣。氣得補而喘自止。在腎肝者滋其陰。
陰得返而喘自定。雖有痰喘水喘火喘。及六淫之邪。為患最多。亦不過標者其暫。而本者宜固也。試觀之天地。有時而怒濤。有時而晦冥。有時而奔潰。有時而崩陷。其暴疾之可畏實同乎喘。而終古不壞者。不失其潮汐之常。而以清以寧者如故也。而人之患喘者。使其清升濁降。不改故常。即至諸邪交侵。亦安足慮哉。如余治喘證多矣。未有若儒者錢曾一室人。庚戌秋。患喘二旬余。始延治。比至。聞聲如痰哮。按脈則微促。心肺腎肝。壅逆而上。痛不可忍。上膈則實。下腹則空。檢方藥。消痰降氣無遺用。余因謂曰。此陰虛發喘。因喘而陰將絕矣。約以六味湯加杜仲阿膠。連進二十劑可愈。
否則不救。當晚即進一劑。覺胸膈痛遂止。閱旦視之。謂曰。此藥不勝病。亟取煎劑。余坐進之。連飲二盞。胸次覺寬。遂命以一日三劑。由是喘定索粥。
五臟安和。得保其生。可見天地間之理。固有至正不易者。而豈容泛泛哉。
一丙午季秋。幼兒患肺風痰喘。因避熱乘涼所致。痰喘四五日。胸骨俱高。
消痰降喘藥。俱不效。延郡中曹子叔明視之曰。此雖天熱。而肺則受寒也。以麻黃三分。杏仁五粒。桔梗枳殼廣皮荊防前胡之屬。進一劑而得汗。喘稍定。余以貝母栝蔞霜連飲之。以保破殘之肺。獲安。向非叔明見之精切。則喘何由而定哉。因錄之以鳴感。且以示后之同患者。
三拗湯 治寒湍。
麻黃(一錢) 杏仁(十粒) 甘草(三分)姜三片。水煎。
蘇子栝蔞湯 治痰火發喘。
蘇子(研) 桑白皮(蜜炒) 川貝母(去心研) 栝蔞霜(各一錢) 杜仲(一錢鹽水炒) 茯苓(一錢) 廣皮(一錢) 前胡(一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三分炙)姜一片。水煎。熱甚加黃芩。
二冬湯 治肺火而喘。
天門冬(一錢半去心) 麥門冬(一錢去心) 款冬花(一錢) 紫菀茸(一錢)桔梗(一錢) 甘草(三分) 廣陳皮(一錢) 川貝母(一錢) 百合(一錢) 馬兜苓(一錢) 阿膠(一錢)水煎。
半夏湯 治水逆而喘。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炙甘草(三分) 桑白皮(一錢) 廣皮(一錢) 澤瀉(七分) 白術(一錢)姜棗水煎。
仲景用木防己湯木防己(二錢) 石膏(二錢) 桂枝(一錢) 人參(二錢)水煎。
香港腳
昌黎謂軟腳病。江南之人。常常見之。則西北希有。蓋東方濱海傍水。魚鹽之地。其民食魚嗜咸。令人熱中。南方地下。水土弱。霧露所聚。其民嗜酸食。病則攣痹。此則濕與熱合而成病也。然濕者類水。喜就下。而熱往從之。
注于足脛。則赤腫而疼。乃妨步履。甚則逆而上攻。嘔惡不食。作寒熱而似外感。俗謂之香港腳傷寒。大可嗤也。夫寒傷經絡。從足走頭。故頭疼惡寒而名傷寒。濕從下受。害皮肉筋骨。故紅腫疼重而成香港腳。一天一淵。如風馬牛之不相及也。然有從內而感。則酒濕乳酪之所致。從外而入。則風雨霧露之所侵。不從內不從外而得。則肥壯人氣之所及。或濕痰下注。或陰火下流。種種不一。而要以祛濕熱為主。養血涼血次之。舒筋除燥次之。使不辨其方宜。不別其居處。不觀其勇怯。不調其氣血。而概以二妙投之。恐不克副其名也。將若何。
蒼術除濕湯茅山蒼術(一錢泔制) 黃柏(七分酒炒) 生地(一錢) 宣木瓜(一錢) 米仁(二錢) 牛膝(一錢) 當歸(一錢) 獨活(七分) 廣皮(八分) 茯苓(一錢)燈芯一握。生姜一片。水煎。飲酒人。加葛根澤瀉各一錢。或加漢防己。
白術湯 治氣血虧損。足脛疼痛。
白術(一錢土炒)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 牛膝(一錢)黃柏(一錢) 蒼術(七分泔制) 當歸(一錢) 白芍藥(一錢酒炒) 木瓜(一錢) 柴胡(五分) 廣皮(一錢)棗二枚。姜一片。水煎。
丹溪婦人足脛痛。用紅花 牛膝(俱酒洗) 生地 黃柏 蒼術 南星 龍膽草 川芎水煎服。
又治腳軟筋痛。用牛膝(二兩) 白芍藥(一兩半) 龜板(酒炙) 柏板(酒炒各一兩) 知母(炒) 甘草(各五錢)為末。酒糊丸。
二妙丸蒼術(二兩米泔浸炒) 黃柏(二兩酒炒)為末。神曲糊丸。
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或上攻胸背。下注腳膝。疼痛發熱。行步艱辛。
薏苡仁 南星 石楠葉 石斛 檳榔 萆 (酒拌) 牛膝(酒浸) 羌活 防風 木瓜(各四兩)黃(蜜炙) 當歸(酒拌) 明天麻 續斷(酒炒各一兩)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閉癥
人之九竅。陽七陰二。皆五臟主之。而六腑亡有。然清陽出上竅。濁陰走下竅。則有形無形之別。今腎既開竅于耳。何以復開竅于二陰哉。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乃腎之腑。三焦為命門之使。故隸之也。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腎為胃關。下部法地。故隸之也。況肺主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則是又隸于手太陰矣。脾主消磨五谷。倉廩所司。則是又隸于足太陰矣。又何以獨主于腎也。不知北方黑色。開竅于二陰。入通于腎者。
蓋陰竅不侔于陽竅。五臟主藏而不瀉。故走空竅而無形。為精明之府。六腑主瀉而不藏。故走濁竅而有形。為傳化之路。究竟與腎何與。殆化之者陽。而所以化之者則陰。無陰則陽無以化。腎主五液是也。試觀之腎虛之人。小便必淋瀝。大便則燥結。又有腎泄遺尿之候。益信腎之主二便也彰彰矣。而小便閉。又甚于大便閉者。大便止苦精血虧損。艱澀之患。小便則脹悶不堪。氣不化而形壞矣。然則治之者。專主于腎與。不專主于腎與。曰因腎虛而致者。治其腎。因他臟而致者。治他臟。陰陽者。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或實或虛。或熱或寒。老少異病。久暫異候。緩急異宜。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可與知者道也。
一老人年七旬。酒后不謹。患小便閉。及旬日。點滴不通。少腹脹滿。連至腰胯。坐臥不可。始延治。按其脈。或促或結。參伍不調。檢其藥。則五苓八正六一補中腎氣。遍嘗罔應。余因思虞天民用地膚草自然汁。治百藥不應者曾驗。即令其童采取之。時值初夏。其草尚嫩。遂收以搗汁。因以己意用鹽炒川萆 一兩水煎。共汁飲之。以其能去膀胱宿水故也。試嘗之。小便涌決如泉。晝夜不止。其腹漸平。但陰囊為前醫所熏。赤腫如斗。
延吾郡瘍科療之。用砭法出水。逾日復作。又延余治。余曰。小便不利。一劑取效。此囊癰之兆。當以六十劑約兩月全愈。老人曰。日服二劑何如。
余曰。則一月愈。遂以炒黑龍膽草柴胡山梔當歸芍藥熟地茯苓澤瀉牛膝丹皮之屬。瀉肝補陰。果日消一日。如期而痊。
一老人年六旬。因幼年曾參禪。習危坐運氣法。得小便閉癥。比時士材笠澤兩先生。以金匱腎氣丸投之不受。反覺悶絕者三日。及晚年來。每至冬至前一日。小便遂閉。極力攻出。解血塊如蜆肉狀。頃之復閉。三日不通。則悶絕不醒。余曰。此少腹有瘀滯。極力欲解。則氣反不化。故上攻而暈。余以人參三錢。琥珀一錢五分。牛膝一錢五分。丹皮一錢。車前子二錢。升麻五分。且攻且補。一降一升。用之取效。以后屢發。投此無不神應。
若用他藥。便沒干涉。
疝論
聞之男子之外腎。猶女子之兩乳。皆隸厥陰而司陽明。此靈樞分發十二支也。厥陰者肝也。主筋。而陽明主宗筋之會。猶女子乳頭屬肝。而乳房屬胃也。蓋女子類陰。故血主之。男子類陽。故氣主之。此疝之為患。所以攻沖脹滿。而疼痛時作。名曰疝氣。然肝火下注。則患左丸。肝性急速。故痛勝于腫。脾濕下流。則患右丸。脾性緩慢。故腫勝于痛。又有外寒郁熱者。氣不宣通者。腎陰不足者。瘴癘所中者。勞倦所傷者。先天稟成者。所因多端。未有不本厥陰一經而述類象形。如荔枝橘核茴香棠球之屬。以類而推。在血分則桃仁玄胡。在氣分則枳實青皮。寒則烏頭。熱則梔子。濕則蒼術以燥之。氣則香附以理之。虛則葫蘆巴以溫之。然此則散于外腎者也。若結聚于膀胱左右。攻沖時作。為患心腹。則又非前藥之所能療。須察其所因虛實。令患者戒馳驅。除惱怒。絕房事。靜以調之。俟以歲月。乃可安痊。否則歸咎于藥餌。多見其不知諒也。
梔子湯 治疝氣或左或右。疼痛腫大。
梔子(一錢炒黑) 山楂(二錢) 橘核(一錢) 荔枝核(一錢) 澤瀉(一錢) 枳實(一錢) 歸尾(一錢)茯苓(一錢) 小茴香(一錢鹽水焙) 柴胡(七分)姜水煎。
蒼術湯 治濕氣郁熱。睪丸腫痛。
蒼術(一錢泔制) 葛根(一錢) 山梔(一錢炒黑) 茯苓(一錢) 澤瀉(一錢) 廣皮(一錢) 山楂(二錢)燈芯一握。姜一片。水煎。
腎氣方茴香 補骨脂 吳茱萸(各五錢) 葫蘆巴(七錢半) 木香(三錢半)為末。籮卜搗汁丸。鹽湯下。
疝痛方山楂(炒四兩) 枳核(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各一兩) 吳茱萸(炒五錢) 八角茴香(炒一兩)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疝方南星 山楂 蒼術(各二兩) 白芷 半夏 枳核 神曲(各一兩) 海藻 昆布(各五錢) 玄明粉 吳茱萸(各二錢)為末。酒糊丸。
治疝痛作腹內塊痛方三棱 莪術(醋煮) 炒曲 姜黃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木香 沉香 香附(各三錢) 黃連(五錢茱制) 萊菔子 桃仁 山梔 枳核(炒各半兩)為末。姜汁浸。蒸餅和丸。
丹溪治疝劫藥用烏頭(細切炒) 梔子仁(炒黑)為末。或加或減。白湯丸。
關格
關格一癥。上則格而不入。下則閉而不通。乃陰陽偏勝之候。亦陰陽離絕之證也。陽偏勝則上逆。逆之久則陰從之。上逆故水漿不受。煩躁不寧。陰從之故出而不返。有升無降。陰陽于是乎離絕。頭汗出而四肢冷。脈無而死矣。不然。丹溪謂上竅通。則下竅之水出焉。此何以上愈通而下愈不出也。然素問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今陽偏勝而陰往從之。
則有陽無陰。灼然可知。經又曰。上焦主納。下焦主出。又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今上不納而下不出。則三焦之火竭盡無余。求其頭無汗而陽不上越。肢不冷而陰不下絕。其可得乎。扁鵲謂不得盡其命而死。后腎謂九死一生之候。誠難乎其為治矣。余獨思陰絕陽絕。誠不可療。使當其未竭絕之際。而欲得一挽回之法。非上有以回其陽。下有以挽其陰。烏克有濟。因悟仲景白通湯。用姜附純陽之藥。恐其陽上絕。而以人尿豬膽純陰之味引之。恐其陰下絕。使陰陽協于和而后已。斯則治法之善者也。及節庵擴而充之。立回陽返本湯。亦陰陽相濟欲底于平。加黃連臘茶以降火。姜附為反佐。而以人參五味復其津液元氣。使不致于離絕。則又法外之法也。嘉言出。立黃連進退湯。酌其陰陽之偏。而進退補救之。又從事于八味湯。復其陰陽之根。以立其命。可謂思窮而路絕矣。學人誠于此而會通焉。則關格一癥。庶乎出萬死于一生。濟無窮之夭枉矣。
按格之吐逆。與凡吐逆之不同。蓋凡吐逆則小便利。陽氣得以下榮。陰氣尚能留戀。則不至于上脫矣。關之小便不通。與凡小便不通之不同。
蓋凡小便不利。則上不吐逆。陰氣縱不能化。陽氣尚未離絕。則不至于下脫矣。惟格則陰絕于上。故投熱藥而彌熾。須以陰藥濟之。則不捍格。
關則陽絕于下。故投陰藥而厥逆。須以陽藥挽之。則能氣化。此陰陽俱病。須以陰陽相濟之藥救之。乃玄妙之門也。試驗小便不通。必小腹脹悶不堪。惟關癥則但有急而欲解之狀。未嘗脹悶。可知陽氣耗而陰氣并為之竭矣。此時嘔逆甚而胸滿或痛。亦陰氣上竄之故。初非有實邪也。且腎主二便。又主水火。今氣不下納。根將絕矣。八味丸導火歸元。而能復真陰。非又要著也哉。
黃連進退湯川黃連(姜汁炒) 炮姜 半夏 川牛膝(鹽水炒) 白芍(酒炒各一錢) 人參(錢半) 大棗肉(三枚) 童便(小半杯)水煎。如陽虛肢冷。加熟附子一錢。減連五分。陰虛躁渴。加麥門冬一錢。去半夏。
白通湯蔥白(二莖) 熟附子(三錢) 干姜(錢半)水煎。加人尿豬膽汁。
回陽返本湯(見陰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