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左傳“帛”作“幣”,注云:“先使巫祓除殯之,兇邪而行禭禮,與朝而布幣,無以異也。”
〔二八〕杜注:“茢,黍穣也。”案檀弓下:“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惡之也。”鄭注:“桃,鬼所惡。茢,萑苕,可掃不祥也。”正義:“下云:‘荊人使公親禭,巫先拂柩。’時荊王以襄二十八年十二月死,至明年正月,則殯來已久,得有始行襲禮,巫先拂柩者。彼云襲者,謂加衣于殯,非為尸加衣,故下云拂柩。及左傳云‘祓殯而禭’,是既禭也。公以楚人無禮于己,故公用天子未襲之前,君臨臣喪之法,以巫祝桃茢也。”又案說文:“囗,黍穣也。茢,芀也。”又釋芀曰:“葦華也。”芀亦作苕,爾雅謂之薍。鄭玄注周禮:“
茢,苕帚。”詩毛傳:“薍為萑,萑苕蓋謂薍穗。”據此,則茢乃萑苕之帚,杜訓為黍稷,改字說經,究不如從本訓之為得也。
〔二九〕杜注:“禮,君臨臣喪乃祓殯,故楚悔之也。”器案:禮記檀弓下載此云:“襄公朝于荊,康王卒,荊人曰:‘必請襲。’魯人曰:‘非禮也。’荊人強之,巫先拂柩,荊人悔之。”鄭注云:“巫祝,桃茢,君臨臣喪之禮。”即本檀弓本文為說,杜祓殯之說,未知何據。
〔三0〕以下左傳昭公四年文。杜注:“陸,道也,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冰堅而藏之也。”
〔三一〕杜注:“黑牡,黑牲也。秬,黑黍也。司寒,玄冥,北方之神也,故物皆用黑。有事于冰,故祭其神也。”
〔三二〕杜注:“桃弓棘箭,所以禳除兇邪,將御至尊故也。”古今注上輿服:“辟惡車,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祓除不祥。”
〔三三〕淮南說林篇:“雚葦有叢。”雚、萑古通。
〔三四〕見本味篇。
〔三五〕今本呂覽脫“薰以萑葦”句,嚴可均輯全秦文據本書及續漢書禮儀志注引補。
〔三六〕大宗伯職:“其正室皆謂之門子。”鄭注:“正室,適子也,將代父當門者也。”左傳襄公十年:“大夫諸司門子弗順。”
〔三七〕雍也文。
〔三八〕續漢書禮儀志注引“殖”作“植”。
〔三九〕詩小雅小弁:“萑葦淠淠。”毛傳:“淠淠,眾也。”
〔四0〕續漢書禮儀志中桃印:“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
〔四一〕“也”,胡本作“者”,誤。
〔四二〕拾補曰:“續漢志注:‘能擊鷙牲,食魑魅者也。’”
〔四三〕“惡”下原有“遇”字,拾補以為衍文,今據刪。御覽八九一、事類賦二0引作“今人卒得病”。
〔四四〕“悟燒”二字原倒,依拾補校乙。史記天官書:“鬼哭若呼,其人逢俉。”集解:“俉,迎也。”索隱曰:“俉音五故反,逢俉,謂相逢而驚也。亦作迕,音同。”器案:此文“悟”借“俉”字,轉鈔者旁注“遇”字,遂誤增人,拾補以為“忤”同,未達一間。
〔四五〕御覽作“系其衣服”,事類賦作“系之衣服”。
〔四六〕御覽、事類賦“其”作“甚”。
雄雞
俗說:雞鳴將旦,為人起居;門亦昏閉晨開,捍難守固;禮貴報功,故門戶用雞也。
青史子書〔一〕說:“雞者,東方之牲也〔二〕,歲終更始,辨秩東作〔三〕,萬物觸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
〔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有青史子五十七篇,本注:“古史官記事也。”通志氏族略引賈執姓氏英賢錄:“青史子,晉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因氏焉。漢書藝文志:‘青史子著書。’”案書亡,馬國翰有輯本,亦見丁晏佚禮扶微。
〔二〕賈子新書胎教篇引青史氏記說王太子懸弧之禮儀曰:“東方之弧以梧,梧者,東方之木,春也;其牲以雞,雞者,東方之牲也。”
〔三〕尚書堯典:“平秩東作。”周禮馮相氏鄭注:“辨秩東作。”正義:“據書傳而言。”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尚書大傳:“辯秩東作。”辯與辨通。隸釋六北海相景君銘:“辨秩東衍。”文選典引:“惇睦辨章之化洽。”李善注:“尚書曰:‘平章百姓。’辨與平,古字通也。”
太史丞〔一〕鄧平〔二〕說:“臘者,所以迎刑送德也〔三〕,大寒至,常恐陰勝〔四〕,故以戌日臘。戌者,土氣也〔五〕,用其日殺雞以謝刑德〔六〕,雄著門,雌著戶,以和陰陽,調寒暑〔七〕,節風雨也。〔八〕”
〔一〕兩京本不提行,蓋朱藏元本、仿元本,上行適至行末而止,兩京本遂誤連貫之也。
〔二〕漢書律歷志上,敘造太初歷,首選鄧平,又云:“迺詔遷用鄧平所造八十一分律歷,罷廢尤疏遠者十七家,復使校歷律昏明。宦者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歷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陵渠奏狀,遂用鄧平歷,以平為太史丞。”
〔三〕拾補云:“似誤,下云‘謝刑德’,此當是送刑德,御覽十三引獨斷云:“臘但送不迎。’況春氣將至,何反言迎刑乎?其誤明矣。”
〔四〕灌畦暇語“勝”下有“陽”字。
〔五〕“土氣”,暇語引同宋本,裴玄新語亦作“土氣”(詳后引),大德本以下各本俱作“溫氣”,不可據。
〔六〕“日”上原有“氣”字,暇語無,今從之。暇語并無“刑”字。
〔七〕“調寒暑”,原作“調寒配水”,札移曰:“案‘調寒配水’,疑當作‘調寒暑,配水旱(“配”字亦疑有誤)’。”器案:灌畦暇語作“以和陰陽,謂寒暑,節風雨也”,此文“配水”二字即“
暑”之訛羨,孫氏曲為之說,非也。
〔八〕書鈔一五五、類聚四、御覽二九、草堂詩箋三二雞注引裴玄新語:“正朝,懸官煞羊,懸其頭于門,又磔雞以副之。俗說以厭癘氣,玄以問河南任君(疑當作“伏君”),任君曰:“是月也,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吃百草,雞啄五谷,殺之以助生氣也。’”
謹按:春秋左氏傳〔一〕:“周大夫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歸以告景王曰:‘憚其為犧也。〔二〕’”山海經曰:“祠鬼神皆以雄雞。〔三〕”魯郊祀常以丹雞,祝曰:“以斯鶾音赤羽,去魯侯之咎。〔四〕”今人卒得鬼刺痱,悟,殺雄雞以傅其心上〔五〕,病賊風者,作雞散〔六〕,東門雞頭可以治蠱〔七〕。由此言之:雞主以御死辟惡也。
〔一〕見昭公二十二年。
〔二〕左傳:“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遽歸告王,且曰:‘雞其憚為人用乎?人異于是,犧者實用人,人犧實難,己犧何害?’王弗應。”國語周語下:“景王既殺下門子,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憚其犧也。’遽歸告王,曰:‘吾見雄雞自斷其尾,而人曰:‘憚其犧也。吾以為信畜矣,人犧實難,己犧何害?抑其惡為人用也乎?則可也。人異于是,犧者實用人也。’王弗應。”杜預注曰:“畏其為宗廟奉犧牲,故自殘毀也。”韋昭注曰:“純美為犧,祭祀所用也。言雞自斷其尾者,懼為宗廟所用也。”器案:周禮牧人:“祭祀共犧牲。”鄭注:“犧牲,毛羽完具也。”蓋祭祀之犧牲,當選其毛羽完具者耳。
〔三〕西次二經云:“其祠出毛一雄雞。”北山首經、北次二經、中次三經、中次八經、中次十經,皆言“祠之用雄雞”。
〔四〕“祝曰”云云,原作“祀日以其朝聲赤羽去魯侯之咎”,拾補校作“祝曰,以斯鶾音赤羽,去魯侯之咎”,云:“皆錢以說文校改。”器案:說文鶾下云:“雞肥翰音者也。(從段改)從鳥囗聲。魯郊以丹雞,祝曰:‘以斯鶾音赤羽,去魯侯之咎。’”蓋此所引乃魯郊禮文,魯郊禮漢時猶存,故春秋繁露、說文、五經異義及風俗通皆得引之。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雞曰翰音。”
〔五〕“傅”,胡本、程本皆如此作,余本俱誤作“傳”。御覽八八四引志怪:“夏侯弘忽行江陵,逢一大鬼,提弓戟急走,小鬼數百從之,弘畏懼,下路避之,大鬼過后,捉一小鬼,問:‘此是何物?’曰:‘廣州大殺。’弘曰:‘以此矛戟何為?’曰:‘以此殺人,若中心腹者輒死,中余處不至于死。’弘曰:‘治此病者有方不?’鬼曰:‘殺烏雞薄心即差。’弘曰:‘今欲行何?’鬼曰:‘當荊、楊二州。’爾時,此二州皆行心腹病,略無不死者;弘在荊州,教人殺烏雞薄之,十得八九。今中惡用烏雞,自弘之由也。”據此,則以為晉時事,實則此為先民積累之驗方,故神其說若鬼遺方也。
〔六〕御覽九一八有“治之”二字。
〔七〕此即淮南說山篇所謂“雞頭已囗”者,彼注以雞頭為芡,失之。齊民要術三、御覽九一八引四民月令:“東門磔白雞頭。”原注:“可以合法藥。”
殺狗磔邑四門
俗說:狗別賓主,善守御〔一〕,故著四門,以辟盜賊也〔二〕。
〔一〕御覽九0五引“御”作“衛”。隋書五行志上引洪范五行傳:“犬,守御者也。”
〔二〕御覽“盜賊”作“惡”。
謹按:月令:“九門磔禳,以畢春氣。〔一〕”蓋天子之城,十有二門,東方三門,生氣之門也,不欲使死物見于生門,故獨于九門殺犬磔禳。犬者金畜〔二〕,禳者卻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時所生〔三〕,令萬物遂成其性,火當受而長之,故曰以畢春氣〔四〕。功成而退,木行終也。
〔一〕六藝流別十七引尚書大傳:“季春之月,九門磔禳,出疫于郊,以禳春氣。”與鄭引王居明堂禮同。
〔二〕禮記月令注:“犬,金畜也。”呂氏春秋孟秋紀、仲秋紀注同。周禮庖人注:“犬屬司寇,金也。”
〔三〕“春之時”,拾補校作“春時之”。
〔四〕器按:月令:“毋出九門。”鄭注:“天子九門者,路門也,應門也,雉門也,庫門也,皋門也,城門也,近郊門也,遠郊門也,關門也。”鄭于下“九門磔禳”無注,或遂以為明與上文相同。考鄭注九門,系指遠近而言,天子十二門,則指方位而言,呂氏春秋季春紀:“九門磔禳,以畢春氣。”高誘注:“九門,三方九門也,嫌非王氣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氣盡之,故曰以畢春氣也。”淮南時則篇注同,與應說合;高為盧植弟子,疑俱出盧植解詁,當舉此文及高注,以補鄭注之闕。灌畦暇語:“月令‘九門磔禳,以畢春氣’。蓋天子十二門,東方三門,生氣所出入,不欲以死物厭之,故獨磔于九門。犬者金畜,禳者卻也,抑金使不害春之生,命萬物遂成其性,火當受而長之,故曰以畢春氣。”
太史公記:“秦德公〔一〕始殺狗磔邑四門,以御蠱災。〔二〕”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三〕,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
〔一〕御覽九0五作“秦始皇”,誤,史記秦本紀、封禪書及漢書郊祀志俱作“秦德公”。
〔二〕御覽作“以御兇災”,郎本、程本、鄭本“災”誤作“蓄”。封禪書:“秦德公時,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索隱:“案左傳云:‘皿蟲為蠱。’梟磔之,鬼亦為蠱,故月令云:‘大儺旁磔。’注云:‘磔,禳也,厲鬼為蠱,將出害人,旁磔于四方之門。’故此亦磔狗邑四門也。風俗通云:‘殺狗磔禳也。’”
〔三〕御覽有“曰”字。
膢
謹按:韓子書:“山居谷汲者,膢臘而買水。〔一〕”楚俗常以十二月祭飲食也〔二〕。又曰:“嘗新始殺也,食新曰囗膢。〔三〕”
〔一〕續漢書禮儀志中注引“買”作“置”,韓非子五蠹篇作“相遺以水”。
〔二〕器案:“楚俗”句上當脫“說文”二字,下文“又曰”,即承此而言,如無此二字,則“又曰”將何所指也?說文:“膢,楚俗以二月祭飲食也。”古唐類范一五五、孔本書鈔一五五、御覽三三引說文俱作“十二月”,與風俗通合。拾補曰:“玉篇、廣韻皆云:‘
冀州八月,楚俗二月。’今案當作‘十二月’,說文脫‘十’字,后皆承其誤耳。下文‘嘗新’,即指八月言。曰膢臘,臘非十二月而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