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1章

〔二〕御覽五六、一五五、長安志二引作“京謂非人力所能成,天地性自然也”。郭注京云:“人力所作。”丘云:“地自然也。”御覽一五七引應劭漢官儀:“絕高曰京,京,大也。”說文:“京,人所為絕高丘也。”又:“丘之高也,非人所為也。”

〔三〕莊公二十二年文。

〔四〕晉語八作“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原”,韋注:“‘原’當作‘京’也,京,晉墓地。”宋庠本作京,注曰:“‘京’當作‘原’,九原,晉墓地。”黃丕烈曰:“檀弓載此事作‘原’,又:‘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鄭注:‘晉卿大夫之墓地在九原,“京”蓋字之誤,當作“原”。’”案韋解云“此當作京”者,考水經汾水注云:“京陵縣故城,于春秋為九原之地,其京尚存,漢興,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地理、郡國二志皆曰京陵,是韋正依當日地名,傅合趙文子從先大夫于九京為說,與鄭不同,鄭易“京”為“原”,此則易“原”為“京”耳。司馬彪云:“京陵,春秋時九京。”是亦從“京”不從“原”也。別本“京”、“原”互異,乃宋公序誤用鄭改韋。

〔五〕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內史、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注:“

張晏曰:‘地絕高曰京。左傳曰:“莫之與京。”十億曰兆。尹,正也。’師古曰:‘京,大也;兆者,眾數。言大眾所在,故云京兆也。’”應劭漢官儀:“京兆,絕高曰京,京,大也;十億曰兆。欲令帝都殷盛也。”(據孫星衍校集本)

〔六〕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白虎通京師:“

京師者何謂也?千里之邑號也。京,大也;師,眾也;天子所居,故以大眾言之。明什倍諸侯,法日月之經千里。春秋傳曰:‘京師,天子之居也。’王制曰:‘天子之田方千里。’”獨斷上:“天子所都曰京師。京,水也,地下之眾者,莫過于水,地上之眾者,莫過于人。京,大;師,眾也。故曰京師也。”

〔七〕御覽、長安志引作“京師義亦取此”。

謹按:詩云:“如山如陵。〔一〕”易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二〕”又:“天險不可升,地險山川丘陵。〔三〕”春秋左氏傳曰:“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四〕”殽在弘農澠池縣,其語曰:“東殽、西殽,澠池所高。〔五〕”國語:“周單子會晉厲公于加陵。〔六〕”爾雅曰:“陵莫大于加陵。〔七〕”言其獨高厲也〔八〕。陵有天性〔九〕自然者〔一0〕。今王公墳壟,各稱陵也〔一一〕。

〔一〕詩無此文,小雅天保、魯頌閟宮俱有“如岡如陵”語,疑此乃應氏用三家詩。

〔二〕同人文。

〔三〕坎文。

〔四〕僖公三十二年文。

〔五〕御覽四二引西征記:“崤山上不得鳴鼓角,鳴則風雨總至。自東崤至西崤三十里,東崤長阪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阪,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草堂詩箋十三潼關吏注引永初山川古今記:“澠池有二崤;東為左崤,西為右崤,悉長坡數十里,路阻深澗,屈曲盤紆,車不得方軌也。”

〔六〕拾補曰:“即柯陵,見周語下,宋庠補音:‘“柯陵”或作“加陵”。’案淮南人間訓亦作‘嘉陵’。”

〔七〕釋地文,郭注云:“所在未聞。”翟灝爾雅補郭曰:“應劭風俗通義山澤卷引國語‘周單子會晉厲公于加陵’,下又引爾雅此文。今國語無會加陵事,惟周語柯陵之會,宋庠補音曰:‘柯,古何反,今本或作加陵,內傳及二傳皆是柯,又無別音,設作加字,亦當音柯。’然則宋初所見國語,固猶有以柯陵為加陵者。單襄公與晉厲公會,正是柯陵,而淮南子人間訓亦云:‘晉厲公合諸侯于嘉陵。’嘉與加同音通借,漢人所引,既各如是,不得謂加非是本字,而必亦柯音矣。韋昭、杜預俱云:‘柯陵,鄭西地。’左傳莊公十四年:‘晉厲公自櫟侵鄭,及大陵。’大陵亦鄭地,疑即此陵矣。蓋此陵于諸陵中為獨大,故當時又號之曰大陵。”案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十答問七,亦舉淮南之嘉陵,謂“‘嘉’與‘加’同,即春秋之柯陵也”。

〔八〕案“厲”疑當作“廣”,涉上文“晉厲公”而誤,御覽五三引春秋說題辭:“陵之為言棱也,輔山成其廣,層棱扶推,益厥長也。”即此高廣之義也。水經延江水注引詩曰:“高平曰陵。”高平與高廣義亦近。

〔九〕“性”,拾補據水經渭水下注引校作“生”。

〔一0〕拾補云:“水經注有‘也’字。”

〔一一〕拾補曰:“水經注無‘各’字‘也’字。”劉寶楠漢石例墓域稱陵(北海相景君碑、丹陽太守郭旻碑)下云:“日知錄(二十四)據水經注引風俗通、后漢書明、章二帝紀、西京雜記及曹公祭橋玄文、陳思王上書,謂人臣得稱陵。又據舊唐書德囗傳盧粲駁武承訓造陵之奏,謂‘陵之稱施于尊極,不屬王公已下,此自南北朝以后然爾’。審是則人臣不得稱陵,由來已久。案水經注滱水篇云:‘滱水又東逕京邱北,南對漢中王頃王陵,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憲王陵,滱水又東,逕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又東逕漢哀王陵北,冢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漯水篇云:‘漯水又東逕燕王陵南。’此漢代人臣得稱陵也。濟水一云:‘又東逕秦相魏冉冢南,世謂之安平陵。’此戰國時得稱陵也。河水四云:‘其水東南逕子夏陵北。’汾水篇云:‘襄陵縣西北有晉襄公陵。’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亦以河東郡襄陵為晉襄公之陵。陳留郡襄邑,本承匡襄陵鄉也,宋襄公所葬。此春秋時諸侯及大夫士皆得稱陵。河水四引闞骃十三州記曰:‘雷首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俗謂之夷齊墓。’似商、周之際,已通名陵,顧氏謂始于趙秦,恐非。”器案:漢時人臣墳壟稱陵者,尚有陳陵,為陳元方祖父墳,見太平寰宇記一陳留縣。至于董仲舒墓俗呼蝦蟆陵,則蘇颋壟土記及宋敏求長安志九亦載之。

謹按:尚書:“民乃降丘度土。〔一〕”堯遭洪水,萬民皆山棲巢居,以避其害,禹決江疏河,民乃下丘,營度爽塏〔二〕之場而邑落〔三〕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四〕,中央下,像形也〔五〕。詩云:“至于頓丘。〔六〕”“宛丘之下。〔

七〕”論語:“他人之賢丘陵也。〔八〕”爾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九〕”

〔一〕禹貢:“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段玉裁撰異曰:“風俗通義山澤篇曰:‘謹按尚書:民乃降丘度土。’此今文尚書也。‘是’字作‘民乃’二字,‘宅’作‘度’,此文字異者七百有余之目也。凡古文尚書‘宅’字,今文作‘度’,說見堯典(“宅嵎夷”下),揚子方言曰:‘度,居也。’史記夏本紀:‘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司馬所據今文尚書,亦當作‘民乃降丘度土’,‘度土’作‘居土’,亦如‘度西曰柳谷’作‘居西’也。王伯厚藝文志考舉漢儒所引‘民降丘宅土’,未詳見何書,地理志:‘是降丘宅土。’蓋或用古文尚書改之也。”器案:詩大雅文王有聲:“宅是鎬京。”坊記引作“度”,詩皇矣:“此維與宅。”論衡初稟篇引作“度”,書堯典:“宅西。”周禮縫人注引作“度”,舜典:“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史記五帝本紀二“宅”字并作“度”,禹貢:“三危既宅。”夏本紀亦作“度”。

〔二〕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請更諸爽塏者。’”杜注:“就高燥也。”文選蜀都賦:“營新宮于爽塏。”劉淵林注:“爽塏,高明也。”又西京賦李周翰注:“爽,明也;塏,大也。”

〔三〕后漢書東夷傳:“夫余國……其邑落皆主屬諸加。挹婁國……其邑落各有大人。東沃沮國有邑落長帥。”

〔四〕程本“方”誤“不”。

〔五〕說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昆侖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又:“北,乖也,從二人相背。”釋名釋喪制:“丘,象丘形也。”今案:說文:“屯從屮貫一”,“才從-上貫一”,“之從屮從一”,“旦從日見一上”,“立從大立一之上”,“

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氏從氏下箸一”,“且從幾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此從一皆訓為地。

〔六〕衛風氓文。毛傳:“丘一成為頓丘。”釋名釋丘同,爾雅釋丘作敦。

〔七〕陳風宛丘文。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云:“丘上有丘為宛丘,陳有宛丘。”釋名釋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

〔八〕子張文。

〔九〕釋丘文。

謹按:尚書:“舜生姚墟。〔一〕”傳曰:“郭氏之墟。”墟者〔二〕,虛也。郭氏,古之諸侯,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三〕,故善人怨焉,惡人存〔四〕焉,是以敗為丘墟也〔五〕。今故廬居處高下者,亦名為墟〔六〕。姚墟在濟陰城〔七〕陽縣,帝顓頊之墟,〔八〕閼伯之墟是也〔九〕。

〔一〕陳壽祺大傳定本以此為大傳文,段玉裁撰異以此為今文尚書,當在堯典“有鰥在下曰虞舜”下,林春溥古書拾遺亦以為書佚文。史記始皇本紀正義引孝經援神契曰:“舜生姚墟。”

〔二〕莊子秋水篇釋文、一切經音義十三、五三引無“者”字。

〔三〕黃石公三略上:“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四〕桓譚新論“存”作“仇”。

〔五〕新序雜事四:“昔者,齊桓公出游于野,見亡國故城--郭氏之墟,問于野人曰:‘是為何墟?’野人曰:‘是為郭氏(御覽五六引作“虢”,誤)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惡惡。’桓公曰:‘善善而惡惡,人之善行也,其所以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惡惡而不能去,是以為墟也。’桓公歸,以語管仲,曰:‘其人為誰?’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也。’于是桓公招野人而賞焉。”群書治要引新論譴非篇:“昔齊桓公出見一故墟而問之,或對曰:‘郭氏之墟也。’復問:‘郭氏曷為墟?’曰:‘善善而惡惡焉。’桓公曰:‘善善惡惡,乃所以為存,而反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說文郭下云:“齊之郭氏虛,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以亡國也。”貞觀政要納諫篇:“珪對曰:‘臣聞于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六〕漢書王莽傳注:“墟,故居也。”文選西征賦注:“聲類曰:‘墟,故所居也。’”禮記檀弓下疏:“凡舊居皆曰墟。”左傳昭公十七年疏:“虛者,舊居之處也。”

〔七〕“城”,拾補曰:“漢志作‘成’,他紀、傳亦作‘城’。”

〔八〕漢書地理志下:“春秋經曰:‘衛囗于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頊之虛,故謂之帝丘。”又東郡濮陽下注曰:“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顓頊虛。應劭曰:‘濮水南入鉅野。’”

〔九〕左傳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杜注:“商丘在宋地。”疏云:“梁國睢陽縣也。”又昭公元年:“遷閼伯于商丘,主辰。”注:“商丘,宋地。”續漢書郡國志二:“睢陽,本宋國閼伯墟。”

謹按:詩云:“如山如阜。〔一〕”春秋左氏傳:“魯公伯禽宅曲阜之地。〔二〕”阜者,茂也〔三〕,言平地隆踴〔四〕,不屬于山陵也〔五〕。今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六〕,雒北芒阪,〔七〕即為阜也。

〔一〕小雅天保文。

〔二〕今左傳無此語,書費誓序:“魯侯伯禽宅曲阜。”疑應氏系用此文。

〔三〕釋名釋山:“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

〔四〕書鈔一五七引“隆”作“陸”,不可據。

〔五〕爾雅釋地李注:“土山獨高大名阜。”

〔六〕續漢書郡國志二:“魯國,古奄國。”注:“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書鈔引此文作“七八百里”,衍“

百”字。

〔七〕書鈔“阪”作“阪”。續漢書郡國志一:“雒陽注:‘皇覽曰:縣東北山,萇弘冢;縣北芒山道西,呂不韋冢也。’”

培〔一〕

謹按:春秋左氏傳:“培塿無松柏。〔二〕”言其卑小〔三〕。部者,阜之類也〔四〕,今齊、魯之間,田中少高卬,名之為部矣。〔五〕

〔一〕拾補曰:“當作‘部’,疑與下‘培塿’,皆近人所改。”

〔二〕拾補曰:“見襄廿四年傳,此作‘培塿’,非。觀下文兩‘

部’字猶不改,可證本皆作‘部’字,御覽‘部’皆改作‘培塿’,不可從。”器按:御覽引見卷五十六。說文附下引左傳作“附婁”,淮南原道篇注:“嶁讀囗嶁無松柏之嶁。”則又作“囗嶁”,并音近通假。倭名類聚鈔一引“培塿”與今本同,源順自注云:“上音部,下音嶁。”方言:“冢,秦、晉之間或謂之培,自關而東謂之丘,小者謂之塿。”郭注:“培,音部。”書鈔一五七引墨子:“培塿之工,即生松柏。”

〔三〕晉語八:“松柏不生埤。”注“埤,下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娄底市| 德钦县| 海南省| 白水县| 禹城市| 鹰潭市| 军事| 瓦房店市| 沧州市| 城市| 梁河县| 靖边县| 西吉县| 积石山| 泗洪县| 洪泽县| 澎湖县| 梁平县| 连江县| 嘉鱼县| 宜城市| 图片| 汝阳县| 湖口县| 大足县| 高尔夫| 大化| 石景山区| 疏勒县| 宁波市| 齐河县| 山丹县| 福鼎市| 赫章县| 旬邑县| 南木林县| 城固县| 古田县| 古交市|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