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0章 典志之屬二(4)

故事,京城諸司、諸使、府、縣,皆季以御史巡囚。后以北軍地密,未嘗至。十九年,監察御史崔薳不知近事,遂入右神策,中尉奏之,帝怒,杖薳四十,流崖州。

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欲取神策兵柄,乃用故將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以奪宦者權,而不克。元和二年,省神武軍。明年,又廢左右神威軍,合為一,曰“天威軍”。八年,廢天威軍,以其兵騎分隸左右神策軍。及僖宗幸蜀,田令孜募神策新軍為五十四都,離為十軍,令孜自為左右神策十軍兼十二衛觀軍容使,以左右神策大將軍為左右神策諸都指揮使,諸都又領以都將,亦曰“都頭”。

景福二年,昭宗以藩臣跋扈、天子孤弱,議以宗室典禁兵。及伐李茂貞,乃用嗣覃王允為京西招討使,神策諸都指揮使李鐬副之,悉發五十四軍屯興平,已而兵自潰。茂貞逼京師,昭宗為斬神策中尉西門重遂、李周讠童,乃引去。乾寧元年,王行瑜、韓建及茂貞連兵犯闕,天子又殺宰相韋昭度、李磎,乃去。太原李克用以其兵伐行瑜等,同州節度使王行實入迫神策中尉駱全瓘、劉景宣請天子幸邠州,全瓘、景宣及子繼晟與行實縱火東市,帝御承天門,敕諸王率禁軍捍之。捧日都頭李筠以其軍衛樓下,茂貞將閻圭攻筠,矢及樓扉,帝乃與親王、公主幸筠軍,扈蹕都頭李君實亦以兵至,侍帝出幸莎城、石門。詔嗣薛王知柔入長安收禁軍、清宮室,月余乃還。又詔諸王閱親軍,收拾神策亡散,得數萬。益置安圣、捧宸、保寧、安化軍,曰“殿后四軍”,嗣覃王允與嗣延王戒丕將之。三年,茂貞再犯闕,嗣覃王戰敗,昭宗幸華州。明年,韓建畏諸王有兵,請皆歸十六宅,留殿后兵三十人,為控鶴排馬官,隸飛龍坊,馀悉散之,且列甲圍行宮,于是四軍二萬馀人皆罷。又請誅都頭李筠,帝恐,為斬于大云橋。俄遂殺十一王。

及還長安,左右神策軍復稍置之,以六千人為定。是歲,左右神策中尉劉季述、王仲先以其兵千人廢帝,幽之。季述等誅。已而昭宗召朱全忠兵入誅宦官,宦官覺,劫天子幸鳳翔。全忠圍之歲馀,天子乃誅中尉韓全誨、張弘彥等二十余人,以解梁兵,乃還長安。于是悉誅宦官,而神策左右軍繇此廢矣。諸司悉歸尚書省郎官,兩軍兵皆隸六軍者,而以崔胤判六軍十二衛事。六軍者,左右龍武、神武、羽林,其名存而已。自是軍司以宰相領。

及全忠歸,留步騎萬人屯故兩軍,以子友倫為左右軍宿衛都指揮使,禁衛皆汴卒。崔胤乃奏:“六軍名存而兵亡,非所以壯京師。軍皆置步軍四將,騎軍一將。步將皆兵二百五十人,騎將皆百人,總六千六百人。番上如故事。”乃令六軍諸衛副使京兆尹鄭元規立格募兵于市,而全忠陰以汴人應之。胤死,以宰相裴樞判左三軍,獨孤損判右三軍,向所募士悉散去。全忠亦兼判左右六軍十二衛。及東遷,唯小黃門打球供奉十數人、內園小兒五百人從。至谷水,又盡屠之,易以汴人,于是天子無一人之衛。昭宗遇弒,唐乃亡。

馬者,兵之用也;監牧,所以蕃馬也,其制起于近世。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于赤岸澤,徙之隴右,監牧之制始于此。其官領以太仆,其屬有牧監、副監。監有丞,有主簿、直司、團官、牧尉、排馬、牧長、群頭,有正,有副。凡群置長一人,十五長置尉一人,歲課功,進排馬。又有掌閑,調馬習上。又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閑:一曰飛黃,二曰吉良,三曰龍媒,四曰騊<弓余>,五曰駃騠,六曰天苑。總十有二閑為二廄,一曰祥驎,二曰鳳苑,以系飼之。其后禁中又增置飛龍廄。

初,用太仆少卿張萬歲領群牧。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岐、豳、涇、寧間,地廣千里:一曰保樂,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閏,四曰北普閏,五曰岐陽,六曰太平,七曰宜祿,八曰安定。八坊之田,千二百三十頃,募民耕之,以給芻秣。八坊之馬為四十八監,而馬多地狹不能容,又析八監列布河曲豐曠之野。凡馬五千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余為下監。監皆有左、右,因地為之名。方其時,天下以一縑易一馬。萬歲掌馬久,恩信行于隴右。

后以太仆少卿鮮于匡俗檢校隴右牧監。儀鳳中,以太仆少卿李思文檢校隴右諸牧監使,監牧有使自是始。后又有群牧都使,有閑廄使,使皆置副,有判官。又立四使:南使十五,西使十六,北使七,東使九。諸坊若涇川、亭川、闕水、洛、赤城,南使統之;清泉、溫泉,西使統之;烏氏,北使統之;木硤、萬福,東使統之。它皆失傅。其后益置八監于鹽州、三監于嵐州。鹽州使八,統白馬等坊;嵐州使三,統樓煩、玄池、天池之監。

凡征伐而發牧馬,先盡強壯,不足則取其次。錄色、歲、膚第印記、主名送軍,以帳馱之,數上于省。

自萬歲失職,馬政頗廢,永隆中,夏州牧馬之死失者十八萬四千九百九十。景云二年,詔群牧歲出高品,御史按察之。開元初,國馬益耗,太常少卿姜晦乃請以空名告身市馬于六胡州,率三十匹仇一游擊將軍。命王毛仲領內外閑廄。九年又詔:“天下之有馬者,州縣皆先以郵遞軍旅之役,定戶復緣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馬,故騎射之士減曩時。自今諸州民勿限有無蔭,能家畜十馬以上,免帖驛郵遞征行,定戶無以馬為貲。”毛仲既領閑廄,馬稍稍復,始二十四萬,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撫之,歲許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以金帛市馬,于河東、朔方、隴右牧之。既雜胡種,馬乃益壯。

天寶后,諸軍戰馬動以萬計。王侯、將相、外戚牛駝羊馬之牧布諸道,百倍于縣官,皆以封邑號名為印自別;將校亦備私馬。議謂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十一載,詔二京旁五百里勿置私牧。十三載,隴右群牧都使奏:馬牛駝羊總六十萬五千六百,而馬三十二萬五千七百。

安祿山以內外閑廄都使兼知樓煩監,陰選勝甲馬歸范陽,故其兵力傾天下而卒反。肅宗收兵至彭原,率官吏馬抵平涼,搜監牧及私群,得馬數萬,軍遂振。至鳳翔,又詔公卿百寮以后乘助軍。其后邊無重兵,吐蕃乘隙陷隴右,苑牧畜馬皆沒矣。乾元后,回紇恃功,歲入馬取繒,馬皆病弱不可用。永泰元年,代宗欲親擊虜,魚朝恩乃請大搜城中百官、士庶馬輸官,曰“團練馬”。下制禁馬出城者,已而復罷。德宗建中元年,市關輔馬三萬實內廄。貞元三年,吐蕃、羌、渾犯塞,詔禁大馬出潼、蒲、武關者。元和十一年伐蔡,命中使以絹二萬市馬河曲。其始置四十八監也,據隴西、金城、平涼、天水,員廣千里,繇京度隴,置八坊為會計都領,其間善水草、腴田皆隸之。后監牧使與坊皆廢,故地存者一歸閑廄,旋以給貧民及軍吏,間又賜佛寺、道館幾千頃。十二年,閑廄使張茂宗舉故事,盡收岐陽坊地,民失業者甚眾。十三年,以蔡州牧地為龍陂監。十四年,置臨漢監于襄州,牧馬三千二百,費田四百頃。穆宗即位,岐人叩闕訟茂宗所奪田,事下御史按治,悉予民。大和七年,度支鹽鐵使言:“銀州水甘草豐,請詔刺史劉源市馬三千,河西置銀川監,以源為使。”襄陽節度使裴度奏停臨漢監。開成二年,劉源奏:“銀川馬已七千,若水草乏,則徙牧綏州境。今綏南二百里,四隅險絕,寇路不能通,以數十人守要,畜牧無它患。”乃以隸銀川監。

其后闕,不復可紀。

歐陽修-五代史職方考

嗚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后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而自秦、漢以來,為國孰與三代長短?及其亡也,未始不分,至或無地以自存焉。蓋得其要,則雖萬國而治,失其所守,則雖一天下不能以容,豈非一本于道德哉!唐之盛時,雖名天下為十道,而其勢未分。既其衰也,置軍節度,號為方鎮,鎮之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其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土地為其世有,干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勢,自茲而分。然唐自中世多故矣,其興衰救難,常倚鎮兵扶持,而侵凌亂亡,亦終以此。豈其利害之理然歟?自僖、昭以來,日益割裂。梁初,天下別為十一國,南有吳、浙、荊、湖、閩、漢,西有岐、蜀,北有燕、晉,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為梁。莊宗初起并、代,取幽、滄,有州三十五,其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滅梁。岐王稱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已而復失,惟得秦、鳳、階、成四州,而營、平二州陷于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為唐。石氏入立,獻十有六州于契丹,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合百九州以為晉。劉氏之初,秦、鳳、階、成復入于蜀,隱帝時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為漢。郭氏代漢,十州入于劉旻,世宗取秦、鳳、階、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廢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為周。宋興因之。此中國之大略也。其余外屬者,強弱相并,不常其得失。至于周末,閩已先亡,而在者七國。自江以南二十一州為南唐,自劍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為蜀,自湖南北十州為楚,自浙東西十三州為吳越,自嶺南北四十七州為南漢,自太原以北十州為東漢,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合中國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軍不在焉。唐之封疆遠矣,前史備載,而羈縻寄治虛名之州在其間。五代亂世,文字不完,而時有廢省,又或陷于夷狄,不可考究其詳。其可見者,具之如譜。

(以下表略)

汴州,唐故曰宣武軍。梁以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后唐滅梁,復為宣武軍。晉天福三年升為東京。漢、周因之。

洛陽,梁、唐、晉、漢、周常以為都。唐故為東都。梁為西都。后唐為洛京。晉為西京,漢、周因之。

雍州,唐故上都,昭宗遷洛,廢為佑國軍。梁初改京兆府曰大安,佑國軍曰永平。唐滅梁,復為西京。晉廢為晉昌軍。漢改曰永興,周因之。

曹州,故屬宣武軍節度。晉開運二年置威信軍。漢初,軍廢。周廣順二年復置彰信軍。

宋州,故屬宣武軍節度。梁初徙置宣武軍。唐滅梁,改曰歸德。

陳州,故屬忠武軍節度。晉開運二年置鎮安軍。漢初,軍廢。周廣順二年復之。

許州,唐故曰忠武。梁改曰匡國。唐滅梁,復曰忠武。

滑州,唐故曰義成。以避梁王父諱改曰宣義。唐滅梁,復其故。

襄州,唐故曰山南東道。唐、梁之際改曰忠義軍。后以延州為忠義,襄州復曰山南東道。

鄧州,故屬山南東道節度。梁破趙匡凝,分鄧州置宣化軍。唐改曰威勝。周改曰武勝。

安州,梁置宣威軍。唐改曰安遠,晉罷,漢復曰安遠,周又罷。

晉州,故屬護國軍節度。梁開平四年置定昌軍,貞明三年改曰建寧。唐改曰建雄。

金州,故屬山南東道節度。唐末置戎昭軍,已而廢之,遂入于蜀。至晉高祖時,又置懷德軍,尋罷。

陜州,唐故曰保義,梁改曰鎮國,后唐復曰保義。

華州,唐故曰鎮國,梁改曰感化,后唐復曰鎮國。

同州,唐故曰匡國,梁改曰忠武,后唐復曰匡國。

耀州,本華原縣,唐末屬李茂貞,建為耀州,置義勝軍。梁末帝時,茂貞養子溫韜以州降梁,梁改耀州為崇州,義勝曰靜勝。后唐復為耀州,改曰順義。

延州,故屬保大軍節度。梁置忠義軍,唐改曰彰武。

魏州,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軍,五代皆因之。后唐建鄴都,晉、漢因之,至周罷。大名府,后唐曰興唐,晉曰廣晉,漢、周復曰大名。

澶州,故屬天雄軍節度。晉天福九年置鎮寧軍。

相州,故屬天雄軍節度。梁末帝分置昭德軍,而天雄軍亂,遂入于晉。莊宗滅梁,復屬天雄。晉高祖置彰德軍。

邢州,故屬昭義軍節度。昭義所統澤、潞、邢、洺、磁五州。唐末孟方立為昭義軍節度使,徙其軍額于邢州,而澤、潞二州入于晉。方立但有邢、洺、磁三州。故當唐末有兩昭義軍。梁、晉之爭,或入于梁,或入于晉。梁以邢、洺、磁三州為保義軍。莊宗滅梁,改曰安國。

鎮州,故曰成德軍。梁初以成音犯廟諱,改曰武順。唐復曰成德,晉又改曰順德,漢復曰成德。

應州,故屬大同軍節度。唐明宗即位,以其應州人也,乃置彰國軍。

新州,唐同光元年置威塞軍。

府州,晉置永安軍,漢罷之,周復。

并州,后唐建北都,其軍仍曰河東。

潞州,唐故曰昭義。梁末帝時屬梁,改曰匡義,歲余,唐滅梁,改曰安義。晉復曰昭義。

廬州,周世宗克淮南,置保信軍。

壽州,唐故曰忠正,南唐改曰清淮。周世宗平淮南,復曰忠正。

五代之際,外屬之州,揚州曰淮南,宣州曰寧國,鄂州曰武昌,洪州曰鎮南,福州曰武威,杭州曰鎮海,越州曰鎮東,江陵府曰荊南,益州、梓州曰劍南東、西川,遂州曰武信,興元府曰山南西道,洋州曰武定,黔州曰黔南,潭州曰武安,桂州曰靜江,容州曰寧遠,邕州曰建武,廣州曰清海,皆唐故號,更五代無所易,而今因之者也。其余僣偽改置之名,不可悉考,而不足道,其因著于今者,略注于譜。

濟州,周廣順二年置,割鄆州之鉅野、鄆城,兗州之任城,單州之金鄉為屬縣而治鉅野。

單州,唐末以宋州之碭山,梁太祖鄉里也,為置輝州,已而徙治單父。后唐滅梁,改輝州為單州。其屬縣置徙,傳記不同,今領單父、碭山、成武、魚臺四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邵阳县| 林周县| 陈巴尔虎旗| 京山县| 东源县| 神木县| 合山市| 阿瓦提县| 鲁山县| 揭阳市| 辉南县| 永吉县| 宁夏| 永仁县| 七台河市| 全州县| 烟台市| 宝丰县| 肥东县| 九江市| 平塘县| 扎赉特旗| 永登县| 花垣县| 明光市| 阿合奇县| 茌平县| 桂阳县| 河南省| 三原县| 酉阳| 金堂县| 玉林市| 日照市| 沭阳县| 黑龙江省| 邢台县| 河北区| 个旧市|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