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0章

茯苓(三兩) 白術(二兩) 芍藥 生姜(各三兩) 附子(制,一枚) 水八升,煮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北方水神也。凡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附,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泛濫為病,故上凌心而為眩悸,中侮土而致嘔瀉也,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腎陽足而水自安,醫者畏附而不投,病者亦甘斃而不悟,于是夭折者多矣。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鬼瘧,諸瘡斑疹等癥。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一兩,加生姜、薄荷,煎服。

喻嘉言曰:暑濕熱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三氣合邪,豈易當哉!其氣互傳則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參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劑,使疫邪不復留,詎不快哉。奈何俗醫減人參,曾與他方有別耶。又曰: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惟元氣旺者,外邪始乘藥勢以出。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后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有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皆用人參,領內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灼盡,身如枯柴,醫者技窮,正為元氣已漓,故藥不應耳,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何至汗和不應耶。

東垣治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真有功千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何近日醫家單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活,會不悟其害之也。嘉靖已末,江淮大疫,甚至口瘡赤眼,大小腮腫喉閉,當從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并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歷已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已王午,大饑大疫,道饉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癥最毒,惟加參于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余,氣候失和,加之飲食起居不節,以人之虛逢天之虛,致患時氣者,尤宜此法。若用正傷寒之治,大汗大下,豈不誤甚。

建中湯

主傷寒腹中急痛。

膠飴(一升) 甘草(一兩,炙)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生姜(三兩,切) 水七升,煮三升,去滓,納膠飴,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用建中,恐甘緩在上也。

陽氣傳太陰而痛,其癥有二,腹滿便閉按之痛者,實也,宜下之。腸鳴泄利而痛者,虛也,宜與建中湯。成氏曰:脾應中央,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故建中名焉。膠飴甘溫,甘草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飴為君,甘草為臣,桂枝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枝、芍藥為佐,生姜辛溫,大棗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衛為陽,益之必以辛,榮為陰,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姜棗為使。

普濟消毒飲見頭痛門。

九味羌活湯

主兩感傷寒,及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羌活 防風 蒼術(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 甘草(一錢)生姜、蔥白水煎服。

吳昆曰:非其時而有其氣,長幼之病多相似。藥之辛者,得天地之金氣,于人則為義,故能匡正而黜邪,羌活蒼細芎芷皆辛物也,邪在太陽治以羌活,邪在陽明治以白芷,邪在少陽治以黃芩,邪在太陰治以蒼術,邪在少陰治以細辛,邪在厥陰治以川芎,防風為諸藥之卒,徒生地去血熱,甘草和諸藥,而除氣中之熱,易老自序云:冬可治寒,夏可治熱,春可治溫,秋可治燥,是諸路之應兵也。但陰虛氣弱之人,非所宜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幾幾(音殊),無汗惡風。(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幾幾然,狀病患項背難舒之貌也)。

葛根(四兩) 麻黃 生姜(各三兩) 桂枝 芍藥(各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水煎服。按:此出太陽例,陽明藥也。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發熱潮熱,脈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錢) 黃芩 人參 白芍(各四錢五分) 甘草(炙) 半夏 柴胡(四錢) 大棗(二枚) 生姜(泡一錢) 水煎服。按:此出太陽例少陽經藥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感寒脈沉,或微細,反發熱,或但欲寐者。

麻黃 細辛(二兩) 附子(泡,去皮,一枚)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煎。

按:此少陰經藥也。蓋欲寐,脈微細,少陰癥也。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里,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但余邪未盡入里,故表熱也。此癥謂之表里傳,非兩感也。

當歸四逆湯

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當歸 桂枝 白芍 細辛(各三錢) 大棗(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錢) 上,水煎服。按:此厥陰經藥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傷寒見風脈,發熱,自汗,或無汗。

桂枝(二錢)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黃(各一錢五分) 杏仁(十一個,去皮尖)大棗(二枚) 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陽、手足太陰、手少陽經藥。出太陽例,治風寒之劑也。夫仲景論已上六經藥,然其中有發表解肌溫經不同,蓋風寒有淺深,榮衛有虛實故也。學人審此,則用藥湯液之源,可得而悉。

逍遙湯

治有汗傷寒,瘥后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于經絡,有因與人交接而復發。如不易而有病者,謂之勞復。若因交接,而無病之人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曾見舌出數寸而死者,多矣。此證最難治,必宜此湯。

人參 知母 竹青 黃連(卵縮腹痛倍加) 甘草 滑石 生地 韭根 柴胡 犀角姜棗水煎,臨服人燒 襠末一錢半,調服,有粘汗出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則愈。

再造飲

治有患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如不識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多矣。此因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

黃 人參 桂枝 甘草 細辛 附子(制)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姜(煨)水二鐘,棗二枚,煎一鐘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但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是元氣虛弱,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癥。

附子(制) 甘草 干姜 人參 五味 麥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 姜棗水煎,臨服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脾虛受邪,痰停胸膈,寒熱為瘧。

濃樸(姜制) 藿香 半夏 蒼術(泔浸,糠炒) 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姜棗水煎熱服。

正氣者,中氣也。中氣不和水濕不行,則痰生為患,蒼、樸、陳、甘,所以鋤胃土之墩阜,而使之平也。佐以藿香一身之滯氣皆宣,助以半夏,滿腹之痰涎盡化,俾正氣得以轉輸,邪氣無由乘襲可貴孰甚焉。故名不換金也。

人參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疼,不問風寒夾食停痰,俱能治之。

半夏 濃樸(姜制) 蒼術(各一兩) 人參(五錢) 橘紅(七錢五分) 藿香葉 草果(去殼) 茯苓(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每用五錢,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六分,熱服,兼治飲食傷脾并瘧癥。若寒多者,加附子名十味不換金散。

八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疼,體熱惡風多汗,嘔吐惡心,咳嗽喘滿痞悶。

人參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白術 濃樸(姜制) 半夏(各一兩) 每服五錢,生姜、蔥、棗,水煎服。

十味和解散

治外感內傷寒邪,頭痛發熱。

白術 桔梗 人參 甘草 當歸 陳皮 枳殼 赤芍藥 防風 濃樸 生姜蔥白,水煎熱服。

五苓散

治傷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煩燥不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煩渴,及表里俱熱,飲水反吐,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當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脈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飲水停心下,兩感中濕,昏躁霍亂,吐瀉驚風。

豬苓 茯苓 白術(各五錢) 澤瀉(一兩) 桂枝(去皮,一錢五分) 為末,每服三錢,熱湯下,夏月大暑,新水調服立愈,加滑石二兩尤佳。

化斑湯

治斑毒。

人參(六分) 石膏 玄參 知母 甘草(各一錢) 糯米(一撮) 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但內無津液,虛嬴少氣,欲吐及諸虛煩熱與寒相似,但不惡寒,胸不疼頭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兩六錢,研) 半夏(二錢五分,湯洗七次) 人參(二錢) 麥門冬(去心,五錢五分) 甘草(炙,二錢) 每服五錢,入青竹葉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加味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氣郁生涎,短氣悸乏,自汗浮腫,飲食無味。

枳實 半夏 竹茹 茯苓 甘草 香附子 人參 柴胡 桔梗 麥門冬 橘紅姜棗水煎服。

古方逍遙散

柴胡 薄荷 當歸 芍藥 甘草 白術 茯苓 姜水煎服。加味者,加丹皮山梔

四逆湯

治傷寒里寒下利,陰病脈沉,厥逆等癥。

方見中寒門。

回陽救急湯

即四逆湯加減。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栗,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倦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無力。

熟附子 干姜 人參 甘草 白術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姜水煎。臨服加麝香三厘,調服,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

溫經益元湯

治汗后大虛,頭眩肉 ,自汗自利不止。

熟地 人參 白術 黃 甘草 芍藥 當歸 生地 茯苓 陳皮 肉桂 大附子 姜三片,棗一枚,糯米一撮,水煎溫服。

壞證奪命飲

治傷寒汗下后不解,或投藥錯誤,致困重垂死昏沉,或陰陽二癥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

人參一兩,為片,水二鐘,于銀石器內,熬至一鐘,溫服。病患喜冷,以新水沉冷服之,渣再煎服,連進數服,服至鼻尖上潤汗出,是其應也。

丁香柿蒂湯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錢) 人參(去蘆,一錢) 生姜(五片) 水煎服。

嘔為火氣上沖,呃為寒氣阻塞,亦有中氣不續而呃者,潔古老人以丁姜之辛溫正治,以柿蒂之澀寒從治,人參為佐,俾真氣得以展布耳,呃在中焦,谷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乃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臨癥者,不可不辨也。

蜜煎導法

治陽明病汗下后,體虛氣弱,津液枯竭,臟腑閉塞,大便不行,須宜密導之。蜜二兩銅器中微火煎之,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入皂角末,鹽少許,捻作挺子,如指許,長二寸頭銳,納谷道中,以手握住,欲大便時去之。

豬膽汁導法

以大豬膽一枚,和醋少許,套蘆管上,灌谷道中,擠汁入之。如一食頃,當大便矣。

解大黃法

凡過用大黃,以致瀉利不止者,用烏梅二枚,炒粳米一撮,干姜三錢,人參(炒)、白術各五錢,生附子皮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心一握,水二大鐘,煎之去渣后,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即愈。

以上麻黃、承氣、陷胸諸方,皆前賢為當時人稟強壯,且感觸重邪,冬月正傷寒而設也。東垣曰:世間內傷者多,外感者,間亦有之。獨不思《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乎?養葵曰:此間字,當作五百年間出之間,甚言其無也。況流傳既久,天氣人氣氣化轉薄,更難同年而語矣。凡早晚有寒熱感觸,及傷食傷酒諸病,皆有頭疼發熱口渴等候,豈可即謂太陽陽明之證?投以古方峻削,非其病而服其藥,即有其病,以今人之弱質,用古方之猛劑,勢必被其夭杵者多矣。故存古人傳經之論者,以便知其傷寒局方之原,立法之所始也。遵列古方先后汗下次第及按者,以便知其用藥立方之體,而備于仿也。繼集諸賢之說者,以便明其古今變化之理而慎于用也。張有評傷寒一論,謹陳于一卷之內,幸高明詳之,勿以人之性命生死大關,輕徇舊方,桂麻硝黃之小試,陽亡陰竭猶水覆難收,而斷者不可續,此張不揣固陋,反復痛陳,闡明積弊,勿敢附和,有誤將來破先賢之定例,或冒微愆全后人之生命,諒有小補,幸尊生者鑒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长治市| 金昌市| 积石山| 昌平区| 洞头县| 洞头县| 山丹县| 攀枝花市| 宽甸| 南华县| 宁德市| 辽中县| 三原县| 连云港市| 都江堰市| 临江市| 剑阁县| 清水河县| 灌南县| 万全县| 瑞安市| 高州市| 木兰县| 镇沅| 云阳县| 浦城县| 六安市| 怀集县| 靖西县| 玉龙| 方正县| 沁水县| 大余县| 盐边县| 潞城市| 视频| 永和县| 疏附县| 行唐县| 外汇|